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侯瑞寧
歐盟新的減排提案,或對中國部分出口產品帶來沖擊。
7月14日,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宣布了一攬子應對氣候變化的提案。歐盟希望到2030年,其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減少55%,以實現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
為此,歐委會計劃在交通、工業及貿易等領域加碼減排措施,主要包括改革碳排放交易體系(ETS)、2035年起禁售燃油車,以及擬在2026年開始正式征收碳關稅。
作為全球首個碳關稅提案,歐盟計劃2026年起,對碳排放限制相對寬松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商品征收相關稅收,征收范圍涵蓋鋼鐵、水泥、鋁、化肥和電力等行業。
所征稅收將作為歐盟恢復基金的融資來源之一,再定向投資到綠色經濟產業之中。
在上述行業中,中國的鋼鐵、鋁行業或受影響較大。
蘭格鋼鐵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對界面新聞表示,中國鋼鐵行業的碳達峰目標設在2025年。歐盟碳關稅的提案實施后,將對中國出口歐盟的鋼鐵產品形成一定制約。
據蘭格鋼鐵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出口到比利時、意大利、英國和西班牙等歐盟七國的鋼材數量為170.1萬噸,較2015年下降近八成。2015年,這一數量為783.6萬噸。
王國清認為,碳關稅的開征將成為歐盟對鋼鐵業開啟貿易保護主義的又一手段,會進一步增加中國鋼材產品的出口成本。
為此,王國清建議,中國鋼鐵行業應加快推進碳減排相關方案和措施,加快促進將行業納入碳交易體系;鋼鐵企業應該加快低碳冶金技術及碳封存技術研發應用,加快推進中國鋼鐵業碳減排步伐。
鋁行業也將受到沖擊。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向歐盟28國(含英國)出口鋁材總計51.9萬噸,占中國鋁材出口總量的11.2%。
界面新聞尚未查詢到中國出口至歐盟的水泥、化肥相關數據。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8年中國水泥熟料出口主要流向美國、菲律賓等地,歐盟并非是中國水泥的主要出口地。
BP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碳關稅不是新的貿易保護主義,而是為了讓碳價格發揮作用,促成公平競爭,否則會給歐盟企業帶來傷害。
歐委會表示,2023-2025年為碳關稅的試運行階段,期間向歐盟出口的企業只需要報送排放數據即可。從2026年起,對歐的出口企業需要根據經核查的排放數據,遞交相應數額的碳關稅憑證。
但碳關稅提案能否通過仍然存在不確定性。該提案還要經過歐盟成員國、歐洲議會審批。在歐洲外部,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對該提案持反對意見。
按照上述提案,歐盟將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到2035年傳統燃油車將被禁售,航空公司不再享受化石燃料相關的稅收減免。可再生能源占歐盟能源消耗的比重到2030年時達到40%。
此外,提案還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公共基礎設施、供暖制冷和運輸等領域的使用率。鼓勵歐盟客機多使用混合燃料。對停靠歐洲港口的船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最大限值;增加歐盟的森林覆蓋面積,為此歐委會計劃到2030年在歐盟境內植樹30億棵。
西門子能源股份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克里斯蒂安·布魯赫認為,歐委會推出上述提案,是能源轉型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但僅僅提出目標遠遠不夠,快速的執行力才是重中之重。
他表示,以開放態度對待技術應用至關重要。例如,基于天然氣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夠在短期內作為煤炭等二氧化碳密集型能源的替代能源,就值得被采用。歐洲如果想趕上國際能源轉型的步伐,應當快速推進工業規模項目落地,并為新技術的普及打造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