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趙孟
編輯 | 翟瑞民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公報,在涉及人口的多項數據中,總和生育率的變化情況并未公布,這引發外界關注。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26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7.52‰;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
在人口學界,生育率是衡量生育水平,推算未來人口走勢的重要指標??偤蜕始从g婦女的平均生育子女數。一般認為,每對夫妻需生育2.1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代際平衡,即人口規模不增不減,2.1也被稱為生育率更替水平。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我國總和生育率為1.3。一些人口學者根據2021年的出生人口等數據推算,2021年的總和生育率可能在1.1-1.2,屬超低生育水平,這意味著未來人口形勢更趨嚴峻。
人口經濟學家左學金向界面新聞強調,生育率水平是判斷人口形勢的決定性因素,如果按照1.3的生育水平計算,“相當于10對夫妻,最后生育出6對夫妻”;而一些大城市的生育率目前只有0.7多一點,“僅相當于3對夫妻生出1對夫妻”,即第二代人只有第一代人的三分之一,第三代人只有第一代人的九分之一。因此一旦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人口規模將按幾何級數縮減。
人口學專家黃文政認為,如果生育率按1.2計算,每一代人,即25-30年的時間內,出生人口將萎縮44%。如果生育率一直處于1.2的水平,那么總人口也將以每25-30年減少44%的速度萎縮。他解釋,中國人口目前還沒有負增長,這是因為早年在高生育率下出生的50后到60后依然在世。等到60后開始老去,中國人口也可能急劇萎縮,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1月17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在分析2021年出生人口減少的原因時認為,一是育齡婦女人數持續減少。2021年,15-49歲育齡婦女比上年減少約500萬人,其中21-35歲生育旺盛期的育齡婦女減少約300萬人。二是生育水平繼續下降。近年來,生育觀念有所變化,婚育年齡也在推遲,加上其他一些生育成本提高方面的因素,年輕人的生育意愿是有所降低的。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遲了年輕人的婚育安排。國際上多項調查研究發現,疫情發生以來,多個國家和地區生育水平有所下降。2020年,日本出生人口比上年減少,韓國出生人口也比上年減少。
但是,寧吉喆也表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人口總量將保持在14億人以上。
三孩政策實施以來,如何鼓勵生育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2021年底,任澤平、梁建章、黃文政等人發表《中國人口預測報告2021版》,建議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認為當前最重要的鼓勵生育手段,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設立“鼓勵生育基金”。
對于錢從何而來的問題,2021年1月10日,任澤平在微信公眾號“澤平宏觀”發布《解決低生育的辦法找到了——中國生育報告》,建議“央行多印2萬億,用10年社會多生5000萬孩子,解決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問題,讓未來更有活力,而且不增加老百姓、企業和地方負擔?!?/p>
這一建議引發很大爭議。界面新聞采訪的多位經濟、人口學專家表示,該建議“初衷是好的”,但在操作層面還需要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需要充分論證。他們認為,增加貨幣供應量有嚴格的法規約束和操作機制,過去央行并沒有因某項社會事業而專門“印錢”的先例,因此該建議變成現實的可能性較小。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系教授、財稅專家林江告訴界面新聞,生養成本高昂確實成為影響生育的重要因素,但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生育屬于金融手段,在不少發達國家,中央銀行與財政部之間都有一道“防火墻”,理論上中國央行也不會隨意“印錢”。
林江表示,現有經濟模型很難準確測算未來的通脹情況,而一旦“印錢”閘門打開,“如果生孩子可以通過印錢解決,那其他需要花錢的地方是不是也可以通過印錢解決呢?”
任澤平等此前還提出,一定要抓住1975年-1985年出生的人還能生的時間窗口,抓緊出臺鼓勵生育基金,“再不出臺就晚了,不要指望90后、00后”。對此,左學金表示,一些人口學者并不認可生育主力是“75后”和“80后”的觀點,她們已度過最佳生育期,鼓勵的重點應該是“90后”和“00”后,“如果現在不指望90后,00后,以后怎么還能指望10后,20后呢?”
參與起草“生育基金”建議的人口學專家黃文政告訴界面新聞,目前各地政府推出的諸如生育貸款、增加產假、補貼等措施用意很好,但難以奏效。這是因為生育無論對個人、企業還是地方短期內都是代價而不是收益。但出生人口持續下滑的后果是,長期經濟發展將停滯并最終持續性萎縮,社會愈發內卷,生活水平相對下降。因此,穩定出生人口真正受益的是全社會。誰受益,誰投入,所以鼓勵生育只能在國家層面來做。
左學金對在短期內鼓勵生育的效果持保留意見。他介紹,韓國是生育率最低的東亞國家之一,每任韓國總統都在鼓勵生育,但鼓勵的效果并不理想,韓國的生育率已跌到1以下。他認為,生育率的提高很難在短期內實現,一方面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觀念的改變,形成的生育慣性難以扭轉;另一方面是個人對人口危機感知具有滯后性。他認為,提高生育率不是光“發錢”就能解決的,而應該在托幼服務、學前教育、教育、住房、就業、女性權益、生育文化等方面構建一個支持生育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