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體來看,東部省份行政開支相對更為合理,東北和中西部省份有較大的壓減空間,其中,吉林、山西、黑龍江、內蒙古、河北這五個省份更需要過“緊日子”。
二、廣東、山東、浙江、河南等經濟大省也需要過“緊日子”,這些地區雖然經濟較為發達,但支出結構上行政支出占比偏高,可能會對其他生產性支出造成“擠出效應”。
三、廣東、浙江、山西、陜西、北京、山東、河北、河南、四川和福建這10個省份在2016年-2020年間行政支出增長較快,未來需要“降速”。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都包括什么?
財政支出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按照預算將財政資金向有關部門和方向進行支配的活動。按照國家職能為標準進行分類,財政可以分為經濟建設支出、科教文衛支出、國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等。和其他支出大類相比,行政管理支出是壓減的重點方向。
在財政賬本上,行政管理支出對應的主要是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科目。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是指用于保障機關事業單位正常運轉,支持各機關單位履行職能,保障各機關部門的項目的支出。政府各個部門均有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每個部門由于職能不同,支出內容也有所不同。
比如,主管統計信息事務的部門,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包括行政運行、專項統計業務、專項普查活動、統計抽樣調查、事業運行等支出;管理商貿事務的部門,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包括行政運行、一般行政管理事務、對外貿易管理、國內貿易管理、招商引資等支出。
通常來說,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越低,說明這個地方創造的財富總額中用于維持國家機構運轉的費用較低,行政開支更合理。
此外,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越低,說明這個地方財政支出中用于行政管理的成本較低,從而可以將更多的財政資源投向其他領域;反之,較高的行政管理支出可能會擠占其他項目支出,在財政支出內部產生“擠出效應”。
經濟欠發達地區更需要過“緊日子”
首先,從總體上看,各地在該指標上的表現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密切。2020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個省份中(西藏為2019年數據),絕大多數是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省份,其中,西藏、青海、甘肅這三個省份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GDP的比重在所有省份中最高;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則表現較好。
2016年到2020年,上海、福建、江蘇這三個地方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當地GDP的比重均在1.0%-1.2%之間,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側面反映出這三個地方機構人員較為精簡,行政辦事效率較高。
以表現最好的上海為例,2019年,上海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大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市政府系統全市性大會減少31%,規范性文件等壓減30%,督查檢查考核事項減少81%,議事協調機構精簡62%,論壇活動精簡66%。
其次,在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GDP之比超過全國水平的16個省份中,吉林、山西、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5個省份這一比例在2016年-2020年間呈明顯的上升趨勢,需要更加重視過“緊日子”。其中,吉林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GDP的比重從1.8%上升到2.6%,漲幅達到0.8個百分點,上浮最大。
與此同時,貴州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GDP的比重雖然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但比例從2016年的3.8%降至2020年的2.8%,降幅達到1個百分點,為全國之最,這一方面和近年來貴州省經濟高速發展有關,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貴州省在提高政府效率方面所做的努力。
2020年,貴州省政府辦公廳印發《2020年效能提升年行動方案》,將2020年定為全省政府系統效能提升年,開展效能提升行動。具體內容包括:傳達學習上級精神及部署落實的會議、安排相近工作的會議盡量合并召開;部署推進同一普通事項的會議只開一次,沒有實質內容的會議一律不開;利用省電子政務網提高公文傳輸和辦理效率,積極推行電子化辦公,充分運用大數據促進精文減會,等等。在此努力下,2020年,貴州省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GDP的比重從上年的3.4%大幅降至2.8%,成效顯著。
經濟大省也要“過緊日子”
從全國來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從2016年的7.9%一路升至2019年的8.5%,2020年回落至8.2%,這或許是中央再三強調要“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的原因。
從地區來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之比似乎無規律可循,和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并不密切。
2020年,除了至今沒有公布數據的西藏外,有18個省份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之比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廣東、浙江、湖南、河南和山東這五個省份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均在10%以上。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五個省份均是中國的經濟大省,廣東省GDP高居全國第一,山東、浙江、河南分列第三至第五位,湖南排名第九,雖然“家底”較為雄厚,但也需要節流,把更多的錢花在“刀刃”上。
此外,廣東、山東、福建這三個省份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之比在2016年至2020年間升幅較大,分別為2.4、1.1、1.1個百分點,這或許和這些地區近年來人口流入較大有關。人員來往頻繁的地方,政府用于維護社會穩定、管理各種社會事務行政支出也會增加,導致其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絕對數額偏大,行政管理成本較高。以公務員招錄人數為例, 2020年,廣東省公務員招錄人數為12308人,遠超全國其他省份,從側面反映出廣東省政府機構人員數量相對較為龐大。
廣東省政府在《2021年財政預算報告》中提出,要把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作為長期方針政策。除剛性和重點項目支出外, 省級部門預算一般性支出進一步壓減, 安排預算部門行政經費79.13億元, 較上年預算負增長3.7%。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去年10月發布的《關于貫徹政府過緊日子要求進一步加強財政管理的通知》中提到,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一律不增加編外人員經費, 不得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變相增加編外人員經費。各市要參照省級措施,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壓減力度,確保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可壓盡壓、應壓盡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項指標上表現最好的依然是上海。從2016年至2020年,上海的一般公共服支出占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在4.4%-4.6%之間,約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相對于其他省份,上海將更多的財政資源投向了經濟建設、科教文衛支出等領域。
誰的行政支出更需要降速?
從2016年至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復合增長率為6.3%,高于這一水平的有10個省份,包括廣東、浙江、山西、陜西、北京、山東、河北、河南、四川和福建。其中,廣東省增速最高,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增速超過10%的地區。
比較有意思的是,這10個省份,要么是經濟大省如廣東、山東、浙江、河南、四川、福建、北京,要么是行政開支占GDP比重較高的地方如山西和河北。陜西省雖然行政開支占GDP比重和全國平均水平相當,但在支出結構上,行政管理支出占比偏重,且呈上升趨勢。
從增長率來看,貴州、廣西、天津和重慶是全國表現最好的四個地區,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年復合增速均不超過3%,不到全國水平的一半。
近年來,重慶重視通過壓減一般性支出,更多保障民生財政支出。2019年,重慶市級公開評審審減預算38億元,壓減一般性項目和專項支出125億元,通過實施“零結轉”政策收回結余資金10億元;另一方面,就業、醫療等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0%左右,全市2019年全年新增減稅約380億元、降費約340億元。
廣西為嚴格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加強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完善固定資產損失追責機制,進一步加強固定資產監督檢查,積極推進固定資產在單位內部和跨部門、跨地區、跨級次的資產調劑及共享共用,提升固定資產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