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怡
曾經被外界視作“醫美面膜第一股”候選的廣州創爾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爾生物”)和哈爾濱敷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以下簡稱“敷爾佳”)上市之路雙雙遇阻。
2021年12月24日,創爾生物主動要求撤回注冊申請文件,2021年12月31日,證監會決定終止其科創板股票發行注冊程序。
折戟科創板后,創爾生物選擇改道北交所。1月5日最新公告顯示,創爾生物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材料已獲受理。
據悉,創爾生物于2020年6月23日提交申報材料,同年12月17日過會,2021年2月20日便提交注冊,然而因財務資料過期,同年兩次被中止審核;巧合的是,近日,競爭對手敷爾佳創業板IPO也因財務資料過期被中止審核。
創爾生物公告顯示,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第五條(四)規定,最近3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20%,或者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達到3億元。因預計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無法滿足上述規定,公司主動撤回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
資料顯示,創爾生物是一家應用活性膠原生物醫用材料制備關鍵技術,進行活性膠原原料、醫療器械及生物護膚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企業,公司擁有創福康品牌和創爾美兩品牌,創福康系列產品主要用于創面的輔助治療,促進創面止血和修復,并可用于痤瘡、皮炎、濕疹、皮膚過敏疾病的輔助治療,產品包括膠原貼敷料、膠原蛋白海綿等。
2018年-2020年,創爾生物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4億元、3.03億和3.03億元,歸母凈利潤為6708萬元、7322.78萬元和9249.81萬元。
然而2021年上半年,創爾生物業績下滑明顯,營收僅1.08億元,同比下降17.74%,歸母凈利潤為2122.72萬元,同比下滑45.1%。
由此看來,2018年-2020年這3年創爾生物的營收復合增長率達到20%或難實現,2021年公司營收要達到3億元也頗為困難。
而競爭對手敷爾佳近三年業績也出現起伏,2018-2020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73億元、13.42億元、15.85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億元、6.61億元、6.48億元,其中2019年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同比大增259.79%和230.5%,2020又有所放緩,還出現增收不增利的局面;而2021年1季度敷爾佳營收為3.47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73億元。
敷爾佳招股書顯示,公司在售產品覆蓋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和功能性護膚品,主打敷料和貼、膜類產品,并推出了水、精華及乳液、噴霧、凍干粉等多形態產品,其中醫療器械類產品為營收的主要來源。
創爾生物注冊稿顯示,在貼片式醫用皮膚修復敷料領域,創福康以及敷爾佳、榮晟、可復美、可孚、芙清/芙芙、綻妍等品牌共同占據了接近70%的市場份額(按銷售額測算)。以2019年我國貼片式醫用皮膚修復敷料市場來看,敷爾佳、創福康和可復美排名品牌前三,其中敷爾佳一枝獨秀,市占率高達37%,而創福康市占率為8%,與可復美同居第二。
不過,伴隨著國家藥監局對所謂“醫美面膜”“械字號面膜”產品監管的加強,“成分不具有藥理學作用、所含成分不可被人體吸收的液體、膏狀敷料(不包括凝膠)擬均按照II類器械監管”,意味著“妝字號面膜”和醫療器械類敷料未來將嚴格區分,醫用敷料市場或將迎來大清洗。
據界面新聞此前報道,2020年12月,國務院修訂通過《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該條例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對醫療器械的生產、經營及流通等多環節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2020年6月,國務院通過《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該條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創爾生物闖關科創板期間,公司的行業定位以及研發費用被多次問詢。
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創爾生物研發費用分別為1100.44萬元、1421.7萬元和675.62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13%、4.7%和5.16%。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共擁有51名研發人員,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研究生16人,碩士及以上學歷研發人員占研發人員總數的比例為39.22%。
反觀敷爾佳,研發費用更是低的“可憐”。2018年-2021年1季度,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30.78萬元、60.39萬元、147.97萬元以及13.20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08%、0.04%、0.09%及0.04%,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共擁有員工291人,其中研發人員2人,占員工總數0.69%。
但值得注意的是,敷爾佳在營銷推廣上卻毫不手軟。2018年-2020年公司銷售費用分別為2137.03萬元、1.15億元、2.65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72%、8.60%、16.75%,其中宣傳推廣費分別為234.64萬元、7031.75萬元、1.66億元,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何敷爾佳占據行業老大位置,而本次IPO中公司還豪募8.85億用于“品牌營銷推廣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