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王鑫
1月11日,又有5家公司A股IPO“折戟”。
具體而言,浙江優全護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優全護理)、杭州潛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久策氣體股份有限公司主動撤回了IPO申請,擬上市板塊均為創業板。成都貝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紫光照明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于2021年3月12日和9月1日提交注冊,但兩家公司最終“倒在”注冊階段,主動撤回注冊申請文件。
根據界面新聞統計,截至1月11日,2022年已有14家公司終止IPO進程,日均逾1家,其中6家撤回、4家終止注冊、1家注冊被否、1家上會被否,另有2家擬在北交所上市公司終止審查。
從保薦機構來看,其中華泰聯合2家,華安證券、五礦證券、民生證券、國信證券、中天國富、中信證券、華福證券、國泰君安、東莞證券等各1家。
按證監會劃分行業來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最多,為4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有3家公司,另有2家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值得一提的是,終止IPO首現“負面清單”申報企業。
申報文件顯示,優全護理所處行業為“紡織業”。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該公司為“負面清單”申報企業,根據深交所規定,“紡織業”屬于原則上不支持其申報在創業板發行上市的行業。
2021年,共有524家公司成功IPO,累計募資5427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在上市公司供給持續擴大的同時,終止IPO也成為新常態。
2021年年初,證監會祭出“現場檢查”殺手锏,在當年二月掀起一波撤回浪潮,Wind數據顯示,2021年的第一個季度,共有65家IPO終止,1-3月分別有13、29和23家,絕大部分企業為主動撤回。(詳見:【深度】IPO檢查放大招,排隊企業“躲貓貓”,注冊制風向變了嗎?)
2021年全年,滬深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共有198家公司終止IPO,其中創業板、科創板、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各有101、69、17、11家,從終止原因來看,終止審查、終止注冊、終止(撤回)、終止(審核不通過)分別為29、14、141、14家。
與2021年稍有不同的是,開年至今,已有6家公司過會后被終止,而2021年全年僅有14家。
其中,三問家居2021年9月過會,還未提交注冊便主動撤回了IPO申請,鑫甬生物在注冊階段被證監會否決,成為2022年注冊制被否首單,力同科技、金智教育、紫光照明、貝特藥業在注冊階段主動撤回申請。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撤回的企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要么是自己選擇放棄,要么是被逼著放棄。“IPO總量在增長,說明放行家數還是很多的,撤的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報的多,與審核尺度審核門檻沒什么關系。”
一家中小券商投行保代則表示,注冊制強調充分的信息披露,證監會不再對發行人做實質審核,只能通過否決一些項目來傳達審核導向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