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隨著《長津湖之水門橋》的姍姍來遲,今年春節檔格局基本上已塵埃落定。
眼看新一輪春節檔預售戰即將開啟,這幾年被頻繁提起的電影高票價問題也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近年間,每逢熱門檔期總會引來觀眾對電影票價的聲聲抱怨。中國觀眾對影視付費一向敏感,前有視頻會員、超前點播、單片付費爭議不斷,現在,又有了被譽為“瘋長”的電影票價。
自從9.9低價電影票消失以來,電影票價便成了觀眾們時常提起的討論焦點。電影票持續漲價是無可非議的客觀事實,觀眾提起這個現象也大多持負面態度,然而拋開主觀情緒之后,電影票價的上漲,真的過分嗎?
在我們看來,有限度的票價上漲并不出格,甚至是合理的。
誰在抬高電影票價?
先看一組數據。
根據燈塔研究院發布的《新格局·新生力: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報告》,在2016年到2021年的6年間,全國電影平均票價從33.1元上漲至40.3元,總上漲幅度為21%,整體呈穩步上漲態勢。
圖源:《新格局·新生力: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年度報告》
分線城市來看,增長幅度最大的是四線城市,在2020年起開始超過三線城市平均票價,6年累計漲幅接近29%。而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則穩居各年電影平均票價高點,2021年,一線城市平均票價再創新高,達到了48.9元。
在票價普漲的現象背后,其實與我國GDP與CPI的持續增長是相對應的。票價上漲一方面由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提升和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的逐年上漲,對電影票價造成了一定影響。
在此之中,生產力和消費力更強的一線城市在提拉電影票價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正是電影票價上漲的最大誘因。
在近六年里, 2021年的平均票價漲幅最大,這顯然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由于2020年有近半年時間影院處于停業狀態,且復工初期新片片源不足,有大量低價重映影片投放,因此市場變化在2021年才開始逐漸顯露。
究其原因,無非是疫情后嚴格的上座率限制、頻繁停業影響,以及影院行業整體性的用人成本提升和營收下滑,致使影院出于經營角度考慮提高票價。環境使然,同樣合情合理。
除了外因也有內因。在拓普數據去年發布的一份《2021年電影票價研究報告》中,不難發現抬高年平均票價的還有特殊檔期的功勞。
圖源:《2021年電影票價研究報告》
特殊檔期高價是供求關系所決定的結果。
根據拓普數據報告,在2017至2021年間,除2020年因疫情原因沒有春節檔之外,春節檔的平均票價是歷年特殊檔期的票價高點,更在2021年創下了48元的歷史新高。
這背后有三層因素。首先在環境上,春節是國人闔家團圓的節日,也是忙碌一年后修整的時機。每年春節假期都會伴隨著大量商業設施的停業休息,電影,是為數不多能夠全年無休的娛樂項目。當市場處于供小于求狀態,必然會伴隨著產品價格上漲。
其次對于觀眾來說,電影本身就是春節假期中為數不多的娛樂選擇,同時春節檔已經成型多年,培養了良好的消費需求,每年春節檔也都會有很多部優秀的頭部電影上映,無形中對檔期票價帶來了更強的需求端刺激。
像去年春節檔,頭號種子《唐人街探案3》的票房在預售階段便突破了8億元大關。大年初一,更在多地影院上演了一票難求的景象。
最后就是影院層面,春節檔是每年最重要的檔期之一,對于下游影院端更是重要的票房產出檔期。在一些低線城市的小影院,春節檔期間的營收可能要占到影院半年甚至以上的比例,不會有人愿意放棄這個時機。
然而要在春節期間維持經營,意味著要付出更高的用人成本。一位北京影院的從業者向我們透露:“事實上,在每年春節檔,員工的三薪+夜班費、片長、場次乃至發行高限價都會是高票價的影響因素。”
影院從業者本身就犧牲了寶貴的春節家庭團聚時間,加上許多不可抗力和經營壓力,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畢竟,影院過年也想吃頓餃子。
歸根結底,電影票漲價終歸是受市場經濟規律驅動的一個小小的表象,這背后是多方面的影響因素,絕非某一方簡單空口抬價。
誰在不滿?
(圖源:《2021年電影票價研究報告》)
從拓普數據的報告便能看出,在統計的5年之中,大盤票房、電影場次與場均人次三個數據的漲跌趨勢是基本一致的。特別是在疫情影響相對嚴重的2020年,這三項數據都出現了明顯下跌。
反觀上文中提及的年平均票價,2019年與2020年基本處在同一水平。足以見得電影票價與這三項數據的關聯性較弱,在票價逐漸走高之際,大部分觀眾仍未拋棄影院和電影。
當然,在網上怨聲載道的網友們也有充分理由來表達對高票價的不滿。就像去年春節檔,一部熱門大片的電影票價動輒上百元,在客觀上已然超出了很多觀眾的消費水平。
加之無法體現在票價,也永遠無法與票價相關聯的電影品質,一旦低于觀眾預期,將加劇這種消費者的心理落差。
此外,曾經票補時代橫行的9.9元低價票,至今仍停留在很多普通觀眾的認知中。對影片發行價格、平臺補貼、片方補貼不甚了解的普通觀眾,也很容易對影院的電影票定價持有一些誤解。
這一部分觀眾群體的聲音,被互聯網的幸存者偏差進行了集中放大。誠然,這的確對一些從業者帶來了擔憂,一位影院從業者就表示非常擔心今年春節檔票價繼續上漲會造成觀眾的不買賬。不過真的會如此嗎?想必春節檔會很快告訴我們答案。
漲價的必然
截至目前,留在今年春節檔的新片還剩9部。不出意外的話,幾天后預售便會正式開啟。2022年春節檔是不是新的“最強春節檔”尚不可知,但其競爭激烈程度一定不會亞于此前任何一年。
我們身處后疫情時代,行業性普遍的大片稀缺以及愈發嚴重的熱門檔期集聚效應必然會導致更多頭部項目選擇在春節檔、國慶檔這類大檔期的集中釋放。
在這樣的環境下,觀眾對好內容的不變需求也更加突出。在其他普通檔期優質電影項目供應不足的前提下,觀眾對春節大片的需求必然會進一步提升。
春節長假本身就是電影消費的熱門假期,且國內電影票價一直處于上漲態勢,按照目前電影市場供求關系以及新片熱度,今年春節檔(特別是前三天)可能會出現更高票價。對此,很多影院從業者也表示今年春節或將延續高位票價的情況。
按照目前春節檔影片熱度。最晚定檔的《長津湖之水門橋》自定檔以來想看數據持續暴漲,有很大幾率在春節檔繼續奪冠。《奇跡·笨小孩》《四海》兩部第一梯隊真人電影,以及動畫電影頭號種子《熊出沒·重返地球》,目前市場前景也比較明朗。而剩下的幾部影片競爭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假設近期多地重燃的本土疫情不會繼續蔓延,那么按照過往春節檔檔期體量逐年上升的規律,今年仍有繼續上升的可能,我們比較看好今年春節檔檔期票房能超過去年。
回歸電影票價問題,按照過往熱門檔期情況,高價電影票其實也都是短暫性的。隨著上映時間的推進,各地影院基本都會動態調整票價,使其趨于合理范圍。
以去年春節檔的《唐探3》《你好,李煥英》為例,根據貓眼專業版顯示,兩部影片的平均票價分別為47元和44元,僅小幅高于該年平均票價。可見,動輒上百的春節電影票價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現象。
話又說回來,在去年一年中,接連誕生了《長津湖》《李煥英》《唐探3》三部進入影史票房前十的超大票房體量項目。而這幾部影片的高票房一定程度上都有高票價的助力,但不同的是,觀眾依然愿意為此買賬。
市場已經無數次向我們證明,高票價的好電影并不會勸退觀眾,真正勸退觀眾、引起觀眾反感的其實是那些低于觀眾心理預期的影片。
愛之深,責之切。觀眾抱怨電影票價,正是因為觀眾仍然熱愛電影,希望能夠在合理的價格區間中消費電影。
觀眾抱怨有理,但我們也要為影院說句話,電影票漲價這件事本身,一點兒都不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