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鳥資本
隨著“顏值經濟”盛行,醫美行業一舉躍升黃金賽道,打著“保濕補水”、“祛痘消炎”、“美白修復”等功效的醫美面膜成為市場熱銷品。
然而,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廣州創爾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創爾生物”)在創業板上IPO審核狀態變更為“中止”。
2014年10月,創爾生物股票在股轉系統掛牌,2020年6月24日在股轉系統停牌,同年6月29日公司申請在科創板上市獲上交所受理,一度成為A股市場“醫美面膜第一股”的有力競爭者,公司在2020年12月獲科創板上市委審議通過,2021年2月提交注冊。
此后,創爾生物的上市進程趨于停滯,最終,公司在2021年12月24日申請撤回材料,12月31日終止注冊。1 月 5 日,創爾生物發布公告,公司申請在北交所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并已提交上市輔導備案材料,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
業績或無法滿足科創板要求
成立于2002年的創爾生物,可以說是中國膠原貼敷料產品的“開創者”,這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活性膠原原料于一體的生物護膚企業,號稱擁有全國首款無菌III類膠原貼敷料,旗下擁有創面輔助治療的創福康和用于日常皮膚護理的創爾美兩大品牌,創福康為“械字號”,產品包括膠原貼敷料、膠原蛋白海綿等,而創爾美系列產品則主要為“妝字號”,包括膠原多效修護面膜、膠原多效修護原液等。
創爾生物在相關公告中稱,本次從科創板撤回材料的原因在于業績可能無法達到科創板發行上市的要求。公司預計,2021年度營業收入無法滿足《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第五條(四)規定的“最近3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20%,或者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的要求,因此擬主動撤回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
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分別錄得營業收入2.14億元、3.03億元、3.03億元、1.0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708萬元、7322.78萬元、9249.81萬元、2122.72萬元。其中,2020年營業收入同比僅增長0.22%,2021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甚至同比下滑17.74%、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45.1%,公司業績獲無法滿足科創板相關標準已現端倪。
但創爾生物也可以說是幸運的,2021年成立的北交所其提供了新的上市渠道。因此,創爾生物從科創板撤回材料后,隨即報送了在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材料。
創爾生物在相關公告中表示,公司 2019年度、2020年度經審計的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凈利潤(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者為計算依據)、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依據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計算)均符合《上市規則》第2.1.3條規定的在北交所上市的財務條件,但因為尚未披露最近一年年度報告,仍可能存在不滿足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條件的風險。
營銷費用高居不下
招股書中顯示,自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創爾生物銷售費用率分別為40.66%、32.22%、44.72%、37.65%,同行業可比平均銷售費用率分別為23.11%、24.37%、29.72%、41.39%。除了2020年上半年創爾生物略低于行業平均以外,其他年份都大幅高于行業水平,銷售費用率在行業中也屬于較高水平。
招股書中顯示,其中大部分的銷售費用為線上推廣和廣告宣傳費,2019年創福康冠名芒果TV綜藝哈哈農夫,節目的冠名費用以及相關的配套服務費累計話費2334.99萬元,僅這一項營銷費用,就超過了當年全年的研發費用。
從銷售費用占比中可以看出,創爾生物的線上推廣費和廣告宣傳費逐年上升,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更是高達54.2%。在李佳琦直播間創爾美面膜每次開播上架,都能屢屢售空,2021年6.18開場銷售僅30分鐘,創爾美面膜就突破了百萬銷售額。但產品的復購還是要靠品質說話,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不少從直播間買到產品的網友反饋卻不盡人意。
不少體驗過的網友表示實為“智商稅”,雖然產品包裝上寫了成分只有水和膠原,但網友反饋“只感覺到水,并沒有感覺到膠原的存在”、“沒有任何效果”。甚至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也有網友反應,使用創富康面膜之后出現嚴重過敏,聯系客服并沒有回應,甚至也出現了產品本身無法使用的情況,與商家多次溝通無果。
不得不說,創爾生物打響品牌知名度或者高銷售額,前期的確離不開頭部主播的加持和推動,但過分依賴主播營銷而不做好產品,極有可能會被反噬,一波紅利過后持續的業績增長又該如何保持?目前創爾生物的研發投入也很難與競爭公司拉開差距,想要在資本市場分一杯羹,沒有核心競爭力,僅靠“醫美面膜”一時的流量也已經無法維持。
醫美行業監管加碼引發“地震”
事實上,創爾生物沖擊科創板無疾而終,與近年來,“械字號”產品被嚴管關系密切。
其實早在2020年1月,國家藥監局就發布《化妝品科普:警惕面膜消費陷阱》一文,明確表示不存在所謂的“械字號面膜”,所謂“械字號面膜”,其實是醫用敷料,屬于醫療器械范疇。醫用敷料可以與創面直接或間接接觸,具有吸收創面滲出液、支撐器官、防粘連或者為創面愈合提供適宜環境等醫療作用。
另外,“妝字號面膜”不能宣稱“醫學護膚品”,所謂“妝字號面膜”,即按照化妝品管理的面膜產品,指涂或敷于人體皮膚表面,經一段時間后揭離、擦洗或保留,起到護理或清潔作用的化妝品。
上海率先打響嚴管械字號的第一槍。
2020年11月,上海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上海市第一類醫療器械備案工作指南》,對械字號產品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同時,上海部分液體敷料、醫用冷敷貼等第一類敷貼敷料類產品被取消了備案,彼時,上海市還叫停了第一類醫療器械企業的生產。
2021年8月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審議通過《化妝品生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該法規自2022年1月1日起實施,對化妝品生產許可程序、化妝品生產管理要求及化妝品經營和監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31日,國家藥監局發布“第一類醫療器械產品目錄的公告”,明確了第一類醫療器械不能再叫“醫用冷敷貼”,“醫用冷敷貼”徹底涼涼。雖然,目前創福康旗下的第一類醫療器械的產品并不多,但其受政策影響已是毋庸置疑。
創福康天貓旗艦店中曾在2019年月銷售超10萬件的膠原貼敷料,如今的月銷售量也下滑至7萬+件,并且,除了這一商品外,該店鋪中其他商品的月銷均未超過1萬+,且不少產品的銷量甚至不足100件。
在監管與市場環境雙重壓力下,“醫美面膜”生意的已愈發艱難。
從二級市場目前的反應來看,市場對創爾生物的選擇并不看好。
1月5日收盤之時,創爾生物以24元開盤,較停牌前最后一個交易日大幅跳空低開27%,全天無力抵抗,大跌39.39%,報19.93元/股,日內成交額2485萬元,總市值16.94億元。
1月6日該股繼續大跌9.18%,1月7日大跌10.22%,1月10日大跌5.11%,目前股價為16.1元/股,市值14億元。
創爾生物的例子其實也告訴更多企業,做企業不能只玩“概念”講“故事”,還要不斷提高研發實力,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唯有此,方可在繁華落盡之后,仍能笑看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