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 陳瓊燁
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進一步收緊。辦學資質、教師資質、資金監管等動作已開始在體育培訓行業上演。
近日,上海市體育局會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制定了《上海市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征求意見稿) ,明確了機構設置、培訓場地、從業人員、培訓內容等標準,其中指出,將不再審批新的面向學齡前兒童的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此外,明確規定規定體育類線下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0:30、線上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于21:00。
這并非“雙減”后地方首次對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監管收緊。
去年11月,天津市印發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試行標準,要求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設立體育校外培訓機構,應當辦理“辦學許可證”。同時,還要求嚴禁聘請在境外的外籍人員開展培訓活動。
同年12月,體育總局辦公廳印發《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通知(下稱《規范》),對場地、設施、課程、從業人員資質、資金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明文規定?!兑幏丁访鞔_課外體育培訓主體,包括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體育培訓機構、體育運動學校和學校體育社團等。同時,指出培訓人員至少持有以下至少一種證書:1.體育教練員職稱證書;2.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證書;3.全國性單項體育協會頒發的體育技能等級證書;4.體育教師資格證書;5.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的人才評價機構頒發的體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6.經省級(含)以上體育行政部門認可的相關證書。
班級規模方面,《規范》規定,原則上每班次培訓的學員人數不超過35人,超過10名學員的培訓應至少配有2名執教人員。
收費上,規定課外體育培訓主體單次向學員收取課程費用的時間跨度不超過3個月。
安全保障方面,特別提出鼓勵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AED)。課外體育培訓主體應根據自身規模配備不少于1名經過培訓并獲得急救證書的人員。
此后,各地也陸續出臺相應的體育類校外培訓標準。
浙江省體育局、浙江省教育廳聯合出臺《浙江省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準入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準入指引》),對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的開辦資金、法定代表和管理人員、場地設施、從業人員、培訓內容等進行了嚴格規范。
浙江省體育局經濟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浙江省內共有4864家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按照《準入指引》規定,接下來,新審批登記的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都需要符合指引的相關要求才能設立,而已設立的這些體育類培訓機構,須在兩年內按指引要求,重新審核登記。省體育局計劃在白名單的基礎上對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實施動態分類監管,信用評級定星。
目前已出臺相關標準的各地基本都對注冊資金提出了要求,規定原則上不少于30萬元。
去年7月“雙減”政策落地后,學科類培訓遭打壓,體育類校外培訓一度迎來“政策的春風”。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范圍內體育運動類培訓相關企業共有72.2萬余家。2021年間,新增體育運動類培訓相關企業為33萬余家,下半年新增超13.8萬余家相關企業。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7月,月注冊量達到該年下半年最高值,之后呈現出下降趨勢。

從地域分布上來看,數量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貴州省、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和浙江省。其中,位居第一的貴州省現存22萬余家體育類培訓相關企業,占比達30.73%。

體育培訓行業之所以一度“搶手”,離不開國家層面出臺的配套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以來,青少兒體育培訓行業的相關政策和官方表態共計11條,平均每年至少2條。
例如,2018年1月,體育總局、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指出要切實保障體育課時,嚴格落實每天鍛煉1小時等;2020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科學確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啟動體育素養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各地也陸續將體育重要性提升到中考分值層面。
早在2019年,成都就提出從2022年起,中考體育總分值由50分增加到60分。
2021年3月,深圳市中考體育成績的權重首次從0.3(30分)增加至0.5(50分);7月“雙減”政策出臺后,江蘇省發文要求逐步提高中考體育成績權重,由過去不低于中考成績總分的5%,到2025年提升至10%以上。
同年12月,北京明確將體育在中考中的分值比重增加至70分,考試形式包括過程性考核與現場考試兩部分,后者新增新增乒乓球、體操、武術、游泳等14個項目。
目前,隨著各地紛紛出臺體育類校外培訓規范,這個行業未來或也將面臨嚴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