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品牌雜志 馮昭

古老的苗繡著實“火”了一把。
無論2021年歲末在貴陽舉辦的第五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還是2022年初在大理舉行的《苗繡》展,苗繡服飾走秀、大塊苗繡渲染的背包、嵌入古樸繡片的墨鏡、苗繡茶席、苗繡絲巾等T臺表演和生活用品,都吸引了眾多觀眾的青睞。從業者們用自己的創意和手藝,展示了這個非遺品牌的古樸與時尚、傳統與現代。
千年苗繡,成為多彩貴州的一張閃亮名片。
用一針一線連接古今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根據歷史文獻和口口相傳,苗族先民最早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以蚩尤為始祖,“三苗”時期遷徙至江漢平原,后來因戰爭等原因又逐步向西南遷徙。
《苗族古歌》記載,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但苗族先民們為躲避戰爭,不把民族遷徙的秘密暴露給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以后,文字也隨之丟失。
于是,苗族人民以針線為筆墨,將族人的創世神話、遷徙歷史和細膩情感鐫刻在服飾之上,使刺繡圖紋具有了承載文化記憶的功能。宋朝文獻資料中,已經有了對唐代苗繡的準確描述。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繡娘,用一針一線演繹著苗族堅強的不朽傳奇。
顛沛流離中,苗繡始終作為一個民族紐帶以及一個族群識別的符號,用氣象萬千的紋樣,彰顯著深沉神秘的文化意蘊,激勵著苗族人民堅韌不拔的生存意志。
因此,苗繡雖然不如京繡富麗堂皇、蜀繡精致細膩、蘇繡清雅脫俗,但構圖美觀、造型獨特、技法繁復,一針一線都蘊含著故事,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詩”、中國服飾史上的“活標本”,并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拂去歷史的塵埃,苗繡的學術價值與藝術審美,歷來會受到民族、博物、歷史、服飾等領域工作者的重視與肯定。中國時裝設計“金頂獎”獲得者劉薇就認為,苗繡的服飾圖案和色彩有著某種神秘的圖騰裝飾藝術符號,仔細研究,似乎能讀出它所承載的文字和文化重量,值得花時間好好學習探索。
讓特色產業走出深山
綿綿群山中,苗族人始終以包容的心態、美麗的形式傳承著自己的歷史與技藝。
為了使苗繡走出深山,有不少文博、服飾工作者,對它的傳承與推廣做出了卓越貢獻,北京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臺灣長河藝術博物館創辦人黃英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貴州日報》報道,從2004年起,夏華開始對貴州手工藝進行挖掘、整理、創新、應用,并通過訂單培訓的方式讓繡娘們重拾針線,拉動了大批苗繡企業的產品銷售;黃英峰則在20年間,從臺灣到貴州往返上百次,搜集保持了200個苗族支系約1.5萬件各個時代的貴州苗族傳統民族服飾。
此外,還有一些本地苗繡非遺傳承人、企業經營者,通過多年摸索實踐,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2021年,貴州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組織20余個部門、地方和企業負責人成立苗繡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于加快推動貴州苗繡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提出通過三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實現苗繡的產業化、時尚化、國際化、品牌化發展目標。
然而,將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成為特色產業,需要多角度的協同發力。
為此,貴州省通過舉辦“苗繡+”文化設計比賽,提升苗繡設計水平和創造能力;通過基礎紋樣數據庫建設,計劃提取產業應用紋樣5000個以上,實現苗繡紋樣數字化保護;通過實施“萬名繡娘進高校、萬名學子進苗寨”人才專項培育計劃,計劃每年培訓繡娘一萬人次,幫助其提升藝術修養、技能技巧。
用時尚元素點亮品牌
實際上,苗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之一,曾多次登上國際舞臺:2003年,在巴黎盧浮宮舉行的法國中國文化年開幕式節目“多彩中華——中國民族服飾展演”中,苗繡展示深深吸引了坐在臺下的著名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2018年,貴州織金苗繡登上倫敦時裝周的T臺,隨之赴英的織金苗繡產品也很快被搶購一空。
一次次驚艷亮相,促使苗繡圖案成為時尚服裝設計師青睞的元素,頻繁運用到服飾、鞋包和各類文化創意產品當中。
例如,全國人大代表、松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石麗平通過將梵凈山特有的第四紀冰川孑遺樹種“鴿子花”與苗族文化、時尚元素相融合,創作的“鴿子花旋極圖”繡品經國家民族博物館推薦,2013年被聯合國選為禮品;“金絲猴”“百苗圖”系列產品也遠銷67個國家和地區。
在抖音擁有近200萬粉絲的古阿新服飾,是近年來成長較快的一家國潮品牌。創始人楊春林出生于貴州凱里山村中的一個苗族家庭,外婆是方圓百里著名的繡娘,受家庭影響,他將苗繡技法和圖案融入服飾產品,每開一家新店都會邀請苗族“非遺”繡娘入駐。
作為“苗繡推廣大使”,他還把太空概念服飾帶到了第五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以后把苗繡裝進火箭的太空艙,飛向宇宙,無論宇宙如何變遷,在茫茫太空中仍然有我們的符號存在。”楊春林告訴《中國品牌》雜志。
據楊春林介紹,古阿新服飾每個季度都會推出新款苗繡服飾產品,迄今已經推出四五十款。2021年,古阿新推出的“百苗西服”、“青花衛衣”、“錦上添花”、“《神話》襯衣”等苗繡服飾產品,均取得不俗的銷售業績。由于曾在西安讀書,楊春林將古阿新服飾總部設在了西安,研發、生產和銷售也以西安為中心,但手工繡花由貴州凱里的繡娘團隊來完成。
楊春林告訴《中國品牌》雜志:“每年都會把繡娘團隊請到西安來進行培訓,并帶領她們參加了米蘭時裝周、莫斯科時裝周、烏拉巴托“絲綢之路國際時裝周”等國際性的時裝設計文化交流活動。”
“李玉剛、張藝興、高天鶴、小沈陽、薩頂頂等藝人都曾在錄制節目的時候穿過古阿新的服飾,并且是他們自己購買的。”楊春林對《中國品牌》雜志強調,2021年,北京衛視跨年晚會、CCTV電視專題片《同心共筑中國夢》、華夏國際時裝周走秀、第70屆世界小姐中國區總決賽都曾借用或者展示過古阿新苗繡服飾;2022年初,受突如其來的西安新冠疫情影響,參與2022年湖南衛視春晚的計劃只能被擱置了。
“第一,會從北京時裝周、上海時裝周入手,去推廣苗族刺繡;第二,古阿新服飾作為貴州苗繡協會發起單位之一,會著手幫助協會內的其他苗繡單位借助互聯網自媒體一起推廣苗族刺繡;第三,會成立新的童裝子品牌,讓苗繡在童裝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談到2022年發展規劃,楊春林告訴《中國品牌》雜志。
來源:中國品牌雜志 中國品牌網
原標題:貴州苗繡:穿在身上的“無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