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暴跌暴漲,淡季不淡|天然氣大戰①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暴跌暴漲,淡季不淡|天然氣大戰①

今年天然氣價一改頹勢,屢創新高,這背后究竟是何機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文 | 湯雨 趙榮美 王進

能源是經濟活動的基礎,也是疫情肆虐后經濟復蘇的動力。

在全球“碳中和”如火如荼的浪潮中,近期來,傳統能源氣勢如虹,煤炭和石油價格節節升高,“雙碳”目標反倒成就了“煤老板”、“油老板”和“礦老板”,事與愿違,忘了初心,見笑世界。

天然氣相對清潔、相對低碳,同樣經過暴跌,也同樣迎來暴漲,淡季不淡。在全球“碳中和”的趨勢下,未來,天然氣將何去何從?

一、暴漲又暴跌?

圖1:全球天然氣價格變化情況(IGU)

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油氣供需嚴重失調,不僅WTI創造了歷史性的“負油價”,全球天然氣價格也緊隨其后,降至近十年來最低點。一直飽受“亞洲溢價”困擾的JKM定價與同期歐美氣價幾乎持平,最低至1.83美元/MMBtu。

圖2:部分亞洲天然氣長協定價規則

然而,僅僅蟄伏了三個月后,天然氣價一改頹勢,屢創新高,今年年初,JKM甚至一度沖高至32.5美元/MMBtu(折約11000元/噸),再次創造歷史。

這個夏天,氣價在傳統的需求淡季中依舊步步走高:歐洲TTF和NBP近月合約突破16美元/MMBtu,較去年低點上漲超過13倍;亞洲JKM現貨基準價格達到16.9美元/MMBtu,上漲近8倍;就連因頁巖革命早已實現氣價獨立行情的美國,NYMEX天然氣近月合約也一度突破4.2美元/MMBtu,同比上漲超過一倍,通脹壓力倍增。

何故?短期內的航運因素?資本市場推波助瀾?全球經濟復蘇太快?供應短路?生產不足?投資受阻?國際對抗?“碳中和”推動?背后究竟是何機理?

二、需求在激增?

從需求端看,近十年來,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量居各類能源之首,僅次于基數較小的可再生能源。盡管2020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下滑近3%,但隨著疫情逐步受控,主要國家經濟恢復增長,并陸續承諾“碳中和”目標,疊加氣候因素,天然氣需求快速恢復,IEA預測2021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將反彈3.6個百分點。

圖3:全球前十大天然氣消費國情況(BP)

全球天然氣進口國主要是亞太的中日韓印以及歐洲諸國,各地區需求回暖的步調及驅動因素并不完全一致,既有訂單不確定性增大,這對LNG運輸船租賃費也產生較大影響。

圖4:全球主要液化天然氣進出口國/地區(IGU)

中國天然氣需求最先反彈。主要是疫情應對得力,制造業復蘇較快,外貿需求持續旺盛,相較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中國海運集裝箱“一柜難求”,價格飚漲近10倍。從直接數據看,今年前7個月,中國進口天然氣6896萬噸,同比增長24%。

日韓兩國均在2020年宣布凈零排放目標,除計劃將燃煤電廠改用燃氣電廠外,兩國政府在對待核電態度上雖存在分歧,但結果是一樣的:日本核電重啟計劃不及預期,核電占比超過1/3的韓國則“持續推進去核化”運動,新增電源只能由天然氣機組來填補。

印度雖未承諾“碳中和”目標,但天然氣進口增速也較為可觀,2020年進口量同比增加11%。主要原因是中國企業以“不可抗力條款”取消了部分海外LNG合同后,印度進而以低價“接盤”,降低國內通脹壓力。

對歐洲而言,主要是其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加速了燃煤電廠的天然氣替代。2021年,歐盟碳交易機制(EU ETS)進入第四階段,歐盟將2030年氣候減排目標由40%提高至55%,碳配額總供給大幅下滑,碳價不斷攀升,均價翻倍至每噸50歐元左右,燃煤電廠外部成本激增。

三、供給不配比?

從供給端看,低油價和低氣價必然遏制上游資本開支。在疫情陰霾還未消散的2021年,全球天然氣產能并未因需求驟增而顯著擴大,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新建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投資不斷推遲。

2020年,全球共產出38537億立方米天然氣,較2019年下降3.3%。主要生產國除中國和伊朗外,產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見圖5)。

其中,主要出口國有澳大利亞、卡塔爾、美國、俄羅斯及土庫曼斯坦等,這些國家生產量和出口量增長,既面臨資金和航運限制,又面對國際環境挑戰。

圖5:全球主要天然氣生產國2019-2020產量變化情況(BP)
圖6:全球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市場占比 (IGU)

俄羅斯是全球最大天然氣出口國,其向歐洲出口的天然氣超過50%需過境烏克蘭,但由于與烏克蘭有齟齬,在繞開包括烏克蘭等東歐國家的“北溪2號”項目竣工前,并不愿意增加對歐洲的供應。

美國為了搶占歐洲市場,不僅鼓動波蘭等國反對“北溪2號”管線的建設,而且在對俄制裁中將出口油氣管道項目也納入其中,直接限制向參與這些項目的公司提供產品、技術及貸款。截至目前,美國已經對涉及“北溪2號”的7個實體及其16艘船只實行經濟限制。

澳大利亞在2020年超過卡塔爾成為全球第一LNG出口國,接近40%為中國購買。但隨著中澳關系變化,澳大利亞天然氣在中國遇冷,僅在今年一季度,澳大利亞在中國LNG市場份額從上年末的43%降至38%,部分企業陷入虧損泥潭。

卡塔爾LNG出口量與澳大利亞不相伯仲,但從2013年到現在,天然氣產量幾無變化,超過95%的出口量為長協單。隨著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卡塔爾在降低售價的同時,開始擴大產能,但LNG項目擴產需要一定周期,如今年3月與中國石化簽署的200萬噸/年長協將在2022年開始供貨。

得益于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突破,美國已成為全球第三的LNG出口國。但隨著拜登當選,其“綠色新政”在稅收、鉆井許可證等方面限制天然氣勘探開采。此外,在經歷了幾輪油價巨幅波動后,大多數頁巖氣生產商的首要任務是在盡可能降低成本,控制資本開支的情況下兌現投資者回報,償還債務并維持產出,進一步擴產難度較大。彭博社數據顯示,至少有10個LNG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

四、大戰才啟幕?

傳統經濟下,全球能源大戰主要圍繞石油展開(參見《石油大戰①:陰謀籠罩?》《石油大戰②:大國博弈?》《石油大戰③:誰是贏家》”以及《石油大戰④:化危為機?》),天然氣跟隨石油,不溫不火,不顯山不露水。

隨著碳排放大戰在全球越演越烈(參見《碳排放大戰①:前世今生》《碳排放大戰②:政治博弈》《碳排放大戰③:大國之爭》《碳排放大戰④:中國選項》以及《碳排放大戰⑤:成敗之間》),能源轉型加快,結構調整提速,在可再生能源遠未能承擔主體責任的背景下,天然氣重要性凸顯,圍繞天然氣的全球大戰已經悄悄拉開帷幕。

國家之間,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出口國與進口國之間、出口國之間、進口國之間;行業之間,如天然氣與石油、煤炭、電力及可再生能源之間;企業之間,如天然氣行業上中下游企業之間、各用能企業之間等,圍繞控制權、利益、網絡,圍繞勘探開發、知識產權、港口碼頭、航運路線、管網接收、城市布局、消費群體、用能權屬、交易機制等,將在全球展開曠日持久、日益精彩的博弈和大戰。

全球“碳目標”驅動下,天然氣行業已迎來高光時刻,而且將延續相當長時間。更多國家、行業和企業將不得不被動卷入,更多主體嗅到無窮的政機和商機,將積極謀劃,主動參戰,甚至奮不顧身投入這場大戰。

暴跌暴漲,淡季不淡,只是這場大戰的序幕。未來,天然氣何去何從,誰主沉浮,正待揭曉。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單位為國合洲際能源咨詢院。該機構專注于石油、天然氣、電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炭等能源相關行業的深度研究、評估和咨詢。)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暴跌暴漲,淡季不淡|天然氣大戰①

今年天然氣價一改頹勢,屢創新高,這背后究竟是何機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文 | 湯雨 趙榮美 王進

能源是經濟活動的基礎,也是疫情肆虐后經濟復蘇的動力。

在全球“碳中和”如火如荼的浪潮中,近期來,傳統能源氣勢如虹,煤炭和石油價格節節升高,“雙碳”目標反倒成就了“煤老板”、“油老板”和“礦老板”,事與愿違,忘了初心,見笑世界。

天然氣相對清潔、相對低碳,同樣經過暴跌,也同樣迎來暴漲,淡季不淡。在全球“碳中和”的趨勢下,未來,天然氣將何去何從?

一、暴漲又暴跌?

圖1:全球天然氣價格變化情況(IGU)

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油氣供需嚴重失調,不僅WTI創造了歷史性的“負油價”,全球天然氣價格也緊隨其后,降至近十年來最低點。一直飽受“亞洲溢價”困擾的JKM定價與同期歐美氣價幾乎持平,最低至1.83美元/MMBtu。

圖2:部分亞洲天然氣長協定價規則

然而,僅僅蟄伏了三個月后,天然氣價一改頹勢,屢創新高,今年年初,JKM甚至一度沖高至32.5美元/MMBtu(折約11000元/噸),再次創造歷史。

這個夏天,氣價在傳統的需求淡季中依舊步步走高:歐洲TTF和NBP近月合約突破16美元/MMBtu,較去年低點上漲超過13倍;亞洲JKM現貨基準價格達到16.9美元/MMBtu,上漲近8倍;就連因頁巖革命早已實現氣價獨立行情的美國,NYMEX天然氣近月合約也一度突破4.2美元/MMBtu,同比上漲超過一倍,通脹壓力倍增。

何故?短期內的航運因素?資本市場推波助瀾?全球經濟復蘇太快?供應短路?生產不足?投資受阻?國際對抗?“碳中和”推動?背后究竟是何機理?

二、需求在激增?

從需求端看,近十年來,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量居各類能源之首,僅次于基數較小的可再生能源。盡管2020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下滑近3%,但隨著疫情逐步受控,主要國家經濟恢復增長,并陸續承諾“碳中和”目標,疊加氣候因素,天然氣需求快速恢復,IEA預測2021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將反彈3.6個百分點。

圖3:全球前十大天然氣消費國情況(BP)

全球天然氣進口國主要是亞太的中日韓印以及歐洲諸國,各地區需求回暖的步調及驅動因素并不完全一致,既有訂單不確定性增大,這對LNG運輸船租賃費也產生較大影響。

圖4:全球主要液化天然氣進出口國/地區(IGU)

中國天然氣需求最先反彈。主要是疫情應對得力,制造業復蘇較快,外貿需求持續旺盛,相較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中國海運集裝箱“一柜難求”,價格飚漲近10倍。從直接數據看,今年前7個月,中國進口天然氣6896萬噸,同比增長24%。

日韓兩國均在2020年宣布凈零排放目標,除計劃將燃煤電廠改用燃氣電廠外,兩國政府在對待核電態度上雖存在分歧,但結果是一樣的:日本核電重啟計劃不及預期,核電占比超過1/3的韓國則“持續推進去核化”運動,新增電源只能由天然氣機組來填補。

印度雖未承諾“碳中和”目標,但天然氣進口增速也較為可觀,2020年進口量同比增加11%。主要原因是中國企業以“不可抗力條款”取消了部分海外LNG合同后,印度進而以低價“接盤”,降低國內通脹壓力。

對歐洲而言,主要是其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加速了燃煤電廠的天然氣替代。2021年,歐盟碳交易機制(EU ETS)進入第四階段,歐盟將2030年氣候減排目標由40%提高至55%,碳配額總供給大幅下滑,碳價不斷攀升,均價翻倍至每噸50歐元左右,燃煤電廠外部成本激增。

三、供給不配比?

從供給端看,低油價和低氣價必然遏制上游資本開支。在疫情陰霾還未消散的2021年,全球天然氣產能并未因需求驟增而顯著擴大,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新建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投資不斷推遲。

2020年,全球共產出38537億立方米天然氣,較2019年下降3.3%。主要生產國除中國和伊朗外,產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見圖5)。

其中,主要出口國有澳大利亞、卡塔爾、美國、俄羅斯及土庫曼斯坦等,這些國家生產量和出口量增長,既面臨資金和航運限制,又面對國際環境挑戰。

圖5:全球主要天然氣生產國2019-2020產量變化情況(BP)
圖6:全球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市場占比 (IGU)

俄羅斯是全球最大天然氣出口國,其向歐洲出口的天然氣超過50%需過境烏克蘭,但由于與烏克蘭有齟齬,在繞開包括烏克蘭等東歐國家的“北溪2號”項目竣工前,并不愿意增加對歐洲的供應。

美國為了搶占歐洲市場,不僅鼓動波蘭等國反對“北溪2號”管線的建設,而且在對俄制裁中將出口油氣管道項目也納入其中,直接限制向參與這些項目的公司提供產品、技術及貸款。截至目前,美國已經對涉及“北溪2號”的7個實體及其16艘船只實行經濟限制。

澳大利亞在2020年超過卡塔爾成為全球第一LNG出口國,接近40%為中國購買。但隨著中澳關系變化,澳大利亞天然氣在中國遇冷,僅在今年一季度,澳大利亞在中國LNG市場份額從上年末的43%降至38%,部分企業陷入虧損泥潭。

卡塔爾LNG出口量與澳大利亞不相伯仲,但從2013年到現在,天然氣產量幾無變化,超過95%的出口量為長協單。隨著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卡塔爾在降低售價的同時,開始擴大產能,但LNG項目擴產需要一定周期,如今年3月與中國石化簽署的200萬噸/年長協將在2022年開始供貨。

得益于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突破,美國已成為全球第三的LNG出口國。但隨著拜登當選,其“綠色新政”在稅收、鉆井許可證等方面限制天然氣勘探開采。此外,在經歷了幾輪油價巨幅波動后,大多數頁巖氣生產商的首要任務是在盡可能降低成本,控制資本開支的情況下兌現投資者回報,償還債務并維持產出,進一步擴產難度較大。彭博社數據顯示,至少有10個LNG項目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

四、大戰才啟幕?

傳統經濟下,全球能源大戰主要圍繞石油展開(參見《石油大戰①:陰謀籠罩?》《石油大戰②:大國博弈?》《石油大戰③:誰是贏家》”以及《石油大戰④:化危為機?》),天然氣跟隨石油,不溫不火,不顯山不露水。

隨著碳排放大戰在全球越演越烈(參見《碳排放大戰①:前世今生》《碳排放大戰②:政治博弈》《碳排放大戰③:大國之爭》《碳排放大戰④:中國選項》以及《碳排放大戰⑤:成敗之間》),能源轉型加快,結構調整提速,在可再生能源遠未能承擔主體責任的背景下,天然氣重要性凸顯,圍繞天然氣的全球大戰已經悄悄拉開帷幕。

國家之間,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出口國與進口國之間、出口國之間、進口國之間;行業之間,如天然氣與石油、煤炭、電力及可再生能源之間;企業之間,如天然氣行業上中下游企業之間、各用能企業之間等,圍繞控制權、利益、網絡,圍繞勘探開發、知識產權、港口碼頭、航運路線、管網接收、城市布局、消費群體、用能權屬、交易機制等,將在全球展開曠日持久、日益精彩的博弈和大戰。

全球“碳目標”驅動下,天然氣行業已迎來高光時刻,而且將延續相當長時間。更多國家、行業和企業將不得不被動卷入,更多主體嗅到無窮的政機和商機,將積極謀劃,主動參戰,甚至奮不顧身投入這場大戰。

暴跌暴漲,淡季不淡,只是這場大戰的序幕。未來,天然氣何去何從,誰主沉浮,正待揭曉。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單位為國合洲際能源咨詢院。該機構專注于石油、天然氣、電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炭等能源相關行業的深度研究、評估和咨詢。)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兰屯市| 临泉县| 湖北省| 诸暨市| 新田县| 黑山县| 德州市| 青川县| 科尔| 诸暨市| 五大连池市| 余干县| 黄梅县| 阿巴嘎旗| 康马县| 宣威市| 大方县| 西昌市| 子洲县| 黎平县| 仁布县| 静宁县| 化州市| 莒南县| 大冶市| 深水埗区| 遵义市| 松江区| 伽师县| 宜都市| 孝义市| 龙山县| 运城市| 若尔盖县| 沁阳市| 彩票| 中方县| 卓尼县| 乐安县| 尼勒克县|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