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楚風
早先搭上元宇宙概念的國光電器,再次與關聯方共同投資相關企業,強調自身的元宇宙屬性。1月16日,國光電器披露公告稱,公司與智度科技、智度集團簽署合資協議,共同投資廣州智度宇宙科技有限公司,以完善元宇宙領域布局。
僅隔1天,深交所迅速發函,要求國光電器說明是否存在蹭元宇宙概念、誤導投資者的情形,并說明公司現有業務與元宇宙的關聯性。1月19日,國光電器回復深交所問詢,否認上述質疑。與此同時,國光電器二級市場正持續下挫。
自從元宇宙概念火了之后,越來越多上市公司宣稱布局元宇宙,真真假假的元宇宙概念股便大行其道。VR設備被認為是元宇宙的基礎終端之一,于是在A股市場上,只要能與VR設備扯上關系的,都宣布自身屬于元宇宙概念。
《每日財報》注意到,在元宇宙概念股中,做光學鏡頭的、VR視頻的、旅游演藝的,都聲稱布局元宇宙,現在連做耳機的,為下游企業提供設備的國光電器,也屬于元宇宙。果真“萬物基于元宇宙”?
沾上元宇宙就暴漲,國光電器遭到質疑
早在2021年11年3日,國光電器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提問稱,公司F客戶更名為M客戶,M客戶與公司在所有主力VR/AR產品展開合作。M客戶VR產品聲學模組由公司生產;M客戶的AR產品目前在共同研發階段。
所謂M客戶,實際是指Facebook,扎克伯格將公司更名為Mate。此前,Facebook推出Quest一體式VR設備,而國光電器為其提供聲學模組。Quest以較低的價格及不錯的體驗,在推出之時在VR圈子里著實火了一把。
成為元宇宙概念股后,國光電器受資本爆炒,去年11月3日至11月9日,5個交易日內大漲35.58%。國光電器股價最高時漲至12月22日的16.52元/股,較10月29日低點漲幅達到58.85%。
或是嘗到甜頭,國光電器繼續在元宇宙概念中發力。今年1月16日晚間,國光電器披露公告表示,為推動公司可持續發展、完善公司在“元宇宙”領域布局,公司擬與智度股份、智度集團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重點推進基于VR環境的社交游戲項目和數字藝術元宇宙社區項目。
據公告,此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2000萬元,其中國光電器、智度股份、智度集團分別占合資公司注冊資本比例為10%、48%、42%。以此計算,國光電器出資額為2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智度股份、智度集團是國光電器的關聯方,前兩者與一致行動人持有國光電器30%的股份。此外,國光電器董事長陸宏達、副董事長蘭佳,也分別在智度股份任職董事長、副董事長。
1月17日晚間,深交所迅速對國光電器下發關注函,要求說明公司現有業務與元宇宙的關聯性,公司在合資公司中擔任的具體角色,以及說明是否存在蹭元宇宙熱點概念、誤導投資者的情形。
在回復函中,國光電器表示公司為VR/AR設備提供聲學模組,正籌劃開展VR/AR整機設備。公司熟悉VR硬件的功能及技術趨勢,熟悉VR硬件廠商,能幫助合資公司與硬件廠商建立更密切合作。國光電器認為不存在蹭元宇宙概念熱點、誤導投資者的情形。
不過近段時間,國光電器股價一路走低,截至1月21日,股票報價為11.91元/股,較高點跌幅為27.91%,已接近歸入元宇宙概念股之前的價位。
萬物基于元宇宙?低炒作成本下的風險
國光電器成為元宇宙概念股,是因為Facebook/Mate旗下產品提供聲學元件。在回復函中,國光電器表示公司為M客戶A型號VR設備提供聲學模組,2021年前三季度,該業務銷售收入占音響電聲類業務銷售收入的 4.04%,占公司營業收入的 3.54%。國光電器還表示已中標M客戶其他兩個型號VR設備聲學模組、一個型號VR設備配套聲學配件。
對于VR/AR設備領域,國光電器并無實際投入,只是表示未來有開展 VR/AR整機生產業務的計劃。去年11月8日,國光電器在股價波動公告中也指出,公司未涉及VR/AR設備整機業務,公司僅為VR/AR設備供應聲學模組。那么問題來了:生產耳機與音響的企業,憑什么就能歸為元宇宙概念股呢?
事實上,如果查閱A股市場的元宇宙概念股,會發現多數上市公司只是跟VR/AR設備領域或虛擬現實沾邊,就堂而皇之宣布進軍元宇宙。
做聲學元件的國光電器,做光學元件的聯創電子、歐菲光,做眼鏡的博士眼鏡,做光學材料的蘇大維格,做天線的碩貝德,做觸屏顯示器件的長信科技,做MCU芯片的力源信息,做傳感器的漢威科技,都屬于元宇宙概念股。有投資者調侃道,把VR設備全拆了,看看有多少零部件,只要是生產這些零部件的上市公司,都是元宇宙概念股。
截至目前,元宇宙概念股共有103只,涉及的行業更是五花八門,涵蓋游戲、傳媒、信息、軟件、芯片、設計、教育、汽車、文旅、消費電子等行業,簡直“萬物基于元宇宙”。其中有不少公司宣布自身涉及元宇宙概念,甚至沒有發布正式的公告,而只是董秘在互動平臺上回復投資者的提問,自稱已對元宇宙有所布局,或者僅僅是表示看好元宇宙或有計劃發展元宇宙,于是都被納入元宇宙概念股。真真假假的元宇宙難以分辯。
經《每日財報》不完全統計,通過互動平臺就被納入元宇宙概念股的上市公司共計78家,占元宇宙概念股絕大部分,而通過正式公告宣布部署元宇宙的上市公司僅為13家,其余上市公司是通過其他公開資料。也就是說,部分上市公司炒作自家股票的成本,僅僅是董秘在互動平臺上發一條消息。
然而就是這樣的低成本,元宇宙概念依然受到資金爆炒。自2021年10月份以來,元宇宙概念漲幅達到43.37%。部分元宇宙概念股價格連續上漲,漲至高點后又暴跌,這其中存在著不小的風險。
股市上常說,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當前元宇宙只是屬于概念,終端設備、基礎設施和內容生態還不成熟。部分上市公司對元宇宙概念的炒作,付出的成本非常小,警惕炒作熄火后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