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董子琪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除了在每一年的年底發布編輯部書單、為大家呈現當年我們讀到的好書之外,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也會在每年一月為讀者朋友奉上這一年值得期待的新書指南。當然,今年也不例外。
下面這篇篇幅不算短的期待之書指南以7個版塊,分門別類呈現了2022年原創文學、引進文學、傳記散文、社科、歷史、新知、藝術等領域值得關注的新作品。我們盡可能全面地收集了來自各大出版社的訊息,按照類別類型、主題議題精心整理,希望這既是一份為書蟲密集“種草”的書單,也是一幅可供延伸思考的出版地圖,這份地圖或許不足夠完整,但我們仍可借此洞悉和思考國內出版界的關注熱點,以及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某些社會關切和發展趨勢。
01 華語文學:以故事與趣味書寫這片土地
原創文學方面,孫甘露的《千里江山圖》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書中書寫了中國知識分子在信仰燃燒年代的生死抉擇。劉亮程在《捎話》之后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本巴》將由譯林出版社出版,同樣具有魔幻史詩的風格:“江格爾的本巴地方,是幸福的人間天堂。那里人都二十五歲,沒有衰老沒有死亡。”路內的《關于告別的一切》以1975年出生的作家李白為主角,講述過氣作家、不婚主義者、青少年懷舊浪漫男與其父親自1985年至2019年間的悲歡。路內曾在2021年的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朗誦了作品中有關作家如何應對網絡惡評的部分章節。田耳的《秘要》是一部長篇小說,講述黑書藏書市場上的風云詭譎,有著強烈的武俠情懷。《“李爾王”與1979》是薛憶溈即將出版的長篇小說新作,還原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庭狀況,葉兆言的中篇小說《通往父親之路》同樣關照二十世紀中國幾代知識分子家庭生活,或可進行對讀。

劉亮程 著
譯林出版社 2022
魯敏以《金色河流》呈現改革開放白手起家、先富起來的這一代人中國式財富觀的艱難進步。《白發阿娥及其他》是香港作家西西最新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白發阿娥生于宣統年間,生活在一個業已消逝的時代,如今,她出門要抹風油精,到百貨公司怕冷氣,到馬路上怕曬太陽,到朋友家怕見人。《北流》是林白沉潛八年的長篇小說新作,書中涵蓋了南方母系民間經驗、女性成長記憶、知識分子的精神流變史。殘雪的小說集《西雙版納的女神》收入了作家最新的原創短篇作品。2018年北京育兒嫂范雨素一夜成名,三年過去,范雨素完成了自傳體長篇小說《久別重逢》。
《故事只講了一半》集納了小說家、導演萬瑪才旦近年創作的十部短篇小說,展現了普通藏族老百姓的生活群像:滿腹民間故事的村莊老人,被認證為活佛轉世的幼子,為了哺乳耗盡心力的新生兒父母,犯下縱火殺人罪行的詩人……《執否》是梁曉聲最新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友情觀、愛情觀。《人的世界》為韓東“回歸”中短篇小說寫作的全新作品集。弋舟將推出繼“丙申”“丁酉”“庚子”之后的“人間紀年”系列第四部《辛丑故事集》。《鴨鎮夜色:王奎張亮故事集》《這件事到底有沒有意義》是小說作者曹寇即將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其中《夜色》以小鎮青年王奎、張亮為主角,故事發生于八卦洲鎮以及南京市區。《新婚之夜》后,遼京今年將推出最新中短篇集《傾聽》,洞察城市生活表象下的真相。在新作《上海膠囊》中,btr以19篇“展覽小說”憑空搭建起了19座展廳。

在類型文學方面,中信·春潮社將推出“那多手記”最新作品《荒墟歸人》,有多年特異事件調查經歷的記者那多因廢墟選題去往重慶市開縣,在湖底古城經歷異象。孫一圣去年推出了中篇小說集《夜游神》,今年將出版首部長篇小說《必見遼闊之地》,故事一樣發生在山東小城,人物一樣有“武松”。以《鵪鶉》為代表作的社會派推理小說作者郭沛文最新長篇小說名為《剎那》,故事也依然以長沙為背景。包括趙海虹、夏笳、沈大成在內的女性作家的科幻合集《春天來臨的方式》則是當代中國幻想小說國際合作項目之一。另外,北京大學西葡語系教授、貓科動物之友范曄的首部原創幻想文學作品《時間熊,鏡子虎和看不見的小貓》將由顧湘配圖出版。
在《野豬渡河》及《猴杯》之后,后浪將引進馬華作家張貴興的代表作《沙龍祖母》,小說以亂針刺繡的手法,揉雜探險言情的小說趣味,傳達出雨林里欲望、性愛、屠戮、暴烈的濃稠氣息。2020年,張貴興憑借《野豬渡河》獲得第八屆紅樓夢獎。后浪今年還將引入臺灣《聯合文學》雜志總編輯王聰威的長篇小說《生之靜物》,以一位妻子的出走心事和私密獨白,講述“孤獨活”及“無緣死”的話題。陳浩基的推理短篇小說集《第歐根尼變奏曲》和童話推理故事集《魔笛》將同時推出。此外,賀景濱、李奕樵、邱常婷等新生代作家的新書也值得期待。
02 引進小說:既有經典新譯,也有新人新作
202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格爾納的作品將在今年與中國讀者見面,包含《來世》《最后的禮物》《天堂》《海邊》《贊美沉默》五部作品。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的最新小說《瘟疫之夜》將由世紀文景引進,小說講述了1901年一座島嶼爆發了第三次大瘟疫,幾位試圖拯救帝國命運、追求現代文明理想的主人公在對抗瘟疫的戰役中煥發光彩。
2018年諾獎得主、波蘭作家托卡爾丘克的多部小說將繼續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可以文化引入國內,其中《E.E.》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了十五歲的波蘭少女愛爾娜·愛爾茨內爾由母親和友人們治療精神疾病的故事,討論了“意識”與“無意識”、精神與肉體等哲學問題。此外待出版的還有她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最后的故事》,這兩本書均由波蘭語直譯。最值得關注的是托卡爾丘克長達千頁的《雅各布之書》,講述的是18世紀中葉一個出身神秘的年輕猶太人來到波蘭村莊,施展魅力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狂熱追隨者。在《機器人大師》《索拉里斯星》之后,波蘭科幻作家斯坦尼斯瓦夫·萊姆的《技術大全》也將引入中文版,此書備受學者江曉原推崇。
在《東方故事集》之后,上海三聯書店將繼續引入法國作家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的系列作品,我們將讀到她為三島由紀夫寫的《三島由紀夫,或空的幻景》以及尤瑟納爾的傳記。法國作家喬治·佩雷克《庭院深處,是哪輛鍍鉻把手的小自行車》講述了生動有趣的小故事。龔古爾獎得主蕾拉·斯利瑪尼的“他者之地(三部曲)”之《戰爭,戰爭,戰爭》將由法語譯者袁筱一譯成中文出版,小說講述了上世紀中期法國女孩馬蒂爾德愛上了摩洛哥人阿米,并與其結婚生子、移居摩洛哥,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關于家族、國別、愛情、婚姻有關的故事。米歇爾·維勒貝克的《血清素》則講述了在人人都抑郁的時代,“我”努力地按部就班地恪守中產準則,卻發現一切變得荒謬可笑的故事,于是“我”玩起“消失”,退了公寓,辭了工作,和女友不告而別。

廣西師大出版社的出版品牌“新民說”近年來推出了塞巴爾德作品系列,2022年將更新至《鄉村別墅中的住所》,他再度純熟地模糊了傳記、散文與游記的邊界,在一段鄉村風光的漫步中思考與講述。塞巴爾德處女作、第一部詩歌作品《自然之后:一部元素詩》也將與中國讀者見面。值得期待的還有奧地利小說家赫爾曼·布洛赫作品系列《夢游者》《著魔》《無罪者》,以及德國戰后作家西格弗里德·倫茨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家鄉博物館》,一個從家鄉博物館在大火中毀于一旦講起的故事。
2020年布克獎得主、蘇格蘭文學新人道格拉斯·斯圖亞特的小說處女作《舒吉·貝恩》講述了1980年代蘇格蘭格拉斯哥一個窮苦家庭里,染上酒癮的單親母親與三個孩子尤其是幼子的故事。美國作家詹姆斯·索特系列作品《這一切》等將由理想國引入。愛爾蘭作家薩莉·魯尼的新作《美好的世界,你在哪里》即將與讀者見面,小說書寫了兩個二十幾歲的好朋友不同的生活軌跡,與魯尼之前的作品相似,主角的友誼大多數時候通過電子郵件來維系。愛爾蘭作家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說遺作結集《終場故事集》也將出版。莫桑比克葡語作家米亞·科托的作品將持續被譯介到中文世界,包括《高雅的恐怖分子和其它故事》。出版品牌“明室Lucida”即將推出的《志賀直哉短篇小說集》絕大部分篇目是首次譯介,《志賀直哉中篇小說集》亦是其中篇小說集簡體首譯。日本作家宇佐見鈴出生于1999年,她關于追星女孩的作品《偶像失格》獲得了第164屆芥川獎,將在今年與中文世界讀者見面。《疫情時期的故事》來自《紐約時報》“十日談”欄目集結,收錄了新冠席卷全球期間全球多位著名小說家的作品,包括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大衛·米切爾、科爾姆·托賓、李翊云等。

03 傳記、訪談與散文:不忘昨日,活在當下
《巴黎評論·作家訪談》即將出版第六輯,這一輯收錄了包括阿瑟·米勒、路易-費迪南·塞利納、欽努阿·阿契貝、哈羅德·布魯姆等著名作家的諸多訪談。在文學傳記方面,記述現代主義元年的《天才群星璀璨——1922:現代主義元年》與M.H. 艾布拉姆斯探討超自然主義的《自然的超自然主義》值得關注,前者揭示了多位現代主義名人之間鮮為人知的聯系,后者為我們呈現了那個時代的重要詩人——如華茲華斯、柯爾律治、濟慈、雪萊等——所共同面對的議題。布克獎得主、美國小說家喬治·桑德斯的作品《在雨中的池塘漫游》是一部講解俄羅斯文學大師經典名作的文學細讀。
杰克·凱魯亞克的經典傳記《杰克之書》讓我們近距離地觀看“垮掉的一代”代言人的人生。法國作家讓-保羅·曼加納羅的伊塔洛·卡爾維諾的傳記《伊塔洛·卡爾維諾:寫小說的人,講故事的人》與訪談集合錄《我生于美洲》也將于今年面世,收錄了1951—1985年間卡爾維諾的的101次訪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米沃什早期的自傳性散文集《歐洲故土》及1960年代受聘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時期的散文《舊金山海灣景象》也將譯介出版。今年還將出版波蘭作家安杰伊·弗勞瑙塞克的《米沃什傳》(全兩冊),追蹤了米沃什個人的奧德賽之旅,基于大量的訪談資料寫成,征引了大量米沃什的詩歌和散文作品。“文學紀念碑”系列的約瑟夫·弗蘭克《陀思妥耶夫斯基》五卷本傳記終于迎來了第五卷,聚焦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十年的生活與創作,陀氏最重要的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會在本卷中逐章解讀。后世作家回憶博爾赫斯的作品亦不能少,杰伊·帕里尼的《博爾赫斯與我:一次邂逅》寫的是年邁失明的博爾赫斯如何通過帕里尼的眼睛看見蘇格蘭的故事。英國文學評論家凱瑟琳·雷恩的《威廉·布萊克傳》、美國學者沃爾特·杰克遜·貝特的《約翰生傳》還有兩個版本的卡夫卡傳——分別是德國萊納·施塔赫版以及德國彼得·安德烈·阿爾特版,以及艾米莉·迪金森的傳記《我居于無限可能》都值得讀者期待。
《楊苡口述史》以個人口述史展現了百年來歷史變遷,楊苡今年103歲,她的哥哥楊憲益是著名翻譯家,姐姐楊敏如是古典文學專家,丈夫趙瑞蕻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即將推出“呂思勉系列”,包括《呂思勉歷史課》《呂思勉國文課》《呂思勉修身課》等,呂思勉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嚴耕望語)。王鼎鈞的《小學作文講話》是一本針對小學生而作的指導之書,教孩子如何細心觀察世界,用不同的方法伸展故事、激蕩思考。在《平如美棠》之后,饒平如的遺稿及自傳將《平生記》出版,記錄其一生自童年歷經戎馬生涯、公私合營、下鄉、制造木牛流馬的變化。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的散文集《為你跋山涉海》(暫名)匯集了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旅行和考察所積累的見聞和思考,從阿姆河到撒馬爾罕,作者從許多被湮沒的故事、精微的技藝和被人遺忘的人物經歷中發現一個個形塑歷史的支脈。季進的《文本的旅行》借由作者的海外訪學經歷而引出,圍繞中國文學海外傳播而展開,論及宇文所安、夏志清、夏濟安、李歐梵等教授,以及《中國現代小說史》《沈從文傳》等經典學術著作。
《我將前往的遠方》是郭強生“人生私散文”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被稱作“獻給單身初老的一首情歌”,五十歲單身的郭強生經歷喪親之痛后在這部作品中梳理回顧了自己的前半生。盛文強的《漁具列傳》今年將再版,包含舟楫、網罟、釣鉤、繩索、籠壺、耙刺六輯,集地方志、家族秘聞、采訪為一體,是一部可以上溯到洪荒時代的海洋秘史。作家、翻譯家的孔亞雷的《極樂生活指南》是他的首部文學評論集,孔亞雷翻譯過杰夫·戴爾的《然而,很美:爵士樂之書》與詹姆斯·索特的《光年》。《打工記》是一部十年打工日記,作者胡安焉近十年輾轉中國南北打工,做過快遞員、夜班流水線分揀工和自行車店店員。譯文紀實系列在推出了《魚翅與花椒》之后,又引入了扶霞的隨筆集《尋味東西》,她用一貫的幽默筆觸生動描寫了東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和關于美食的各種軼聞趣事。
04 文學研究、童話、鬼怪與流行:從讀到如何讀
陳平原《小說史學面面觀》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依據2020年春夏北大講稿整理而成,兼及專業論文與學術隨筆,遴選魯迅、胡適、阿英、普實克、夏志清共計十二家,進行評述、延伸與發揮。《杜甫:超越憂愁的詩人》是日本學者興膳宏的著作,興膳宏精選了杜甫不同時期的七十二首詩歌,串起了杜甫的一生。《細語有聲:清代日記中的情感世界和社會生活》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書稿以清代日記為切入點,為讀者展示了閱讀日記的基本方法,內容涉及重大歷史事件如清末五大臣出洋被炸案。

國內第一個全版《貝洛童話》值得關注。 《貝洛童話》又名《鵝媽媽的故事》,是世界上第一部童話集,成書比《格林童話》要早上一個多世紀,具有重要的文學和學術價值。“普林斯頓經典書系”《格林童話的殘酷真相》是研究格林童話的奠基作品,從謀殺、亂倫等格林童話中的經典主題的黑暗面展開。《鬼魂小說、偵探小說與唯靈論》以維多利亞時期十分流行的鬼魂小說和偵探小說為研究對象,作者選取了司各特、狄更斯、勒發奴這些作家的作品。《東西不可思議物語》是澀澤龍彥的怪談隨筆,他在其中收集了古今中外四十九個故事怪談。前柳田國男時代的妖怪學者江馬務的《日本妖怪化物史》基于從大量古籍中采集輯錄的文獻記述,勾勒出妖怪與化物的本來面目。
《鮑勃·迪倫的意義》是哈佛大學古典學教授、迪倫研究專家理查德·F.托馬斯基于托馬斯教授為哈佛本科生開設的一門迪倫研討課。書中探討了迪倫歌曲的主題,如音樂與社會正義、戰爭與人類對戰爭的回應、愛與死亡、信仰與宗教等。在《快時代,慢閱讀》中,休斯敦大學文學教授大衛·米基克斯倡導用慢閱讀的方式抵擋快的碎片化和娛樂化,試圖重新建立起人與文學、專注和閱讀之樂的古老聯系。《如何閱讀世界文學》總結了哈佛文學授課經歷,向人們講述在浩瀚的世界文學中的讀書門徑。
05 非虛構與社科:思考是一場永未完成的對話
2022年,我們對女性權益的關注仍在持續,仍應持續。過去幾年里,同處東亞社會的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對諸多性別議題的剖析,成為我們反思中國社會的參考系之一。在她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父權制與資本主義》《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引發大量關注后,“明室Lucida”在今年計劃推出她的《為了活下去的思想》。此書是上野千鶴子從“9·11”事件開始,圍繞國家、暴力、性別等議題思考寫就的總結式作品。在《女生該怎么活——上野老師教教我!》(暫名)中,上野千鶴子親自回答了女生從學生時代到進入社會后對“性別平等問題”的一系列疑問。同樣討論“厭女”現象的書還有三輝圖書將出版的《下女:厭女的邏輯》,是三輝“女書系”中的一本,與上野千鶴子的東亞背景不同,《下女》作者、康奈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聚焦美澳社會案例,討論了厭女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于集體意識之中。“女書系”還將出版《廉價的生命:印度全球代孕的代價》,作者沙彌拉·魯德帕分析懷孕和生育如何被商品化,以及女性身心在此過程中的遭遇。此外還有英國女權主義先驅沃斯通克拉夫特代表作之一《北歐書簡》,也是國內首次出版。
今年,國內多家出版社也將推出一系列關注性犯罪話題的書籍。三輝的《違背我們的意愿》是研究強奸問題的經典書目,浦睿文化即將出版《驕傲的堡壘:性侵、問責與和解》,前者的作者布朗米勒主要依循的是社會學與歷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后面這本書里,美國道德哲學家瑪莎·納斯鮑姆以分析哲學的路徑,對性虐待和性騷擾案件的常見社會質疑進行了回應。此外,上海譯文出版社將出版研究美國隱性強奸問題的《危險的熟人》以及聚焦家庭兇殺案的《致命愛人》。
曾引進《無緣社會》《女性貧困》等作品的上海譯文非虛構系列,今年還將持續推出剖析解讀日本社會癥候的新作。比如關注勞動者權益的《過勞死:這份工作比命還重要?》,作者通過采訪《朝日新聞》刊登的十一個過勞死家庭,剖析了日本職場日劇惡化的過勞問題;例如《吸血企業:吃垮日本的妖怪》關注的是近十年來日本社會“吸血企業”通過大量雇傭、大量辭退、超時加班、低薪壓榨、非正式雇傭等手段獲取廉價勞動力,這些企業制造的社會成本都要轉嫁給納稅人來承擔。還有一些作品聚焦城市邊緣人群的掙扎,《三十不立:無法開口求助的青年人》書寫三十歲左右時滑入社會底層的日本青年流浪漢生活,《單身女性》則從“非正式員工”、“中年女人的相親”、“生活的艱辛”、“年老的父母” 四個維度分析了日本單身女性群體的困境。社科文獻旗下子品牌“方寸”推出“櫻花書館”系列關注日本社會,今年將推出《日本病:長期衰退的影響》《日本的社會規則:雇傭、教育和福利的變遷史》等。

認識我們的城市,想象更好的城市。美國城市規劃活動家簡·雅各布斯的《關鍵的小規劃》將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這部文集收錄了她近40篇重要文章,包括她首次以中文正式出版的成名作《市中心為人民而存在》。簡·雅各布斯在其城市研究經典著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指出,城市的本質不是建筑,而是人,是公共空間,是街道,是人和人之間的互動。譯林將推出的另一本有關城市空間的書或許能為雅各布斯這一觀點做出補充,心理學家海倫·伍利的《城市開放空間》展示了不同類型的開放空間可以為社會和個人帶來的影響,并討論了可供個人或社區日常使用的各種開放空間形式。城市需要開放空間,更需要開放包容的文化。20世紀新社會史代表人物斯蒂芬·塞恩斯托姆的《其他波士頓人》將在今年由上海譯文推出,作者以波士頓為案例分析了1880—1970年代美國的城市化進程,發現來自不同民族、擁有宗教信仰的移民是美國20世紀大發展的原動力。讓我們看得再微觀一些,看看城市里人和人間的連結:華東師大出版社“薄荷實驗”將出版《尋找門衛:一個隱蔽的社交世界》,作者是社會網絡分析領域學者彼得·比爾曼。在小小的公寓樓中,每天上演著門衛保安和房客的復雜互動,以小見大,我們也得從中窺見一個更廣的社會網絡關系。

新冠疫情仍在持續,我們是否已對死亡有了更深的理解?上海譯文出版社將推出《臨終困局》一書,在德國醫療行業從業多年的作者馬蒂亞斯·特內斯發現,醫院面對重病病患,關心的并非如何減輕患者的痛苦,而往往出于逐利目的對病人過度治療。他號召進一步加強姑息治療,不讓過度治療延長老年患者的痛苦,讓病人有尊嚴地安詳離世。疫情也讓人們重新反思技術,華東師大出版社將出版《數字斷聯》,分析資本主義、互聯網和美國的治理危機三者間的關系,幫我們理解互聯網被資本主義塑造和馴化、制造民主危機的過程與原因。文化研究重要學者斯圖爾特·霍爾的《管控危機》也將問世,從一個十分普通的社會治安議題入手,展現了特定歷史時期英國社會的道德恐慌,及背后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霸權和政治合法性危機與重建的社會史。
知識分子的思索或許不能為社會實踐提供詳盡的指導,但其中蘊含的視角和線索卻具備啟發的可能。今年譯林出版社將推出兩本增訂版的以賽亞·伯林文集,《啟蒙的三個批評者》以及《未完的對話》。伯林是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在消極的和積極的自由之間作出了著名的區分,兩部文集分別討論了他長期思索的問題:如何理解反啟蒙運動的現代思潮、多元論與自由主義之間的關系。三輝圖書“左翼前沿思想譯叢”今年將推出后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歐內斯托·拉克勞的《解放》,他探索主流視域的“解放”觀念的內在矛盾、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間的關系、政治身份的形成,并提出我們需要一種解放的新希望。該譯叢今年還將推出阿甘本《神圣人:至高權力與赤裸生命》新版。葉禮庭的《權利革命》回應了關乎權利的爭議性問題:團體權利是否危害個人權利?當每個人都主張自己的權利時,責任怎么辦?當每個成員都有權利時,家庭能否生存和繁榮?權利語言在賦予個人力量的同時削弱了社區嗎?邁克爾·曼被認為是韋伯之后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他與約翰·A. 霍爾對話的《21世紀的權力:與約翰·霍爾對話》一書關注當下美國,并試圖分析所謂中國崛起可能帶來的威脅是什么,以及金融資本不可遏制的力量和環境破壞帶來的重大危機。
在政治哲學與倫理學之外,人類學的想象力總是帶給我們別樣的關切和共情。薄荷實驗將出版人類學家迪杰·法桑的《生命使用手冊:法桑論生命人類學》,論述人類生命價值的問題,對生命倫理進行綜述和反思,并與維特根斯坦、本雅明和福柯進行批判性對話。
06 歷史:以史為鑒,思考人的境況
宏觀史方面,繼英國思想史學者彼得·沃森的《虛無時代》《20世紀思想史》之后,譯林出版社今年將推出沃森的《大分離:新舊大陸分道揚鑣的歷史》,探討新舊大陸從地質分離到哥倫布大發現期間的歷史。沃森確定了兩個世界之間的三個主要差異——氣候、可馴化的哺乳動物和致幻植物——結合起來產生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明軌跡。三輝圖書將繼續推出歷史學家孫隆基的《新世界史》,承接之前出版的前兩卷內容,以全球史觀和多中心論梳理中古后期幾大文明地區的發展脈絡。
中國史領域今年也有很多好作品問世。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系教授李懷印的《現代中國的形成》,探討中國作為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內地各省和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邊疆各省所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在19世紀之前是如何成形并得以維系的。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教授楊念群也關注國家構建問題,在今年將出版的《“天命”如何轉移:清朝“大一統”觀的形成與實踐》中,他指出清朝創造出了一種新型“正統觀”。清朝以前的“正統論”基本上依賴單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觀念,而清朝建立起了另一種對前朝正統觀的補充性詮釋框架,與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大一統”是正統論的首義,是王者獲取“正統性”的思想與實踐基礎。目光由朝堂轉向地方,《小天命:生祠與明代政治》借由對生祠的考察,挑戰了明朝封建專制強化、平民只能“絕對臣服”的傳統觀點,發掘了專制集權土壤中的另一套政治模式:地方官受命于皇帝,并由平民決定其價值,平民借此實現政治參與。

盡管新冠疫情讓全球流動減速,人類卻從未放棄過對移居與遷徙的執念,也從未停止過文化交融。移民研究學者羅賓·科恩在即將出版的《3000年人類遷徙史》中總結了人類自第一次遷徙出大裂谷,到當下敘利亞人大批逃亡的全球遷徙軌跡,附有直觀的遷徙地圖。甲骨文也將推出《上游之旅:大遷徙與中國南部的帝國(1570-1850)》,此書研究十六世紀末十九世紀中葉廣東移民沿著西河及其支流進行遷徙的旅程、流散者和帝國在上游邊境的關系,以及移民在故鄉維持家庭和血緣有何作用。
第三帝國的歷史在今年仍是出版熱點。理想國“M”系列2020年出版了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德·埃文斯著寫的第三帝國三部曲,今年將推出的《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國人經歷的20世紀》聚焦20世紀德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橫跨了從一戰到大蕭條、從納粹到二戰、從冷戰到柏林墻倒塌等歷史階段。甲骨文將出版埃文斯的另一部作品《陰謀論中的希特勒》,探討了五種涉及希特勒和納粹黨的陰謀論,剖析了與第三帝國相關的偏執想象。從1980年代,西方學界出現了“記憶潮(memoryboom)”的史學熱潮,德、法兩國的記憶史研究在這一時期開始大幅拓展,“記憶潮”在2000年之后逐漸進入中國,今年我們也能讀到幾本從文化記憶理論出發的優秀作品: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記憶中的歷史》,探討德國人對納粹歷史的記憶、德國歷史是如何被人們談論、解讀和描述的;社科文獻旗下的“索·恩”品牌將推出《歷史的囚徒:二戰紀念物中的歷史敘事與建構》,作者以世界各地的二戰紀念物展示了人們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記憶這段歷史的。在第三帝國之外,廣東人民出版社子品牌“萬有引力”計劃出版《突如其來的勇氣:二戰法國青年抵抗運動,1940—1945》,講述法國抵抗運動中的愛國青年各種方式的反納粹斗爭,以及他們在二戰期間抵抗納粹運動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在身份政治日益凸顯的時代,反思種族主義與殖民歷史的作品也值得我們關注。甲骨文將出版《第五太陽紀:阿茲特克人的新歷史》,羅格斯大學歷史教授卡米拉·湯森摒棄了長期以來的歐洲殖民者視角,以完全基于土著居民的視角,對墨西哥阿茲特克人的歷史進行了復雜的描寫——他們并沒有簡單地向西班牙文化和殖民屈服,相反,他們重新調整了政治立場,適應了新的義務,并堅持了下來。《重建之戰:美國最進步時代的暴力史》考察了美國內戰結束后重建時期十余年里的歷史,作者發現,美國社會始終未能將黑人平等地整合進法律、政治、經濟、社會體系。南京大學出版社將推出《非洲、亞洲與哲學史:哲學標準形成中的種族主義,1780—1830》,探討了哲學史研究是如何由希臘轉向康德的,以及這一譜系如何逐漸取代了始于埃及或西亞的文明,使得后者不再屬于哲學范疇,而被歸入宗教研究領域。

07 新知與藝術:拓寬視野,感受美好
閱讀不總是沉重嚴肅的,有趣的新知賦予日常生活以更廣闊的景深、更豐富的景致。人類同自然的關系始終是我們執著探索的母題之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將推出《犬科動物:狗與人類的歷史》一書,通過介紹12種狗被馴化的過程分析狗與人類的關系史。上海譯文出版社將出版《伴生:我們與動物的故事》,動物倫理學和神經學學者阿伊莎·阿赫塔結合醫學、社會史和個體經驗,展示了人類和動物如何緊密地交織在一起。浦睿文化即將出版《紅山動物園是我家》與《熊在嗎》告別枯燥的科普說教,紅山動物園工作人員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向讀者講述動物的習性和飼養知識等等。
植物在長久的歷史和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陪伴著我們,卻最容易被我們忽略。廣西師大出版社《植物在絲綢的路上穿行》選取了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以及經由中 國傳入西方的各種植物,講述了它們傳播的歷史、功用以及在各自文化譜系中的意義。“方寸”將推出《植物教會我們的事》,作者認為植物并非我們一貫認為的靜態的或可預測的,相反,植物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加深對于植物的了解可以幫助改善人類社會。譯林出版社“牛津通識”系列將出版倫敦大學學院地理學教授馬克·馬斯林的《氣候》,介紹現代氣候系統的根源、氣候如何影響人類生活和其他生命活動、氣候變化以及人類為此采取的行動。
新知圖書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認識自己的窗。《癌癥傳:眾病之王》今年將推出十周年紀念版。繼“裸猿三部曲”后,譯文社將出版德斯蒙德·莫利斯的《裸男》 和《人體行為觀察》 ,前者是一本人類自然史,也是男性身體文化的社會人類學考察,后者則是對人類肢體語言的研究。譯文心理書系將推出《我的身體里住不下13個人》《多活下來的這9年》等作品,關注多重人格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躁郁癥等心理問題。
藝術方面,后浪藝術的“藝術與觀念”叢書在今年將推出四本新書,主要聚焦阿爾卑斯以北的藝術。世紀文景的《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1980—2020)》關注的是中國紀實、肖像等攝影類型的發展。
如果你對音樂感興趣,或許可以期待廣西師大的“有譜音樂”書系,既有音樂家傳記,比如《第九交響曲:貝多芬與1824年的世界》《莫扎特:黃金年代》,也有一系列樂器教程和曲集。“索·恩”也將推出兩本搖滾史,分別是《搖滾史:1920–1963》《搖滾史:1964–1977》,涵蓋從查克·貝里到吉米·亨德里克斯、滾石樂隊的搖滾音樂史。

文字讀累了?看看漫畫吧!手冢治蟲說,“漫畫的樂趣就在于你看到那種破天荒的夸大、虛構、不合常理和荒唐無稽時產生的快樂。”今年,后浪漫將推出法國實驗漫畫家馬克-安托萬·馬修的《上升》、漫畫家松本大洋的競技漫畫代表作《乒乓》。廣西師大也將出版民國漫畫家豐子愷、王子美的漫畫集。新星出版社將為讀者呈現橫山光輝的《三國志 第二部》、荒木飛呂彥《喬喬的奇妙冒險 第四部·不滅鉆石》。新的一年,愿讀書開心,愿好書與我們同在。
2022年,你最期待讀到哪些書呢?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