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2022年,‘雙減’將繼續(xù)作為教育督導的一號工程。而課后服務作為‘兩減一增’里面的唯一的‘增’,是整個‘雙減’工作里面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1月10日,在由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主辦、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中小學專業(yè)委員會及科大訊飛聯合承辦的首屆課后服務高質量發(fā)展高峰論壇上,科大訊飛副總裁、教育技術首席科學家王士進提出上述觀點。
去年12月21日,據教育部“雙減”成效發(fā)布會顯示,課后服務基本實現全國“全覆蓋、廣參與”,97.3%的家長反映對學校新學期的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自愿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比例,由上學期的49.1%提高至91.9%。
“但因為各地情況不同,學校的辦學條件不同,客觀上存在著一些差異,部分學校在開展課后服務方面存在師資、場地、經費等不足的問題。”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上述發(fā)布會上提到。
針對校內課后教育的痛點,科大訊飛課后服務總經理李曉楓介紹,一來,校內老師的數量和精力有限,以語數外等主課老師居多,音樂、體育老師占比較少,需要引入校外力量,包括引進第三方的優(yōu)質課程產商來提供服務。
其次,政策落實、課程參與及評價等過程,不能只基于主觀感受,而是需要客觀數據的信息化技術重現,如不同區(qū)域學生的統計反饋、評價,這方面存在著龐大的數據信息化需求。
以體育課為例,孩子在手上佩戴智能手表,可以動態(tài)監(jiān)控心率等相關參數,使得整個體育活動的開展過程更加安全;還可以通過AI視覺更加精準地分析每一個體育動作與標準動作的偏離,并形成報告,輔助老師更加精準教學,以及孩子個性化的提升。
李曉楓告訴界面教育,在對課程的評價上,人工智能技術可快速提煉學生對課程評價的語義,將其納入到相關的課程評價體系中,數十萬份的評價語言經過數據處理,可形成一份總結報告給到教育主管部門。該報告能反饋出各區(qū)域學生的課程滿意度高低、問題集中點等,從而幫助教育主管部門在落地政策時,更有說服力地去做針對性的方針制定。
與此同時,課后服務還存在較大的選排課壓力,因為可能存在跨年級、跨場域、一個人選多門的情況。“這些都需要通過大數據支撐,從而幫助學校在實踐的過程中盡量提高它的管理效率。” 李曉楓稱。
技術層面的賦能之外,課程內容是校內課后服務開展的一個核心內容。
“很多發(fā)達區(qū)域的學校,能引入大量的社會資源和豐富課程;而一些偏遠區(qū)域的學校,只能開啟普通的普惠托管課,在課程的選擇和開設上,遭遇很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長此以往會形成新的不均衡?!蓖跏窟M表示。
作為課后服務平臺,科大訊飛鏈接了資源的供給方與需求方。前者包括課程、師資、場地等校內資源,以及文化宮、科技館專家、培訓機構、課程產商等校外資源;后者包括教育局、學校、家長及學生。強化區(qū)域資源鏈接,滿足區(qū)域課后服務高質量需求,實現區(qū)域、學校資源供需均衡。
在內容生態(tài)上,王士進透露,科大訊飛已與超15所高校、70多所生態(tài)廠商達成合作,后者包括寶貝計畫、火花思維、猿編程、小碼王等素質教育機構,覆蓋五育類課程逾3000課時。
全國各地在課后內容的選擇上,也呈現一定的差異性。
李曉楓介紹,比如上海特別關注英語口語的學習訓練,中西部區(qū)對這塊的需求相比沒有這么強烈。編程課基本上已成為二三線城市的主流需求,未必是一線城市的主流群,因為編程在一線城市已相當普及,并非新的市場增量。
“在過去半年來,我們發(fā)現家長的選課更多是偏智育類的,比如編程課有利于孩子大腦發(fā)育;跳繩是為了應付考試孩子體育課考試;即使選硬筆書法,可能也是為了卷面好看。” 李曉楓稱。
在她看來,雙減政策實施后,教育短視化、功利化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過程。但是隨著就雙減落地,時間周期夠長的話,未來素質類課程的發(fā)展趨勢會更加傾向個性化。
而對于未來課后服務內容整體的發(fā)展趨勢,李曉楓預測,“五育”融合是方向之一?!拔逵比诤喜皇呛唵蔚奈逵齑睿e個例子,教孩子們唱紅歌,這是美育和德育簡單混搭;同時讓孩子們了解紅歌背后的歷史和精神,可以說是美育跟德育融合。
李曉楓最后對界面教育表示:“課后服務領域不存在巨大的收益,主要是服務費用。和此前校外動輒上萬元的培訓課程相比,校內的課后服務一定是主導普惠公益。因此我們要在普惠的前提下,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技術賦能等方法保障課程的豐富性和高質量,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但我們相信最終通過量大面廣來實現企業(yè)的長期收益”?!?/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