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 陳瓊燁
中國內地高校“出海”辦學進程又向前邁出一步。
據多家印尼媒體報道,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將攜手在印尼巴厘島建立一個新的聯合校區。校區位于巴厘Denpasar城的Serangan村,四面環海。
當地媒體Indonesia Expat援引現任巴厘島州長瓦揚·科斯特的表態稱,這有利于推動巴厘島的教育質量。當地想要學習科技的學生,不出國門就可以在巴厘享受到世界頂尖的教育資源,想要就讀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世界各地學生,也可以前來巴厘學習最頂尖的科技教育,并感受巴厘的自然風光。
盡管校園建設已獲得許可,但科斯特并未向媒體透露進一步的校園建設細節。
這并非清華大學首次涉足海外建校。官網信息顯示,2016年7月,清華大學就已制定并啟動實施“全球戰略”,逐步在海外設立基地和機構,先后在美國西雅圖成立清華大學全球創新學院,在意大利米蘭成立清華大學中意設計創新基地,在印尼巴厘龜樂龜樂島成立清華大學東南亞中心等。
中國內地大學“出海”獨立辦學的腳步可以追溯到2011年。坐落于老撾首都萬象的老撾蘇州大學是中國在海外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2011年初,學校建立并開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兩大專業,成立一年后,增加了中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專業。2016年7月,該校迎來22名首批本科畢業生。
緊隨其后“出海”的是廈門大學。2015年,其在馬來西亞建立分校,同年迎來187名新生報讀,分別修讀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中醫學、中文、新聞和會計等7個學士學位課程。目前,學校學生規模已超5000人,分別來自全球各地近30個國家。
歐洲也有中國高校的身影。同濟大學是最早在歐洲建立校區的中國大學,2014年3月,其與佛羅倫薩市政府、托斯卡納大區政府及意大利環境部四方共建,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設立海外分校,主要以暑期課程、短學期、短期培訓為主,尚未開設海外學期和學年等學制。
三年后,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落地英國牛津郡西南的博士高地。牛津校區開設金融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商科碩士學位,還將招收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企業家,開設短期高層培訓課程。2018年3月,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牛津校區迎來了首批48名碩士研究生。
上海大學則將目光瞄準了日本。2018年6月,上海大學東京分校在日本東京都新宿成立,次年4月舉行首屆學生開學典禮。學校面向日籍生源,包括日本人和日籍華人,課程主要采用中文教學。此外,北京語言大學和天津中醫藥大學也均在日本建有分校。
“中國尚處于輸出海外分校的初級階段,概念和標準不清晰、辦學成效還未顯現。”在一篇由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發布的名為《高校海外分校建設現狀、挑戰與經驗探析》中,作者提出這樣的觀點。
該論文指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也從初期的師生人員留學訪問上升到了新的階段。海外分校逐漸成為高校國際化發展的一個路徑選擇。
中國內地高校“出海”辦學現狀具有如下特征:在地理布局上,輸出學校多為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重點大學,學校聲譽和辦學實力突出。輸入國以亞洲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為主;到歐洲和美國開設分校的均為中國頂尖大學。
英國“無國界高等教育觀察組織”的一項數據顯示,近幾年海外分校的增長幅度均保持在15%左右。2000-2015年,位居海外建校輸出國前五名的分別是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
在海外建校步伐快速進展的同時也面臨挑戰。
前述論文作者認為,海外分校普遍面臨著概念邊界模糊、輸出國政府缺位、招生壓力、母校—分校沖突等跨文化挑戰。
中國高校海外建校方面,目前存在開辦專業相對單一、招生人數較少,辦學規模和效應相對有限的狀況。論文作者認為,“這些事實說明,對于真正實現‘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平衡,我們僅邁開了初始的一步。”
隨著高校“出海”頻繁,相應的政策指導也逐步出臺。2018年6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外合作辦學研究分會在上海舉辦高校境外辦學研討會;2019年9月,《高等學校境外辦學指南(試行)》發布,從招生與學籍、教學與科研、教師與學生等諸多具體環節,對高等學校境外辦學提供實操層面的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