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出墨請注意
如果不是被傳退出中國市場,一大批網友可能還想不起來,抽屜里似乎躺著一臺許久未充電的Kindle。
2022年的第一個工作日,Kindle依然沉浸在“放假”的氛圍當中。官方線上渠道京東自營旗艦店的產品大面積缺貨,僅剩下一款“Kindle 青春版”在售,而該產品的上市時間可以追溯到2019年。
聯系此前市面上的風言風語,以及雙11前夕Kindle關停淘寶店的反常舉動,網友紛紛化身列文虎克,并統一給出結論:Kindle正在撤退。
眼看成了全網熱搜,亞馬遜官方露面回應,輕描淡寫的一句供應短缺問題而已,并不存在退出。
這顆定心丸是否足以穩定人心?相信各位自有定奪。而站在行業觀察者的角度去看,大家對于Kindle在中國去留的深層擔憂,其實并非源自此次的缺貨風波。
回望電紙書市場,自Kindle一家獨秀引爆市場以來,國內出現了大批跟進者,市場也隨之悄然生變。時至今日,對手圍攻之勢日趨顯現,Kindle“泡面蓋子”的稱號從調侃成為常態,那個屬于Kindle的黃金年代一去不復返,已然是不爭的事實。
競品圍攻,Kindle已不是唯一選擇
Kindle是一款神奇的產品,一有事情發生就引得全民關注,但平日里卻被“遺忘”吃灰。
微博平臺數據顯示,#Kindle#話題本身閱讀量經多年累積目前僅有1.9億閱讀,#Kindle或退出中國市場#近兩天的閱讀量超過3.1億。而在此次熱搜之前,Kindle上一次喜提熱搜好像還是2019年的售后風波,當時Kindle因為消費糾紛,被江蘇消保委約談。
為什么會這樣?難道是近兩年大家的讀書熱情降低了?
非也。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達351.6億,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到4.94億,人均電子書閱讀量達9.1本。此外,數字閱讀習慣的養成,讓越來越多用戶更愿意為優質內容付費。2020年,電子閱讀付費用戶中的26.8%每月平均花費100元及以上。
很明顯,大家讀書熱情穩增。環境利好之下表現這般,只能說明,消費者對于Kindle的熱情在衰減。
增長的需求由誰來滿足,國內競品。
以兩個月前的雙11為例,Kindle因為閉店缺席天貓雙11,文石、科大訊飛、掌閱、墨案、小米等國產品牌霸占了電子閱讀器的銷售榜單。京東平臺,Kindle自營旗艦店雖然參與了大促,榜首卻依然屬于國內競品。
有業內人士告訴熊出墨,“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Kindle首次在雙11失利,被國內品牌給比了下去。”
這無疑給業界提了個醒,不知不覺之間,電紙書市場已經崛起了一大批國產品牌,除了雙11上榜品牌之外,微信閱讀、當當、京東等也都上線了自家的電子閱讀器。國內跟進者對昔日王者Kindle的圍攻之勢,已不言而喻。
“用戶的可選項實在太多,而且Kindle的長期缺貨狀態給國內品牌提供了反超的窗口期”,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9月亞馬遜正式發布了新品Kindle Paperwhite 5,而發布之后產品供應一直難以保障,消費者需定好鬧鐘參與搶購。至今,京東自營店內該產品的評價區僅有2000+評論。
產品缺貨,競品追趕,這似乎為此次Kindle大面積缺貨埋下了伏筆,也讓大家對于Kindle退出中國市場的憂慮加重。
年度“無用”商品,Kindle真成“泡面蓋子”了?
Kindle或將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發酵之后,不少網友的第一反應是,“不能用Kindle蓋泡面了!”
從讀書神器到“泡面蓋子”,雖是調侃,卻映射著悲哀的現實。
一方面,Kindle產品在過去十多年里持續更新,可一些固有的問題卻并沒有聽取消費者建議去改進。
比如產品尺寸方面,Kindle偏執地停留在小尺寸領域,青春版、經典版和尊享版三條產品線,尺寸分別為6英寸、6英寸和7英寸。唯一一款大屏產品,是其在2009年發布的Kindle DX,屏幕9.7英寸,早已停產。
有用戶認為Kindle的小尺寸恰好與實體書相仿,而另外一派則吐槽小屏幕+大黑邊的組合影響使用體驗。爭議持續多年,Kindle依然不為所動。
反觀國內競品,Kindle的固執成了他們的突破口。在傳統閱讀的小尺寸的基礎上,掌閱、文石等品牌面向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需求推出了中、大尺寸的產品。而且,產品形態改變之后,國內品牌通過開放性的系統生態,擴大了電子閱讀器的延伸空間,除了閱讀,還可以提供智能辦公等服務。
不進則退,有網友對依然停留在原點的Kindle給出評價,“如果Kindle再不努力,以后可能連國產閱讀器的尾燈都看不到了。”
另一方面,Kindle或許沒有做錯什么,只是用戶的閱讀習慣被打得支離破碎,其主打的純粹閱讀難以實現,讀書神器自然也就成了“泡面蓋子”。
“讀研時候買了Kindle,那時候空閑時間多,又懶得去圖書館,一個學期就能在Kindle上讀十多本書”,作為已經擁有Kindle五年的老用戶,Mark告訴熊出墨,“很懷念那段時間。”
畢業之后日漸忙碌,即便拿出Kindle,不一會就被微信、郵件給打斷。“忙起來只想看手機,前兩年地鐵上還能碰見有人看Kindle,現在越來越少了。都是碎片化的淺閱讀,哪來的純粹閱讀體驗。”
更加靈活的在線閱讀APP,成了時代變化中的一個替代方案。2021年世界讀書日,蟬大師發布的《在線閱讀APP大數據報告》顯示,在線閱讀市場持續性增長,2020年1月2021年3月,中國區App Store閱讀類應用每月的下載總量都保持在2600萬次以上的增長。
但有一點需要強調,Mark并不認為Kindle的封閉系統、小尺寸等問題是不思進取,“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沉下心去閱讀,不過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我了。”最終,他忍痛割愛,把Kindle掛在了閑魚。
而閑魚、轉轉等二手平臺,其實恰是Kindle在中國的最大交易地。
2020年數據顯示,閑魚平臺上Kindle的年度交易量超40萬臺,月均超3萬臺,而亞馬遜官方披露Kindle的年銷量約為90萬臺。其中,很多賣家的描述關鍵詞都是“九成新”、“只是用過一兩次”等字眼。
每賣出兩臺Kindle,就有一臺會出現在二手平臺,Kindle因此連續兩年被評為“年度‘無用’商品”。這也再次印證了前文的那組數據,大家讀書的熱情,不再需要Kindle來釋放。
拳頭產品式微,亞馬遜敗走中國或成定局
若真如傳言所講,Kindle或退出中國市場,那么亞馬遜敗走中國的故事將很難再有反轉。因為,經歷過此前的節節敗退,Kindle已是亞馬遜在中國市場僅存的拳頭產品。
2004年,亞馬遜收購卓越網,切進中國市場。起初,電商蛋糕尚未被完全分割,亞馬遜在國內的戰斗力尚可,市占率一度達到15.4%。然而,隨著淘寶、京東、當當等平臺強勢崛起,亞馬遜的市占率逐漸跌到了不足1%,名存實亡。
2019年,亞馬遜正式宣布自營和第三方電商業務全部砍掉,在中國市場只保留亞馬遜海外購、亞馬遜全球開店、亞馬遜云計算和Kindle等業務。
逐一來看:
海外購作為電商的一個垂直分支,相關平臺的體量向來無法與主流電商平臺同日而語。2020年,包括亞馬遜海外購在內的中國跨境電商進口總額在5700億元左右。作為對比,阿里巴巴GMV達到8.12萬億,是跨境電商進口總額的14倍。
全球開店方面,從2021年5月開始,亞馬遜開展了一次大規模的封店,中國賣家就是主要被封對象,這對中國市場的全球開店業務無疑是沉重打擊。
云業務方面,亞馬遜的市占率也并不理想,根據IDC發布的報告,國內公有云市場里亞馬遜排在第五,份額僅為7%。排在其前的是阿里、騰訊、華為、中國電信等強有力的領先者。
所以說,亞馬遜在中國市場的希望大多寄于Kindle之上。此前亞馬遜中國副總裁、亞馬遜閱讀中國區總經理艾伯儒也曾公開表態,中國已成為亞馬遜全球第一大Kindle銷售市場。
而根據前文的論述,與其他領域劇情走向一致,國內競品從外部合而圍之,Kindle作為國外品牌保持著對產品、理念的孤傲,進而誘發了“水土不服”。內部,Kindle又受供應鏈所困,無法保證充足的產品供應。
種種跡象表明,Kindle在華的問題,或許不是淘寶閉店、京東缺貨來得這么表面。
實際上,在被推至熱搜之前,Kindle、電紙書等貼吧論壇里小道消息就已經傳開,“亞馬遜中國員工核實,確認中國Kindle業務團隊已經解散,KPW5是最后一款國行以后都只能買非國行版本”。新京報貝殼財經也在報道中提到,亞馬遜中國內部多個獨立信源透露,Kindle硬件團隊已于去年11月被裁撤。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當品牌有“退出市場”之類的重大戰略變動時,官方往往是最后才接到通知的。事情發展到這一步,Kindle與中國市場揮別,或許只差一個官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