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五環外OUTSIDE 周嬉皮
編輯 | 車卯卯
從去年年初至今,新冠疫情猶如“蝴蝶效應”般沖擊,激起了全球經濟的千層浪。與疫情直接相關聯的醫藥產業則站在了風口浪尖上。
2019年“世界藥谷”印度一共出口了190億美元藥品,占全球出口總量的近五分之一。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印度仿制藥的原料也是依賴于中國的供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供應了全球60%的原料藥。
而“中國原料藥,浙江臺州造”。
臺州這座小城,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化學原料藥出口占全國的1/10。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藥神”聚集地。
01 注定走上康莊大道
臺州的崛起離不開上世紀90年代的一次歷史機遇。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經濟全球化開始起步,到90年代初全球化潮流才真正形成。彼時的中國正好處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時期,歐美等主流醫藥工業成熟的國家,借著全球化的腳步把高污染、高能耗的化工制造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便承接了化學原料藥的一部分產能。
而臺州地理位置優越,處于浙江省東部沿海,瀕臨東海,擁有海門港、大麥嶼港、三門健跳港等港口,是中國黃金海岸線上新興的組合式港口城市,也因此成為了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并且彼時臺州的化學工業基礎雄厚,原本就有大量的化學工業社以及肥皂廠,加之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視、措施得力,自然成為全球原料藥生產“轉移目的地”的不二選擇。
市場需求、地緣因素、國際形勢、歷史沉淀共同鑄成了中國的這座原料藥之城,臺州由此發展起來。
經過多年發展,臺州形成了以海正藥業為代表的椒江區塊、華海藥業為代表的臨海區塊、天宇藥業為代表的黃巖區塊、仙琚制藥為代表的仙居區塊、圣達藥業為代表的天臺三門區塊等五大主要產業版圖。同時也托起臺州“原料藥之都”的名號。
圖片:浙江臺州化學原料藥產業園區官網
臺州30多年以來孕育了超過1600億市值的上市企業,其中近900億的上市企業的主營業務是原料藥。
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臺州化學原料藥出口量近些年一直保持在占浙江省1/3、全國1/10份額的水平,也因此成為全球知名原料藥采購“超級市場”。
來自椒江區政府的數據顯示,在原料藥方面,海正藥業在國家抗生素、抗腫瘤藥等多個領域中名列前茅。
其中,阿霉素產量占國際市場60%份額,表阿霉素占國際市場70%以上份額,是全球第二家生產生物農藥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的廠家,也是我國醫藥行業唯一一家WHO指定的全球抗結核病藥物的生產企業。
在全球戰疫中,海正藥業生產的“海復康”法維拉韋片也功不可沒,馳援了全球26個國家,因此,海正藥業還被工信部授予抗擊疫情“軍工廠”的光榮稱號。
改革開放時機,可謂天時;地理位置優越,可謂地利;技術和人力充足,可謂人和。天時地利人和,臺州注定要走上康莊大道。
那臺州原料藥產業發展是一帆風順的嗎?
02 仍有藩籬待沖破
事實上,臺州一直有個敏感話題,就是“環保”問題。
在臺州當地曾經出現了這樣一句口頭禪:“只要聞到臭味,說明車子已進入臺州。”
臺州除醫藥產業外,還有電力能源、汽摩配件、服裝機械等,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不經處理丟棄到河流海洋中,廢氣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臺州用走上了“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的經濟發展”這條“彎路”。但臺州這座原料藥之都,并不是對環境肆無忌憚的破壞,臺州的這批原料藥企,也是最早進行“三廢”治理的企業之一,臺州也很早就進行了廢水的在線監控。
但是由于臺州中小企業集聚、管理難度大,環境治理一直沒有取得成效。對于藥企來說,環保治理不是簡單活,背后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銀去支撐。
而醫藥企業的治污費用非常高,要花幾億元或者更多,很多企業一年的利潤都不足以支撐去搞環保事業,所以在環境執法力度不強的時候,企業寧愿被罰款也不愿對環保工程進行投入。
2015年,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新《環保法》正式開始實施,臺州也就開始了“零容忍”環境整治。
一方面,針對不改正違法排放污染物的生產經營者,相關行政機關有權從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另一方面,直接將2000多家化學原料藥企業關到只剩125家。
面對這樣的環保高壓態勢,企業不得不掏出真金白銀好好整頓了,但是這也演變成了“有錢人”的游戲,無法承受的中小醫化企業即使轉移到內陸省份也將被淘汰。
臨海醫化園區一位大型藥企負責人曾表示,企業新上一套日處理能力2500噸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高濃度廢水預處理設施需要5000萬元以上,處理1噸污水的運營成本在200元左右,一天處理2500噸就需要50萬元,一年下來就是天文數字。
高壓的環保態勢也就成了一張大濾網,幫臺州篩選了一批高質量的原料藥企。
目前,臺州市醫化行業環保進度正在加快。包括仙琚制藥在內的一些代表性企業都已經完成了技術升級,對生產工藝進行優化,也逐步淘汰了老舊廠房。
臺州市政府也在環保工作上加了把火。
2020年9月以來,成立了醫藥化工的工作專班,各個地方還出臺了50條醫化企業整治措施和30條醫化園區驗收標準;市財政局還為整治工作專門設立了兩億元的綠色專項資金。不僅如此,臺州各地還通過多種形式引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專家團隊為企業服務。
環保,這座大山阻礙了臺州原料藥產業的發展,但也終將會翻越。
03 如今迎東風
在艱難翻越環保這座大山的同時,臺州原料藥企也迎來了東風。
一是疫情讓海外國家進入了“重大災難”的狀態,原料藥產能向國內轉移。
印度是全球原料藥市場的主力供應國家,但疫情讓印度本國的原料藥生產受限,再加上其他國家對印度的旅行限制,導致原料藥出現了嚴重的供應缺口,相比較而言,中國疫情防控較好,具有生產基礎,產能自然就向我國轉移了。
在今年四月下旬的時候,因為疫情反撲,A股還掀起了一波原料藥漲停潮,浙江臺州這個“藥神”聚集地的幾家藥企幾乎全部迎來暴漲。
而實際上,世界藥房看印度,印度占據了全球60%的制劑出口。但中國作為印度制劑的一大上游國家,所以印度很多藥品的出口還是得看中國。
最近,新冠病毒搖身一變奧密克戎,疫情再次卷土重來,海外疫情嚴重惡化,病人數量呈指數型增長。藥品短缺只會越來越嚴重,藥品短缺還有可能發展到藥品奇缺。沒口罩可以不出門,但沒藥治那恐怕只能上演悲劇了。
雖然西方國家是西藥創新藥的祖宗,但再創新,也需要我們的原料藥。在這種需求大增的情況下,對臺州原料藥企來說,是機遇。
二是國內政策利好,原料藥企話語權上升。
2016年前,國內原料藥企地位比較低,不過隨著一致性評價、關聯審評和集采等政策的頒布,原料藥企話語權逐漸上升。
一致性評價要求仿制藥要達到和原研藥相同的藥學等效性和生物等效性,這就推動了整個原料藥行業的整體水平提升。
資料來源:國家藥監局
關聯審評就是將制劑和原料藥捆綁,進行同步審批。原料藥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審批結果,并且通過審批后如果想要更換原料藥供應商,需再次審核。為順利過審、保證供應,企業傾向于與質量過硬、供應穩定的原料藥企業合作。
資料來源:國家藥監局
2018年起,推行帶量采購,也就是“集采”,拉開了支付端改革序幕。
集采,是由醫保局組織,將全國范圍內大部分醫療機構的用藥需求做一個大包,然后逐一分配給愿意降價的藥企,從而起到一個“以價換量”的過程,也就是價格降低,但是量會往上升。
這就大幅度增加了對于上游原料藥的需求。
在集采對供應量的考核要求下,所有制劑企業對上游原料藥企態度上有了質的變化:
以前是財大氣粗,買方就是上帝,對于原料藥公司隨便挑。如今找到一家公司就得先簽三年的合作協議,因為買不到原料或者原料漲價,對于集采保供的企業是致命的。
曾經埋頭賺“辛苦錢”的原料藥企,在集采之后,成了“香餑餑”。只要積極布局、提前鎖定成本,藥企就能對沖帶量采購帶來藥品降價的影響。
如今,迎了來發展東風,臺州原料藥企要抓住機遇。
04 藥神小城的未來
對臺州原料藥產業來說,曾經“彎道超車”的時代已經過去,綠色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
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在一致性評價、關聯審評和集采等政策的推動下,從前默默無聞承接低端產能轉移的制藥小鎮,未來如何扛起先進制藥的大旗,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