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球財說 宋涵
中國的壽險市場風云變幻,外資獨資的速度亦在加快。
時隔一年半,匯豐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匯豐人壽)股權轉讓事宜終于有了新進展,2021年12月底公司公告收到銀保監會上海監管局批文同意匯豐人壽變更股東。
即匯豐保險(亞洲)持股100%,國民信托有限公司(下稱國民信托)退出公司股東行列,匯豐人壽正式宣告成為第三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
根據相關財報顯示,公司近些年盈利能力不足,凈利波動較大。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公司凈利尚虧損1.1億元,償付能力遠不及行業平均水平。
作為“銀行系”保險公司一員,匯豐人壽營銷嚴重依賴銀保渠道,保險產品多以分紅型為主,而傳統壽險和健康險產品占比低,產品結構待優化。
一年半獨資終“落地”,管理層已大多更換
近日,匯豐人壽發布一則臨時公告,上海監管局批準國民信托將其所持有的公司50%的股權轉讓給匯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
轉讓后,匯豐保險(亞洲)持有公司100%的股權,國民信托退出股東行列。
匯豐人壽成立于2009年,注冊資本10.25億元,由匯豐保險(亞洲)和國民信托共同出資設立,雙方分別持股50%,屬于典型的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2020年5月,匯豐人壽召開董事會,審議國民信托向匯豐保險(亞洲)轉讓公司半數股權事宜。
此番,監管部門同意批復,標志著匯豐人壽完成蛻變,公司性質由合資轉為外資獨資。
最近幾年,中國保險業務對外開放力度不斷擴大,包括放寬和取消外資持股比例的限制,放寬外資機構在總資產、經營年限、股東資質等方面的限制等。
2021年3月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修改后的《實施細則》,刪除了關于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51%的限制。
2019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明確取消合資壽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時點的通知》,明確從2020年1月1日起,合資壽險公司的外資比例可以達到100%。
政策出臺后不久,友邦人壽和中德安聯人壽就分別以“分改子”(分公司改制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及股權轉讓的方式成為外資獨資壽險公司。如今匯豐人壽也得償所愿成為了國內第三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
業內人士表示,合資壽險公司變為外資獨資壽險公司,體現了外資看好國內保險市場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的信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使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布局也將加速。
一般公司性質轉變、股權變化很大可能會引發公司經營決策以及發展方向的改變,這其中往往會伴隨著人事變動,匯豐人壽也不例外。
據統計,在匯豐人壽一年半合資轉外資獨資進程中,公司審計責任人、合規負責人、首席投資官、首席產品官以及健康險事業部負責人、私人財富規劃師渠道首席業務發展官以及廣東、北京、天津、浙江、深圳等分公司高管職務均發生變動,這些高管中有是公司內部調動亦有對外引進的。
尤其2021年以來,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核心崗位齊齊換帥。
2021年12月,公司相繼發布兩封高層變動公告,匯豐人壽董事長Bryce Leslie JOHNS即將卸任,具體辭職原因未作說明。繼任董事長人選為孫丹瑩,尚待銀保監會批準。
由于公司原總經理雷浩然因工作調動赴匯豐集團環球保險業務的其他機構任職,接替其負責公司日常運營管理的臨時負責人胡敏獲銀保監會上海監管局核準,任命為公司總經理暨首席執行官。
據公開信息顯示,孫丹瑩加入匯豐多年,擔任匯豐(中國)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總監、匯豐保險(亞洲)副主席、匯豐聆峰創投項目首席執行官等職位,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
新任總經理胡敏加入匯豐前曾先后就職于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國太平保險集團、上海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中英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并于中英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擔任副總裁,總精算師及財務負責人,具有豐富的保險經驗。
5年凈利波動大,產品結構待優化
匯豐人壽主要經營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險業務以及上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
從財務指標方面來看,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匯豐人壽總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9.99億元;實現凈利潤虧損1.1億元。
分季度來看,公司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分別為7.08億元、6.82億元、6.09億元,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環比分別下滑3.67%和10.7%。
同期,匯豐人壽實現凈利潤分別為-5429.95萬元、2011.89萬元、-7668.13萬元。公司盈利能力堪憂,截至三季度末凈利尚虧損1.1億元。
企查查顯示,2016年-2020年匯豐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53億元、11.84億元、14.25億元、18.24億元、18.7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9.62%、20.35%、28%、2.74%,保險業務收入增速不穩定。
同期,公司實現凈利潤-1.61億元、1.12億元、-2.06億元、1470.19萬元、65.6萬元。五年間凈利波動大,盈利能力不足。
從償付能力方面來看,2021年前三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表現一致,分別為284.61%、267.69%、221.95%,償付能力呈下滑趨勢,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別環比下滑16.92個百分點和45.74個百分點。
2021年12月初,銀保監會召開償付能力監管委員會工作會議,會議內容顯示,第三季度末,納入會議審議的179家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40%,平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27.3%。其中,人身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1.6%。
不難看出,匯豐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監管機構對公司采取了監管措施。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3月,銀保監會辦公廳對2020年底保險公司銷售從業人員執業登記情況進行了通報,匯豐人壽銷售人員執業登記基礎信息要素缺失的銷售人員數量占比超過 30%。
2021年一季度末,公司通過排查和自檢,完成補錄,匯豐人壽首席業務發展官和合規負責人到銀保監會中介部參加了監管談話,向監管通報內部自查及信息補錄的工作完成情況。
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人身保險公司萬人次投訴量中位數為0.11件/萬人次。其中,匯豐人壽0.35 件/萬人次榜上有名,位列萬人次投訴量前10位。
從產品方面來看,匯豐人壽和眾多有“銀行系”背景的保險公司一樣,在售產品多為分紅型保險產品,而傳統壽險和健康險產品占比較低。匯豐人壽營銷嚴重依賴銀保渠道,產品結構有待優化。
以2020年為例,公司保險業務收入按險種劃分,分紅壽險收入占比達94.58%;按銷售方式劃分,銀行兼業代理收入占比達97.9%。
在保費收入中,銀保渠道占比大的保險公司往往傭金手續費支出也會奇高。2019年和2020年兩年間,公司手續費及傭金支出就分別高達0.97億元、0.8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