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硅料價格一路高企,如何化解?| 光伏大戰②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硅料價格一路高企,如何化解?| 光伏大戰②

是行業壟斷之故,是金融機構操作,是生產端故意存貨惜售,是終端恐慌性需求,還是另有隱情?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文 | 湯雨 趙榮美 王進

雄心勃勃的“雙碳”目標對新能源行業如一劑持久性的強心針,各地方政府、各大國企紛紛轉向,各路企業都在尋找新能源行業迸發的機會,期待搭上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列車。其中,將擔任主力的光伏行業,猶如明星,萬人矚目,盛況空前。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光伏電站已實現“平價上網”,光伏產業發展已經沒有天花板,“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形勢一片大好,行業一路高歌。然而,從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光伏硅料價格飆漲,從每噸6萬元左右飆升至近25萬元,隨之而來的硅片難求、電池片和組件一天一價,連背板、支架、逆變器等都紛紛提價,且仍然看不到降價的曙光。

一方面,國內光伏行業“平價上網”受到嚴重挑戰;另一方面,價格波動上漲使得光伏相關協議難以執行,毀約比例急劇上升;同時,海外光伏項目執行難度加大,國際契約信譽嚴重受損。

是行業壟斷之故,是金融機構操作,是生產端故意存貨惜售,是終端恐慌性需求,還是另有隱情?硅料價格還能回歸到每噸5-6萬元的美好時光嗎?

本文拋磚引玉,期待引發更廣泛的討論。

一、光伏需求持續爆增?

在“雙碳”目標刺激下,各中央能源企業、地方能源國企以及地方政府對新能源發展處于持續亢奮中。幾乎每天都會見到能源國企與地方政府簽約的盛大場面和相關新聞,簽約內容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基地”建設和新能源項目的投資,基地建設越大越震撼,其中光伏絕對是主角,小于1 GW的基地都不好意思公布出來。

資料來源:世紀新能源網

各地方國企、民企以及各路掮客,都已出動跑馬圈地,集中式、分布式、BIPV、“光伏+”等各種模式紛紛出籠,地方政府根據其擁有的風光資源待價而沽,或參股、或交換產業投資、或其他訴求。

如果以上項目能正常實施,加上龐大規模的存量項目,以及未公開、未統計的各類光伏項目,“十四五”期間,國內每年光伏電站投資將不少于150 GW,遠超過正常理性預期。

關于理性預期,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等機構預測,2021年國內新裝電站規模應在55-65 GW,其他一些機構預測為60-80 GW。

圖1: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表(CPIA)

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對2021年新裝規模并沒有指標限制,規模大小由各地方政府及各地并網消納新增能力確定,但要求電網企業對年度非水最低消納責任權重所必需的新增并網項目,其保障性規模不低于90 GW,留給行業很大的想象空間。

再考慮國際市場,包含中國在內,未來5年全球新裝規模預測如下圖。2021年保守預測為150 GW,樂觀預測或達170 GW,彭博社甚至預測今年全球新增裝機將超過200 GW。隨著中國“雙碳”目標推進,中國將成為全球光伏增長最快、也最不確定的因素。

??圖2:全球光伏新裝規模預測(CPIA)

二、硅料供給短期不足?

2020年第二季度,隨著新產能擴產,硅料價格跌破6萬元/噸,一些硅料企業紛紛減產,甚至停產,連硅料巨頭OCI、瓦克也一度停產。硅料市場疲軟,引起硅片、電池片、組件價格下跌。盡管在疫情期間,下游用戶安裝光伏電站積極性高漲,拉動對組件及上游硅料需求,硅料市場仍然在低價均衡中出清。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光伏作為未來的主力能源為各界高度關注,各類光伏電站簽約規模宏大,組件、電池片和硅片產能擴張加快,而硅料投資規模大,擴產速度慢,技術含量高,無法滿足產業下游急劇擴張的需求。

國內外硅料企業的產能規劃大致如下:

(一)通威股份(600438.SH):目前9萬噸產能,分布在樂山、包頭、保山三大硅料生產基地,包頭通威二期和保山通威產能各4萬噸,四川通威二期4萬噸產能目前建設中,2021年底產能最多或達21萬噸左右;

(二)保利協鑫(03800.HK):合計產能10.5萬噸,分布在新疆與徐州生產基地,樂山10萬噸顆粒硅尚在建設中,包頭與弘元新材合建30萬噸顆粒硅項目仍在計劃中;

(三)新疆大全:目前8萬噸產能,2022年或將新增4萬噸產能,達到12萬噸產能;

(四)新特能源(01799.HK):目前8萬噸產能,包頭一期10萬噸產能預計2022年建成投產,包頭二期10萬噸產能尚在計劃中;

(五)東方希望:目前有7萬噸產能,2021年底-2022年或將實現20萬噸產能;

(六)亞洲硅業:目前有2萬噸產能,2021年底產能或將達到5萬噸。

由于全國范圍內的“雙控雙降”高壓政策,這些規劃中的新產能未必能如期如愿投產。

數據來源:光伏新聞網

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必須對應對等數量的光伏組件、電池片、硅片和硅料。假設容配比為1.25,如果全球新裝裝機為160GW,硅片需求為200GW,硅料需求大致達58.4萬噸。

顯然,面對飆漲的終端需求,從2020年第四季度至今,全球硅料產能嚴重不足,差距甚大。

三、輪番飆漲折騰多久?

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硅料價格一路上漲,至2021年5月底,價格高達22萬/噸,一周一變,“一夜回到十年前”。

硅料價格傳遞效應明顯,曾經寬松的硅片市場一片難求,價格每周跳躍,對電池片和組件制造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一是硅料漲價,硅片隨漲且供應緊張,供應成本和供應不確定性給這些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二是這些企業近期投資規模較大,產能擴張加快,近半產能將閑置,還本付息負擔很重;三是終端市場競爭慘烈,電站投資人不斷殺價,電池片與組件制造企業進退失據。

硅料輪番暴漲還將延續多久?

一種觀點認為,隨著今年年底幾大硅料產能投產,硅料市場供求大致平衡,缺口不大,市場將回歸理性。

另一種觀點認為,今年投產的硅料項目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市場將延續目前的狀況,價格還有上升空間。

第二種觀點目前占先,“擁硅為王”開始成為主流觀點,一些投機者躍躍欲試,推動硅料市場持續發燒。

硅料的供求圖如下:

圖3:硅料供求價格模型

2020年第二季度,需求D1與供給S1在E1處相交,均衡價格在P1=6萬元/噸,全球硅料有效產能Q1=45萬噸。第三季度,中國“雙碳”目標以及2030年1200 GW的非水可再生電力最低目標提出后,終端市場突然發力并持續發燒,延伸到電池片和組件,需求從D1,向右擴展到D2,持續擴展到D3,硅料價格在E2處達P2=15萬元/噸,再到E3處P3=25萬元/噸。

由于硅料投資周期長,硅料供應到曲線拐點后,無論市場價格如何上升,全部產能挖潛滿產,短期內供應量增加極其有限,從Q2增加到Q3,價格彈性接近于零。

2021年底,當新產能投產后,供給曲線右移從S1增加到S2,如果需求沒有進一步右移,均衡點從E3到E4,價格將緩和從P3到P4,P4=15-20萬元/噸,但國內外終端需求太猛,難以降到拐點向左區域,再難回到5-6萬元/噸。

從上圖可見,即使到2022年底,新投產的產能仍然有限,而全球需求有增無減,國內需求更快上升,硅料價格回歸到5-6萬元/噸幾無可能。

硅料價格上升的天花板在哪里?答案是終端需求。

在國內光伏項目平價上網,國際上很多國家競價上網的前提下,硅料價格存在一個平衡點。在這一平衡點,電站投資企業仍然可以,也必須賺取最低允許的利潤率,硅料企業同時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一價格平衡點是動態的,如果電站投資的非技術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上升,價格平衡點會下浮;反之,如果非技術成本下降,價格平衡點則會上浮。

四、一路高企是否有解?

有觀點認為,硅料行業主要生產廠商只有五六家,有壟斷嫌疑。

2020年第二季度硅料價格還在5-6萬元/噸,為什么這幾家企業老板沒有在這之前加強溝通,降低產能,統一價格,形成壟斷?而他們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不斷降低成本,擴大份額,試圖打敗競爭對手。

實際上,一些技術低、成本高的硅料生產企業在過去兩三年內已被迫退出市場。另外,也沒有證據表明,硅料行業相關專業協會主動摻和,拉幫結派,伙同各企業抬價。

也有觀點認為,有的企業故意囤貨惜售,坐等漲價。硅料生產企業供不應求,已經在銷售后幾個月的產量,客觀上不存在這種可能;硅片企業擔心斷供,大有可能增加一些硅料用于庫存,一方面可以對沖未來價格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可保證其生產的安全供應,但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意圖在市場上轉手倒賣,以從中獲利。

還有觀點認為,存在金融資本爆炒硅料,這更是無稽之談。因為硅料市場透明,都是現貨直接交易,既沒有期貨市場,甚至沒有現貨交易市場,怎可能有資本炒作?

顯然,硅料價格一路高企,主要是供給受限,而終端需求在“雙碳”目標下增加太快,電池片與組件投資規模太大,而且,預期的終端需求更大,電池片與組件制造企業開始了恐慌性采購。

一路高企的硅料價格是否可能回到從前5-6萬元/噸?

一種觀點認為,舉報主流硅料企業漲價,應有震懾效應,迫使硅料企業降價。加之,近期國家高層發聲,關注大宗商品漲價。事實上,近期大宗商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鋼材、貴金屬等輪番漲價,市場行為已經完勝于行政干預。短期內,行政手段或有臨時效應,中長期趨勢還將服從市場。

有企業提議,硅料價格應回歸到月度議價規則,而不是近期的周議價或由硅片生產企業報價。顯然,這不治標更不治本。如果漲價是一個趨勢,無非是每周漲一次,還是每月漲一次,并不改變整體趨勢。

有專家建議,終端需求要降溫,特別是國有企業,在光伏電站投資板塊,要謹慎行動。一方面,國有能源企業大多已經制定了“雙碳”目標以及新能源投資“十四五”規劃,只要達到最低回報,投資的動力難以壓制;另一方面,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國有能源集團用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而光伏注定將成為未來的主力能源,所以即使在組件、支架、逆變器等統統漲價的情況下,終端需求依然難以壓制。

還有企業呼吁,請行業協會出面,協調電池片和組件企業謹慎擴大產能,控制好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對硅片和硅料需求就會下滑,價格或將回歸正常。

實際上,單個企業的擴張都是理性的,單個企業理性擴張導致整體產能擴張非理性,使得電池片和組件的產能遠超過硅料的產能,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或所謂“內卷”。行業協會負責人多次呼吁產能已經嚴重過剩,每家企業都希望其他企業控制住投資,而本企業乘機大規模擴張。

在終端需求無法壓制,電池片和組件大規模擴產的情況下,硅料價格如何回歸正常?

可供選擇的方案就是大幅度增加供給,從S2到S3,再到未來的S4、S5。

如何大幅度增加供給?

一是鼓勵多個主體投資,使得硅料主流生產企業超過10家以上,避免未來可能的寡頭壟斷及密謀價格,雖然至今尚未發生,但不代表未來不可能,需防患于未然。

二是國家層面放開硅料、甚至光伏支架等生產企業的火電指標,鼓勵地方政府多上快上硅料項目及相應的火電機組。

目前,每公斤硅料耗電約60度左右,5萬噸硅料產能每年將消耗約30億度電量。考慮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已經沒有“棄電”可用,如果不配備相應的自備電廠或就近火電,硅料產能將無法擴大。理想中的“Clean Energy for Clean Energy(即清潔能源制造清潔能源)”或“Solar for Solar(光伏電造光伏產品)”完全實現目前尚不具備現實條件,但可以在風光資源豐富的地方,就近利用部分風光電力。

考慮5萬噸硅料的產能,對應未來光伏電站裝機近15GW,發電25年以上,光伏電站的發電量將是硅料、硅片、電池、組件以及各種輔材生產總體耗電量的10倍以上。也就是說,用現在傳統火電1度電換取未來25年10度以上的綠電,這個賬是非常劃算的。為保證可再生電力加快發展,我們仍然必須依靠傳統火電,由傳統火電“扶上馬,送一程”。

假設,當2022年底,國內硅料產能達到200萬噸,2023年底達到300萬噸,2024年底達到400萬噸時,硅料價格可能會回到5-6萬元/噸。

當硅料產能預期增加很快,盡管終端需求非常旺盛,電池片與組件企業會將庫存降到最低,甚至僅根據組件訂單采購電池片,電池片企業根據訂單采購硅片,同樣硅片企業根據訂單采購硅料。

只有當硅料供給的增加(或硅料產能的增加)遠超過組件需求增加的時候,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才會在拐點左側相交,硅料生產僅賺取正常利潤;如果供求處于緊平衡,即供求曲線相交與拐點右側,價格就會非常敏感,大幅上漲將成為必然。

五、政策可否大有作為?

價格暴漲對行業危害很大,光伏行業未能幸免。

硅料暴漲,主要源于供不應求;

支架漲價,由于鋼材漲價;

邊框漲價;由于鋁材等大宗商品漲價;

銀漿漲價,由于銀漲價;

逆變器漲價,主要源于芯片供不應求;

……

硅料和輔材價格暴漲,導致光伏組件價格不斷攀升,其危害已經開始顯現:

一是光伏行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微不足道,創新升級動力減弱,下游各種提高功率、降低成本的收益都流向上游資源性企業;

二是從硅片生產到電站投資建設產業鏈條上的各種毀約增加,企業信譽和商業規則遭受破壞;

三是國際上各種光伏項目難以執行,中國企業信譽嚴重受損,各種國際糾紛快速增加;

四是“雙碳”目標受到嚴重影響,可替代傳統電力的可再生能源增長乏力,甚至難以為繼,悲觀氣氛蔓延,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恐難以實現。

由于近期成本的異動,光伏電站投資的成本構成中,組件成本占約40-60%;組件成本構成中,約50-70%是電池片成本;電池片成本構成中,主要是硅片成本;硅片成本中,主要是硅料成本。

追根溯源,硅料占組件成本比重最高。行業有關專家測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硅料每上漲1萬元/噸,硅片成本平均上漲0.206元/片,電池片與組件成本平均將上漲0.03元/瓦。

期待硅料價格回歸常態,或者需要下游需求大幅度降低,或者需要硅料供給大幅度提高,在下游需求無法降溫的現狀下,大幅度增加硅料供給是唯一的可選項。

大規模硅料生產需要消耗相當的電量。在清潔能源還不能提供持續不斷、成本低廉的電力時,必須給硅料生產配以傳統火電,并鼓勵多個主體持續不斷的投資,國家相關部門需特批火電的配套支持,讓硅料供給超過需求的增長速度,硅料價格才會回歸到5-6萬元/噸的美好時光。

在“雙控雙降”政策高壓下,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很難給硅料新產能項目打開新增火電配套的“綠燈”,這就導致光伏行業長期發展的“悖論”和“囚徒困境”。

傳統火電支持光伏產業鏈的發展,每度火電可以孵化出10倍以上的清潔電力,用1度電的火電排放換取10度以上零排放、零污染的光伏電力,其經濟效益和綠色效益不言而喻。

發展光伏行業,政策大有可為。

由漲價引起的光伏大戰,表面上是在原料企業與下游企業之間,實際上是一場供求嚴重失衡引起的潛在危機。硅料供應嚴重不足以及新產能投資受阻主要在于“雙控雙降”政策的“一刀切”。如果不給硅料新產能以特殊的火電政策,硅料價格將難以回調,光伏發展將大受影響,行業危機或將再度爆發,“雙碳”目標也將大打折扣。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單位為國合洲際能源咨詢院。該機構專注于石油、天然氣、電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炭等能源相關行業的深度研究、評估和咨詢。

作者感謝新能源國際投資聯盟、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365光伏網、及光伏行業主流企業負責人提供的素材和建議)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硅料價格一路高企,如何化解?| 光伏大戰②

是行業壟斷之故,是金融機構操作,是生產端故意存貨惜售,是終端恐慌性需求,還是另有隱情?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文 | 湯雨 趙榮美 王進

雄心勃勃的“雙碳”目標對新能源行業如一劑持久性的強心針,各地方政府、各大國企紛紛轉向,各路企業都在尋找新能源行業迸發的機會,期待搭上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列車。其中,將擔任主力的光伏行業,猶如明星,萬人矚目,盛況空前。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光伏電站已實現“平價上網”,光伏產業發展已經沒有天花板,“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形勢一片大好,行業一路高歌。然而,從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光伏硅料價格飆漲,從每噸6萬元左右飆升至近25萬元,隨之而來的硅片難求、電池片和組件一天一價,連背板、支架、逆變器等都紛紛提價,且仍然看不到降價的曙光。

一方面,國內光伏行業“平價上網”受到嚴重挑戰;另一方面,價格波動上漲使得光伏相關協議難以執行,毀約比例急劇上升;同時,海外光伏項目執行難度加大,國際契約信譽嚴重受損。

是行業壟斷之故,是金融機構操作,是生產端故意存貨惜售,是終端恐慌性需求,還是另有隱情?硅料價格還能回歸到每噸5-6萬元的美好時光嗎?

本文拋磚引玉,期待引發更廣泛的討論。

一、光伏需求持續爆增?

在“雙碳”目標刺激下,各中央能源企業、地方能源國企以及地方政府對新能源發展處于持續亢奮中。幾乎每天都會見到能源國企與地方政府簽約的盛大場面和相關新聞,簽約內容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基地”建設和新能源項目的投資,基地建設越大越震撼,其中光伏絕對是主角,小于1 GW的基地都不好意思公布出來。

資料來源:世紀新能源網

各地方國企、民企以及各路掮客,都已出動跑馬圈地,集中式、分布式、BIPV、“光伏+”等各種模式紛紛出籠,地方政府根據其擁有的風光資源待價而沽,或參股、或交換產業投資、或其他訴求。

如果以上項目能正常實施,加上龐大規模的存量項目,以及未公開、未統計的各類光伏項目,“十四五”期間,國內每年光伏電站投資將不少于150 GW,遠超過正常理性預期。

關于理性預期,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等機構預測,2021年國內新裝電站規模應在55-65 GW,其他一些機構預測為60-80 GW。

圖1: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表(CPIA)

國家能源局下發的《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對2021年新裝規模并沒有指標限制,規模大小由各地方政府及各地并網消納新增能力確定,但要求電網企業對年度非水最低消納責任權重所必需的新增并網項目,其保障性規模不低于90 GW,留給行業很大的想象空間。

再考慮國際市場,包含中國在內,未來5年全球新裝規模預測如下圖。2021年保守預測為150 GW,樂觀預測或達170 GW,彭博社甚至預測今年全球新增裝機將超過200 GW。隨著中國“雙碳”目標推進,中國將成為全球光伏增長最快、也最不確定的因素。

??圖2:全球光伏新裝規模預測(CPIA)

二、硅料供給短期不足?

2020年第二季度,隨著新產能擴產,硅料價格跌破6萬元/噸,一些硅料企業紛紛減產,甚至停產,連硅料巨頭OCI、瓦克也一度停產。硅料市場疲軟,引起硅片、電池片、組件價格下跌。盡管在疫情期間,下游用戶安裝光伏電站積極性高漲,拉動對組件及上游硅料需求,硅料市場仍然在低價均衡中出清。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光伏作為未來的主力能源為各界高度關注,各類光伏電站簽約規模宏大,組件、電池片和硅片產能擴張加快,而硅料投資規模大,擴產速度慢,技術含量高,無法滿足產業下游急劇擴張的需求。

國內外硅料企業的產能規劃大致如下:

(一)通威股份(600438.SH):目前9萬噸產能,分布在樂山、包頭、保山三大硅料生產基地,包頭通威二期和保山通威產能各4萬噸,四川通威二期4萬噸產能目前建設中,2021年底產能最多或達21萬噸左右;

(二)保利協鑫(03800.HK):合計產能10.5萬噸,分布在新疆與徐州生產基地,樂山10萬噸顆粒硅尚在建設中,包頭與弘元新材合建30萬噸顆粒硅項目仍在計劃中;

(三)新疆大全:目前8萬噸產能,2022年或將新增4萬噸產能,達到12萬噸產能;

(四)新特能源(01799.HK):目前8萬噸產能,包頭一期10萬噸產能預計2022年建成投產,包頭二期10萬噸產能尚在計劃中;

(五)東方希望:目前有7萬噸產能,2021年底-2022年或將實現20萬噸產能;

(六)亞洲硅業:目前有2萬噸產能,2021年底產能或將達到5萬噸。

由于全國范圍內的“雙控雙降”高壓政策,這些規劃中的新產能未必能如期如愿投產。

數據來源:光伏新聞網

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必須對應對等數量的光伏組件、電池片、硅片和硅料。假設容配比為1.25,如果全球新裝裝機為160GW,硅片需求為200GW,硅料需求大致達58.4萬噸。

顯然,面對飆漲的終端需求,從2020年第四季度至今,全球硅料產能嚴重不足,差距甚大。

三、輪番飆漲折騰多久?

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硅料價格一路上漲,至2021年5月底,價格高達22萬/噸,一周一變,“一夜回到十年前”。

硅料價格傳遞效應明顯,曾經寬松的硅片市場一片難求,價格每周跳躍,對電池片和組件制造企業帶來巨大壓力。

一是硅料漲價,硅片隨漲且供應緊張,供應成本和供應不確定性給這些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二是這些企業近期投資規模較大,產能擴張加快,近半產能將閑置,還本付息負擔很重;三是終端市場競爭慘烈,電站投資人不斷殺價,電池片與組件制造企業進退失據。

硅料輪番暴漲還將延續多久?

一種觀點認為,隨著今年年底幾大硅料產能投產,硅料市場供求大致平衡,缺口不大,市場將回歸理性。

另一種觀點認為,今年投產的硅料項目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市場將延續目前的狀況,價格還有上升空間。

第二種觀點目前占先,“擁硅為王”開始成為主流觀點,一些投機者躍躍欲試,推動硅料市場持續發燒。

硅料的供求圖如下:

圖3:硅料供求價格模型

2020年第二季度,需求D1與供給S1在E1處相交,均衡價格在P1=6萬元/噸,全球硅料有效產能Q1=45萬噸。第三季度,中國“雙碳”目標以及2030年1200 GW的非水可再生電力最低目標提出后,終端市場突然發力并持續發燒,延伸到電池片和組件,需求從D1,向右擴展到D2,持續擴展到D3,硅料價格在E2處達P2=15萬元/噸,再到E3處P3=25萬元/噸。

由于硅料投資周期長,硅料供應到曲線拐點后,無論市場價格如何上升,全部產能挖潛滿產,短期內供應量增加極其有限,從Q2增加到Q3,價格彈性接近于零。

2021年底,當新產能投產后,供給曲線右移從S1增加到S2,如果需求沒有進一步右移,均衡點從E3到E4,價格將緩和從P3到P4,P4=15-20萬元/噸,但國內外終端需求太猛,難以降到拐點向左區域,再難回到5-6萬元/噸。

從上圖可見,即使到2022年底,新投產的產能仍然有限,而全球需求有增無減,國內需求更快上升,硅料價格回歸到5-6萬元/噸幾無可能。

硅料價格上升的天花板在哪里?答案是終端需求。

在國內光伏項目平價上網,國際上很多國家競價上網的前提下,硅料價格存在一個平衡點。在這一平衡點,電站投資企業仍然可以,也必須賺取最低允許的利潤率,硅料企業同時實現利潤最大化。這一價格平衡點是動態的,如果電站投資的非技術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上升,價格平衡點會下浮;反之,如果非技術成本下降,價格平衡點則會上浮。

四、一路高企是否有解?

有觀點認為,硅料行業主要生產廠商只有五六家,有壟斷嫌疑。

2020年第二季度硅料價格還在5-6萬元/噸,為什么這幾家企業老板沒有在這之前加強溝通,降低產能,統一價格,形成壟斷?而他們不斷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不斷降低成本,擴大份額,試圖打敗競爭對手。

實際上,一些技術低、成本高的硅料生產企業在過去兩三年內已被迫退出市場。另外,也沒有證據表明,硅料行業相關專業協會主動摻和,拉幫結派,伙同各企業抬價。

也有觀點認為,有的企業故意囤貨惜售,坐等漲價。硅料生產企業供不應求,已經在銷售后幾個月的產量,客觀上不存在這種可能;硅片企業擔心斷供,大有可能增加一些硅料用于庫存,一方面可以對沖未來價格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可保證其生產的安全供應,但沒有證據表明他們意圖在市場上轉手倒賣,以從中獲利。

還有觀點認為,存在金融資本爆炒硅料,這更是無稽之談。因為硅料市場透明,都是現貨直接交易,既沒有期貨市場,甚至沒有現貨交易市場,怎可能有資本炒作?

顯然,硅料價格一路高企,主要是供給受限,而終端需求在“雙碳”目標下增加太快,電池片與組件投資規模太大,而且,預期的終端需求更大,電池片與組件制造企業開始了恐慌性采購。

一路高企的硅料價格是否可能回到從前5-6萬元/噸?

一種觀點認為,舉報主流硅料企業漲價,應有震懾效應,迫使硅料企業降價。加之,近期國家高層發聲,關注大宗商品漲價。事實上,近期大宗商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鋼材、貴金屬等輪番漲價,市場行為已經完勝于行政干預。短期內,行政手段或有臨時效應,中長期趨勢還將服從市場。

有企業提議,硅料價格應回歸到月度議價規則,而不是近期的周議價或由硅片生產企業報價。顯然,這不治標更不治本。如果漲價是一個趨勢,無非是每周漲一次,還是每月漲一次,并不改變整體趨勢。

有專家建議,終端需求要降溫,特別是國有企業,在光伏電站投資板塊,要謹慎行動。一方面,國有能源企業大多已經制定了“雙碳”目標以及新能源投資“十四五”規劃,只要達到最低回報,投資的動力難以壓制;另一方面,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國有能源集團用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而光伏注定將成為未來的主力能源,所以即使在組件、支架、逆變器等統統漲價的情況下,終端需求依然難以壓制。

還有企業呼吁,請行業協會出面,協調電池片和組件企業謹慎擴大產能,控制好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對硅片和硅料需求就會下滑,價格或將回歸正常。

實際上,單個企業的擴張都是理性的,單個企業理性擴張導致整體產能擴張非理性,使得電池片和組件的產能遠超過硅料的產能,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或所謂“內卷”。行業協會負責人多次呼吁產能已經嚴重過剩,每家企業都希望其他企業控制住投資,而本企業乘機大規模擴張。

在終端需求無法壓制,電池片和組件大規模擴產的情況下,硅料價格如何回歸正常?

可供選擇的方案就是大幅度增加供給,從S2到S3,再到未來的S4、S5。

如何大幅度增加供給?

一是鼓勵多個主體投資,使得硅料主流生產企業超過10家以上,避免未來可能的寡頭壟斷及密謀價格,雖然至今尚未發生,但不代表未來不可能,需防患于未然。

二是國家層面放開硅料、甚至光伏支架等生產企業的火電指標,鼓勵地方政府多上快上硅料項目及相應的火電機組。

目前,每公斤硅料耗電約60度左右,5萬噸硅料產能每年將消耗約30億度電量。考慮水電資源豐富的地區已經沒有“棄電”可用,如果不配備相應的自備電廠或就近火電,硅料產能將無法擴大。理想中的“Clean Energy for Clean Energy(即清潔能源制造清潔能源)”或“Solar for Solar(光伏電造光伏產品)”完全實現目前尚不具備現實條件,但可以在風光資源豐富的地方,就近利用部分風光電力。

考慮5萬噸硅料的產能,對應未來光伏電站裝機近15GW,發電25年以上,光伏電站的發電量將是硅料、硅片、電池、組件以及各種輔材生產總體耗電量的10倍以上。也就是說,用現在傳統火電1度電換取未來25年10度以上的綠電,這個賬是非常劃算的。為保證可再生電力加快發展,我們仍然必須依靠傳統火電,由傳統火電“扶上馬,送一程”。

假設,當2022年底,國內硅料產能達到200萬噸,2023年底達到300萬噸,2024年底達到400萬噸時,硅料價格可能會回到5-6萬元/噸。

當硅料產能預期增加很快,盡管終端需求非常旺盛,電池片與組件企業會將庫存降到最低,甚至僅根據組件訂單采購電池片,電池片企業根據訂單采購硅片,同樣硅片企業根據訂單采購硅料。

只有當硅料供給的增加(或硅料產能的增加)遠超過組件需求增加的時候,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才會在拐點左側相交,硅料生產僅賺取正常利潤;如果供求處于緊平衡,即供求曲線相交與拐點右側,價格就會非常敏感,大幅上漲將成為必然。

五、政策可否大有作為?

價格暴漲對行業危害很大,光伏行業未能幸免。

硅料暴漲,主要源于供不應求;

支架漲價,由于鋼材漲價;

邊框漲價;由于鋁材等大宗商品漲價;

銀漿漲價,由于銀漲價;

逆變器漲價,主要源于芯片供不應求;

……

硅料和輔材價格暴漲,導致光伏組件價格不斷攀升,其危害已經開始顯現:

一是光伏行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微不足道,創新升級動力減弱,下游各種提高功率、降低成本的收益都流向上游資源性企業;

二是從硅片生產到電站投資建設產業鏈條上的各種毀約增加,企業信譽和商業規則遭受破壞;

三是國際上各種光伏項目難以執行,中國企業信譽嚴重受損,各種國際糾紛快速增加;

四是“雙碳”目標受到嚴重影響,可替代傳統電力的可再生能源增長乏力,甚至難以為繼,悲觀氣氛蔓延,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恐難以實現。

由于近期成本的異動,光伏電站投資的成本構成中,組件成本占約40-60%;組件成本構成中,約50-70%是電池片成本;電池片成本構成中,主要是硅片成本;硅片成本中,主要是硅料成本。

追根溯源,硅料占組件成本比重最高。行業有關專家測算,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硅料每上漲1萬元/噸,硅片成本平均上漲0.206元/片,電池片與組件成本平均將上漲0.03元/瓦。

期待硅料價格回歸常態,或者需要下游需求大幅度降低,或者需要硅料供給大幅度提高,在下游需求無法降溫的現狀下,大幅度增加硅料供給是唯一的可選項。

大規模硅料生產需要消耗相當的電量。在清潔能源還不能提供持續不斷、成本低廉的電力時,必須給硅料生產配以傳統火電,并鼓勵多個主體持續不斷的投資,國家相關部門需特批火電的配套支持,讓硅料供給超過需求的增長速度,硅料價格才會回歸到5-6萬元/噸的美好時光。

在“雙控雙降”政策高壓下,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很難給硅料新產能項目打開新增火電配套的“綠燈”,這就導致光伏行業長期發展的“悖論”和“囚徒困境”。

傳統火電支持光伏產業鏈的發展,每度火電可以孵化出10倍以上的清潔電力,用1度電的火電排放換取10度以上零排放、零污染的光伏電力,其經濟效益和綠色效益不言而喻。

發展光伏行業,政策大有可為。

由漲價引起的光伏大戰,表面上是在原料企業與下游企業之間,實際上是一場供求嚴重失衡引起的潛在危機。硅料供應嚴重不足以及新產能投資受阻主要在于“雙控雙降”政策的“一刀切”。如果不給硅料新產能以特殊的火電政策,硅料價格將難以回調,光伏發展將大受影響,行業危機或將再度爆發,“雙碳”目標也將大打折扣。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單位為國合洲際能源咨詢院。該機構專注于石油、天然氣、電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煤炭等能源相關行業的深度研究、評估和咨詢。

作者感謝新能源國際投資聯盟、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365光伏網、及光伏行業主流企業負責人提供的素材和建議)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宜宾县| 建昌县| 秦安县| 荔浦县| 阳城县| 威远县| 平泉县| 福安市| 邛崃市| 廊坊市| 开鲁县| 扎鲁特旗| 垣曲县| 右玉县| 古浪县| 崇左市| 贞丰县| 德保县| 永州市| 泸州市| 大丰市| 磐石市| 武川县| 晋州市| 阿克| 勐海县| 丰都县| 泉州市| 岱山县| 卓资县| 甘洛县| 通城县| 富锦市| 乳源| 宁南县| 卓资县| 开平市| 乌兰察布市| 乡宁县| 云南省|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