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若Kindle退出中國,圖書業將損失一條重要渠道的收益”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若Kindle退出中國,圖書業將損失一條重要渠道的收益”

Kindle高端大氣上檔次,但不實用。

文|娛樂資本論 藍蓮花

“如果Kindle退出中國,不管哪個平臺承接這部分用戶和流量,至少,出版公司會損失一條重要渠道的收益。”

“Kindle退出中國”的消息傳了一周,但官方并沒有正式發布退出中國的消息。

一家出版公司的Kindle渠道負責人表示,“目前看,應該只是業務調整”。

在這位負責人看來,Kindle的用戶一般比較精英,而微信讀書的用戶比較年輕,每個渠道有每個渠道不同的特性。Kindle如果退出中國,可能會引發電子書市場短期內的波動。

對于以圖書出版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來說,盡管電子書業務規模不大,但已經成為一條獨立營收渠道,而且逐漸增長。

中信出版2020年數字內容營收為7049萬;

新經典則將電子書和有聲書業務統計在一起,2020年收入2408萬;

果麥文化2020年數字內容業務營收金額為1074萬;

鳳凰傳媒旗下的譯林出版社電子書業務2020年收入600萬……

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出版社和出版公司已開始嘗試先推出獨家版權電子書,后續再做紙質書的售賣。

與“Kindle退出中國”前后腳登上熱搜的,是微信讀書的“替身書架”。

這個被網友評論為“深刻洞悉人性”的設計,允許用戶對外展示希望讓好友看到的書目。一時間,如何養豬、如何學習挖掘機等諸多熱門“替身書架”爆紅網絡。

在Kindle不斷式微的當下,市場份額不斷增長的微信讀書,會獲得閱文集團在網文領域的市場地位嗎?

Kindle高端大氣上檔次,但不實用

中國電子閱讀市場已經發展了至少12年。

從2010年的漢王閱讀器開始,到Kindle入華,再到微信讀書、掌閱等國內電子閱讀APP和電子閱讀器的崛起,整體行業格局也從一家獨到到割據競爭,到現在相對穩定的雙雄并列局面。

看起來規模不大的一個垂直市場,競爭卻異常激烈,“前浪”們總是被“后浪”無情的拍在了沙灘上。

漢王電子書閱讀器曾是國內最大的品牌,市場占有率超過70%。但隨著ipad和大屏手機逐漸沖擊電子閱讀器的市場,漢王開始走下坡路。

當時,漢王雖然主打“精品電子書”,卻在硬件上投入太多精力做研發,而對版權內容不夠重視,導致書城在一定程度上“有量無質”。知乎上關于漢王電紙書少得可憐的關注也是一個印證。

Kindle則不同。自從2013年進入中國,依托亞馬遜的優質資源,在精品電子書領域一路逆襲。

Kindle有自己比較完整的生態。從在線網頁到iOS和安卓,都有自己的客戶端。借助Kindle的云服務,用戶可以用多設備閱覽自己的資源,而各個平臺中如Send to Kindle等豐富的插件。讀者可以把篇幅長的資料發送到Kindle上,慢慢閱讀。

此外,用戶們自發形成了各種Kindle的資源站,比如,苦瓜書盤、完美書庫、iKindle、狗耳朵等。其中,苦瓜書盤是供網友交流適合電紙書閱讀的6寸pdf及mobi格式電子書制作技術的網站。

圖片來自知乎答主“不邀自來愛好者”

這些大大增加了Kindle使用的便捷性,而漢王電紙書則完全不具備這些優勢。

上述出版公司Kindle渠道負責人認為,由于Kindle是面向全球用戶的,在出版社和版權公司的電子書合作渠道中,地位非常高,行業內都很重視。

2018年Kindle公布過一次數據,進入中國5年的時間,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在中國累計銷售數百萬臺,中國電子書店的書籍總量近70萬冊,較2013年增長近10倍。

但即便如此,Kindle自身存在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核心問題之一是體驗。比如,Kindle的翻頁速度慢,下載下來的文檔,也需要轉化成Kindle能識別的格式;反應不靈敏,需要綁定亞馬遜賬戶等。

這就導致Kindle電子閱讀器的閑置率較高。網上關于Kindle的梗是,最大的場景是“蓋泡面”。

在一位年輕讀者看來,Kindle在國內最大的作用就是送禮,送朋友或者送員工,是一種文化禮品,而不像是個人消費品,主要是不實用,沒有產品改進機制。“就是讓人感覺高端大氣上檔次有逼格,最后沒有用。”

第二個沒有解決的問題是,Kindle閱讀器的利潤已經壓得很低,基本不賺錢。根據調研機構isupply分析評估,Kindle不包括軟件、機構、設計等支出,零件組裝費用已經達到185美金,以189美金出售已經不賺錢。

這就意味著,Kindle很大一部分收入需要依靠電子書城的訂閱購買。很不幸,國內電子閱讀付費習慣依然在培養,甚至更喜歡讀沒有版權的盜版書,或者免費讀物。

用過Kindle的讀者應該有人知道,一年只要購買十幾到30塊錢的盜版服務,就能通過搜書的方式便捷的獲取到非常多的國內外的盜版書及電子資源,直接推送到Kindle上。

微信讀書:得版權者得天下

在Kindle進入中國第三年,國內另一家電子閱讀APP,微信讀書誕生了。微信讀書定位就是主打電子出版物APP。

不過,一開始的幾年,微信讀書一直不溫不火,甚至業內對這個產品在騰訊體系內的歸屬權問題也不清楚,它到底屬于閱文集團,還是屬于微信?有人在閱文集團的投資者關系平臺回答,閱文和微信雙方共同擁有,收入三七分。

從2020年開始,尤其疫情之后,線上閱讀需求暴漲,微信讀書開始發力,加大商城中的免費電子書版權的供給。甚至,2020年,閱文集團那場作者風波的導火線也是因為微信讀書開展限時免費運營活動。

相比微信讀書,Kindle上的電子書出版物版權更全面。比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余華的《活著》等,這些都可以在Kindle上買到電子書,但是,在微信讀書上,只能試讀,或者購買紙質書。讀者在試讀后,可以選擇訂閱,等這本電子書拿到版權上線,才能購買。

但Kindle商城更多是付費購買,而微信讀書則采取免費策略。比如,《三體》一本要39塊錢,《明朝那些事兒》23.9元,《萬歷十五年》11元,《圍城》23元。2018年Kindle曾經公布過一次年終榜,商城中《三體》的銷量最高的電子書。

最終,Kindle輸給了“免費真香”定律。經過兩年的時間,不少之前Kindle的用戶轉變為微信讀書的用戶。

文藝青年小夏表示,以前會經常從Kindle上買電子書,現在微信圖書的APP里都可以免費看,基本滿足看書需求,而且,大屏手機或者IPAD看也很方便,不用再帶一個額外的設備。

“它們年卡也很便宜,128一張,一年隨便看。不買年卡的話,微信讀書里會有很多小游戲積分,來兌換書城里的電子書,也可以免費讀。”

由于Kindle強調沉浸式讀書習慣,閱讀器里基本沒有任何社交功能。但微信讀書里有各種社交功能。除了小游戲賺書城的積分以外,微信讀書與微信通訊錄完全打通,讀者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書分享給微信好友,每個月,或者每個季度還可以參加閱讀時長排名。

當然,在電子書以外,閱文集團的網文小說,也向微信讀書敞開大門。要知道,閱文集團擁有國內最龐大的網文小說庫。這樣一來,在版權方面,微信讀書幾乎占據了絕對優勢。

2019年底,閱文集團曾經公布,微信讀書累計注冊用戶已達2.1億,其中純出版類用戶的日活躍量也已超過200萬。

此前,微信讀書也嘗試過做閱讀器,售價1499元,并附贈閱讀付費年卡,2021年1月27日,開始預售。這款閱讀器以文石BOOX Poke3作為硬件基礎,換上了微信讀書自己的WeRead系統,外觀和系統都更加簡潔,但不再支持第三方APP安裝,首批限量500臺。此后并未傳出擴大生產的消息。

一位版權業內人士表示,微信讀書很清楚,就是拿免費版權砸,就能迅速積累用戶,版權是第一位的,硬件是第二位的。

掌閱的iReader和那些消失的電子書APP

目前,除了微信讀書以外,版權庫比較龐大的的電子書APP是掌閱旗下的iReader。這跟掌閱本身的電子書版權儲備有關。閱文和掌閱本身就是國內電子書版權排名前兩位的公司。

更重要的是,相比微信讀書在電子閱讀器上的謹慎,掌閱對電子閱讀器的投入更大。

另一位文青朋友表示,自己用過百度閱讀、網易蝸牛、咪咕閱讀、熊貓閱讀、微信讀書、掌閱,他都用過,但最后,他選擇了掌閱的iReader,因為它有自己的硬件。

“與Kindle相比,掌閱的閱讀器更靈敏,而且屏幕比較大。我這個算是進階版,2500塊錢。現在影視行業很多編劇都在用掌閱這款大屏的電子閱讀器,還有修改筆,可以寫寫畫畫。”

除了這款大屏的閱讀器以外,以及電子閱讀APP以外,掌閱也開始往商務辦公的方向發展。閱讀器只是一個功能,會議及記錄,包括音頻轉文字等功能都在融合。“相比之下很少看到Kindle在產品上的改進。”

其實在Kindle進入中國,并且打開市場之后,國內很多在線閱讀APP迅速跟進,并進一步壓縮著Kindle在中國市場的的用戶群。

但最終,只有微信讀書、掌閱在內容版權與硬件方面能與Kindle相抗衡,其他電子閱讀APP和閱讀器則不溫不火,或者是逐漸退出市場。

“我之前用過咪咕的閱讀器,不是主動下載的,主要是想看的那本書,只有咪咕有版權。看完之后,就再也沒有再打開過咪咕閱讀,一直躺在手機里。有一段時間也用網易蝸牛,2019年就再也沒用過了。”

版權,或者說免費版權,這場競爭中最核心的主導性變量。這與音樂領域的音樂作品版權免費與付費類似。

舉個例子,還有有家名為“z-library”的電子閱讀APP,有人稱呼它為公益性電子閱讀網站,直白點說是一家免費電子書聚合網站,資源非常全,包括小說、非小說、科學文獻以及各種出版物等,并且可以通過fb2,pdf,lit,epub等多種格式下載和在線閱讀。

上述朋友表示,以前還經常從孔夫子舊書網上買一些舊書,但z-library上有很多絕版的電子書,還免費。“我現在一個IReader會員,一個z-library就滿足所有讀書需求了。”

事實上,電子閱讀市場的規模并不大。第七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中顯示,2020年,14億中國人整體數字閱讀產業規模為351.6億元,還不如某BAT公司云計算一年的營收(400億)。

在這樣一個小眾的市場,可能未必能放下,更多的巨頭。因此,未來很長時間內,Kindle退出中國市場后,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微信讀書與掌閱雙雄同時存在的局面。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若Kindle退出中國,圖書業將損失一條重要渠道的收益”

Kindle高端大氣上檔次,但不實用。

文|娛樂資本論 藍蓮花

“如果Kindle退出中國,不管哪個平臺承接這部分用戶和流量,至少,出版公司會損失一條重要渠道的收益。”

“Kindle退出中國”的消息傳了一周,但官方并沒有正式發布退出中國的消息。

一家出版公司的Kindle渠道負責人表示,“目前看,應該只是業務調整”。

在這位負責人看來,Kindle的用戶一般比較精英,而微信讀書的用戶比較年輕,每個渠道有每個渠道不同的特性。Kindle如果退出中國,可能會引發電子書市場短期內的波動。

對于以圖書出版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來說,盡管電子書業務規模不大,但已經成為一條獨立營收渠道,而且逐漸增長。

中信出版2020年數字內容營收為7049萬;

新經典則將電子書和有聲書業務統計在一起,2020年收入2408萬;

果麥文化2020年數字內容業務營收金額為1074萬;

鳳凰傳媒旗下的譯林出版社電子書業務2020年收入600萬……

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出版社和出版公司已開始嘗試先推出獨家版權電子書,后續再做紙質書的售賣。

與“Kindle退出中國”前后腳登上熱搜的,是微信讀書的“替身書架”。

這個被網友評論為“深刻洞悉人性”的設計,允許用戶對外展示希望讓好友看到的書目。一時間,如何養豬、如何學習挖掘機等諸多熱門“替身書架”爆紅網絡。

在Kindle不斷式微的當下,市場份額不斷增長的微信讀書,會獲得閱文集團在網文領域的市場地位嗎?

Kindle高端大氣上檔次,但不實用

中國電子閱讀市場已經發展了至少12年。

從2010年的漢王閱讀器開始,到Kindle入華,再到微信讀書、掌閱等國內電子閱讀APP和電子閱讀器的崛起,整體行業格局也從一家獨到到割據競爭,到現在相對穩定的雙雄并列局面。

看起來規模不大的一個垂直市場,競爭卻異常激烈,“前浪”們總是被“后浪”無情的拍在了沙灘上。

漢王電子書閱讀器曾是國內最大的品牌,市場占有率超過70%。但隨著ipad和大屏手機逐漸沖擊電子閱讀器的市場,漢王開始走下坡路。

當時,漢王雖然主打“精品電子書”,卻在硬件上投入太多精力做研發,而對版權內容不夠重視,導致書城在一定程度上“有量無質”。知乎上關于漢王電紙書少得可憐的關注也是一個印證。

Kindle則不同。自從2013年進入中國,依托亞馬遜的優質資源,在精品電子書領域一路逆襲。

Kindle有自己比較完整的生態。從在線網頁到iOS和安卓,都有自己的客戶端。借助Kindle的云服務,用戶可以用多設備閱覽自己的資源,而各個平臺中如Send to Kindle等豐富的插件。讀者可以把篇幅長的資料發送到Kindle上,慢慢閱讀。

此外,用戶們自發形成了各種Kindle的資源站,比如,苦瓜書盤、完美書庫、iKindle、狗耳朵等。其中,苦瓜書盤是供網友交流適合電紙書閱讀的6寸pdf及mobi格式電子書制作技術的網站。

圖片來自知乎答主“不邀自來愛好者”

這些大大增加了Kindle使用的便捷性,而漢王電紙書則完全不具備這些優勢。

上述出版公司Kindle渠道負責人認為,由于Kindle是面向全球用戶的,在出版社和版權公司的電子書合作渠道中,地位非常高,行業內都很重視。

2018年Kindle公布過一次數據,進入中國5年的時間,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在中國累計銷售數百萬臺,中國電子書店的書籍總量近70萬冊,較2013年增長近10倍。

但即便如此,Kindle自身存在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核心問題之一是體驗。比如,Kindle的翻頁速度慢,下載下來的文檔,也需要轉化成Kindle能識別的格式;反應不靈敏,需要綁定亞馬遜賬戶等。

這就導致Kindle電子閱讀器的閑置率較高。網上關于Kindle的梗是,最大的場景是“蓋泡面”。

在一位年輕讀者看來,Kindle在國內最大的作用就是送禮,送朋友或者送員工,是一種文化禮品,而不像是個人消費品,主要是不實用,沒有產品改進機制。“就是讓人感覺高端大氣上檔次有逼格,最后沒有用。”

第二個沒有解決的問題是,Kindle閱讀器的利潤已經壓得很低,基本不賺錢。根據調研機構isupply分析評估,Kindle不包括軟件、機構、設計等支出,零件組裝費用已經達到185美金,以189美金出售已經不賺錢。

這就意味著,Kindle很大一部分收入需要依靠電子書城的訂閱購買。很不幸,國內電子閱讀付費習慣依然在培養,甚至更喜歡讀沒有版權的盜版書,或者免費讀物。

用過Kindle的讀者應該有人知道,一年只要購買十幾到30塊錢的盜版服務,就能通過搜書的方式便捷的獲取到非常多的國內外的盜版書及電子資源,直接推送到Kindle上。

微信讀書:得版權者得天下

在Kindle進入中國第三年,國內另一家電子閱讀APP,微信讀書誕生了。微信讀書定位就是主打電子出版物APP。

不過,一開始的幾年,微信讀書一直不溫不火,甚至業內對這個產品在騰訊體系內的歸屬權問題也不清楚,它到底屬于閱文集團,還是屬于微信?有人在閱文集團的投資者關系平臺回答,閱文和微信雙方共同擁有,收入三七分。

從2020年開始,尤其疫情之后,線上閱讀需求暴漲,微信讀書開始發力,加大商城中的免費電子書版權的供給。甚至,2020年,閱文集團那場作者風波的導火線也是因為微信讀書開展限時免費運營活動。

相比微信讀書,Kindle上的電子書出版物版權更全面。比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余華的《活著》等,這些都可以在Kindle上買到電子書,但是,在微信讀書上,只能試讀,或者購買紙質書。讀者在試讀后,可以選擇訂閱,等這本電子書拿到版權上線,才能購買。

但Kindle商城更多是付費購買,而微信讀書則采取免費策略。比如,《三體》一本要39塊錢,《明朝那些事兒》23.9元,《萬歷十五年》11元,《圍城》23元。2018年Kindle曾經公布過一次年終榜,商城中《三體》的銷量最高的電子書。

最終,Kindle輸給了“免費真香”定律。經過兩年的時間,不少之前Kindle的用戶轉變為微信讀書的用戶。

文藝青年小夏表示,以前會經常從Kindle上買電子書,現在微信圖書的APP里都可以免費看,基本滿足看書需求,而且,大屏手機或者IPAD看也很方便,不用再帶一個額外的設備。

“它們年卡也很便宜,128一張,一年隨便看。不買年卡的話,微信讀書里會有很多小游戲積分,來兌換書城里的電子書,也可以免費讀。”

由于Kindle強調沉浸式讀書習慣,閱讀器里基本沒有任何社交功能。但微信讀書里有各種社交功能。除了小游戲賺書城的積分以外,微信讀書與微信通訊錄完全打通,讀者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書分享給微信好友,每個月,或者每個季度還可以參加閱讀時長排名。

當然,在電子書以外,閱文集團的網文小說,也向微信讀書敞開大門。要知道,閱文集團擁有國內最龐大的網文小說庫。這樣一來,在版權方面,微信讀書幾乎占據了絕對優勢。

2019年底,閱文集團曾經公布,微信讀書累計注冊用戶已達2.1億,其中純出版類用戶的日活躍量也已超過200萬。

此前,微信讀書也嘗試過做閱讀器,售價1499元,并附贈閱讀付費年卡,2021年1月27日,開始預售。這款閱讀器以文石BOOX Poke3作為硬件基礎,換上了微信讀書自己的WeRead系統,外觀和系統都更加簡潔,但不再支持第三方APP安裝,首批限量500臺。此后并未傳出擴大生產的消息。

一位版權業內人士表示,微信讀書很清楚,就是拿免費版權砸,就能迅速積累用戶,版權是第一位的,硬件是第二位的。

掌閱的iReader和那些消失的電子書APP

目前,除了微信讀書以外,版權庫比較龐大的的電子書APP是掌閱旗下的iReader。這跟掌閱本身的電子書版權儲備有關。閱文和掌閱本身就是國內電子書版權排名前兩位的公司。

更重要的是,相比微信讀書在電子閱讀器上的謹慎,掌閱對電子閱讀器的投入更大。

另一位文青朋友表示,自己用過百度閱讀、網易蝸牛、咪咕閱讀、熊貓閱讀、微信讀書、掌閱,他都用過,但最后,他選擇了掌閱的iReader,因為它有自己的硬件。

“與Kindle相比,掌閱的閱讀器更靈敏,而且屏幕比較大。我這個算是進階版,2500塊錢。現在影視行業很多編劇都在用掌閱這款大屏的電子閱讀器,還有修改筆,可以寫寫畫畫。”

除了這款大屏的閱讀器以外,以及電子閱讀APP以外,掌閱也開始往商務辦公的方向發展。閱讀器只是一個功能,會議及記錄,包括音頻轉文字等功能都在融合。“相比之下很少看到Kindle在產品上的改進。”

其實在Kindle進入中國,并且打開市場之后,國內很多在線閱讀APP迅速跟進,并進一步壓縮著Kindle在中國市場的的用戶群。

但最終,只有微信讀書、掌閱在內容版權與硬件方面能與Kindle相抗衡,其他電子閱讀APP和閱讀器則不溫不火,或者是逐漸退出市場。

“我之前用過咪咕的閱讀器,不是主動下載的,主要是想看的那本書,只有咪咕有版權。看完之后,就再也沒有再打開過咪咕閱讀,一直躺在手機里。有一段時間也用網易蝸牛,2019年就再也沒用過了。”

版權,或者說免費版權,這場競爭中最核心的主導性變量。這與音樂領域的音樂作品版權免費與付費類似。

舉個例子,還有有家名為“z-library”的電子閱讀APP,有人稱呼它為公益性電子閱讀網站,直白點說是一家免費電子書聚合網站,資源非常全,包括小說、非小說、科學文獻以及各種出版物等,并且可以通過fb2,pdf,lit,epub等多種格式下載和在線閱讀。

上述朋友表示,以前還經常從孔夫子舊書網上買一些舊書,但z-library上有很多絕版的電子書,還免費。“我現在一個IReader會員,一個z-library就滿足所有讀書需求了。”

事實上,電子閱讀市場的規模并不大。第七屆中國數字閱讀大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中顯示,2020年,14億中國人整體數字閱讀產業規模為351.6億元,還不如某BAT公司云計算一年的營收(400億)。

在這樣一個小眾的市場,可能未必能放下,更多的巨頭。因此,未來很長時間內,Kindle退出中國市場后,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微信讀書與掌閱雙雄同時存在的局面。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阳县| 鄂州市| 滕州市| 芒康县| 广灵县| 平阳县| 东台市| 菏泽市| 鸡泽县| 新宾| 卫辉市| 新兴县| 乐业县| 芦溪县| 天峻县| 论坛| 遂昌县| 尼勒克县| 湖北省| 邵阳县| 阳城县| 随州市| 乌拉特中旗| 通海县| 临安市| 云浮市| 巴彦县| 岢岚县| 额尔古纳市| 合江县| 六枝特区| 襄汾县| 泰顺县| 庆城县| 桃源县| 忻城县| 广宗县| 东莞市| 阳江市| 增城市| 突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