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萬億特高壓建設背后的能源“大棋局”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萬億特高壓建設背后的能源“大棋局”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

文|華夏能源網 劉洋

攸關“雙碳”目標落地,特高壓迎來第四次建設高潮。

據媒體報道,2022年特高壓項目核準將提速,規劃的項目有望全部核準。僅國家電網計劃開工的,就有“10交3直”共13條特高壓線路。

未來四年,特高壓建設更是規模空前。“十四五”期間,國網規劃建設特高壓工程“24交14直”,涉及線路達3萬余公里,變電換流容量3.4億千伏安,總投資3800億元。

特高壓建設,是推動中國新一輪能源革命的“鐵三角”——“新能源+特高壓+儲能”穩固支架重點關鍵一環。歷經18年的發展,特高壓建設克服各種困難,安全性和經濟性都已不成為問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目前支撐新能源裝機發電輸送的通道明顯不足,需要加快建設特高壓以補上新能源輸送通道的“短板”。預計到2025年,中國特高壓長度有望突破4萬公里。

3800億特高壓提速

通常電壓按等級可以分為低壓、高壓、超高壓和特高壓幾種。低壓通常是220V和380V,也就是家用電壓。高壓指的是電壓等級在10Kv-220Kv,城市高壓電纜一般是地下傳輸,野外一般是鐵塔傳輸。超高壓范圍在330Kv-750Kv之間,通常是水力火力發電等輸送的電壓。

而特高壓指的是±1000Kv及以上交流和±800Kv及以上的直流輸電,特高壓一般用在西電東輸等超遠距離輸送的電壓渠道。實現長距離的電力能源外送,作為電力“快遞”的特高壓直流扮演著重要角色。

自從2006年我國探索特高壓示范工程開始,截至目前,中國在運特高壓共計29條,分別為13 條交流16條直流,其中,國家電網經營區域運行交流13條、直流12條,南方電網經營區域運行直流4條。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國已全面投運的特高壓輸電線路總輸電能力約合1.54億千瓦。

“十四五”期間,特高壓建設將明顯加速。僅國家電網就規劃了“24交14直”特高壓工程,總計38條,這已經超過“十一五”至“十三五”15年間全部特高壓工程建設總量。

另據“十四五”特高壓規劃專家透露,“十四五”電力規劃在2021年12月底已經內部印發,發給各個省發改委能源局及各大央企,預計對外公開的版本要到今年“兩會”之后才能正式發布。

作為“新基建”的核心方向,特高壓建設為何會突然加速?2022年為何會密集落地?

首先,風、光新能源大發展下,更好滿足集中式新能源項目的送電需求。

中國發展新能源思路是兩條腿走路,即一方面提倡分布式,一方面提倡西部的集中式。在發展分布式的過程中,目前遇到了很多問題,分布式在政策、補貼以及開發成本等方面的推進不甚理想,盡管“整縣光伏”、“風電下鄉”蓬勃發展,但電網在配電側消納能力較弱,分布式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相對來說難以承擔主力作用,因而,新能源開發的主體路徑還是集中式。

集中式新能源大發展要依賴兩個條件,一個是依賴西部包括內蒙、西北五省、東北等資源富集地,一個是將風、光新能源輸送至負荷中心的跨省區特高壓往外送。在這種情況下,特高壓建設必須提速。

其次,加快特高壓建設步調,以配合大型風光基地建設。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第一期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的項目已有序開工。”到12月份,國家能源局又啟動了第二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申報,要求2022年開工建設,2023年內建成并網。

以1億千瓦為建設起點的風光大基地,后續基本上還要按此規模去增長,通道起點大部分都是在戈壁、沙漠地區,如新疆、內蒙、寧夏、甘肅、青海等,這里面積遼闊,風光資源富集,技術可開發量占全國的60%以上,電力外送就要依賴特高壓。

按照現在風光大基地上馬建設的進度,特高壓一定要跟得上。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基本半年到一年就能上馬,但是配套的交流電網工程基本上從前期工作到最后投運,要一年半接近兩年的時間,所以今年加快推進特高壓去配合新能源基地建設非常有必要。

工期方面,跨省區直流或者交流特高壓工期會長一點,因為大量的前期工作設計跨省協調存在不確定性,但是只要拿下批文并具備開工條件的, 跨省區的直流特高壓 (主要時間在送受兩端的換流站) 一般在18個月到24個月。交流特高壓,因為本身是一段一段的,兩三百公里有一個換流站,工期8到12個月。

再次,此輪特高壓建設還是在經濟逆周期時,承擔著托底經濟的責任。

從相關領導的講話和定調看,高層對于2022年宏觀經濟的預期不是特別樂觀,一方面西方的疫情基本上已經呈開放趨勢,我國還處于動態清零的嚴格風控模式,今年跟其他國家完全開放經貿、口岸的機會不是特別大,外貿和進出口受到的影響會持續,提高國內的投資進度非常有必要。作為“新基建”的寵兒,特高壓提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按照兩大電網公布的“十四五”期間電網計劃投資,總和接近3萬億元。2022年國家電網已確定投入5012億元,特高壓工程、配電網、電網數字化建設是投資重點,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

中國能源革命“鐵三角”

2020年9月,中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隨后又提出,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風電、光伏合計總裝機為5.3億千瓦,這意味著未來十年,風、光裝機量預計最低要增長126%。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雅礱江流域、松遼、冀北、黃河幾字彎、金沙江上游等九大陸上清潔能源基地和五大海上風電基地。以九大陸上清潔能源基地為代表,“十四五”期間,新能源重點開發地區包括新疆、云貴、藏東南、青海、甘肅、蒙西、東北等地區,距東部負荷中心長達1000-3000公里。

中國大量可再生能源資源分布在西部、西北部,但工業產能和負荷多在中東部、沿海區域,這一實際情況對新能源電力的消納和長途運輸提出了巨大挑戰。破解這一困局,就要依靠特高壓。特高壓輸電是當今世界最高效、最經濟的遠距離輸電方式,作為未來重要的新基建,特高壓可以將西部大量可再生能源輸送到經濟發達地區。

根據Wind數據,2021年前三季度,我國東部地區用電量和發電量分別為3.16萬億千瓦時和2.45萬億千瓦時,存在高達7100億千瓦時的電量缺口。而同期,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電量均顯著高于用電量。

東部地區和中部、西部地區電力供需之間的落差,表明以特高壓為載體的“西電東送”、“北電南送”工程還遠未達到理想狀態。大力發展特高壓,持續將中西部地區的電力輸送到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唐等地區,是我國未來優化區域能源供需的重點。

在此背景下,國家能源局2021年4月印發《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要求,為增強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在確保電網安全的前提下,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提升輸電通道新能源輸送能力,提高中東部地區清潔電力受入比重。加快建設陜北—湖北、雅中—江西等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加快建設白鶴灘—江蘇、閩粵聯網等重點工程,推進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項目前期工作。

當然,光有海量清潔能源和特高壓輸電線路,還無法支撐起中國新能源革命的戰略“鐵三角”,在兩者之外還要打造新能源革命的“超級充電寶”——儲能。“新能源+特高壓+儲能”,才是推動中國新一輪能源革命的穩固支架。

2021年8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的通知》指出,“實現碳達峰關鍵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關鍵在于消納,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納關鍵在于電網接入、調峰和儲能”。

“十四五”“24交14直”特高壓的加速上馬,不僅為中國新能源革命打造完美閉環,特高壓建設還將帶動上下游全產業鏈發展。

特高壓產業鏈可分為上游、中游及下游,上游主要是設備原材料,如大宗原材料、電阻、電容等;中游則主要是特高壓電器設備行業,包括直流特高壓領域的換流閥、換流變壓器,以及電抗器、GIS等;下游主要是電網行業,該領域壟斷性較強,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和部分地方電網為主。

賽迪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特高壓產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相關配套環節所帶動的總投資規模超3000億元,其中特高壓產業投資規模近100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超2000億元。

以此推算,“十四五”“24交14直”3800億元特高壓全產業鏈建設高潮,預計將帶動社會投資超7400億元。

前行十八年

我國的特高壓,最初萌芽于西電東送。受第一例西電東輸取得成功的鼓舞,2004年,國家電網原董事長劉振亞將特高壓付諸實施。2006年,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2009年1月,該工程正式投運。

從那時到現在,中國的特高壓經歷了三輪建設高潮。

第一輪是2011年至2013年,規劃建設“三橫三縱”特高壓骨干網架和13項直流輸電工程,形成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送”格局;第二輪是2014至2016年,國家能源局提出加快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的建設,推進9條特高壓線路建設;第三輪是2018年至2020年,作為“新基建”投資托底經濟,特高壓迎來快速發展。

這期間,特高壓建設亦曾遭遇激烈反對,并幾起幾落、幾經停滯,爭議的焦點包括技術可行性、是否安全、是否經濟以及個別地方的利益博弈等。

2005年6月,國家發改委召開為期三天的特高壓輸電技術研討會,全國200多名電力專家參會。談及西電東送,大部分與會者贊成特高壓,但仍有著名電力專家陳望祥等6人明確表示反對。會后,反對者上書國務院。他們認為,在能源資源分配不均狀況下,輸電并非唯一途徑,從經濟性考慮,輸煤或許更為可觀。

當初國家不愿意貿然大面積鋪開特高壓,還考慮到交流特高壓下電力的安全與穩定。如果用特高壓交流將區域電網聯起來,一旦某個區域電網發生系統穩定問題,就可能會殃及其他幾個區域電網,出現大停電事故。在那種情況下,交流特高壓聯到哪里,電就可能停到哪里。因此,6個區域電網間必須全部保持異步,而不能是同步。

區域電網之間不能用特高壓交流同步的更大的障礙,還有一條政治紅線的劃定。2000年到2002年,為了電力安全問題,中央專門組織了相關討論,拿出的最終方案就是全國得是6個異步電網,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在特高壓隨后的多年建設中,隨著技術的突破,安全性和經濟性難題都被一一克服,而特高壓帶來的各地實際利益的博弈卻日益顯露。

比如說白鶴灘水電站到江蘇的直流特高壓,2018年就納入了國家規劃,按理說經過半年時間做可研、做初步設計就能夠申報核準,但是直到2020年底才開始申報核準,因為從四川白鶴灘到江蘇要經過重慶、湖北、安徽、江西,最后才進入江蘇境內,每一處的利益都要兼顧到。

直流特高壓送端有一個換流站, 受端有一個換流站, 中間這些過路省份跟它完全沒有關系, 當時就卡在了湖北,在湖北要貢獻出600到800米寬×600公里長這么一個線路走廊給四川和江蘇做貢獻,而湖北有什么積極性出批文呢?

同樣道理,受端省份的火電廠的利益、當地稅收,也都受到了特高壓輸電的侵蝕,不同省份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和利益交換需要大量的協調談判過程。在中央下大決心要在特高壓建設上取得突破之后,利益協調終于不再成為大的問題。

然而,特高壓工程規劃不斷加碼的同時,國內特高壓存量線路整體利用率卻長期偏低,這是新的問題。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平均利用率為53%,2016-2018年分別為55%、63%和47%。“十四五”規劃亦曾著重提到,特高壓要解決利用率低的問題。

18年來,特高壓一路走來,不斷克服各種困難,到如今已經成為落實碳中和戰略的關鍵一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這要求中國實現更高水平的電氣化,支撐煤炭、石油、天然氣盡早達峰。而目前支撐新能源裝機發電輸送的通道較少,需要大量建設特高壓補新能源輸送通道的短板。

國家電網數據顯示,特高壓工程累計線路長度從2011年的2542公里提升至2020年的35868公里,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4.2%。隨著新核準線路建設的陸續推進,新一輪特高壓建設高潮到來,2020-2025年我國特高壓線路長度將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到2025年有望突破4萬公里。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萬億特高壓建設背后的能源“大棋局”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

文|華夏能源網 劉洋

攸關“雙碳”目標落地,特高壓迎來第四次建設高潮。

據媒體報道,2022年特高壓項目核準將提速,規劃的項目有望全部核準。僅國家電網計劃開工的,就有“10交3直”共13條特高壓線路。

未來四年,特高壓建設更是規模空前。“十四五”期間,國網規劃建設特高壓工程“24交14直”,涉及線路達3萬余公里,變電換流容量3.4億千伏安,總投資3800億元。

特高壓建設,是推動中國新一輪能源革命的“鐵三角”——“新能源+特高壓+儲能”穩固支架重點關鍵一環。歷經18年的發展,特高壓建設克服各種困難,安全性和經濟性都已不成為問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目前支撐新能源裝機發電輸送的通道明顯不足,需要加快建設特高壓以補上新能源輸送通道的“短板”。預計到2025年,中國特高壓長度有望突破4萬公里。

3800億特高壓提速

通常電壓按等級可以分為低壓、高壓、超高壓和特高壓幾種。低壓通常是220V和380V,也就是家用電壓。高壓指的是電壓等級在10Kv-220Kv,城市高壓電纜一般是地下傳輸,野外一般是鐵塔傳輸。超高壓范圍在330Kv-750Kv之間,通常是水力火力發電等輸送的電壓。

而特高壓指的是±1000Kv及以上交流和±800Kv及以上的直流輸電,特高壓一般用在西電東輸等超遠距離輸送的電壓渠道。實現長距離的電力能源外送,作為電力“快遞”的特高壓直流扮演著重要角色。

自從2006年我國探索特高壓示范工程開始,截至目前,中國在運特高壓共計29條,分別為13 條交流16條直流,其中,國家電網經營區域運行交流13條、直流12條,南方電網經營區域運行直流4條。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國已全面投運的特高壓輸電線路總輸電能力約合1.54億千瓦。

“十四五”期間,特高壓建設將明顯加速。僅國家電網就規劃了“24交14直”特高壓工程,總計38條,這已經超過“十一五”至“十三五”15年間全部特高壓工程建設總量。

另據“十四五”特高壓規劃專家透露,“十四五”電力規劃在2021年12月底已經內部印發,發給各個省發改委能源局及各大央企,預計對外公開的版本要到今年“兩會”之后才能正式發布。

作為“新基建”的核心方向,特高壓建設為何會突然加速?2022年為何會密集落地?

首先,風、光新能源大發展下,更好滿足集中式新能源項目的送電需求。

中國發展新能源思路是兩條腿走路,即一方面提倡分布式,一方面提倡西部的集中式。在發展分布式的過程中,目前遇到了很多問題,分布式在政策、補貼以及開發成本等方面的推進不甚理想,盡管“整縣光伏”、“風電下鄉”蓬勃發展,但電網在配電側消納能力較弱,分布式對于“雙碳”目標的實現相對來說難以承擔主力作用,因而,新能源開發的主體路徑還是集中式。

集中式新能源大發展要依賴兩個條件,一個是依賴西部包括內蒙、西北五省、東北等資源富集地,一個是將風、光新能源輸送至負荷中心的跨省區特高壓往外送。在這種情況下,特高壓建設必須提速。

其次,加快特高壓建設步調,以配合大型風光基地建設。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提出,“中國將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第一期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的項目已有序開工。”到12月份,國家能源局又啟動了第二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申報,要求2022年開工建設,2023年內建成并網。

以1億千瓦為建設起點的風光大基地,后續基本上還要按此規模去增長,通道起點大部分都是在戈壁、沙漠地區,如新疆、內蒙、寧夏、甘肅、青海等,這里面積遼闊,風光資源富集,技術可開發量占全國的60%以上,電力外送就要依賴特高壓。

按照現在風光大基地上馬建設的進度,特高壓一定要跟得上。新能源項目的開發基本半年到一年就能上馬,但是配套的交流電網工程基本上從前期工作到最后投運,要一年半接近兩年的時間,所以今年加快推進特高壓去配合新能源基地建設非常有必要。

工期方面,跨省區直流或者交流特高壓工期會長一點,因為大量的前期工作設計跨省協調存在不確定性,但是只要拿下批文并具備開工條件的, 跨省區的直流特高壓 (主要時間在送受兩端的換流站) 一般在18個月到24個月。交流特高壓,因為本身是一段一段的,兩三百公里有一個換流站,工期8到12個月。

再次,此輪特高壓建設還是在經濟逆周期時,承擔著托底經濟的責任。

從相關領導的講話和定調看,高層對于2022年宏觀經濟的預期不是特別樂觀,一方面西方的疫情基本上已經呈開放趨勢,我國還處于動態清零的嚴格風控模式,今年跟其他國家完全開放經貿、口岸的機會不是特別大,外貿和進出口受到的影響會持續,提高國內的投資進度非常有必要。作為“新基建”的寵兒,特高壓提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按照兩大電網公布的“十四五”期間電網計劃投資,總和接近3萬億元。2022年國家電網已確定投入5012億元,特高壓工程、配電網、電網數字化建設是投資重點,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

中國能源革命“鐵三角”

2020年9月,中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隨后又提出,203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風電、光伏合計總裝機為5.3億千瓦,這意味著未來十年,風、光裝機量預計最低要增長126%。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雅礱江流域、松遼、冀北、黃河幾字彎、金沙江上游等九大陸上清潔能源基地和五大海上風電基地。以九大陸上清潔能源基地為代表,“十四五”期間,新能源重點開發地區包括新疆、云貴、藏東南、青海、甘肅、蒙西、東北等地區,距東部負荷中心長達1000-3000公里。

中國大量可再生能源資源分布在西部、西北部,但工業產能和負荷多在中東部、沿海區域,這一實際情況對新能源電力的消納和長途運輸提出了巨大挑戰。破解這一困局,就要依靠特高壓。特高壓輸電是當今世界最高效、最經濟的遠距離輸電方式,作為未來重要的新基建,特高壓可以將西部大量可再生能源輸送到經濟發達地區。

根據Wind數據,2021年前三季度,我國東部地區用電量和發電量分別為3.16萬億千瓦時和2.45萬億千瓦時,存在高達7100億千瓦時的電量缺口。而同期,我國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電量均顯著高于用電量。

東部地區和中部、西部地區電力供需之間的落差,表明以特高壓為載體的“西電東送”、“北電南送”工程還遠未達到理想狀態。大力發展特高壓,持續將中西部地區的電力輸送到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唐等地區,是我國未來優化區域能源供需的重點。

在此背景下,國家能源局2021年4月印發《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明確要求,為增強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在確保電網安全的前提下,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提升輸電通道新能源輸送能力,提高中東部地區清潔電力受入比重。加快建設陜北—湖北、雅中—江西等特高壓直流輸電通道,加快建設白鶴灘—江蘇、閩粵聯網等重點工程,推進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項目前期工作。

當然,光有海量清潔能源和特高壓輸電線路,還無法支撐起中國新能源革命的戰略“鐵三角”,在兩者之外還要打造新能源革命的“超級充電寶”——儲能。“新能源+特高壓+儲能”,才是推動中國新一輪能源革命的穩固支架。

2021年8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并網規模的通知》指出,“實現碳達峰關鍵在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關鍵在于消納,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納關鍵在于電網接入、調峰和儲能”。

“十四五”“24交14直”特高壓的加速上馬,不僅為中國新能源革命打造完美閉環,特高壓建設還將帶動上下游全產業鏈發展。

特高壓產業鏈可分為上游、中游及下游,上游主要是設備原材料,如大宗原材料、電阻、電容等;中游則主要是特高壓電器設備行業,包括直流特高壓領域的換流閥、換流變壓器,以及電抗器、GIS等;下游主要是電網行業,該領域壟斷性較強,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和部分地方電網為主。

賽迪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特高壓產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相關配套環節所帶動的總投資規模超3000億元,其中特高壓產業投資規模近1000億元,帶動社會投資超2000億元。

以此推算,“十四五”“24交14直”3800億元特高壓全產業鏈建設高潮,預計將帶動社會投資超7400億元。

前行十八年

我國的特高壓,最初萌芽于西電東送。受第一例西電東輸取得成功的鼓舞,2004年,國家電網原董事長劉振亞將特高壓付諸實施。2006年,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2009年1月,該工程正式投運。

從那時到現在,中國的特高壓經歷了三輪建設高潮。

第一輪是2011年至2013年,規劃建設“三橫三縱”特高壓骨干網架和13項直流輸電工程,形成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送”格局;第二輪是2014至2016年,國家能源局提出加快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的建設,推進9條特高壓線路建設;第三輪是2018年至2020年,作為“新基建”投資托底經濟,特高壓迎來快速發展。

這期間,特高壓建設亦曾遭遇激烈反對,并幾起幾落、幾經停滯,爭議的焦點包括技術可行性、是否安全、是否經濟以及個別地方的利益博弈等。

2005年6月,國家發改委召開為期三天的特高壓輸電技術研討會,全國200多名電力專家參會。談及西電東送,大部分與會者贊成特高壓,但仍有著名電力專家陳望祥等6人明確表示反對。會后,反對者上書國務院。他們認為,在能源資源分配不均狀況下,輸電并非唯一途徑,從經濟性考慮,輸煤或許更為可觀。

當初國家不愿意貿然大面積鋪開特高壓,還考慮到交流特高壓下電力的安全與穩定。如果用特高壓交流將區域電網聯起來,一旦某個區域電網發生系統穩定問題,就可能會殃及其他幾個區域電網,出現大停電事故。在那種情況下,交流特高壓聯到哪里,電就可能停到哪里。因此,6個區域電網間必須全部保持異步,而不能是同步。

區域電網之間不能用特高壓交流同步的更大的障礙,還有一條政治紅線的劃定。2000年到2002年,為了電力安全問題,中央專門組織了相關討論,拿出的最終方案就是全國得是6個異步電網,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在特高壓隨后的多年建設中,隨著技術的突破,安全性和經濟性難題都被一一克服,而特高壓帶來的各地實際利益的博弈卻日益顯露。

比如說白鶴灘水電站到江蘇的直流特高壓,2018年就納入了國家規劃,按理說經過半年時間做可研、做初步設計就能夠申報核準,但是直到2020年底才開始申報核準,因為從四川白鶴灘到江蘇要經過重慶、湖北、安徽、江西,最后才進入江蘇境內,每一處的利益都要兼顧到。

直流特高壓送端有一個換流站, 受端有一個換流站, 中間這些過路省份跟它完全沒有關系, 當時就卡在了湖北,在湖北要貢獻出600到800米寬×600公里長這么一個線路走廊給四川和江蘇做貢獻,而湖北有什么積極性出批文呢?

同樣道理,受端省份的火電廠的利益、當地稅收,也都受到了特高壓輸電的侵蝕,不同省份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和利益交換需要大量的協調談判過程。在中央下大決心要在特高壓建設上取得突破之后,利益協調終于不再成為大的問題。

然而,特高壓工程規劃不斷加碼的同時,國內特高壓存量線路整體利用率卻長期偏低,這是新的問題。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特高壓輸電線路的平均利用率為53%,2016-2018年分別為55%、63%和47%。“十四五”規劃亦曾著重提到,特高壓要解決利用率低的問題。

18年來,特高壓一路走來,不斷克服各種困難,到如今已經成為落實碳中和戰略的關鍵一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這要求中國實現更高水平的電氣化,支撐煤炭、石油、天然氣盡早達峰。而目前支撐新能源裝機發電輸送的通道較少,需要大量建設特高壓補新能源輸送通道的短板。

國家電網數據顯示,特高壓工程累計線路長度從2011年的2542公里提升至2020年的35868公里,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4.2%。隨著新核準線路建設的陸續推進,新一輪特高壓建設高潮到來,2020-2025年我國特高壓線路長度將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到2025年有望突破4萬公里。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平县| 德惠市| 普洱| 莱阳市| 清徐县| 蒙自县| 旌德县| 丰都县| 凤山市| 休宁县| 德庆县| 泽州县| 普陀区| 广昌县| 恩施市| 壤塘县| 昂仁县| 忻州市| 盘山县| 庐江县| 耒阳市| 泸溪县| 绥阳县| 永平县| 噶尔县| 大新县| 保康县| 焦作市| 南城县| 呼和浩特市| 富平县| 河南省| 明溪县| 嫩江县| 长海县| 黄骅市| 敦煌市| 德昌县| 平江县| 铁力市|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