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零售商業評論編輯 王梓旭
生產車間的流水線前,一個個零件在傳送帶上快速移動著,一名工人正一手拿著一只扳手擰緊零件上的螺母;傳送帶的運行速度很快,他必須全力應對才能跟上節奏,不能有一絲分心。
終于,到了午休時間,生產線慢慢停了下來,但工人的手臂卻因為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而無法放松,仍握著扳手保持擰螺母的姿勢,甚至連身邊人衣服上的紐扣也沒有放過……
這是電影《摩登時代》中的一個片段,影片生動地表現了工業時代,工人們被困于流水線,無法掙脫。
如今,互聯網時代到來,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各種系統彼此交錯,編織成了一張張碩大的“網”,將每一個人都納入其中。這些系統對人們的束縛,遠比流水線更為猛烈。
去年《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一文引發了人們的關注與熱議。然而,困在系統里的遠不止外賣騎手,事實是,這早已成為了當下每一個人的時代通病。
斗智斗勇
趁著等紅燈的工夫,夢圓拿出手機看了看時間,8:50;然后熟練地點開手機第一屏上的CRM系統,登錄到了后臺。
幾個月前,夢圓所在的雪花啤酒開始強制推行這套系統,并納入考核。冬天是啤酒銷售淡季,因此銷售人員的主要工作就變成了去轄區內的門店將相關數據錄入CRM系統。
夢圓來到第一家門店,對著店鋪招牌拍照片上傳后,走進店里與老板寒暄了幾句,隨即便開始按照系統指引錄入信息。
需要記錄的信息包括售賣的產品組合、生產日期、價格標簽、店內競品的售賣情況等——全套操作,夢圓一氣呵成,只用了幾分鐘時間。
起初,夢圓對這套系統是抗拒的。因為根據系統規定,她每天需要拜訪70家門店。“剛開始很吃力,跑不完就得加班。”后來,夢圓慢慢摸到了些竅門,每天出門前先規劃好巡店的路線,避免多走冤枉路而耽誤時間。
公司規定,銷售巡店期間,必須保持系統后臺的登陸狀態,手機定位也要全程開啟。這意味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能在系統里查看到。
“幾點到店,幾點錄入數據,跑了幾家店,不僅是我自己的行動軌跡,其他同事的也都能看到。”夢圓的語氣中透露著無奈,“畢竟是和績效掛鉤,大家都不敢怠慢。我只是不明白,現在為啥連跑店都卷起來了?”
如今,夢圓不僅學會了優化線路,也學會了“對抗”系統。她會調節巡店速度與節奏,避免出現大段空閑時間,被系統判定為工作量不飽和,而增加工作量。
對于CRM系統的作用,夢圓并非完全否定,畢竟,這套系統能夠幫助公司更好地管理店鋪,并根據錄入的實時數據調整銷售、鋪貨策略。
但是,系統的機械性和死板的規則設定,又讓夢圓與同事們始終處在疲于應對的狀態。“一天跑那么多家店,根本談不上跟店主聯絡感情了。”夢圓抱怨說,“但實際上,很多訂單還是要靠跟店主混了臉熟后才能拿下的呀。”
終于到了下班時間,夢圓關閉了手機定位,退出CRM系統,走進麥當勞坐下休息。她不知道,這樣的巡店何時是個頭。
“如果哪一天系統增加了錄音功能,那就真的做不下去了。”夢圓暗暗思索,“只是,即便換一份工作,恐怕也逃不過各種工作系統吧?”
夢圓搖了搖頭,仿佛要把這些煩心事都從腦袋里甩走。“想不了這么遠了,先把明天的巡店路線規劃好。”
明天,夢圓還要繼續與系統斗智斗勇……
人機博弈
又到了用餐晚高峰。
梁安站在取餐臺后,熟練地完成“裝滿可樂、包好漢堡、把食品裝入紙袋并塞入紙巾”這一整套動作,雖然整個過程耗時不到1分鐘,但取餐臺前仍擠滿了等待取餐的用戶。
今年年初,梁安成為了深圳麥當勞的一名兼職咖啡師,在咖啡業務不忙的時候,通常就會被叫來支援店里其他崗位的工作。“這已經是12月里第5次了。”梁安的口氣并不是抱怨,反倒有些無奈。
一切都源于麥當勞開展的為期21天的優惠活動,員工內部稱它為“小88”——5塊錢的漢堡、20元的麥樂雞禮盒、12元的麥辣雞腿堡和可樂套餐,每天推出一款優惠產品,吸引了不少人來“薅羊毛”,大量消費者涌入下單使麥當勞的點單系統一度崩潰,甚至因此登上了微博熱搜。
事實上,公司提前做了備人、備貨的準備,但無奈的是,如今讓消費者下單的入口太多了。
“美團、餓了么、微信小程序,再加上門店里的自助點餐機,以及人工點餐。”梁安掰著手指頭一一數過來,“訂單從各個渠道進入,但后廚就只有這些設備,即便備貨充足,半成品炸制也需要時間。”
雖然梁安與同事們都使出了十二分的力氣全力以赴,面對大量涌入的訂單,依舊顯得力不從心。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公司策劃這樣的活動根本不顧及員工感受,“活動時員工恨不得一人當五個人用。”
同樣抱怨的,還有取餐臺前苦苦等候的用戶:“系統提示可以取餐了,跑來一看,店員叫到的取餐號卻距離自己的還差了十來個。”
面對顧客的質問,梁安只能一遍遍地道歉。對此,他也很無奈:“這關系到門店配餐速度的考核,只是我們無法和顧客明說。”
按照規定,出餐速度一旦超過100秒,訂單欄就會變黃并發出提醒,黃色的訂單會拉低門店平均配餐速度;而且門店聯網,麥當勞深圳分部可以進行實時監控每個門店的配餐速度。
如果出餐速度過低,門店經理會被上級領導通報批評,因此經理通常會讓員工把即將超時的訂單先打出來,而這個動作反應到系統中,便是配餐臺打印單號,消費者同步收到取餐提示。
九點以后,用餐高峰也漸漸退去,梁安和同事們終于可以緩口氣了。只是,這樣如馬拉松沖刺般的工作節奏,才剛剛開了個頭。
不過,梁安對此倒也心平氣和:“都是被系統逼的,無論是我們店員、經理,還是顧客,大家也都不容易。”
所幸的是,如今的系統還沒有智能到一點空子都鉆不了的地步,而“小88”的優惠也只有21天,梁安知道,與系統的博弈明天還將繼續……
無處可逃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連鎖便利店品牌便利蜂,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家數據科技公司。借助智能系統和算法,便利蜂從工廠、物流、陳列甚至打掃衛生都交由系統做決策,好的一面是借助系統可以快速進行標準化復制,也能加快人員上崗速度;但另一方面,人則淪為了機器的“工具”。
在便利蜂工作過的員工曾表示,每天拍照要花費大量時間,上貨、理貨架、上下班打卡、清潔任務等都要拍照留存,如果動作慢根本完不成系統任務。
不僅如此,店內密集的監控還會時刻監督店員,一旦離開監控區域3分鐘以上,后臺就會語音喊話,詢問離開原因,并要求馬上回到監控區域。
有員工調侃,便利蜂在業內被稱為“便利店行業的黃埔軍校”,鍛煉兩個月出來別家便利店都搶著要。只是,在如此“強大”的系統中鍛煉出來的員工,若是失去了系統的管控,果真能干好工作嗎?
顯然,智能系統的應用本應該是為人服務,但若是執著于此,便是過了頭。
再來看看前段時間因工資爭議而登上熱搜的茶顏悅色。期間,有茶顏悅色的員工抱怨口播“話術已經填滿了一張A4紙”。
盡管明知許多顧客對口播抱怨連連,但茶顏的員工必須說完那長達5分鐘的話術,因為“口播直接與評分掛鉤,而評分低會影響工資”。
而考核員工口播質量的,除了公司派出神秘訪客不定期巡店外,機器系統也能幫上很大的忙。一位科技公司從業者向新零售商業評論透露,這方面可以通過監控攝像頭及機器學習實現監控,機器會在聽到特定語句時記錄次數,從而實現簡單直接的監控店面的效果。
像便利蜂、茶顏悅色一樣,如今,許多企業都引進了各類智能系統,一方面可以分析消費者的喜好,并進行精細化運營,另一方面也為了更好的地監督員工,降低管理成本。
只是,如何在系統與員工、顧客之間取得平衡,仍是不少企業需要面對的一道難題。
無處不在的系統,在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活動帶來效率和便利的同時,也模糊了人的價值。在冰冷的系統面前,人只是一個代號,就像流水線上的零件,沒有個性,面目模糊。
而困在系統中的人們,也開始了反思:當初為了造福人類而開發的系統,果真如愿帶來了幸福快樂嗎?
祝愿困在系統中的每一個人,一切安好……
應采訪對象要求,本文夢圓、梁安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