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新消費Daily Lulu
2021年,是國家正式設立“中國品牌日”的第五年,是消費賽道被資本密切關注的第三年,是疫情新常態后的第一年。
而在這一年,新消費正在經歷“陣痛”。2021上半年,我們還在討論以“創新”為核心的新品牌成長,下半年就已經開始討論“新品牌如何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可以肯定的是,新消費品牌的“爆紅神話”已然不可再復制,生存難題已經到來。下半場,從爆品思維走向長期思維,已是每一個新消費品牌的必答題。
但下半年被瘋狂熱議的“投資熱潮逐漸遇冷”,是真的嗎?新消費不再被資本的熱捧了嗎?「新消費Daily」對2021年全年新消費品牌投融資事件進行了梳理,試圖從中找到答案。
01、2021年新消費投融資概況
據「新消費Daily」不完全統計,2021年,新消費品牌共有842起投融資事件,共融資907.21億元,其中有140輪融資未披露金額,預計2021年新消費投融資金額可達到千億規模。(因與2020年數據統計范圍不同,故不做整體對比)
具體來看,在今年的842起投融資事件中,食品相關和美妝個護兩大賽道依舊最受資本關注。其中,食品飲料賽道的融資金額幾乎占到總金額的50%,2021年食品飲料賽道融資數量達354輪,融資總金額達423.04億(70輪未披露金額)。

從融資輪次看,我們明顯可以看到,資本市場對新消費的關注仍在早期階段,初創期、成長期投資仍是主流,種子輪、天使輪等輪次的數量達到253起,占到總數的30%;居融資輪次數量第一名的A輪系列,也有329起,占比39%。

但會更偏愛成長期企業,B輪之后輪次數量看似不多,實際上,2021年的平均單筆融資金額在大幅提升。以融資金額層級來看,在702起已披露金額的項目中,百萬級項目僅有73起,而億元級項目成為數量第一,達到239起。

可見,資本更想看到抗風險能力更強,有長期價值的品牌。
從這個角度看,開篇的問題似乎有了第一個答案:資本并不是不熱衷于新消費,而是將資金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靠攏。當然早期項目的試水也必不可少,接下來的答案還需要在各個賽道的投資中去找。
由于數據過多,故而《2021年新消費投融資數據盤點》將分成上、中、下三篇進行。
上篇解讀食品飲料賽道的數據亮點和潛力機會。
就食品飲料賽道而言,在其各大細分賽道中,融資數量排在首位的,無疑是今年無比火熱的線下餐飲;從融資金額來看,新茶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同時可以看到,在食品飲料賽道的融資過億項目中,線下餐飲則以數量取勝,過億項目達到33起。
另外很明顯的是,多個項目斬獲多輪融資,或超大額融資。如「奈雪的茶」從C輪、IPO上市前到IPO上市,三輪融資近百億;「喜茶」D輪融資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32億),估值600億元;意大利連鎖咖啡品牌「illy coffee」融資2億歐元(折合人民幣近14.5億);「瑞幸」在美股風波之后,今年仍獲得2.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6億)融資;海倫司A輪+IPO上市拿下近24億......還有線下餐飲品牌動不動就單店估值10億等。



總之,從上億項目來看,除線下餐飲外,其他細分賽道中,細分領域的頭部項目自身研發能力及供應鏈能力更強,更容易獲得資本的關注。而資本的加速投資又在加快了品牌的生長速度,催生出新的行業獨角獸。
02、“早C晚A”,午配奶茶
當下,“茶咖酒”三大賽道混戰、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風口之一。用“早C晚A,午配奶茶”,即早上一杯咖啡提神醒腦,晚上一杯酒精麻痹自己,中午搭配一杯奶茶元氣滿滿,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在茶咖酒趨勢中,貢獻最大的應當屬新式茶飲品牌。雖然2021年茶飲品牌融資并不算太多,但從融資來看,整體呈現三大趨勢:
- ①喜茶估值600億、奈雪港股上市......頭部品牌仍在持續發力,而滬上阿姨、丘大叔、霸王茶姬等中腰部品牌和區域性品牌開始嶄露頭角;
- ②在融資過億的項目中,有幾個比較特殊的新式茶飲品牌,如Blueglass是現制酸奶品牌、丘大叔專注于新鮮檸檬茶、吾飲良品專攻水果茶......可見更細分更垂類的茶飲正在備受關注;
- ③頭部茶飲品牌開始頻繁出手投資,如喜茶在一年內投了和気桃桃、王檸檸檬茶、并購了野萃山,后者是“分子果汁”首創者,也主打新鮮果汁;茶顏悅色出手長沙當地茶飲品牌「果呀呀」;蜜雪冰城旗下的雪王投資公司投資了專注珍珠奶茶的品牌「廣東匯茶」,目前后者主要分布在廣東及海南。
拋開頭部、腰部的投資熱度,去看整個茶飲市場,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艾媒調研也有一組數據,2020年全國奶茶店新增了28000家,倒閉了31000家,90%的奶茶店幾乎賺不到錢,開店后能活過一年的更是不足兩成。
這并非虛言。在2021上半年新消費投融資統計中,新消費Daily就曾指出,新茶飲已行至岔路口。奈雪上市后就發現保持穩定市值的困難,這一定程度上說明,資本市場認為新茶飲的想象空間并沒有多大。樂樂茶此前也曾全國開店,今年也表示要將重心回歸江浙滬地區。
在這個“岔路口”,各大品牌都拼勁全力。一方面,今年明顯可以看到,新茶飲品牌的產品創新速度有多瘋狂。比如奈雪2021年內上新了近80款飲品;喜茶2020年平均每1.2周推出一款新品。
再比如2020年產量僅有4000萬-5000萬斤的油柑,甚至數不清被多少家新茶飲品牌,研發出多少款相關產品,從消費者陌生甚至聽沒聽過的小眾水果,“禿然”間就變成了“大眾”水果。
在內卷的新茶飲賽道中,除水果創新研發外,咖啡也在奶茶店的涉獵范圍之內。如喜茶的波波咖啡、芝芝咖啡及“生打椰”系列拿鐵等,另外在咖啡新秀「Seesaw」的投資人中,喜茶也赫然在列。奈雪也有咖啡產品,如新推出的與小紅書跨界合作的小紅薯拿鐵,和奈雪厚乳拿鐵、生椰斑斕拿鐵等。
就連蜜雪冰城也有自己的子品牌“LuckyCup幸運咖”,截至2022年1月,其門店數已突破500家,比半年前的200家翻了一倍。
當然與咖啡店相比,茶飲的咖啡似乎并“不正宗”,但咖啡品牌似乎也在想“你能做咖啡,我也能做奶茶”,當然并不是真的做奶茶,而是更多創意性產品,讓咖啡市場不再僅僅是美式、拿鐵、卡布奇諾等各家味道都差不多的產品。
比如Seesaw以創意咖啡出名,在推出的多款咖啡產品中都融入了梔子花、梨香、蘋果派、桃子、無花果等等多種元素,也會在咖啡豆的基礎上增加果汁、氣泡水等;「鼓勵發條」、「連咖啡」等多個精品速溶咖啡品牌也都曾表達過一個觀點,即在中國市場上,咖啡的本質應該是飲料,中國人應該有中國人自己的口味。再比如,咖啡加奶蓋,可以說是很正宗的“奶茶”動作了......
“奶茶店賣咖啡,咖啡店賣酒”。“日咖夜酒”的增長趨勢越來越明顯。Seesaw2021年在上海靜安區銅仁88項目開了首家以“日咖夜酒”為主題的門店——Good Idea Hub(想象力中心),且推出6款“中國夜青年”夜間小酒;鷹集也聯手了國內頂尖潮流餐飲廠牌Bar Flow,將鷹集咖啡上海新天地門店全面翻新成“白天咖啡,晚上喝酒”的新門店......
在酒上,奶茶也不甘示弱。奈雪的茶早就開出酒館副牌“奈雪酒屋”;而喜茶投資中國臺灣新銳雞尾酒品牌WAT,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喜茶投資圈內的兩個品牌Seesaw和WAT,還聯名推出“半夢系列”Seesaw x WAT聯名預調雞尾酒。
其實市場“混戰”的變化有路可循??Х蕊嬃匣?、酒水低度化......當一切都在朝向“飲料”發展時,這些細分賽道的邊界也逐漸模糊。自然,是否可以成功,還需要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需要時間去驗證。
但“混戰”之下,原料、渠道的支持格外重要。今年,蜜雪冰城、茶顏悅色、喜茶、奈雪等頭部品牌都在布局農副產品公司,陸續上線線上旗艦店,推出茶包產品和即飲,開展零售業務。精品速溶品牌永璞、三頓半從線上走到線下,開啟“第三空間”體驗店;鷹集從上海本地的線下精品咖啡店轉向線上零售;連咖啡去年關閉線下店,轉為線上零售以及石油站咖啡店;瑞幸買斷了花魁咖啡......這些動作都是在進一步優化和建設供應鏈。
而供應鏈的好處也在茶飲市場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喜茶、奈雪的茶近期都對產品價格進行了下調,以喜茶為例,降價的品類涵蓋了果茶、乳茶、純茶等諸多單品,下調幅度約在3-7元不等。喜茶官方表示,此輪降價得益于品牌勢能、規模優勢以及在供應鏈上的不斷積累和在上游的深耕,喜茶有能力在產品配方、用料和品質都不改變的前提下對部分產品的售價進行調整。
而與兩大頭部品牌降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茶顏悅色的漲價,其表示,市場上原材料和其他成本逐年走高,之前積累的紅利扛不住一系列的疊加成本。
可見,新茶飲的戰火只會更加激烈,市場格局的二八界限或許會更加明晰,沒有把控原料端、供應鏈的品牌也只會“死”得更快。
最后作為混戰中的重要一角,酒的存在似乎并沒有那么高。事實上,在122起“茶咖酒”融資中,酒飲共融資60起,占比高達50%,但融資金額并沒有那么亮眼。從去年開始,新酒飲市場就一直在瘋狂競賽中,無論是微醺的低度酒,還是新白酒,入局者并不在少數,但出圈者寥寥無幾。
其實不難理解,口味甚至包裝的同質化,成為這個市場最大的痛點,需求可以創造新產品,創新可以吸引新用戶,但只有這些,還無法造就品牌價值。從過億融資中就可以看到,只有15輪融資過億,且有四輪是給了小酒館,其中海倫司上市成為“小酒館第一股”,這是為場景付費;而其余5輪給了新白酒;至于融資輪次最多的低度酒,就只有威士忌創新品牌「響杯」、中國本土原漿啤酒品牌「泰山啤酒」、新銳低度酒品牌「MissBerry貝瑞甜心」、低度酒品牌「冰青」4個品牌融資過億。
或許,新酒飲品牌,將只能成為成熟品牌、頭部品牌的產品線補充?!感孪MDaly」發現,在2021年的融資中,元氣森林、江小白、百威,甚至親親食品都在出手,其中元氣森林及挑戰者資本投資了新型互聯網白酒品牌「觀云」、醬香白酒品牌「肆拾玖坊」、以及碧山啤酒;而百威則拿下了「MissBerry貝瑞甜心」和「蘭舟」,據悉是當前最大的投資方。
在酒飲市場,尤其是新酒飲市場,“市場認知很簡單,但品牌認知卻很難”,這并非虛言。
最后在新茶飲中存在感較低的原茶創新品牌,小罐茶、茶里等品牌都是對茶葉產品的載體形式創新和新工業標準化輸出,以及水獺噸噸這類品牌則是凍干水果茶。中式傳統茶葉的創新,無疑是比較難的一條路,不僅要考慮產品的創新,還要去研究年輕人的接受度,這些新品牌實際上已經打破了“立頓”時代,但仍需要進行更多的探索。
03、海底撈收縮,線下餐飲卻持續“高燒”
2021年,最離譜、最讓人想不到的投資熱點,可能非線下餐飲莫屬。據統計,2021年,線下餐飲完成了86起共88.81億元的融資,其中還有18起未公布融資。

今年線下餐飲突然大火,卻金額、估值都不低,百萬級融資僅有8起,而億元融資卻達到了32起,甚至剛成立不久的拉面、中式點心品牌,都給出了10億估值。
國風新中式點心「墨茉點心局」一年完成A、B兩輪融資,A輪雖未披露金額,但B輪就拿下了數億元;蘭州牛肉面品牌「陳香貴」一年三輪,且A輪和A+輪融資均過億;新中式點心潮牌「虎頭局」A輪融資就拿下5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3.17億);炸串品牌「夸父炸串」一年三輪總計超億元、「喜姐炸串」也在A輪拿下2.95億,累計簽約超1400家門店......可見線下餐飲品牌融資的瘋狂程度。
上半年,「新消費Daily」給出了一個思考,線下餐飲到底是“風口”or“瘋口”?為何會提出這個問題。
資本投資任何賽道、品牌,無疑是看重了其賺錢、盈利的可能性,線下餐飲也是如此。而當下資本投資的餐飲品牌,基本都在追隨年輕人的喜好和時代的發展趨勢。
一類如烘焙品牌「墨茉點心局」、「虎頭局·渣打餅行」,從中式點心創新,到門店裝修風格,都在主打“國潮”這一賣點;「文和友」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和友文化餐飲模式”,其早已經成為長沙的“地標”和旅游打卡地......這些都在踩中年輕人的愛“打卡”、愛社交分享的消費需求。
另一類如拉面、炸串這一類門店,則更易“標準化”,也就更能大量快速復制門店,同時在數字化、社交化加持下,還能進一步增加曝光、標準產業鏈條,形成完整閉環,更有擴大規模的底氣。
線下餐飲的可能性或許很多,但這套“新模式”和“新故事”到底是“風口”還是“瘋口”,現在還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判斷。畢竟賣煎餅果子的「黃太吉」、買豆漿油條的「桃園眷村」都是失敗的例子。
要知道,作為網紅標桿的海底撈,2021年都走下神壇?!昂5讚剖兄嫡舭l超2400億港元”的話題還曾在年中登上各大平臺熱搜榜。11月5日,海底撈發布公告稱,決定在今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對較低及經營業績不如預期的海底撈門店。
與此同時,以高性價比引領了“小火鍋”潮流的呷哺呷哺也在2021年上半年虧損超4000萬元,門店翻臺率額更是下降到了2.3次/天。
其實資本狂奔下的線下餐飲賽道,還有很多痛點值得深思,淺談三點:
- ①估值之高。成立一年,甚至不足一年的新品牌,單店估值10億,是否真的合理?
- ②開店瘋狂,就意味著可復制率高嗎?或許錢大媽這一年的熱議和敗退出京值得想一想;
- ③餐飲品牌的食品安全問題更要警惕,今年胖哥倆、盛香亭、眾多茶飲品牌、星巴克等都曝出了食品安全、衛生問題
04、“不顯山露水”的預制菜,卻在持續升溫
相比其他賽道的瘋狂融資,預制菜/調味品算得上“收斂”,在金額、數量上都沒有可比性,2021年共融資48輪,總金額僅有19.95億,其中7輪未披露金額。

但它依然可以算是熱門賽道。去年自嗨鍋、拉面說等速食在風口之中,但仔細觀察今年的融資,會發現,速食類很少,如瓷面江湖、自嗨鍋、勁面堂、拉面說、黃小豬、陽際山野、莫小仙、麥后科技等,甚至不足10家。
其中「自嗨鍋」已經融資到C++輪,一年兩輪,僅一輪拿下逾億元;「莫小仙」完成B輪過億元融資......今年獲得融資的,大多數都是新品牌中走向成熟期的品牌,或者今年在媒體平臺上熱度較高的品牌,或許GMV表現得也不錯。
而且能看到,當下的速食已經不再是簡簡單單的泡面,相比于5分鐘熱水沖泡就能完成的動作,當下的速食面、粉大多需要煮,且配菜也更新鮮更豐富,甚至會出現“半只雞”的配菜。其實一開始自熱火鍋的出現,就在打破速食的單一性。
足以見得,當下的年輕人,雖懶卻精致,儀式感更是必不可少。所以預制菜,處在了下一輪的風口。輕烹飪米飯品牌「飯乎」一年完成三輪融資,A+輪更是拿下近億元;還有預烹飪異國料理品牌商「COOOOK輕烹烹」也完成了兩輪融資。
預制菜處于風口早期,拿下的金額并不多,但為何還要稱之為風口?兩個數據佐證:
其一是行業研報數據。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有7.19萬預制菜相關企業,2020年新注冊的企業達到了1.25萬家。同時有機構預測,我國預制菜行業在未來6-7年有望實現3萬億元以上規模,成為“下一個萬億級餐飲市場”。
其二則是銷售數據。預制菜今年首次入圍“雙十一”十大趨勢,成交額同比增長約2倍。其次據盒馬鮮生的數據顯示,95后消費者購買半成品菜的比例達到65后的兩倍,這意味,預制菜備受年輕人喜愛。
如果說疫情影響下,“宅經濟”將進一步發展,那可以預見的是,對于消費者而言,外賣不再是唯一的選擇,預制菜更健康,且對技術要求不高,更能節省烹飪制作和出餐的時間;對于餐飲企業來說,如果消費者外出就餐機會減少,那么預制菜作為其中一項產品延伸,不僅增加了營收,還極大地降低了餐飲企業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
同樣,下廚少不了調味品,相較于此前的單一調味品,復合調味料也能實現更加便捷廚房操作,儼然成為做好菜的最佳拍檔。
2021年調味品共完成了14輪融資,其中口味全、加點滋味、禧寶制研都在一年內完成了多輪融資。且調味品品牌「加點滋味」的A輪融資近億元,這是其在成立一年間完成的第三輪融資,同時今年雙11首日,加點滋味天貓旗艦店實付金額近114萬元,成為湯類調料&牛肉醬熱銷榜“雙料TOP 1”。
其實,無論是速食/預制菜,還是復合調味品的爆發,除了便捷的消費需求,更是生活的儀式感。在繁雜的都市生活中,消費者需要一款能夠讓自己回歸生活的產品,而做飯恰恰就是生活儀式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05、健康“零食化”,零食“健康化”
不難發現,在354起食品飲料投融資中,健康食品的融資數量僅次于線下餐飲,達到72期,當然融資金額并沒有很高,總金額只有31億,16起未披露金額,在各細分賽道的金額對比中,處于下游。

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健康食品主要發展分為三個方向:
- ①以輕食代餐、少糖少鹽少添加休閑食品為代表“減法”品牌,如薄荷健康、鯊魚菲特、每鮮說等輕食代餐品牌;以及元氣森林、清泉出山、超級職物、鹵味覺醒等健康零食飲料;
- ②添加了更多附加營養的“加法”品牌,如BUFFX、minayo、WonderLab等功能性品牌;
- ③以植物肉、植物奶為核心的植物基“替代”品牌。(植物基放在下一部分,單獨解讀)
首先,低脂、低熱量、少糖少鹽,富含高纖維和營養食物都正好踩中了健康消費、健身減脂的痛點,比于動輒幾千上萬的健身卡、要忍受手術疼痛的醫美抽脂,以及需要堅持揮汗的健身舞,吃輕食對于消費者似乎是“躺平”、“瘦身”兩不誤的選擇。
以咚吃為例,其模式主打輕食簡餐與低卡美食,可以選擇如21天一個周期的套餐,商家將會把配好的餐品冷凍裝袋,冷鏈配送到家。比如以“常溫、即食、不加防腐劑”的雞胸肉作為切入爆品,用“低負擔飲食”的標簽打造電商爆款產品,鯊魚菲特已完成億元級B輪融資。薄荷健康自不用說,已完成1億元D2輪融資。
其次,消費者對零食飲料也要追求健康概念,元氣森林、清泉出山等0糖飲料、新式草本果汁氣泡水品牌好望水等、以及冰激凌都主打天然健康概念的橙色星球.....更多健康的成分被加入,更多人工添加劑等不好成分被剔除,吃零食與養生兩不誤,更貼近年輕一代“保溫杯里泡枸杞”的佛系養生態度。
再者,運動營養食品、輔助營養補充品等在內的功能性食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是在透明質酸等更多生物活性物質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原料之后。
這兩年也跑出了一批新品牌,如minayo一年完成兩輪融資;即食滋補品牌「官?!雇瓿沙?億元融資;同時簡愛酸奶、認養一頭牛、愛視小愛漿等乳品品牌更受到資本的關注。
在這幾類健康食品的發展過程中,新消費Daily發現,有兩大趨勢值得注意:
- ①健康食品零食化;
- ②零食健康化。
第二點其實剛剛有提到,在休閑零食、以及當下很多食品的研發過程中,更多健康的成分被加入,更多不好的成分被剔除,比如用羅漢果甜苷、甜葉菊苷、赤蘚醇等代糖替代白砂糖的添加,元氣森林的氣泡水就是很成功的一個品類創新,將0糖0卡概念帶入飲料行業中;另外則是不添加任何防腐劑或添加劑,如東方樹葉、讓茶、簡愛、光明如實酸奶等。
第一點提到的,更多是功能性食品,此前但凡提到養生,更多人想到的類似湯臣倍健、Swisse這樣的保健品,即使是口服美容都更多是口服液形態,但如今已然不同,新品牌們讓更多營養有了更多表達形式。
從口味更趨于果汁,到產品形狀呈軟糖或果凍狀等的一系列改變下,養生保健愈加零食化,在吃零食的同時就能養生,這比保健品更能擊中年輕人的心。比如活性益生菌軟糖、透明質酸軟糖等、BUFFX的睡眠軟糖、「JOLIYOYO」的乳酸菌酵素果凍以及「Hala哈啦」口腔噴霧等。
總之,關乎吃,無論是何種食品,只要是進入年輕人市場,從產品、包裝、概念到場景等,都需要多關注年輕人,要多溝通,真正抓住年輕人的喜好,不然就是做無用功。
當然,功能性食品雖然新入局者甚多,但除WonderLab、BUFFX、minayo、華熙旗下的黑零等已經邁出了“1”,其余品牌還在0-1階段“苦苦掙扎”中,出圈者甚少。
可毫無疑問地是,功能性食品還是一片藍海,需要更多創新品牌去挖掘、去乘風破浪。
06、資本叫好的植物肉“不叫賣”,植物奶卻“風生水起”
“植物肉市場,對品牌來說是個大挑戰,當下的市場屬于‘資本很熱鬧、用戶很冷靜’”,在「新消費Daily」2021年的私享會上,一位植物肉從業者這樣說道。
當然,植物基市場不僅有植物肉,還有植物飲品。從資本市場看,在2021年,植物基市場共完成融資26輪,總金額達9.13億,僅有1輪未披露金額,其中有15輪處于天使輪或種子輪,8輪處于A輪系列,幾乎都在早期項目階段。

同時在已披露金額的項目中,拿到5千萬(不含)以下的輪次數量就有19輪,而五千萬(含)以上的數量僅有6輪,億元級項目更是只有1輪。
從分類來看,雖然植物飲品市場當下比植物肉市場更為火熱,但融資的植物飲品品牌僅有8個,大多數還是植物肉品牌。
首先看植物蛋白飲,其比植物肉更易出圈的第一個原因,可能在于市場背景,中國一直都有植物蛋白飲品,如豆漿、杏仁露、核桃露等,所以消費者更易接受。
第二個原因其實離不開它的官方cp——咖啡,燕麥拿鐵、生椰拿鐵都是風靡一時的爆款產品。而椰奶、燕麥奶都有一個出圈的品牌。
燕麥則是OATLY,與星巴克、Manner等精品連鎖咖啡館“聯姻”,與喜茶等新茶飲合作,如聯合奈雪的茶推出的燕麥可可寶藏茶,和不少甜品、烘焙等品牌都有推出燕麥基產品,也沒有放過線上精品速溶咖啡品牌......這一系列動作幫助OATALY迅速在中國市場跑馬圈地。
椰奶則是菲諾,一款和瑞幸合作的生椰拿鐵,瘋狂刷屏整個小紅書!“YYDS”、“瑞幸天花板”、“生椰界的絕絕子”等關鍵詞不斷登上小紅書熱搜榜。這不僅讓瑞幸逆風翻盤,再度復活,更讓為這款產品提供了厚椰乳的菲諾一夜走紅。
其次再看植物肉,歐美國家對植物肉的追捧,更多原因在于宗教信仰、素食主義,以及環保,但最主要的三種原因在我國幾乎都行不通。
即使是信佛,在中國幾乎也只有和尚吃素。素食者可以自己吃,但不能去宣傳強迫別人吃,去灌輸植物肉更健康的觀念,以前段時間張靜初等明星的推廣素食主義的視頻反響就可窺知一二。要知道中國吃肉自由不過20年,倡導做“素食行者”,對于普通人而言,更像是有錢人的優越感作祟。
同樣,環保的故事在中國市場也并沒有那么好講,植物奶亦是如此。只不過植物奶比植物肉好在,1、確實存在一部分乳糖不耐受人群無法去喝牛奶;2、植物奶可以去宣傳“0添加蔗糖、0乳糖、膳食纖維”這些健康功能,不會像植物肉那樣反感;3、可以與咖啡、茶飲、飲料、甜品等跨界合作,在B端合作的同時也會吸引一部分C端用戶嘗鮮。

當然,即使植物肉看似在中國“行不通”,但植物基的過億融資項目都是植物肉,一個是「谷肉」一年完成總計近億元的兩輪融資;一個則是「v2food」,B+輪融資拿下近3.5億元。
“目前植物肉還主要是去走ToB、ToC兩條路,消費者心智還需要慢慢教育;最終植物肉還是口味最重要,其次就是瞄準目標人群?!边@同樣是在私享會上提出的觀點。
當下,植物肉市場出圈者,星期零在2022年的1月完成了1億美元B輪融資,它的發展路徑正是在驗證這一說法。
一方面,星期零目前的產品方案已覆蓋植物肉糜、植物肉腸、植物肉丸、植物肉餅、植物肉排、植物火腿肉等上百款植物蛋白相關產品。同時還自建了工廠,逐漸技術積累,目前已步入“星期零4.0技術”階段,在植物蛋白食品的質構和風味上做到創新性的突破,例如創造出了具有整塊肉紋理的“大師黑椒植物牛肉”。
另一方面,在渠道上,不僅與全國知名的口碑餐飲品牌達成廣泛的渠道合作,而且在便利店、新零售、超市渠道持續布局,也持續與茶飲店、咖啡店、德克士等全國超100家品牌跨界合作。
總之對于整個植物基市場而言,植物飲料是有出圈、彎道超車的機會,但植物肉發展之路仍然艱辛,“還在冬天,春天也并不近”。
接下來則是《2021年新消費投融資盤點(中)》,涉及美妝個護、母嬰、寵物、運動健身及服裝配飾五大賽道。
注:
1、該融資數據由「新消費Daily」不完全統計,由于新消費涉及面較廣,故可能存在統計遺漏情況;
2、由于零售渠道、原料/供應鏈等融資趨勢明顯,故而將其單獨統計,未放在食飲、美妝、服飾等各大賽道中;
3、融資時間以媒體披露時間計算,本次統計時間為2021年全年;
4、數據來源:36氪、IT桔子等互聯網信息及品牌投稿,由新消費Daily整理制圖,圖片及數據引用需寫明來源。
5、對于向市場公開金額的融資,計算中用實際數字。對于沒有公開的金額融資,部分融資額數據為估算值,計算方法如下:模糊金額處理:數十萬=50萬;數百萬=300萬;數千萬=3000萬;億元及以上=10000萬;千萬級=1000萬;百萬級=100萬。
數據|Lulu、Sober
制圖|Vincent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