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席菁華
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又迎來政策利好。
國家發改委官網1月21日顯示,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中國形成適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能夠滿足超過20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私家車是未來交通電動化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領域。截至2021年12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市場滲透率達到20.6%,居住社區充電需求日益凸顯。
截至2021年底,全國充電設施規模達到261.7萬臺,換電站1298座,服務近800萬輛新能源汽車。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存在較多不足。例如,存在居住社區建樁難、部分存量小區電力改造施工協調難度大、以及充電路徑規劃、站樁導航功能不完善,用戶找樁難、找樁慢等問題。
此外,部分充電樁運維不及時,缺乏充電保障預案,充電平臺數量多,多平臺啟停及多渠道支付尚未全面覆蓋,節假日高速公路充電排隊長問題日益凸顯。
《意見》提出了解決方案,要求強化各地發展改革、能源與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的協同推進和責任落實。
《意見》提出,居住社區管理單位應積極配合用戶安裝充電設施并提供必要協助,新建居住社區要確保固定車位100%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
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公共充電設施發展不均衡、城市公共充電場站冷熱不均的難題。
目前,中國公共充電樁達到81萬個。其中,廣東、上海等排名前十地區的公共充電樁規模占比超過70%,縣城、鄉鎮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中國高速公路充電樁1.38萬個,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魯、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尚未實現全覆蓋。
《意見》提出,加快補齊縣城、鄉鎮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快實現電動汽車充電站“縣縣全覆蓋”、充電樁“鄉鄉全覆蓋”。
此外,加快高速公路快充網絡有效覆蓋,力爭到2025年,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覆蓋率不低于80%,其他地區不低于60%。
《意見》還提出,加大外圍城區公共充電設施建設力度,充分考慮公交、出租、物流等專用車充電需求,結合停車場站等建設專用充電站。此外,鼓勵充電運營企業通過新建、改建、擴容、遷移等方式,逐步提高快充樁占比。
電動汽車的補能方式,主要包括充電和換電模式。與充電模式相比,換電的最大優勢是快,在車輛電量不足時,只需到換電站更換一塊滿電的電池即可繼續行駛。
2020年,換電模式迎來了政策紅利期,千億級換電產業大幕開啟,奧動新能源、北汽藍谷、蔚來汽車等主要玩家,都加快了換電站的擴張速度。
今年1月18日,換電領域迎來重量級選手,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時代電服”正式發布換電服務品牌EVOGO,并推出了面向消費者的整體換電服務。按照規劃,其首批將有十個城市啟動EVOGO換電服務。
但目前換電模式仍面臨局限性問題。其中之一是車型不同、電池箱和電池模塊不統一,導致換電兼容性差,推廣存在阻礙。
對此,《意見》明確,加強充換電技術創新與標準支撐,推動主要應用領域形成統一的換電標準,完善新能源汽車電池和充電設施之間的數據交互標準。
《意見》提出,加快換電模式推廣應用,圍繞礦場、港口、城市轉運等場景,支持建設布局專用換電站,促進重型貨車和港口內部集卡等領域電動化轉型,探索出租、物流運輸等領域的共享換電模式。
中信證券分析認為,未來五年,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能市場將維持充電為主、換電為輔的格局,但在資本、主機廠、政策等推動下,換電模式在部分高端乘用車和運營類車輛的應用推廣將明顯加速。
從運營市場空間角度看,預計2025年國內換電運營合計市場空間有望達605億元,充電運營市場約1730億元。
《意見》還提出,加強車網互動等新技術研發應用,探索推廣有序充電、V2G等形式,實現電動汽車與電網的協同互動,探索單位和園區內部充電設施開展“光儲充放”一體化試點應用。
為促使地方建立優質場站,《意見》鼓勵地方建立與服務質量掛鉤的運營補貼標準,并鼓勵地方加強大功率充電、車網互動等示范類設施的補貼力度,促進行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