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盧曦采訪手記
據瑞士網站The Mercury Project統計,一些重要的上市鐘表經銷商,在2021年間股價大幅上漲,甚至超過了鐘表制造商們。
換句話說,資本市場認為,在過去一年中,與制造商相比,經銷商的每單位資本投入能獲得更多收益,它們過去估值低了,現在理應漲上來。
該網站在分析中還舉例說,比如來自中國香港的上市經銷商英皇鐘表珠寶(80%)和東方表行(84%),它們的股價漲幅就超過了歷峰集團(71%)。

事實上,歷峰集團2021年的業績表現已經非常好,資本市場高度認可,其年度漲幅在幾大奢侈品集團中排名第一。歷峰股票市值在2021年底已突破700億瑞郎,創了歷史新高。
在The Mercury Project網站這份統計報告里,來自中國香港的英皇鐘表珠寶和東方表行,還不是資本市場上表現最為搶眼的。
新加坡的高登(108%)和歐佳時(157%),英國的Watches of Switzerland(157%),這三家以銷售瑞士鐘表為主營業務的經銷商,股價漲幅更是超過了一倍。
鐘表經銷商股價大幅上揚,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熱門表款帶動了其整體銷售,業績變好;另一個,則是疫情后各國貨幣寬松政策帶來的通脹,全球各類資產價格普遍上漲。
人們可能會有疑問,制造商與經銷商本是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應是一榮俱榮才對,為什么資本會認為過去這一年里,經銷商賺錢能力比制造商強呢?
常關注鐘表行業的表迷們可能已經給出了答案:在經銷商銷售清單里,一些熱門表款的制造商并非上市企業,比如勞力士和百達翡麗,其企業價值在資本市場上得不到體現。

但在過去兩年里,由于疫情,鐘表制造商并不能滿載開工,沒有生產出更多腕表,甚至與疫情之前相比還有減少,那熱門表款又是如何改變經銷商獲利空間的呢?
答案是“搭售”。
我們知道,經銷商從制造商那里以一定的價格批發腕表回來,然后再按照制造商給的官方指導價格、也就是所謂的公價進行銷售。
過去,沒有那么多熱門表款的時候,經銷商會以折扣來吸引消費者購買,不同經銷商、不同品牌、不同表款,折扣也各不相同,并且大部分腕表都是有折扣的。
熱門表款出現以后,情況發生了些變化。熱門表款市場價格遠高于公價,但這個市場價只能在二手市場發生,即消費者只有從拍賣行、二手表商等處才能以這個價格直接購買。

在官方授權經銷商那里,熱門款還是要以公價銷售的。當然經銷商也不傻,不會以公價賣給消費者、然后讓消費者出去賣高價賺差額,這就需要搭售。
搭售也稱配貨,也算VIP制度,過去早就有,即購買一定數量的基礎款之后才有機會購買暢銷款或者稀缺款。
但過去只有極少品牌的、極少款式才適用,并不像現在這么普遍存在而且直接。
今天經銷商手里,有熱門款,也有非熱門款和非熱門品牌。消費者要在經銷商處買一塊熱門腕表,需要同時購買幾塊不那么熱門的腕表、多花些錢成為“VIP”才行。
應該多花多少錢呢?理論上說:消費者被搭售的金額 = 熱門款的溢價 + 非熱門款折價后的殘值。
比如某款熱門腕表A公價10萬,市場價是30萬,溢價20萬。搭售的非熱門款B公價也是10萬,市場價是5萬。那么消費者需要買一枚A和四枚B,共付50萬,其中搭售金額為40萬。
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出了店鋪的門,五塊表立即都以二手表賣掉,一枚A拿回30萬,四枚B拿回20萬,不賺也沒虧。

當然這只是理論假設,也僅是多種搭售組合情形之一。實際購買過程中,消費者可能要支付的會更多,也可能要少一些,全部賣出以后可能要虧一點,也有可能會少賺一點。
盡管消費者對搭售都有微詞,但正是熱門表款的搭售,帶動了整個鐘表行業銷售額的上漲。
熱門款需求上升,制造商并不會去大幅增加產量,也沒有明顯提升價格,而是增加了經銷商獲得一塊熱門款的配貨比例,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兄弟品牌的非熱門款式。
這樣對于制造商來說,難銷、滯銷庫存減少了,收入自然也相應增加。
而對于經銷商來說,結果更顯而易見,過去要打折促銷才能賣,現在都可以原價售出,沒有了折扣,自然要比過去賺得更多。
從制造商到經銷商再到消費者這條鏈路中,售出腕表數量相同,但經銷商把過去的折扣變成了收入,是比制造商多賺的部分,這便是資本市場上經銷商股價高企的主因。
事實也確實如此,熱門款誕生、搭售成為常態的這四、五年里,經銷商折扣減少,明顯帶來了利潤增加,這一點直接體現在經銷商財務報表中的毛利率上。
東方表行,銷售額過去五個財年間各有漲跌,但毛利率一直上升。2018財年之前,毛利率在20%以下,之后一路攀升,即使是收入最不好的2020財年,毛利率仍達27%,而2021年4月到9月這半個財年,毛利率更是增至31%。

英皇鐘表與珠寶,其毛利率變化趨勢與東方表行基本一致,從2017年之前的25%左右一路提升,最近三年維持在31%上下。

在現實中,不僅僅是經銷商因熱門款日子過得舒服,為熱門款市場“定價”的拍賣行、二手表商們,也都賺得盆滿缽滿。
但當熱門腕表價格越發高昂,人們也開始忐忑起來,這些年到底都發生了什么,價格還會一直漲下去嗎?
起初,熱門款主要是來自于消費者的佩戴需求,溢價沒那么高,種類也沒那么多。
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不僅價格芝麻開花節節高,且熱門品類也越發多起來,資本的身影也逐漸清晰起來。
人們漸漸發現,過去拍賣市場上大多是有幾十年歷史、有故事的古董表,現在,“古董表”越來越年輕,當代熱門表款更是拍賣場的???。

過去拍賣市場奉行“3D”規則,藏品大都是在藏家過世、負債、離婚等變故發生之后才會來到拍賣會,即便是投資,收藏時間大都也長達十年以上。
如今,人們則經常能看到四、五年時間便重新回歸拍賣會的表款,而且回報率都不低。
這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熱錢涌入,投資也開始慢慢帶著投機的味道。

當然,最近這兩年,奢華腕表被賦予越來越重的金融屬性,就如同經銷商股票估值大增一樣,與新冠疫情以來增發的、無處可去的貨幣,也有脫不開的關系。
據IMF統計,新冠疫情以來,各國政府、特別是西方國家,推出了至少18萬億美元的財政支持。而貨幣刺激政策的并發癥,便是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以及通貨膨脹。
道瓊斯工業指數2020年3月觸底之后一路反彈,至今已近翻倍,達歷史最高。
各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現在都不低,美國2021年12月同比漲幅更是超過7%,創下近四十年來的最高。
閘門打開,超發貨幣如洪水猛獸般四溢,不會放過每一個可以投機的角落。

熱門奢華腕表價格越來越高,將其作為理財產品的人越來越多,也不免讓人想起三百多年前的郁金香事件。
那是一次典型的金融泡沫,從人們對財富的狂熱追求到羊群效應,再到喪失理智的博傻,最后是恐慌殺跌而泡沫破滅,瘋狂的荷蘭人一步步走向傾家蕩產。
對金錢狂熱的人類似乎是沒有記憶的,2008年美國房地產過度投機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與郁金香事件并無二致,雷曼兄弟、美林等投行倒下的凄凄聲仍猶在耳。
但也有人持不同見解,他們從奢華腕表身上看到了藝術品的影子。當藝術品從歐洲古城堡的墻上來到拍賣會,一百多年來它們逐漸變成富裕階層保存財富的重要手段。
奢華腕表,會是下一個擊鼓傳遞的花朵?還是會像藝術品那樣,成為財富保值、增值的一種全新手段?
歡迎留言討論。
來源:盧曦采訪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