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第四次能源危機真的來了?三大專家全面解析這些關鍵問題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第四次能源危機真的來了?三大專家全面解析這些關鍵問題

如果還用石油行業的發展規律去認識這次“能源危機”,將很難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侯瑞寧

天然氣、動力煤、原油等能源價格大幅上漲,能源危機”輿論持續發酵。

10月12日,英國ICE天然氣11月的期貨交易價格為223.5便士/撒姆(約合人民幣20元/撒姆),月初一度超過400便士/撒姆(約合人民幣35元/撒姆),創下歷年新高。

同天,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Henry Hub天然氣11月的期貨交易價格為5.39美元/百萬英熱,約是去年同期的1.8倍。

石油價格也飆升迅速。10月12日,WTI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報價徘徊在80.87美元/桶附近,一度創下過去七年以來最高值82.18美元/桶。不少對沖基金認為,原油期貨觸及100美元/桶僅一步之遙。

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下,歐美能源危機通過價格上漲等通道,向全球加速蔓延。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最新數據顯示,9月26日,中國LNG進口價格指數為143.93,比去年同期增長1倍多。

因煤炭短缺、煤價急速上漲,中國出現了近20年罕見的大限電。

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被席卷其中。巴西火電發電成本激增印度部分燃煤電廠因無力購買高價煤炭而遭遇“煤荒”

此前,全球發生過三次“石油大危機”,都是由油價大變動引發的經濟危機。

這次席卷歐美、英國、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能源供應緊張,是否預示著新一輪能源危機的到來?與前幾次相比,這次能源危機有哪些不同,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在新形勢下該如何應對?

帶著上述問題,界面新聞采訪了三位業內資深專家,分別是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能全;東帆石能源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國際能源戰略學者陸如泉。

王能全和陳衛東認為,此次價格暴漲、供應短缺已經敲響了能源危機的警鐘。這次發生在和平時代的能源危機,主要是由政策原因導致的。

無論是能源轉型,還是“雙碳”目標的實現,都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需要按照經濟、產業、技術發展規律,掌握好時間節奏。

在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的能源轉型前期階段,應該繼續加大對油氣、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投入。

陸如泉則認為,本次能源供應緊張可以算作是一次較為嚴重的市場動蕩,但尚未達到“能源危機”的程度。不過,他也認為應該加強對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投資。

以下為采訪整理實錄:

界面新聞:兩年前,業內普遍認為傳統化石能源產能將長期過剩,尤其是煤炭和石油。但今年以來,全球各地能源緊張、價格大幅上漲,該如何看待?

王能全:目前能源供應形勢,已經敲響了全球能源危機的警鐘。

能源危機是指因為能源供應短缺或是價格上漲而影響經濟發展。其中包括兩個因素,即能源價格持續大幅上漲、能源供應緊張。

2008年,國際油價高達147美元/桶,但沒有造成供應緊張,所以不能稱之為“危機”。

這次則不同。今年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將導致很多歐洲家庭冬季供暖出現問題。國內今冬供暖形勢也不容樂觀。

陸如泉從歷史上爆發的數次石油危機來看,能源危機至少應具備突發性、嚴重性、不可抗力等特點。

從地緣政治看,目前中美俄和OPEC等主要行為體之間在能源上依然是合作為主,缺少了地緣政治沖突的能源動蕩尚達不到“危機”的程度;從范圍來看,亞太、北美和西歐尚沒有爆發大范圍的能源短缺和供應中斷。

就當前各相關國家出現能源斷供和價格上漲的情況看,可以算作是一次較為嚴重的市場動蕩,但尚達不到“能源危機”的程度。

陳衛東:能源價格長期大幅度上漲,就是能源危機的一大表現。

今年10月初,歐洲天然氣交易所的報價,從年初的20歐元/兆瓦時左右增長到了超過75歐元/兆瓦時,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超過了500%。因為天然氣價格大幅度攀升,這個冬天,歐洲能源貧困家庭的數量將是收入貧困家庭數量的兩倍。

界面新聞:與歷史上的前三次石油危機相比,此次能源危機呈現出哪些新特點?

王能全:這次能源危機發生在和平時代,背景是最大的不同之處。之前,要么是因為戰爭或者石油禁運等因素導致石油價格上升,要么是因為經濟危機導致石油價格下降。

陳衛東:從能源種類來看,以往能源危機主要表現在石油的供給和需求方面,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是主要特征。

這一次“能源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天然氣價格的急速上升,一年之內屢創歷史新高,價格折換成石油已經超過了200美元/桶。同期的布倫特石油價格才剛突破80美元/桶。

在我的記憶中,這是第一次石油與天然氣如此大幅度的價格倒掛。

界面新聞:長期以來,天然氣價格是以石油價格為計價基礎的,現在天然氣價格正在脫離石油價格,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陳衛東:石油與天然氣價格的背離,是能源轉型從量變到質變的標志,也是能源轉型出現拐點的信號,說明天然氣在能源供應中的地位正在快速提升。如果還用石油行業的發展規律去認識這次“能源危機”,將很難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

以前,全球能源以石油為中心,現在正在轉向以電力為中心。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正成為主力電源。

盡管歐洲電力市場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快速增加,但近期北海風力“平靜”,新能源主體的風電明顯出力不足;煤電正在加速退出,核電也進入了淘汰期;加上歐洲加速能源轉型的背景,發電主力的重任落到了天然氣身上。

陸如泉:本輪天然氣價格和石油價格脫鉤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從價格掛鉤機制的角度看有其必然性。

目前,全球天然氣及LNG交易與貿易遵循兩種價格機制。

一種是絕大多數的“長約協議”,即買賣雙方依據“照付不議”原則簽訂為期20年左右的供需協議。這種協議采用與油價掛鉤的價格公式,即氣價=斜率*油價+常數。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由年初的50美元/桶左右上升至目前的80美元/桶左右,顯而易見必然帶來天然氣價格的上升。

另一種是現貨交易價格機制,主要就是參照全球三大天然氣標桿價格,隨行就市。這就出現了目前的現貨價格是去年同期好幾倍的現象。

王能全:我補充一點。以前天然氣價格以石油價格為計價基礎,是因為當時天然氣運輸以管道為主,區域化定價特征明顯。

近年來,迅速增加的液化天然氣貿易,以船舶運輸為主,這促使天然氣貿易如同石油貿易一樣,正在形成全球性的交易市場,所以天然氣價格越來越全球化,也越來越獨立。

界面新聞:造成此次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王能全眼前這場由歐洲蔓延到全球的能源危機,主要是由于風能和太陽能的間隙性、儲能不足,以及對油氣等傳統化石能源的投資下降造成的。

很顯然,我們對能源轉型的技術復雜性認識還很不足。雖然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很大,但其間歇性很強,出力不足;儲能建設成本仍高,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但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投資者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對于傳統化石能源的投資大幅度減少。這就導致了全球能源供應緊張。

2020年,世界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支出下降了27%,是35年來降幅第二大的年份。根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分析,石油勘探企業需要將鉆探預算提高54%,至逾5000億美元,才能防止未來幾年出現嚴重的供應短缺。

陳衛東:這次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包括,實現碳中和目標準備不足、新冠疫情的影響、美國的推波助瀾作用,以及技術創新能力和新能源基礎設施投資的不足。

此次天然氣價格高漲的原因,首先是全球碳中和理念被廣泛接受,但行動方案急于求成,忘記了“先立后破”的科學行動順序。

換句話說,這次能源危機主要是因為政策原因造成的。而前幾次石油危機主要是因為戰爭。

其次,在疫情的影響下,不同國家經濟復蘇的差異性很大,政府和企業對能源需求難以準確把握,造成了新產能投資不足,生產能力不能及時釋放。

再次,英國脫歐,以及美國對伊朗石油出口、對俄羅斯北溪二線的制裁,不僅是此次“能源危機”的短期因素,也有其長期積累的原因。

最后,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是看天吃飯的能源。歐洲風力發電量已占其總量的41%,由于還沒有匹配的儲能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波動性很大。風力充足時電力過剩,可能出現“負電價”;風力平靜時,出力不足,電力短缺,電價高漲。

界面新聞:未來能源危機會成為常態嗎?

王能全:本來危機不應該成為常態,但風能和光能等新能源存在的問題,決定了全球能源轉型需要周密的政策措施和充分的時間,否則未來能源危機會經常發生。

陳衛東:能源危機不會成為常態。這次能源危機并不是能源產能和產量不足導致的,主要是政策原因和地緣政治原因形成的。

之前中國拉閘限電,但隨著新政策出臺、煤炭產能的釋放,現在已經得到緩解;英國發生汽油荒,主要是因為缺少卡車司機運輸油品,和能源短缺沒有關系。

英國和歐洲天然氣的供應緊張要得到緩解,還需要些時間。英國的天然氣主要是管道供給,所以天然氣庫存很少;如果北溪2號在年底開始供應,那么歐洲的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就能得到緩解。

界面新聞:此次能源供應緊張,帶來哪些教訓和啟示?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應對?

王能全: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能源轉型也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全球能源轉型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應有細致的措施和配套政策穩妥地加以推進。

現階段,能源短缺是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所以對油氣和煤炭的投資不能減少,而是要繼續加強投資。

其次要加強國際能源合作。未來各種危機頻發,全球唯有協作,才能取得更大發展。

陳衛東:這次能源危機告訴我們,要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必須按照經濟規律辦事,要讓能源回歸商品屬性。

多地拉閘限電之后,現在政府已經做出了調整。10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要求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推動工商業用戶都進入市場等。

通過這些舉措,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漲”的市場化電價機制,這對于能源供應安全而言,非常重要。

從全球能源轉型的角度來看,現在全球形勢越來越復雜,各國產業鏈的融合度也越來越高,原來的治理方式已經不管用了,能源轉型也沒有前車可以借鑒,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還是中國,都沒有現成的路徑可以模仿。

但可以確定的是,能源之“變”是會長期伴隨我們人類發展的,化石能源也只是人類發展中的過客,未來需要新的能源。

在能源轉型中,中國必須堅守幾大原則,一是能源必須滿足經濟發展和民生需求;二是能源必須更環保、更潔凈;三是能源消費成本不能大幅上升或者波動。

陸如泉:要想扭轉此次全球大范圍內的能源短缺和價格暴漲,重塑能源企業的投資信心是關鍵。

在全球范圍內,化石能源體系尚無法被大規模替代和民眾消費模式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前,要扭轉天然氣價格暴漲和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局面,唯一且可行的辦法就是增加供給,也就是增加油氣等化石能源的資本投入。

 對中國而言,要有效應對能源短缺和價格暴漲,對內應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盡可能增加有效供給;對外要應用好“一帶一路”倡議,真正將“一帶一路”打造成為全球規模最大、運作最實、經營最好、質量最高的經濟合作平臺,以此對沖大國博弈帶來的各種挑戰。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第四次能源危機真的來了?三大專家全面解析這些關鍵問題

如果還用石油行業的發展規律去認識這次“能源危機”,將很難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侯瑞寧

天然氣、動力煤、原油等能源價格大幅上漲,能源危機”輿論持續發酵。

10月12日,英國ICE天然氣11月的期貨交易價格為223.5便士/撒姆(約合人民幣20元/撒姆),月初一度超過400便士/撒姆(約合人民幣35元/撒姆),創下歷年新高。

同天,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Henry Hub天然氣11月的期貨交易價格為5.39美元/百萬英熱,約是去年同期的1.8倍。

石油價格也飆升迅速。10月12日,WTI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報價徘徊在80.87美元/桶附近,一度創下過去七年以來最高值82.18美元/桶。不少對沖基金認為,原油期貨觸及100美元/桶僅一步之遙。

全球產業鏈高度融合下,歐美能源危機通過價格上漲等通道,向全球加速蔓延。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最新數據顯示,9月26日,中國LNG進口價格指數為143.93,比去年同期增長1倍多。

因煤炭短缺、煤價急速上漲,中國出現了近20年罕見的大限電。

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也被席卷其中。巴西火電發電成本激增;印度部分燃煤電廠因無力購買高價煤炭而遭遇“煤荒”。

此前,全球發生過三次“石油大危機”,都是由油價大變動引發的經濟危機。

這次席卷歐美、英國、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能源供應緊張,是否預示著新一輪能源危機的到來?與前幾次相比,這次能源危機有哪些不同,主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在新形勢下該如何應對?

帶著上述問題,界面新聞采訪了三位業內資深專家,分別是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能全;東帆石能源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原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國際能源戰略學者陸如泉。

王能全和陳衛東認為,此次價格暴漲、供應短缺已經敲響了能源危機的警鐘。這次發生在和平時代的能源危機,主要是由政策原因導致的。

無論是能源轉型,還是“雙碳”目標的實現,都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需要按照經濟、產業、技術發展規律,掌握好時間節奏。

在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的能源轉型前期階段,應該繼續加大對油氣、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投入。

陸如泉則認為,本次能源供應緊張可以算作是一次較為嚴重的市場動蕩,但尚未達到“能源危機”的程度。不過,他也認為應該加強對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投資。

以下為采訪整理實錄:

界面新聞:兩年前,業內普遍認為傳統化石能源產能將長期過剩,尤其是煤炭和石油。但今年以來,全球各地能源緊張、價格大幅上漲,該如何看待?

王能全:目前能源供應形勢,已經敲響了全球能源危機的警鐘。

能源危機是指因為能源供應短缺或是價格上漲而影響經濟發展。其中包括兩個因素,即能源價格持續大幅上漲、能源供應緊張。

2008年,國際油價高達147美元/桶,但沒有造成供應緊張,所以不能稱之為“危機”。

這次則不同。今年以來,歐洲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將導致很多歐洲家庭冬季供暖出現問題。國內今冬供暖形勢也不容樂觀。

陸如泉從歷史上爆發的數次石油危機來看,能源危機至少應具備突發性、嚴重性、不可抗力等特點。

從地緣政治看,目前中美俄和OPEC等主要行為體之間在能源上依然是合作為主,缺少了地緣政治沖突的能源動蕩尚達不到“危機”的程度;從范圍來看,亞太、北美和西歐尚沒有爆發大范圍的能源短缺和供應中斷。

就當前各相關國家出現能源斷供和價格上漲的情況看,可以算作是一次較為嚴重的市場動蕩,但尚達不到“能源危機”的程度。

陳衛東:能源價格長期大幅度上漲,就是能源危機的一大表現。

今年10月初,歐洲天然氣交易所的報價,從年初的20歐元/兆瓦時左右增長到了超過75歐元/兆瓦時,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超過了500%。因為天然氣價格大幅度攀升,這個冬天,歐洲能源貧困家庭的數量將是收入貧困家庭數量的兩倍。

界面新聞:與歷史上的前三次石油危機相比,此次能源危機呈現出哪些新特點?

王能全:這次能源危機發生在和平時代,背景是最大的不同之處。之前,要么是因為戰爭或者石油禁運等因素導致石油價格上升,要么是因為經濟危機導致石油價格下降。

陳衛東:從能源種類來看,以往能源危機主要表現在石油的供給和需求方面,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是主要特征。

這一次“能源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天然氣價格的急速上升,一年之內屢創歷史新高,價格折換成石油已經超過了200美元/桶。同期的布倫特石油價格才剛突破80美元/桶。

在我的記憶中,這是第一次石油與天然氣如此大幅度的價格倒掛。

界面新聞:長期以來,天然氣價格是以石油價格為計價基礎的,現在天然氣價格正在脫離石油價格,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陳衛東:石油與天然氣價格的背離,是能源轉型從量變到質變的標志,也是能源轉型出現拐點的信號,說明天然氣在能源供應中的地位正在快速提升。如果還用石油行業的發展規律去認識這次“能源危機”,將很難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

以前,全球能源以石油為中心,現在正在轉向以電力為中心。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正成為主力電源。

盡管歐洲電力市場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快速增加,但近期北海風力“平靜”,新能源主體的風電明顯出力不足;煤電正在加速退出,核電也進入了淘汰期;加上歐洲加速能源轉型的背景,發電主力的重任落到了天然氣身上。

陸如泉:本輪天然氣價格和石油價格脫鉤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從價格掛鉤機制的角度看有其必然性。

目前,全球天然氣及LNG交易與貿易遵循兩種價格機制。

一種是絕大多數的“長約協議”,即買賣雙方依據“照付不議”原則簽訂為期20年左右的供需協議。這種協議采用與油價掛鉤的價格公式,即氣價=斜率*油價+常數。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由年初的50美元/桶左右上升至目前的80美元/桶左右,顯而易見必然帶來天然氣價格的上升。

另一種是現貨交易價格機制,主要就是參照全球三大天然氣標桿價格,隨行就市。這就出現了目前的現貨價格是去年同期好幾倍的現象。

王能全:我補充一點。以前天然氣價格以石油價格為計價基礎,是因為當時天然氣運輸以管道為主,區域化定價特征明顯。

近年來,迅速增加的液化天然氣貿易,以船舶運輸為主,這促使天然氣貿易如同石油貿易一樣,正在形成全球性的交易市場,所以天然氣價格越來越全球化,也越來越獨立。

界面新聞:造成此次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王能全眼前這場由歐洲蔓延到全球的能源危機,主要是由于風能和太陽能的間隙性、儲能不足,以及對油氣等傳統化石能源的投資下降造成的。

很顯然,我們對能源轉型的技術復雜性認識還很不足。雖然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很大,但其間歇性很強,出力不足;儲能建設成本仍高,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但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投資者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對于傳統化石能源的投資大幅度減少。這就導致了全球能源供應緊張。

2020年,世界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支出下降了27%,是35年來降幅第二大的年份。根據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分析,石油勘探企業需要將鉆探預算提高54%,至逾5000億美元,才能防止未來幾年出現嚴重的供應短缺。

陳衛東:這次能源危機的主要原因包括,實現碳中和目標準備不足、新冠疫情的影響、美國的推波助瀾作用,以及技術創新能力和新能源基礎設施投資的不足。

此次天然氣價格高漲的原因,首先是全球碳中和理念被廣泛接受,但行動方案急于求成,忘記了“先立后破”的科學行動順序。

換句話說,這次能源危機主要是因為政策原因造成的。而前幾次石油危機主要是因為戰爭。

其次,在疫情的影響下,不同國家經濟復蘇的差異性很大,政府和企業對能源需求難以準確把握,造成了新產能投資不足,生產能力不能及時釋放。

再次,英國脫歐,以及美國對伊朗石油出口、對俄羅斯北溪二線的制裁,不僅是此次“能源危機”的短期因素,也有其長期積累的原因。

最后,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是看天吃飯的能源。歐洲風力發電量已占其總量的41%,由于還沒有匹配的儲能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波動性很大。風力充足時電力過剩,可能出現“負電價”;風力平靜時,出力不足,電力短缺,電價高漲。

界面新聞:未來能源危機會成為常態嗎?

王能全:本來危機不應該成為常態,但風能和光能等新能源存在的問題,決定了全球能源轉型需要周密的政策措施和充分的時間,否則未來能源危機會經常發生。

陳衛東:能源危機不會成為常態。這次能源危機并不是能源產能和產量不足導致的,主要是政策原因和地緣政治原因形成的。

之前中國拉閘限電,但隨著新政策出臺、煤炭產能的釋放,現在已經得到緩解;英國發生汽油荒,主要是因為缺少卡車司機運輸油品,和能源短缺沒有關系。

英國和歐洲天然氣的供應緊張要得到緩解,還需要些時間。英國的天然氣主要是管道供給,所以天然氣庫存很少;如果北溪2號在年底開始供應,那么歐洲的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就能得到緩解。

界面新聞:此次能源供應緊張,帶來哪些教訓和啟示?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應對?

王能全: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能源轉型也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全球能源轉型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應有細致的措施和配套政策穩妥地加以推進

現階段,能源短缺是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所以對油氣和煤炭的投資不能減少,而是要繼續加強投資。

其次要加強國際能源合作。未來各種危機頻發,全球唯有協作,才能取得更大發展。

陳衛東:這次能源危機告訴我們,要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必須按照經濟規律辦事,要讓能源回歸商品屬性。

多地拉閘限電之后,現在政府已經做出了調整。10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要求有序放開全部燃煤發電電量上網電價;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范圍;推動工商業用戶都進入市場等。

通過這些舉措,真正建立起“能跌能漲”的市場化電價機制,這對于能源供應安全而言,非常重要。

從全球能源轉型的角度來看,現在全球形勢越來越復雜,各國產業鏈的融合度也越來越高,原來的治理方式已經不管用了,能源轉型也沒有前車可以借鑒,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還是中國,都沒有現成的路徑可以模仿。

但可以確定的是,能源之“變”是會長期伴隨我們人類發展的,化石能源也只是人類發展中的過客,未來需要新的能源。

在能源轉型中,中國必須堅守幾大原則,一是能源必須滿足經濟發展和民生需求;二是能源必須更環保、更潔凈;三是能源消費成本不能大幅上升或者波動。

陸如泉:要想扭轉此次全球大范圍內的能源短缺和價格暴漲,重塑能源企業的投資信心是關鍵。

在全球范圍內,化石能源體系尚無法被大規模替代和民眾消費模式未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前,要扭轉天然氣價格暴漲和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局面,唯一且可行的辦法就是增加供給,也就是增加油氣等化石能源的資本投入。

 對中國而言,要有效應對能源短缺和價格暴漲,對內應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盡可能增加有效供給;對外要應用好“一帶一路”倡議,真正將“一帶一路”打造成為全球規模最大、運作最實、經營最好、質量最高的經濟合作平臺,以此對沖大國博弈帶來的各種挑戰。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和龙市| 玉溪市| 郴州市| 浮梁县| 博乐市| 通山县| 同仁县| 若尔盖县| 沈丘县| 体育| 新巴尔虎左旗| 定安县| 那曲县| 民丰县| 深水埗区| 常宁市| 彭山县| 南岸区| 桑植县| 广宁县| 惠来县| 澄城县| 南投市| 沅江市| 康平县| 丰原市| 延长县| 瑞金市| 鸡泽县| 巴青县| 明水县| 华池县| 台山市| 南皮县| 宣威市| 泉州市| 吴忠市| 中方县| 石家庄市|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