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汽車報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上一次跌得讓我肝腸寸斷還是在昨天。”對于投資了新能源汽車個股、基金的投資者們而言,2022年開年以來的幾個交易日,令他們頗感寒冷。
2022年的前6個交易日,A股市場中的新能源汽車賽道累計蒸發市值超過5000億元,成為A股市場中調整幅度最大的板塊,直到1月12日才獲得反彈。板塊龍頭寧德時代在這6天內累計跌幅一度超過8.7%,總市值蒸發超過1000億元。
截至1月14日收盤,新能源車指數(861206)小幅反彈,報收2344.73點。
連續下挫之后,不少投資者苦中作樂,化身段子手,把新能源汽車股票、基金的行情頻頻頂上熱搜。去年風光無限的新能源汽車,已經沒戲了嗎?
下跌由多重因素導致
事實上,下跌的遠不止新能源汽車板塊。2022年開年至今,在二級市場上,消費、醫藥、軍工等多數板塊都遭遇回調。在情緒面的壓力下,去年表現很“靚仔”的新能源汽車,呈現出“飛得越高,摔得越慘”的態勢。
綜合市場上的分析來看,新能源汽車板塊的開年急跌由多重因素導致。
據業內人士分析:宏觀方面,由于美聯儲加息預期導致成長股承壓,A股也受到壓力;政策面上,幾大部委于日前發布關于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其中,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引發市場對新能源汽車需求下降的擔憂;產業方面,近期碳酸鋰價格暴漲,疊加國內鹽湖在冬季出現季節性減產、智利等鋰資源出口國的政局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加劇了鋰資源的供需緊張,也影響到投資者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預期。
此外,部分公募基金在年終有沖排名、沖業績的情況,對于重倉的新能源汽車個股股價會起到拉升作用。到了年后,市場資金階段性出逃,股價難免承受壓力。
新能源汽車熄火了嗎?
急跌過后,投資者的信心受挫,新能源汽車賽道,是否已經熄火了?
對于這個問題,乘聯會向市場放出利好。
1月11日,乘聯會在2021年12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中指出,2022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并非利空,反而是巨大利好。
乘聯會表示,根據最新發布的政策,盡管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但購置補貼技術指標體系框架及門檻要求不變,補貼規模則移除了原來的200萬輛補貼規模上限,并且將貫穿全年。從補貼總量來看,新政策帶來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這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放開,實際上帶來了巨大的增量空間,補貼金額至少大幅增加了100多個億以上的規模,對車市的拉動效果應該是極其明顯的。”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
在資本市場,多家機構也給出了唱多的論調。去年公募基金業績冠軍、前海開源基金經理崔宸龍表示:“目前的回調是市場的正常波動,基于長期基本面情況,依然堅定看好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投資機遇。”崔宸龍認為,2022年新能源汽車各個細分板塊增長迅速的確定性極高,在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整體指導下,預計行業還會持續穩定增長。
國泰君安指出,雙碳目標是中央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重大決策,明確提出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到 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而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僅 15.4%,大力發展新能源的目標不會輕易改變。
不過,盡管產業向好的共識很堅定,但部分專業投資者對于資本市場還是持謹慎態度。景順長城基金經理楊銳文指出:“電動化未來的機會不大可能是全面性的,未來更需考究技術壁壘與競爭格局,更多機會來自新的技術方向。”
由此看來,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并未熄火,但是短期內踩一腳“剎車”,或許能給資本市場和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帶來一些啟示。
風險是最好的老師
2021年是合資車企和外資車企新能源車型釋放和銷量發力的元年,主流外資車企、自主車企紛紛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發力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在為資本市場帶來波瀾壯闊的行情的同時,也讓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涌入了大量玩家。
但是,在產業還處在上升階段時,熱度過高并非是一件好事。楊銳文指出:“過熱的市場對產業的發展是不利的,中上游材料的價格過度上漲已經帶來了很多新進入者,各路資本開始圍堵國內外的鋰礦,化工巨頭也紛紛宣布進軍電動汽車材料領域,行業的嚴重過熱必然會帶來競爭格局的破壞。”
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供需關系處于動態平衡之中。去年的火熱行情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帶來了過多玩家,也加劇了未來這一領域的競爭與優勝劣汰。最終,消費者只會選擇能拿出優質產品的公司,其他陪跑者將不可避免地承擔產業轉型升級的“陣痛”。
風險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在資本市場還是汽車產業。正如去年個股普漲、多數人掙錢的資本市場不太合理,就連百花齊放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注定將在不久后迎來產業洗牌,去粗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