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鰲頭財經記者 曉敏
見習生丨約克
近年來,國貨美妝賣得火熱,逐漸席卷國內中低端市場,國際品牌的大眾線產品不好賣了。
有消息稱,國際美妝品牌資生堂決定出售其平價品牌姬芮(Za)和泊美(PURE&MILD),接盤的是美妝管理集團URUOI,此筆并購預計在今年3月份達成,具體成交的價格尚未對外公布。
資生堂官方回應此次出售原因是,姬芮和泊美兩品牌需要外部資源推動發展,而資生堂未來業務重點放在美膚。
實際上,中國市場是資生堂的平價業務的主要市場。
目前中國市場低端平價化妝品競爭激烈,不斷上演價格戰。對于資生堂等國際大牌而言,集中資源鞏固和拓展高端市場成為趨勢。
多次出售低端線
泊美和姬芮是許多女性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牌子,也是資生堂在中國早期推出的本土化品牌。
泊美成立于2001年,此后銷售業績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深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經過長期發展,到2012年,泊美簽約化妝品店數量一度達8000多家。
姬芮則是資生堂主打彩妝的平價品牌,代表性產品隔離霜和卸妝系列一度是暢銷產品。
然而,隨著這些年韓妝和本土品牌的崛起,以泊美為代表的日系大眾化品牌逐漸式微,其居高不下的供貨折扣在渠道商這里不再具有吸引力。
加上推陳出新緩慢,整體的品牌形象落后,無法跟上時代。
對于此次出售,資生堂對外表示,由于集團正在實施Win 2023中長期業務戰略,逐步聚焦以美膚為核心的業務架構。
公司推動業務轉型,重點發展領導品牌,以強化業務根基,發展成為全球美膚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開始,資生堂已經進行了三項業務剝離:2021年4月,資生堂集團宣布,已與Dolce&Gabbana杜嘉班納分階段取消全球業務的授權協議;2021年7月,資生堂集團以98億元的價格轉讓絲蓓綺(TSUBAKI)、珊珂(SENKA)、UNO、水之密語在內的10大品牌。
2021年8月,資生堂集團正式宣布出售旗下包括BareMerals、Laura Mercier和Buxom在內的三大彩妝,轉讓價格為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
再加上即將在今年3月完成轉讓交易的姬芮和泊美,資生堂集團共計出售了15個品牌。
至此,資生堂大眾化妝品品牌還剩13個,包括安熱沙、悅薇、怡麗絲爾和安肌心語等中高端品牌。
資生堂將出售旗下低端業務解釋為優化投資組合,加強競爭優勢,更好聚焦高端市場。但在業界看來,大眾品牌業績不理想或是資生堂出售低端個人護理業務的重要原因。
根據資生堂2021財年三季度報告,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三個月內,資生堂集團全球銷售額同比增長13%,日本以外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22%。
最核心市場日本和中國市場則遭遇挑戰,尤其是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增長大幅放緩。
高端市場內卷
早在2018年,資生堂開始制定高端品牌戰略,計劃以CPB為代表的高檔品牌戰略優先發展,三年實現年復合增長率超過8%,2020年實現銷售額超1.2萬億日元、營業利潤超1200億日元。
不過,在疫情的沖擊下,2020年資生堂整體營業利潤暴跌86.9%,與計劃目標效果相去甚遠。
資生堂集團于2021年實施全球轉型戰略,將高端美容定位為核心業務。資生堂集團就此對品牌矩陣進行了大幅調整,著手剝離平價和大眾化妝品業務。
據悉,被資生堂賣掉的大眾品牌主打低價,業務范圍大多以中國市場為主,雖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利潤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
不僅是日系美妝大眾品牌在中國“失靈”,韓系品牌也面臨同樣的困境。
伊蒂之屋、SKINFOOD和悅詩風吟都從去年底陸續關閉其國內的實體店鋪,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中國本土美妝品牌。
愛茉莉太平洋集團表示,未來在中國市場將著重發力中高端及線上領域。
加碼高端市場成為國際品牌的一個趨勢。
資生堂2021財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在中國市場,資生堂集團高端品牌和電商持續增長,NARS、CPB等高端品牌市場份額不斷增長,高端品牌的銷售占比已達55%。
2021年年末,寶潔曾在兩個月內三次收購高端護膚品牌;歐萊雅的高奢美妝部門在過去一年引進了Takami、Youth To The People兩個護膚品牌;聯合利華官網此前也表示,高端美妝部是聯合利華業務中增長最快的部分之一,集團高端美妝部2021年營業額約為72億元。
在中國市場,國際美妝品牌高端業務的增長表現亮眼,但針對大眾市場的個護業務則不盡如人意,這與對標中低端市場的中國新興美妝護膚崛起不無關系。
近年來,以完美日記、花西子等為代表的新銳國貨化妝品品牌快速成長,增速超越眾多國際大牌,中國市場競爭正在逐步加劇。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的高端化妝品市場會是多方競爭格局,新興國內品牌快速崛起,與海外品牌展開正面交鋒。
同時,中國市場空間和潛力也在逐步打開和深入,向三四線城市下沉,競爭會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