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曾仰琳
編輯 | 彭潔云
“爽約”150天后,中國華融(02799.HK)終于交出了遲到的2020年業績答卷。
8月29日晚,華融在港交所披露了2020年業績公告(下稱“年報”)和2021年中期業績公告(下稱“年中報”),并于30日召開了業績溝通會。
年報顯示,華融2020年當期確認資產減值損失1077.55億元(人民幣,下同),對經營業績造成非常重大的影響,凈虧損1062.74億元,歸屬于該公司股東凈虧損1029.03億元。
2021年中報則透露出業績好轉跡象。今年上半年,華融實現收入總額460.63億元,同比增長0.8%;實現凈利潤16.24億元,同比增長105.0%,歸屬于該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8億元,同比減少24.6%。
華融管理層在30日舉行的業績會上回應了多個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界面新聞記者梳理了四大值得關注重點:
一是分析大額減值的影響和提出應對措施;二是確認導致年報延遲的“相關交易”;三是回應旗下金融子公司的轉讓的安排;四是展望公司和行業未來發展的前景。
上半年扭虧,多項監管指標卻未達最低要求
與此前披露的業績預警公告基本一致。(詳見報道:預計2020年凈虧損1029億元!中國華融披露業績巨虧三大主因,擬引進中信集團等戰投 ),中國華融2020年年報顯示,當期確認資產減值損失1077.55億元,對經營業績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凈虧損1062.74億元,歸屬于該公司股東凈虧損1029.03億元。
對于確認資產減值損失,除之前公告的三大主因外, 華融董事長王占峰在會上指出,“2020年,中國華融全面審視評估經營資產風險,當期確認資產減值損失,對經營業績造成了重大影響,這是賴小民時期累積存量風險的集中體現,也是公司發展史上永遠要汲取的慘痛教訓?!?/p>
年報和中報均披露,受2020年度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明顯下滑影響,截至2021年6月末,華融的資本充足率、杠桿率等多項監管指標未達監管機構的最低要求。
以資本充足率為例,截至2021年6月末,華融的資本充足率為6.32%,而監管要求的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的資本充足率不低于12.5%。
對此,華融副總裁王文杰在業績會上透露,“公司正在通過引戰增資有效補充資本,通過轉讓子公司股權等機構瘦身措施縮減資產規模,通過壓降風險資產、低效資產減少對資本的占用,努力修復公司資本充足指標。同時,經與監管機構溝通,公司已向監管正式申請增資到位前給予階段性監管容忍期?!?/p>
從營收方面來分析,2020年,華融實現經營收入1017.32億元,較2019年同口徑收入減少7.5%。在全面審視和評估風險、確認未實現公允價值變動-252.24億元后,收入總額為765.08億元,較上年減少32.1%。
該公司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三個部分,不良資產經營、金融服務、以及資產管理和投資,其中不良資產經營是核心業務。
具體而言,華融核心不良資產主業保持穩定,不良資產經營分部實現收入總額603.70億元,收入貢獻度由2019年的62.0%提升至2020年的78.9%;金融服務子公司收入總額保持平穩,金融服務分部實現收入332.88億元,較上年基本持平;資產管理和投資分部持續壓降非主業無優勢業務,經全面審視評估風險后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分部收入總額-115.00億元。

在經歷巨額虧損后,華融今年上半年扭虧。
中報披露顯示,華融上半年實現收入總額460.63億元,同比增長0.8%;實現凈利潤16.24億元,同比增長105.0%,歸屬于該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8億元,同比減少24.6%。
而另一家與其體量相當的AMC中國信達,在上半年實現凈利潤70.77億元,同比下降3.7%,歸屬該公司股東凈利潤66.87億元,同比增長5.5%。
在華融的三大業務板塊中,不良資產經營分部上半年實現收入總額270.45億元,稅前利潤57.67億元,占該集團稅前利潤總額的134.2%;金融服務分部上半年實現收入總額167.44億元,稅前利潤34.96億元,基本保持穩定;資產管理和投資分部實現收入總額48.40億元,同比增長6.6%,稅前虧損41.90億元,虧損同比減少14.37億元。

援兵就位,“相關交易”浮出水面
從2020年宣布停牌并延遲披露年報的4月1日算起,市場等待華融年報發布已有150天。隨著業績的發布,導致業績推遲發布的“尚待確定的相關交易”也在逐漸浮出水面。
對于“相關交易”,此前市場有多種猜測,包括華融將破產、重組或某項重大業務“踩雷”等等。
在此次業績會上,華融副總裁王文杰明確指出,“相關交易”即2020年4月8日華融發布的相關潛在交易公告——華融華僑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融華僑”)的股權轉讓事項。
彼時公告指出,為整合附屬公司,華融全資子公司華融致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擬將其持有的華融華僑91%的股權轉讓。本次股權轉讓待審批同意后組織實施。
王文杰表示,“今年3月,由于相關潛在交易尚未確定,公司無法及時向審計師提供相關審計資料,2020年報審計工作未能及時完成,公司延遲刊發2020年度業績公告。此后,公司一直與上級部門保持積極溝通,根據溝通情況,我公司預判該交易在短期內進一步推進的可能性較低,或可能不再推進?!?/p>
王文杰進一步補充:“本著對市場和投資者負責的態度,經主動溝通有關部門,我公司決定暫不將該交易的獲批納入考量因素,并基于上述預測判斷于5月份開始向審計師提供相關審計資料,努力推進審計工作,至8月上旬基本完年報審計。因此,相關交易直接影響了審計資料收集和年審工作進度。”
在年報透露的虧損三大主因里,也有相關表述:在2019年海外業務整合基礎上,由華融華僑在中國華融范圍內整合分、子公司部分存量資產,進行集中管理處置。中國華融完成了華融華僑股權轉讓的立項審批,于2020年4月8日發布了潛在出售事項的公告,但至2020年末,該項轉讓未能按計劃實施。
除上述股權轉讓事項外,界面新聞此前6月曾報道,接近華融信托人士透露,華融信托的牌照或將被出售,目前正在和買家洽談,但具體的買家信息屬于公司高度機密。除了信托牌照外,中國華融旗下大部分金融牌照都可能會被處理,包括華融金融租賃、華融湘江銀行、華融證券、華融消費金融等。
不久后,華融“官宣”部分子公司股權轉讓和股權重組項目的消息。
6月29日,華融公告稱,擬轉讓其所持有的華融中關村不良資產交易中心的79.6%股權。
8月2日,華融再度宣布,根據監管機構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逐步退出非主業的要求,擬將持有的華融消費金融70%股權對外公開轉讓。針對華融信托存量債務情況,擬與主要機構債權人協商“債轉股+股權轉讓”方式對華融信托實施股權重組。(詳見報道:中國華融分拆進行時!掛牌出售華融消金70%股權,對華融信托進行股權重組 )
其他金融子公司股權轉讓進展情況,是否有進一步可披露的計劃處置方式或方向?
華融總裁助理高敢在業績會上回應稱:“根據監管要求,中國華融積極回歸主業,推進機構瘦身。目前,公司正在實施華融交易中心股權轉讓、華融消費金融股權轉讓、華融信托股權重組事項,已經完成公司治理程序,并按照信息披露要求正式發布了相關公告。對于市場關心的中國華融金融子公司股權轉讓,相關工作如有進一步進展,公司將及時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同時,公司也歡迎有興趣的投資者與公司接洽相關工作,公司將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做好機構瘦身工作?!?/p>
在機構“瘦身”的同時,華融的戰略投資“援兵”也已就位。
8月18日,華融公告稱,將實施資本補充規劃,擬主動引進戰略投資者。該公司于當日分別與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遠洋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投資框架協議。上述機構擬通過認購該公司新發行股份的方式對其進行戰略投資。
“引戰工作正在順利推進,整個引戰過程各方按將按照資本市場的制度和相關的規則,遵從市場化、法制化的政策進行。目前公司內部正在全面的配合戰略投資者開展盡調工作?!比A融董事長王占峰在業績會上介紹。
對于投資者關心的發行價格、增資規模、股東變化問題,王占峰指出,華融將在后續依法依規進行披露。
王占峰透露,除已5家擬引進戰略投資者外,還有很多投資者基于對中國華融充滿信心,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其中既包括中資機構,也包括外資機構。公司將繼續跟有意向的投資者進一步溝通、對接,未來可能還有新的戰略投資者加入。
三大評級機構調整評級,意見存在分歧
在8月18日華融發布預虧的業績公告、宣布擬引入戰略投資者后不久,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也作出相應調整。其中,惠譽將其列入正面觀察名單,穆迪仍下調評級,標普則仍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
8月23日,惠譽宣布,將華融的“BBB”長期發行人違約評級,及其子公司-Huarong Finance II Co.Ltd,Huarong Finance2017Co.,Ltd.and Huarong Finance2019Co.,Ltd.發行票據的評級觀察狀態從“負面”調整為“正面”。本次調整基于華融于2021年8月18日宣布的資本重組計劃。
同日,穆迪宣布,下調華融的的長期本幣/外幣發行人評級評級至Baa2,上述評級繼續列入下調的觀察名單。
“評級行動反映了華融2020年發生的高額凈虧損導致其資本基礎和盈利能力惡化?!睂τ谌A融公告的巨額虧損,穆迪提出,這可能會導致該公司無法滿足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率和杠桿率的最低要求,如果沒有政府安排的支持行動,公司將無法維持正常運營。
穆迪表示,華融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計劃以及對子公司的處置可以部分緩解2020年高額凈虧損的負面影響。但是,注資的規模和時間仍不確定,并且框架協議不屬于具有約束力的正式股份認購文件。
“在政府支持方面,國企戰略投資者的注資計劃表明了華融的系統重要性以及中國政府 (A1/穩定) 協調支持的意愿。穆迪也考慮到了華融表明并無計劃進行債務重組。但是,目前注資對華融的具體影響依然不明確。由于缺乏注資規模、時間和最終的股東結構等具體信息,華融及其子公司的評級繼續列入觀察名單。”穆迪進一步補充。
隨后2天,穆迪將華融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的本幣和外幣長期/短期發行人評級從Baa2/P-2下調至Baa3/P-3。上述評級仍處于下調的觀察名單。
8月24日,標普信評宣布,華融“BBB+/A-2”的主體信用評級仍列于負面信用觀察名單。對此,標普解釋:“這是由于該公司在重點信用風險指標,以及引入戰略投資者和處置非核心資產計劃的潛在影響仍然充滿不確定性?!?/p>
標普預計,由于巨額虧損的發生,中國華融非銀業務的杠桿率將從2020年6月末的8.5倍上升到2020年末的12倍以上,其合并股東權益也會大幅減少。中國華融向上述幾家潛在戰略投資者發行新股的計劃,將有機會使其受損的資本基礎回補到監管要求水平,并降低杠桿率。
對于中國信達擬成為華融戰略投資者,標普提出,從公開信息來看,其認為中國信達不太可能取得中國華融重大比例的股權。中國信達當前的評級尚有一些緩沖空間,可在一定程度上容納對中國華融的少數股權投資,并保持自身2022年年末以前的杠桿率(即有息債務對調整后總權益比率)在6.5倍以下。
同時,標普將四大AMC中的長城資管和東方資管的展望從穩定調至負面,確認中國信達的展望為穩定。
標普認為,“監管準入門檻的下降對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的經營環境構成壓力。如果監管繼續放開,使市場競爭加劇,那么以上趨勢可能導致四大資管公司的整體信用狀況削弱。以上情形下,我們可能會調低四大資管公司的評級基準,即構建評級的起點?!?/p>
對于不良資產行業的展望,華融總裁梁強則表示,2021年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復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經濟結構的持續調整,不良資產市場供給將繼續保持高位,逆周期、跨周期、多元化、定制化的救助性金融服務需求增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于重要的發展窗口期,中國華融不良資產主業發展前景可期,新形勢下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在新的市場機遇方面,梁強分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是金融領域后疫情時期金融資產劣變風險加大,商業銀行不良認可標準趨嚴,不良資產市場供給保持充沛,市場收購價格有望保持合理水平;
二是實體領域問題企業和問題資產呈現增長趨勢,債券違約、司法拍賣及破產重整、問題資產并購重組需求增加,業務機會大量出現;
三是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加速調整,產能升級創造了主輔業分離、“四改一?!钡刃屡f動能轉換的結構性機遇;
四是不良資產監管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年內試點可受讓單戶對公不良貸款和批量轉讓個人不良貸款政策已出臺并執行,允許信托業風險資產以打折等方式市場化進行處置,鼓勵參與中小銀行風險化解等業務。”
梁強強調,作為不良資產行業國家隊和主力軍,華融將發揮問題資產處置、問題項目盤活、問題企業重組和危機機構救助四大功能。
賴小民案后謀“蛻變”,“瘦身”回歸主業進行中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1日,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有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脫困而成立的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2012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準,該公司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5年10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主要股東包括財政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美國華平集團、遠洋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等。
然而,這樣一家因處置不良資產而成立的公司,卻在無序擴張過程中漸漸累積眾多風險,最終在原董事長賴小民“落馬”后,風險暴露的導火索被點燃。
“賴小民打著支持國家戰略旗號,濫設機構、盲目發債,將募集資金投向國家政策明確限制的房地產等行業領域,嚴重偏離公司主業發展需要,最終從不良資產處置者異化為不良資產制造者?!敝屑o委在2021年1月發布的《賴小民案以案促改工作啟示》(下稱“《啟示》”)中如此描述。
2018年4月賴小民案發后,華融開啟了漫長的“瘦身”回歸主業進程。
中紀委在《啟示》中指出,剖析賴小民案件可以發現,亂辦金融、亂搞同業、亂加杠桿、亂做表外業務等違規違法問題突出,處置不當極易引發重大金融風險。把做好風險處置擺在突出位置,督促銀保監會成立風險處置專責工作組,指導華融公司堅守流動性風險底線,全面排查并穩妥處置風險項目……全面開展子公司清理整合,指導資產公司制定子公司3年清理整合方案,堅決撤并整合非金子公司,同步推進持牌金融機構轉讓和非金子公司退出,推動資產公司回歸健康發展軌道。
會上,華融董事長王占峰指出,賴小民案件發生前集團資產規模無序擴張,違規設立子公司,偏離主責主業。2017年末,集團期末合并口徑資產總額18702.6億元,較2014年末增長211%,非金子公司數量達到27家,較2014年末增加18家。境外業務擴張尤為突出,2015-2017年境外直管機構新增7家,國際業務資產總額由2015年末的604.51億元增至2017年末的2747.64億元,增長355%。
為讓AMC回歸救助性金融主業,《啟示》披露,銀保監會以開展子公司清理整合為切入口,擇機退出與主業協同效應不高、經營效益較差的金融持牌機構,推動華融、長城、東方、信達4家公司整合撤并56家子公司,其中境外8家,非金子公司資產規??s減1884億元。
其中,華融公司列入清理的19家非金子公司中,已有2家清算注銷、7家進入退出程序,同時還自行清理100多家附屬機構;信達公司主動調整結構,繼轉讓信達財險之后,又出售幸福人壽全部股權,實現集中資源做主業;東方公司正在轉讓24家小額貸款公司。
“截至目前,非主業、無優勢的非金子公司調整基本完成,集團直管非金子公司由27家壓縮至11家,國際業務條線完成管理整合,金融牌照子公司布局優化進展順利,公司戰略發展路徑更加清晰。”王占峰在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