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酒管財經
編輯丨吉耀鈺
作為地產的配套,酒店有沒有機會沖上母公司的C位?
國內市場,酒店與地產結緣頗深,后者在行業加速發展之時,也享盡了酒店的價值紅利,至今雙方仍舊在不斷探索新的結合點與玩法。
就在去年,碧桂園、萬科、融創、金茂、綠地等多家房企均在酒店板塊發力。酒店原本只是作為配套存在,而在地產顯現下行之勢時,酒店能否成為地產新的增長點?
01、頭部地產在酒店板塊頻頻發力
在政策、利潤空間等多因素影響下,拓展業務領域、挖掘新增長點或是房產行業的新出路。
像在2021年3月份,華住集團和融創文旅的合資公司永樂華住,合作方式將以融創文旅提供物業、華住集團運營管理的方式,承擔兩大類共計9個高端及奢華酒店品牌,包括商旅品牌施柏閣、堇山、堇悅,以及文旅品牌花間堂、宋品、永樂半山等。
據透露,雙方計劃5年簽約200個項目,開業超100家高端酒店。
2021年4月15日,亞朵集團宣布和萬科聯手合作,雙方合作項目深圳南山萬科云城亞朵酒店,曾有媒體報道,該酒店開業1年,其投資回報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除此以外,雙方合作的多個酒店項目還將在深圳、杭州等城市落地。
萬科酒店與度假事業部相關負責人曾向媒體透露,“(亞朵)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專業的運營能力和完善的生態鏈體系,都將幫助萬科的酒店業務更上一個臺階。”
其實萬科早已懷揣酒店夢,早在2020年就有所征兆:原冰雪與度假事業部的基礎上,成立酒店與度假事業部,以更好地管理集團現有酒店與度假物業資產。現已經形成了以高端商務為定位的“瞻云”和以城市人文為內涵的“有熊”兩個自營品牌。
而碧桂園旗下鳳悅酒店及度假村,已建立鳳悅酒店、鳳悅輕尚、鳳頤等多個酒旅品牌。此外,碧桂園與希爾頓、美諾等國際集團引進希爾頓惠庭、安納塔拉等品牌,力求從商務、生活方式、休閑度假到會議,覆蓋多層次需求。
原本,酒店作為地產配套設施,為地產提供了優質的品牌形象以及附加價值。也就是說,在過去高星級酒店的存在,除了其本身功能以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構建商業想象力。
而在地產行業增速放緩之時,地產旗下項目,誰能真正盈利、有未來,地產商們才愿意用錢投票。
照此來看,從地產配套到給予厚望,酒店能否成為地產向上的第二曲線呢?
02、酒店能成為地產新的盈利點嗎?
先來看一個事實。
有酒店同行曾向我“抱怨”:每到集團年會,各事業部負責人排排坐的時候總是略顯尷尬,他的位置總排在第一排靠邊,C位一直安排的是地產、投資事業部的負責人。
這可能是很多酒店項目總面對集團的真實寫照:酒店在整個集團中地位極其尷尬。
當下,隨著地產行業明顯下行,以往靠“販賣”空間的地產行業來講,除了住宅、商場以外,酒店是其最為熟悉的存量業務之一。然而酒店能否為地產賦能,或者成為新的盈利增長點嗎?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酒店及旅游地產事業部董事總經理周濤認為,目前地產領域并非處在大規模發展階段,如果開發商有酒店資產,會對其進行精雕細琢,在有現金流的情況下,會對酒店資產包進行重新梳理和定位,否則會賣掉資產,回籠現金流。
他認為,當前疫情還沒有完全結束,酒店行業還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盈利水平,期待2022年酒店成為新的增長點的可能性并不大,等疫情完全控制,預計到2023以后酒店才有可能迎來新的增長機會。
“當下是有實力的企業吸納優良資產、重新配置有利資產的時機。”周濤稱。
那么,地產+酒店模式前進的障礙有哪些?
周濤認為,在國內,一些地產旗下的酒店,在品質、定位等方面出現錯配,或成為其發展中較大的問題,比如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地產商為了拉動項目的銷售,可能在不適合的位置建設了高星級酒店,但是城市的經濟、人口規模并不能支撐酒店的經營,就會出現一些五星級酒店REPAR不足400元。開發商開發項目、酒店沒有錯,但不一定非要定位為五星級酒店。
“地產+酒店的項目往往是一大片住宅+酒店,這樣的話和出行的目的是不匹配的。而商業、旅游目的地+酒店的配套,才能有更多差旅、協議的客戶。”周濤稱。
還有行業人士認為,往往在開發酒店時,容易更多地考慮酒店的形象,就會忽略、功能和效率,早前有一則數據表明,國內的五星級酒店每房的均攤面積已經達到了175平方米,另外挑空的大堂除了消耗更多能源,并不會帶來過多的盈利。反而,無噪音、床墊舒適、水壓充足、wifi高度、早餐品質才是營造回頭客的“五大法寶”。
03、疫情當前,唯有在努力中創造機會
之前了解過一個高星級酒店,如前文所言相同的是,其建設之初就是作為商業的配套、營造高大上的商業形象,雖囿于地理位置,但酒店依然在房餐會上拼命吸客,才勉強盈虧平衡。這樣的案例在各地,并非少見。
然而也有一些地產酒店,結合自身優勢,挖掘潛能。
寶龍酒店集團顧問兼寶龍藝術中心總經理夏國躍就曾公開介紹,在2015年酒店就開始嘗試讓藝術家在酒店里創作,每周末當地社區居民還能和藝術家交流,每月有會員日舉辦一些會員活動,讓客人對酒店有更多的好感。
經過一年多的運營,藝術家留下了很多的作品,酒店卻成了網紅拍照、直播的地方。以杭州為例,疫情期間,很多酒店出租率不到10%的情況下,旗下的藝珺酒店出租率始終維持在20%左右。
酒店應該是一個場景化、空間化的運營商,而不是吃和住的服務提供者。
再比如,蘇寧酒店充分遵循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營模式,通過蘇寧易購平臺開通蘇寧酒店旗艦店為酒店賦能,提升酒店經營收入。線下在蘇寧雅悅酒店開設蘇寧極物店,針對性挑選適合酒店客群的蘇寧極物產品進行陳列展示和售賣。門店總經理可以兼極物店店長,前臺員工可以兼職售貨員,銷售產品可以拿到提成。通過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員工的收入,又提高了酒店的坪效和人效。
總結來說,過去地產酒店就是配套本身,而面對殘酷的“內卷”市場,地產集團也逐步緩過神來,想要盈利,高星級酒店的名號并非“神藥”,唯有像上述地產酒店一樣,務實做內容,用特色打動客人;向地產集團內部找資源,用已有優勢去落地。
事實上,當下那些勇于革新的地產酒店,已經放下了高星級酒店自我標榜的“偶像包袱”,貼近客戶需求本身,做外賣、承接社區活動等,思維方面的轉變,才是酒店面向更廣闊市場的第一步。
不管酒店何種“出身”,其發展都離不開把硬件做軟,把軟件做硬。當下,正直寒冬,2022年的市場不論如何,春天總會到來。
統籌丨勞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