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品牌雜志
2021年底,呷哺呷哺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全國千家門店已正式全面上線全新菜單,本次調整回歸“套餐為主、單點為輔”,并將套餐價壓縮至50元至60元。
此次“高性價比”菜單的上線,圍繞著創始人賀光啟改革策略的落地,也被業內視為呷哺呷哺正在找回大眾消費市場的初心。
過去的一年,呷哺呷哺經歷了高層良將接二連三辭職、對賠錢的200家門店“斷臂止血”、將定位高端的副牌“in xiabuxiabu”啟動退出機制……
呷哺呷哺如何擺脫品牌老化與轉型困境,創始人回歸操刀改革,或將成為關鍵一戰。
回歸初心,重打低價戰術
其實,呷哺呷哺是憑借“高性價比”崛起的。
1988年,賀光啟成立“一人食小火鍋”呷哺呷哺。最初,新鮮的臺式小火鍋并沒有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賀光啟想了非常多的辦法仍然無濟于事。
“時勢造英雄”。2003年,因為“非典”之后分餐盛行,加上極高的性價比,呷哺呷哺一朝爆火。經過10年的擴張,呷哺呷哺于2014年成功在香港上市。
上市后,呷哺呷哺進入了快速擴張期,2016年,門店數量達到639家,2019年達到1124家,2020年達到1201家。
當時的呷哺呷哺,在市場上占據著高達15.8%的市場份額。然而,隨著消費升級,呷哺呷哺眼花繚亂的轉型開始上演,客單價也持續上升。
年報顯示,從2017到2020年,呷哺呷哺客單價從48.4元漲至62.3元,翻臺率從3.3次下降至2.3次。
持續升高的價格,讓曾經鐘愛呷哺呷哺,稱之為“性價比之王”的消費者們漸行漸遠。
因此,呷哺呷哺此次所謂的“降價”,是對此前跑偏的市場策略的一種反思,是為了重新贏回消費者亮出的一張“初心牌”。
人事變動,斷臂止血
2021年,曾被創始人稱贊為“天才”的行政總裁趙怡離任。
隨后沒過多久,呷哺呷哺中高端副牌“湊湊”的創始人張振緯離職創業,創立了市場策略與“湊湊”一脈相承的“謝謝鍋”,從呷哺呷哺獨當一面的良將變成其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對此,創始人賀光啟回應稱:“這對企業來說是件好事,因為人才正常流動之后,補充不一樣的血液,才會帶來不一樣的想法,才能給企業注入持續創新和發展的靈魂。”
然而,呷哺呷哺還是存在一定的內憂。
從到2021年三季度看,雖然呷哺呷哺關停了經營不善的200家門店進行“斷臂止血”,預計下半年仍會有相關減值,但此番調整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其次,在中國這片“火鍋江湖”,川系火鍋是市場中絕對的霸主。根據美團點評的統計,川渝火鍋的規模占比約為56%,代表品牌有海底撈、巴奴、小龍坎等。
這就意味著,作為臺式小火鍋的呷哺呷哺,面臨的不只是價格方面的競爭,更多的還有一種火鍋理念與口味的天然區隔。
另一個挑戰是供應鏈。呷哺呷哺目前采用的是以北京為中央配送中心,輻射全國的物流倉儲模式,上海、深圳、鄭州等較大城市作為區域配送中心。顯然,還存在大量門店需要周邊省市配送中心的調送才能將食材運到。
一邊是高昂的運輸成本,一邊是降價改革,這種打法雖然可以在短期之內吸引一部分顧客,但是否能保證公司長久的利潤?
“湊湊速度”,副牌扛大旗
湊湊是呷哺呷哺于2016年拓展的副線品牌,主打“火鍋+茶憩”模式,走高端化路線,人均價格在150元左右。截至2021年12月31日,湊湊已經開設180家門店,覆蓋近40個核心城市的多個商業區。
在發布會上,賀光啟首次披露湊湊過去五年的增長數據: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280%,平均12天新開一家餐廳,業內將之稱為餐飲賽道上的“湊湊速度”。
據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湊湊營收達11.26億元,同比增長高達90%,占呷哺呷哺集團總收入的37%。
湊湊的成功,最為重要的是,產品的質量與服務能夠與自身的高客單價相匹配。
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中,價格高沒有錯,消費者真正反感的,是與價格不相匹配的消費體驗。
在贏得人心方面,副牌湊湊顯然比呷哺呷哺略勝一籌。未來,湊湊的加速擴張或許會給呷哺呷哺帶來新的轉機。
但是,湊湊的拓張仍存在下沉空間小、易于被復制等難題。湊湊可解一時之憂,但從長久來看,呷哺呷哺還是得靠自己,絕不能僅僅依靠副牌。
總的來說,已經在亮眼的火鍋行業上占據了一定話語權的呷哺呷哺,尚有不少突圍的機遇。呷哺呷哺此番“降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心的回歸與對消費者的重視。
踏踏實實以消費者為中心,將服務、管理、研發、標準化等跟上,厘清自身問題,練好內功,是呷哺呷哺現在需要做的事。
2022年,呷哺呷哺給所有人留了一個懸念:即計劃推出的“呷哺X”到底會是什么樣的品牌?紅布背后藏著的是否是一個巨大的驚喜?
一切都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