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劉雨辰
如果要找出近五年食品加工行業中發展最快的子行業,非預制菜莫屬。
從2014年外賣行業開始蓬勃發展,到2020年疫情催生家庭端消費需求,行業呈現由速凍米面等極少數品類拓展至多種菜品,由B端延伸至C端消費者,由一線城市延伸至二三線乃至下線城市的樹形發展路徑。據 NCBD 統計,2020 年我國預制菜行業市場規模約為2527億元,2015-2020年CAGR為31.2%。

2022年,預制菜在資本市場的關注度陡然提升,這背后的底層邏輯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正在被打開。
潛在的倍量增長空間
預制菜指的是以農、畜、禽、水產品為原料,配以各類輔料,用現代化標準集中生產,經過分切、攪拌、腌制、成型、調味等環節預加工完成,再采用急速冷凍技術或其他保鮮技術保存的成品或半成品。
預制菜最早出現在日本生活高度緊張、人口密度較大的大都市,快速的生活使得人們選擇了更為便利的預制菜。
當前中國也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生活節奏較之前出現了顯著的提速,但是中國的預制菜發展程度明顯低于日本,根據歐睿咨詢數據,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預制菜C端市場規模僅為日本同期水平的29%,表明中國預制菜行業仍然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我國預制菜起步相對較晚,初期受制于行業消費者認知不高、餐飲專業化分工程度低、冷鏈運輸建設不完善等因素,發展緩慢,直到2014年外賣出現,外賣行業對效率的追求倒逼上游餐飲縮短制作時間,預制菜行業進入高速增長階段。
在國內,預制菜目前正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初創期。
根據歐睿咨詢數據,2007年我國預制菜消耗量僅 101.13萬噸,此時全世界和日本的預制菜消耗量為1276.58萬噸和177.44萬噸。到了2021年,我國預制菜消耗量達 174.72萬噸,逼近日本預制菜消耗量211.86萬噸,占世界預制菜消耗量的比例從2007年的7.92%提升至2021年的10.34%。

2007-2021年,世界、日本預制菜消耗量CAGR分別為2.03%、1.27%,而我國預制菜消耗量CAGR為3.98%,超越世界和日本的增速。根據Statista的數據,我國人均預制菜消費量從2013年的5.4kg增長到2021年的8.9kg,總體呈上升的態勢,2013-2021年的CAGR達6.4%。
此外,我國預制菜零售額總體呈上升的趨勢,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線下餐飲受到限制,居家烹飪大幅增長,因此符合居家快節奏生活的預制菜零售額顯著增加,2020年我國預制菜銷售額同比增長了7.55個百分點。
我國飲食習慣、文化和日本較為接近,根據日本的人均預制菜消費量來看, 2021年日本人均預制菜消費量為我國的2.65倍,我國尚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根據艾媒咨詢,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預計為3459億元,2023年將達到5156億元,若未來中國預制菜市場增速保持穩定在20%,則在2027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破萬億。
分散格局,遍地開花
預制菜行業進入門檻相對不高,存在眾多中小企業以及作坊式加工商,整體行業競爭格局十分分散,未出現具備一定規模的大單品,以及全國性龍頭企業。新入場的品牌通常只有能力做到 1-2個系列產品,從B端流通市場或者C端線上切入,難以全系列、全渠道發展。
目前行業主要參與者可以大致分為五種類型:專業預制菜企業、上游農牧水產類企業、傳統速凍食品企業、餐飲企業、零售企業。不同團體各有優勢,很難看清誰更有機會跑出來。
專業預制菜企業通常在擅長的渠道深耕了多年,品類較為豐富,對渠道訴求更為了解。其優勢在于聚焦某個菜系,產品打造上更貼近消費者需求,在某個區域擁有較密集的經銷商渠道網絡,但品牌局限在區域內,工廠自動化程度不高,B、C渠道之間轉型或兼顧難度較大。
味知香是專業預制菜企業中的代表,公司產品包括肉禽類、水產類及其他類,數量超過200種。其中牛肉類產品為主打,2020年收入 3.08億元,占比達到50.15%。
農牧水產企業擁有上游原材料優勢以及成本優勢,且深加工產品通常盈利水平高于原粗加工產品,這類企業的優勢是對于原材料的特性更為了解,自動化規模生產能力以及研發能力較強。
這種企業類別較多,一類是以雞肉為原料,生產預制菜(雞肉調理品)的肉雞類/生鮮食品企業,如圣農發展、春雪食品、正大食品等;一類是以蝦、魚為原料,生產水產預制菜的水產品企業,如國聯水產、佳沃食品等;還有一類是以豬肉等牲畜為原料,生產預制菜的屠宰企業,如龍大美食、雙匯食品、新希望六和、金字火腿、得利斯等企業。
傳統速凍食品企業擅長打造標準品,多家生產基地具備規模化優勢,渠道分銷能力強。同時主營產品速凍食品對冷鏈物流要求也很高,因此其冷鏈物流能力也強于其他類型企業。但傳統速凍食品與預制菜的渠道有所區別,這類企業原有渠道需要整合嫁接,且產品定制化能力不強。
傳統速凍食品企業參與者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擅長流通市場渠道布局的企業如安井、惠發,主要服務于小B類客戶,一類是C端KA商超占比較大的企業如三全、思念。截止2021年Q3,安井食品菜肴制品規模達到了9.2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預計2021年預制菜產品收入達到3億元。
零售型企業也已經開始進入預制菜行業,通常選擇OEM運營模式,如面向C端的盒馬鮮生、每日優鮮、多多買菜、美團買菜、永輝超市等。這些平臺的主要消費人群與預制菜C端消費者畫像重合度高,所以切入市場更容易一些。
餐飲連鎖化率持續提升,外賣、團餐等新業態快速發展,餐飲降本提效需求推動預制菜在B端提升滲透率,消費升級疊加疫情催化,C端需求也逐步打開。目前預制菜正處于快速發展初期,行業空間廣闊,行業玩家眾多但缺乏全國性品牌,群雄逐鹿藍海市場。相對而言,傳統速凍食品企業更有可能成為全國化龍頭,投資者可以仔細研究一下相關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