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總量穩中承壓,且結構矛盾依然存在。”
1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智聯招聘聯合推出的《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下稱《報告》)得出上述結論。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疫情對就業的影響仍在持續,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還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報告》稱,2021全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供需兩端總體趨穩,在供需兩端下行壓力下,四季度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指數有所回落。
分月來看,在招聘需求方面,2021年1-6月均高于去年同期,3-4月達到最高,7-9月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之后有所下降。
在求職供給方面,高校畢業生工作搜尋具有周期性。與去年相比,2021年度高校畢業生可以選擇參加線下校園招聘會等渠道,在線求職人數在2-6月份均低于去年同期,在3月達到最高,而8、9月份與去年同期持平,10-12月高于去年。
分行業來看,2021全年招聘需求最多行業為教育/培訓、互聯網/電子商務、中介服務、房地產/建筑、專業服務/咨詢業;求職人數最多行業為互聯網/電子商務、房地產/建筑、專業服務/咨詢、教育/培訓、計算機軟件業。
2021年7月國家“雙減”政策正式出臺,各地方政府陸續發布具體實施文件,中小學課程輔導業的高校畢業生受到明顯影響。
從該行業的招聘需求來看,2021年10月到12月,中小學課程輔導的招聘需求人數連續下降,特別是在11月份下降人數較為明顯;而從求職供給來看,四季度求職投遞人數出現小幅回升。
從就業景氣度來看,中小學課程輔導業12月的CIER指數下降為1.31,為2021年所有季度以來最低。
CIER指數反映了就業市場的景氣程度,其計算方法為CIER指數=市場招聘需求人數/市場求職申請人數。指數越大就業市場景氣程度越高;反之則說明就業市場競爭越激烈、就業信心越低。

2021年四季度,CIER指數排名相對較高的職業為房地產交易、普工/技工、銷售顧問、演藝人員/經紀人等。但與上季度相比,除了普工/技工、證券/基金/期貨環比上升之外,其他職業均環比下降。
《報告》認為,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新興崗位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普工/技工職業的出現較大的供給缺口。

分城市來看,2021全年招聘需求較多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成都、廣州等;求職人數較多的城市為北京、成都、廣州、上海、深圳;CIER指數最高城市為咸陽、大慶、嘉興、中山、寧波。
以上分析表明,從招聘需求和求職投遞的絕對數量來看,一線城市和部分新一線城市的招聘和需求總量仍然處于領先優勢,其中,北京招聘需求人數和求職投遞人數絕對值都要高于其他一線城市。
而就業景氣較好的城市則為二線和三線城市,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和上海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景氣指數相對較高。

從企業規模和性質來看,2021年全年,國企和外商獨資企業高校畢業生的招聘需求均上升、民營企業需求略有下降;供給端上,國企、民營和外商獨資性質企業的求職投遞人數上升更明顯。在供需兩側的作用之下,使得CIER指數均呈現下降。
尤其是去年四季度,國有企業就業競爭激烈,就業景氣指數相對較低,僅為0.28。
民營、上市公司、股份制企業就業景氣較好,CIER指數分別為0.79、0.76和0.74;其次是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CIER指數分別為0.53和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