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假如美國解除對伊朗制裁,油價會不會遭遇重創?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假如美國解除對伊朗制裁,油價會不會遭遇重創?

從伊朗曾經歷的制裁和解除制裁能看到,解除制裁后,伊朗的原油增產短期將給市場造成壓力,但伊朗增減產并非油價長期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 今年美伊能否達成協議?

上周五的非直接對話后,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美國準備好取消特朗普時期實施的、不符合伊核協議內容的制裁,但不會取消所有對伊制裁,包括涉及恐怖主義、彈道導彈、人權等與伊核協議無關的制裁。

這名官員還表示,如果伊朗依然堅持美國必須取消自2017年以來對伊朗實施的所有制裁,那么談判將陷入僵局。

截至上周五,伊朗沒有讓步跡象, 伊朗駐國際原子能機構大使加里巴迪重申,美國必須取消對伊朗所有制裁。但同時,在維也納會談的伊朗副外長、首席談判代表阿拉格希依然用“非常有建設性”來形容截至目前的談判。

按計劃,伊朗與伊核協議其他簽署國將于14日再次會談。鑒于美伊避免直接見面,雙方的訴求繼續由其他簽約國轉達。預計本輪會談將持續數周。

雖然美國總統拜登承諾將帶美國重返伊核協議,但在重返伊核協議問題上,美國和伊朗存在嚴重分歧。

拜登政府要求伊朗重新遵守伊核協議所有規定,之后美國才考慮取消制裁;伊朗則堅持,只有美國先取消所有制裁,伊朗才會重新全面履行協議。

由于分歧嚴重和常年交惡,美國和伊朗當局都表示不期望本輪在維也納的非直接對話能出現重大突破。

目前更為著急的是伊朗魯哈尼政府。伊朗將于6月舉行總統選舉,由于特朗普任上美伊關系急劇惡化,強硬派大概率將拿下選舉。

伊核協議是以魯哈尼為代表的伊朗溫和派的重要政績,對于魯哈尼而言,最理想情況是美國在伊朗大選前同意取消制裁,或者就取消制裁達成某種形式的協議。

但拜登需要面對國內政治壓力。在美伊非正式會談前,美國國會43名兩黨議員簽署聯名信,要求拜登在談判中與伊朗制定更廣泛的協議,以限制伊朗的彈道導彈項目和在中東地區的擴張。對于伊朗而言,導彈項目是威懾以色列等對手的關鍵,關系到國家存亡,沒有任何談判余地。

伊朗強硬派上臺后,美伊的談判將更為困難。但無論強硬派還是溫和派執政,伊朗的最終決策者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

哈梅內伊并不看好最初的伊核協議,多次暗示簽訂協議是個錯誤,也多次在講話中強調伊朗完全可以走自給自足之路。

然而考慮到伊朗因制裁承受的經濟壓力,此次伊朗同意與美國進行非直接對話已經表明,哈梅內伊愿意保留伊核協議,前提是伊朗無需再做出重大讓步。美國先取消制裁正是哈梅內伊的要求。

從去年底開始,伊朗的原油出口回升;今年3月,伊朗與中國簽署25年全面合作協議,涉及經濟、戰略、政治合作;韓國也就凍結伊朗的70億美元存款頻繁與伊朗磋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伊朗經濟2021年將增長3.2%。

美國制裁對伊朗經濟的遏制力正在減弱,特朗普采取的極限施壓政策沒有達到目的:伊朗沒有發生政權更迭,和美國所希望的相反,伊朗開始提高核燃料生產能力。

目前,伊朗存儲的20%豐度濃縮鈾已上漲到55千克。根據伊核協議規定,伊朗只能存儲202.8千克濃縮鈾,濃縮鈾豐度不能超過3.67%。與此同時,同樣遭受制裁的俄羅斯正在推動去美元化,計劃在歐亞經濟聯盟建立統一的金融市場。

拜登若沿用極限施壓,到伊朗強硬派上臺后,談判的大門恐將徹底堵死。美國最新表示的準備好取消部分制裁,已經展示了拜登想兌現競選承諾的意愿。

如果雙方能做出妥協,美國和伊朗可能在今年內就重返伊核協議達成某種形式的協議。但如果美國的要求觸及到哈梅內伊的底線,則談判可能無疾而終。

2. 伊朗目前原油產量和出口情況如何?

自從拜登贏得美國大選后,判斷美國將放松制裁,魯哈尼政府從去年12月就要求石油部門做好增產準備,以在數月內恢復到2018年的水平。據歐佩克統計,2018年伊朗原油產量為355萬桶/日,但2020年僅為198萬桶/日。

今年以來,伊朗的原油產量和出口量已經開始持續增長。據歐佩克統計,2021年1月,歐佩克原油產量增至209萬桶/日,2月份進一步增長至212萬桶/日。

標普全球普氏能源資訊分析也顯示,1月,伊朗的原油產量升至214萬桶/日,上漲10萬桶/日,為2019年11月以來最高。原油出口約50-80萬桶/日。美國2018年重啟制裁后,伊朗不再向歐佩克公布其原油數據,相關數據只能由各機構自行估算。

到3月,路透預計伊朗原油產量已升至230萬桶/日。彭博社還預測,伊朗3月向中國出口原油達85.6萬桶/日,為兩年來最高。今年第一季度,伊朗的原油和凝析油出口約為82.5萬桶/日。

截至2018年,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儲量1556億桶,占全球已探明儲量的10%,在全球排名第四,歐佩克成員中排名第三。2019年底,伊朗新發現一處大型油田,估算儲量達530億桶。

這次發現意味著伊朗石油探明儲量增加三分之一,該國成為僅次于委內瑞拉和沙特阿拉伯的全球第三大石油儲量國。

3. 一旦解除制裁伊朗產量和出口會大增嗎?

伊朗政府目標一旦美國取消制裁,伊朗將恢復到230萬桶/日的出口量。但出于對美國取消制裁的不確定,伊朗議會今年1月將政府的出口目標調低至150萬桶/日。

在遭受美國制裁期間,打折出售的伊朗原油并不缺買家。此前,中國、印度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是伊朗原油的主要買家,伊朗今年以來的原油出口增長主要來自中國。

正因油價與沙特發生爭執的印度已表示,美國取消對伊朗制裁后,印度將進口更多伊朗石油。2月,印度從沙特進口的石油下跌42%,美國超過沙特成為印度的最大石油來源國。

媒體報道還顯示,上月,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已經與亞洲的至少五個客戶商談美國制裁解除后的供油協議。其中一個客戶去年沒有與伊朗合作。

據SVB International估算,2020年底,伊朗的原油出口回升至58萬桶/日。TankerTrackers等機構估算,去年9月,伊朗實際出口的原油已上漲到40萬桶/日到150萬桶/日不等。

惠譽國際報告預測,如果美國重返伊核協議,2021年伊朗的原油出口將增加6.8%。到2022年,出口量將達2020年的兩倍。

能源調查公司Rystad Energy預測,取消制裁后,伊朗的原油產量將在2023年超過400萬桶/日。費氏全球能源咨詢公司則預測,伊朗原油產量將在2025年超過400萬桶/日,在2037年達到頂峰的500萬桶/日,隨后下跌。

但伊朗原油大部分為重質高硫原油,比輕質原油污染大。隨著各國環保要求提高,處理此類原油的成本也會上升。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由于長年國際制裁對伊朗石油產業的打擊、基建設施老舊,直到2018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之前,伊朗的原油產量一直沒有恢復到400萬桶/日的水平。

據歐佩克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2016年,伊朗原油產量為352萬桶/日,出口190萬桶/日;2017年,原油產量升至381萬桶/日,出口達到213萬桶/日,為解除制裁以來最高。

4. 伊朗增減產會如何影響油價?

2012-2015年:伊朗原油產量驟降,國際油價經歷過山車

伊朗早在1920年代就出現了全國性的石油工業,在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統治時期,能源成為經濟發展重點。1974年,伊朗的原油產量一度達到600萬桶/日的頂峰。

但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后,美國和國際社會先后就德黑蘭人質事件和伊朗核項目實施多輪制裁。2012年,美國和歐盟加碼對伊制裁,把制裁擴大到原油出口、金融業、銀行、天然氣、金屬等關鍵領域。制裁加碼前,伊朗2011年的原油產量達到362萬桶/日。

據歐佩克估算 ,2012年,伊朗的原油產量驟降至299萬桶/日;EIA估算當年伊朗出口的原油和伴生氣凝析油降至150萬桶/日,為1986年以來最低。

到2014年,伊朗的原油產量降為278萬桶/日,原油和伴生氣凝析油出口為140萬桶/日。2015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伊核協議,協議于2016年1月16日生效。隨著伊核協議達成,2015年伊朗原油產量略有回升,至284萬桶/日,占歐佩克原油總產量的9%。原油和伴生氣凝析油出口超過150萬桶/日。

這段時期,國際油價坐上了過山車。

2012年3月,布倫特原油一度超過128美元/桶;同年6月跌至90美元,隨后繼續爬升,到8月超過110美元。從當年8月開始到2014年6月,布倫特原油一直在110美元的高位徘徊。

2012年上半年的油價攀升受到了一系列因素影響,包括歐美加強制裁后外界擔憂伊朗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敘利亞、蘇丹、也門原油減產;對主要國家經濟增長看好。但IMF預測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國原油產量達到1998年最高后,國際油價下跌。

隨后在歐洲推出經濟紓困方案、美國宣布改變敘利亞政權為美敘政策重點、美國經濟數據高于預期等因素影響下,國際油價回升到高位。2013年全球經濟整體好于2012年、外界擔憂美國將武力介入敘利亞內戰、埃及政變,國際油價保持在高位。

從2012年到2014年,歐佩克產量略有下降。2012年,歐佩克產量為3113萬桶/日,比上一年增加135萬桶/日;6月油價下跌后,歐佩克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產量有所下降,分別為3120萬桶/日和3060萬桶/日,低于第二季度的3150萬桶/日。

2013年,歐佩克產量為3021萬桶/日;2014年為3007萬桶/日。

而從2014年6月開始到2016年初,全球迎來油價雪崩,跌幅超過70%,為二戰后三次最大油價暴跌之一。

這輪暴跌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原油需求增速放緩、美國的頁巖油產量上漲、沙特開打價格戰、歐佩克拒絕減產。在油價雪崩之際,歐佩克的產量依然在增加。2015年,歐佩克產量上漲到3184萬桶/日。

2016-2018年:歐佩克減產伊朗增產,國際油價回升

伊核協議在2016年1月16日生效后,國際社會開始解除對伊朗制裁,伊朗原油增產。此時的布倫特原油已經在30美元/桶的低位徘徊。

1月16日,伊朗原油產量增至292萬桶/日。1月,伊朗出口原油上升到150萬桶/日,比2015年12月增加40萬桶/日。

而在伊朗增產同時,沙特、伊拉克、尼日利亞、科威特也在增產。1月16日,沙特原油產量為1009萬桶/日;同一天,歐佩克總產量為3233萬桶/日,環比增加13萬桶/日。

1月18日,布倫特原油跌至28.55美元。

面對油價暴跌,歐佩克終于開始調整策略。2016年2月17日,歐佩克和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達成臨時協議,將原油產量凍結在1月水平。9月29日,歐佩克成員國自2008年來首次達成協議,將產量限制在3250萬-3300萬桶/日,限產于11月執行。

同年11月30日,歐佩克再度達成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減產協議,從3380萬桶/日減少至3250萬桶/日。減產協議達成后,布倫特原油漲至50.12美元/桶。2017年12月1日,歐佩克與俄羅斯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同意將減產協議延長到2018年12月底。

而無論是限產還是減產,作為歐佩克成員國的伊朗都享受了豁免,得以繼續增產。

雖然伊朗增產,但布倫特原油依然整體呈回升趨勢,從2016年1月低谷時的低于30美元漲至2017年12月底的65美元上下。漲勢一直持續到了2018年10月。

這期間,2016年歐佩克原油產量為3247萬桶/日;2017年為3238萬桶/日;2018年繼續降為3186萬桶/日。

除了歐佩克減產,美國需求上漲、石油庫存持續下降也成為油價回升的重要因素。

2018年至今:伊朗原油產量再次下降,歐佩克相機增減產

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市場對美國重啟制裁的預期、委內瑞拉原油減產、歐佩克上半年繼續保持減產、美國空襲敘利亞等因素聯合推高油價。布倫特原油5月一度達到近80美元/桶。

美國準備在11月重啟對伊朗能源、金融等領域的制裁更是讓布倫特原油在10月初站上了85美元的高位。

但在制定了11月的期限后,美國也宣布對八個國家和地區豁免180天,允許各國和地區繼續購買伊朗石油。歐佩克方面,為填補伊朗和委內瑞拉減產的空缺,歐佩克在6月22日的會議上決定從7月開始增產,增加原油日產量100萬桶。

與此同時,美國繼續提升原油產量、美聯儲先后四次加息,原油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加強,布倫特原油從10月中旬開始驟降。直到歐佩克+決定從2019年初起將原油產量在2018年10月基礎上減少120萬桶/日,布倫特原油才開始回升。

歐佩克估算,2018年伊朗原油產量355萬桶/日,出口超過200萬桶/日。2019年產量跌至235萬桶/日,2020年為198萬桶/日。

自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歐佩克+已經創紀錄減產970萬桶/日,這一額度隨后被削減至770萬桶/日,從今年1月起進一步降至720萬桶/日。今年2月和3月,沙特自愿額外減產100萬桶/日。目前歐佩克+的減產額度在820萬桶/日左右。2020年,歐佩克原油產量約為2564萬桶/日。

隨著對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增大,歐佩克+于4月宣布未來三個月增產,決定自5月起增產35萬桶/日,6月再增產35萬桶/日,7月將在此基礎上再增產45萬桶/日。沙特還表示,將在未來三個月內逐步取消100萬桶/日的額外減產。這意味著,未來三個月內,歐佩克+將累計增加超過200萬桶/日的石油供給,相當于目前減產規模的25%。

受歐佩克+增產以及美國將與伊朗舉行非直接會談的消息影響,油價4月5日下跌4%,隨后開始回升。

5. 全球石油需求復蘇情況如何?

國際能源署3月的報告預測,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加550萬桶/日,至9640萬桶/日。歐佩克3月的月報也做出了類似預測,預計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將達到9630萬桶/日,大部分需求增長出現在下半年。

歐佩克預測,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需求將增長260萬桶/日,達到4460萬桶/日。該預測主要是基于判斷今年下半年,相關國家的新冠疫苗推廣有積極進展,經濟穩步復蘇,其中北美地區石油需求增長最大。

非經合組織地區的石油需求上漲330萬桶/日,達到5160萬桶/日。預計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

國際能源署預測,2021年第一季度石油需求缺口為480萬桶/日,隨著下半年全球經濟復蘇,到第四季度,石油需求缺口將減少為140萬桶/日。

IMF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預計,全球經濟在2021年和2022年將分別增長6%和4.4%。與今年1月發布的預測相比,IMF將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上調了0.5和0.2個百分點。

然而,新冠疫情依然是經濟增長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歐洲大部分國家目前迎來第三波疫情,美國新增確診依然維持在高位;即便如此,各國的新增確診依然低于去年疫情高峰水平。而全球累計確診排名第二的巴西和第三的印度近期報告的新增確診卻高于去年疫情最高峰水平。

在遭遇確診新高峰之時,巴西和印度的疫苗推進依然緩慢。截至4月7日,巴西有8.87%人口接種至少一劑疫苗,印度僅為5.71%。

總體來看,今年美國和伊朗達成協議面臨重重阻礙,即便達成協議,從伊朗曾經歷的制裁和解除制裁能看到,解除制裁后,伊朗的原油增產短期將給市場造成壓力,但伊朗增減產并非油價長期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當伊朗增產與歐佩克增產同步時,對油價打擊持續時間相對較長(2015-2016年初);但當歐佩克對伊朗增產或減產做出反應、調整產量時則能限制伊朗增產或減產對油價的影響。

目前來看,歐佩克的增減產行動更加可預測,它在合理范圍內的“相機抉擇”并不會成為擾動國際油價的決定因素,關鍵還是要看全球石油需求能否持續恢復。而隨著疫苗接種逐漸普及,全球經濟復蘇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不斷擴散,將穩步推動今明兩年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這也成為國際油價最具決定性的支撐因素。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假如美國解除對伊朗制裁,油價會不會遭遇重創?

從伊朗曾經歷的制裁和解除制裁能看到,解除制裁后,伊朗的原油增產短期將給市場造成壓力,但伊朗增減產并非油價長期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 今年美伊能否達成協議?

上周五的非直接對話后,美國國務院官員表示,美國準備好取消特朗普時期實施的、不符合伊核協議內容的制裁,但不會取消所有對伊制裁,包括涉及恐怖主義、彈道導彈、人權等與伊核協議無關的制裁。

這名官員還表示,如果伊朗依然堅持美國必須取消自2017年以來對伊朗實施的所有制裁,那么談判將陷入僵局。

截至上周五,伊朗沒有讓步跡象, 伊朗駐國際原子能機構大使加里巴迪重申,美國必須取消對伊朗所有制裁。但同時,在維也納會談的伊朗副外長、首席談判代表阿拉格希依然用“非常有建設性”來形容截至目前的談判。

按計劃,伊朗與伊核協議其他簽署國將于14日再次會談。鑒于美伊避免直接見面,雙方的訴求繼續由其他簽約國轉達。預計本輪會談將持續數周。

雖然美國總統拜登承諾將帶美國重返伊核協議,但在重返伊核協議問題上,美國和伊朗存在嚴重分歧。

拜登政府要求伊朗重新遵守伊核協議所有規定,之后美國才考慮取消制裁;伊朗則堅持,只有美國先取消所有制裁,伊朗才會重新全面履行協議。

由于分歧嚴重和常年交惡,美國和伊朗當局都表示不期望本輪在維也納的非直接對話能出現重大突破。

目前更為著急的是伊朗魯哈尼政府。伊朗將于6月舉行總統選舉,由于特朗普任上美伊關系急劇惡化,強硬派大概率將拿下選舉。

伊核協議是以魯哈尼為代表的伊朗溫和派的重要政績,對于魯哈尼而言,最理想情況是美國在伊朗大選前同意取消制裁,或者就取消制裁達成某種形式的協議。

但拜登需要面對國內政治壓力。在美伊非正式會談前,美國國會43名兩黨議員簽署聯名信,要求拜登在談判中與伊朗制定更廣泛的協議,以限制伊朗的彈道導彈項目和在中東地區的擴張。對于伊朗而言,導彈項目是威懾以色列等對手的關鍵,關系到國家存亡,沒有任何談判余地。

伊朗強硬派上臺后,美伊的談判將更為困難。但無論強硬派還是溫和派執政,伊朗的最終決策者是最高領袖哈梅內伊。

哈梅內伊并不看好最初的伊核協議,多次暗示簽訂協議是個錯誤,也多次在講話中強調伊朗完全可以走自給自足之路。

然而考慮到伊朗因制裁承受的經濟壓力,此次伊朗同意與美國進行非直接對話已經表明,哈梅內伊愿意保留伊核協議,前提是伊朗無需再做出重大讓步。美國先取消制裁正是哈梅內伊的要求。

從去年底開始,伊朗的原油出口回升;今年3月,伊朗與中國簽署25年全面合作協議,涉及經濟、戰略、政治合作;韓國也就凍結伊朗的70億美元存款頻繁與伊朗磋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伊朗經濟2021年將增長3.2%。

美國制裁對伊朗經濟的遏制力正在減弱,特朗普采取的極限施壓政策沒有達到目的:伊朗沒有發生政權更迭,和美國所希望的相反,伊朗開始提高核燃料生產能力。

目前,伊朗存儲的20%豐度濃縮鈾已上漲到55千克。根據伊核協議規定,伊朗只能存儲202.8千克濃縮鈾,濃縮鈾豐度不能超過3.67%。與此同時,同樣遭受制裁的俄羅斯正在推動去美元化,計劃在歐亞經濟聯盟建立統一的金融市場。

拜登若沿用極限施壓,到伊朗強硬派上臺后,談判的大門恐將徹底堵死。美國最新表示的準備好取消部分制裁,已經展示了拜登想兌現競選承諾的意愿。

如果雙方能做出妥協,美國和伊朗可能在今年內就重返伊核協議達成某種形式的協議。但如果美國的要求觸及到哈梅內伊的底線,則談判可能無疾而終。

2. 伊朗目前原油產量和出口情況如何?

自從拜登贏得美國大選后,判斷美國將放松制裁,魯哈尼政府從去年12月就要求石油部門做好增產準備,以在數月內恢復到2018年的水平。據歐佩克統計,2018年伊朗原油產量為355萬桶/日,但2020年僅為198萬桶/日。

今年以來,伊朗的原油產量和出口量已經開始持續增長。據歐佩克統計,2021年1月,歐佩克原油產量增至209萬桶/日,2月份進一步增長至212萬桶/日。

標普全球普氏能源資訊分析也顯示,1月,伊朗的原油產量升至214萬桶/日,上漲10萬桶/日,為2019年11月以來最高。原油出口約50-80萬桶/日。美國2018年重啟制裁后,伊朗不再向歐佩克公布其原油數據,相關數據只能由各機構自行估算。

到3月,路透預計伊朗原油產量已升至230萬桶/日。彭博社還預測,伊朗3月向中國出口原油達85.6萬桶/日,為兩年來最高。今年第一季度,伊朗的原油和凝析油出口約為82.5萬桶/日。

截至2018年,伊朗已探明的石油儲量1556億桶,占全球已探明儲量的10%,在全球排名第四,歐佩克成員中排名第三。2019年底,伊朗新發現一處大型油田,估算儲量達530億桶。

這次發現意味著伊朗石油探明儲量增加三分之一,該國成為僅次于委內瑞拉和沙特阿拉伯的全球第三大石油儲量國。

3. 一旦解除制裁伊朗產量和出口會大增嗎?

伊朗政府目標一旦美國取消制裁,伊朗將恢復到230萬桶/日的出口量。但出于對美國取消制裁的不確定,伊朗議會今年1月將政府的出口目標調低至150萬桶/日。

在遭受美國制裁期間,打折出售的伊朗原油并不缺買家。此前,中國、印度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是伊朗原油的主要買家,伊朗今年以來的原油出口增長主要來自中國。

正因油價與沙特發生爭執的印度已表示,美國取消對伊朗制裁后,印度將進口更多伊朗石油。2月,印度從沙特進口的石油下跌42%,美國超過沙特成為印度的最大石油來源國。

媒體報道還顯示,上月,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已經與亞洲的至少五個客戶商談美國制裁解除后的供油協議。其中一個客戶去年沒有與伊朗合作。

據SVB International估算,2020年底,伊朗的原油出口回升至58萬桶/日。TankerTrackers等機構估算,去年9月,伊朗實際出口的原油已上漲到40萬桶/日到150萬桶/日不等。

惠譽國際報告預測,如果美國重返伊核協議,2021年伊朗的原油出口將增加6.8%。到2022年,出口量將達2020年的兩倍。

能源調查公司Rystad Energy預測,取消制裁后,伊朗的原油產量將在2023年超過400萬桶/日。費氏全球能源咨詢公司則預測,伊朗原油產量將在2025年超過400萬桶/日,在2037年達到頂峰的500萬桶/日,隨后下跌。

但伊朗原油大部分為重質高硫原油,比輕質原油污染大。隨著各國環保要求提高,處理此類原油的成本也會上升。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由于長年國際制裁對伊朗石油產業的打擊、基建設施老舊,直到2018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之前,伊朗的原油產量一直沒有恢復到400萬桶/日的水平。

據歐佩克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2016年,伊朗原油產量為352萬桶/日,出口190萬桶/日;2017年,原油產量升至381萬桶/日,出口達到213萬桶/日,為解除制裁以來最高。

4. 伊朗增減產會如何影響油價?

2012-2015年:伊朗原油產量驟降,國際油價經歷過山車

伊朗早在1920年代就出現了全國性的石油工業,在伊朗末代國王巴列維統治時期,能源成為經濟發展重點。1974年,伊朗的原油產量一度達到600萬桶/日的頂峰。

但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后,美國和國際社會先后就德黑蘭人質事件和伊朗核項目實施多輪制裁。2012年,美國和歐盟加碼對伊制裁,把制裁擴大到原油出口、金融業、銀行、天然氣、金屬等關鍵領域。制裁加碼前,伊朗2011年的原油產量達到362萬桶/日。

據歐佩克估算 ,2012年,伊朗的原油產量驟降至299萬桶/日;EIA估算當年伊朗出口的原油和伴生氣凝析油降至150萬桶/日,為1986年以來最低。

到2014年,伊朗的原油產量降為278萬桶/日,原油和伴生氣凝析油出口為140萬桶/日。2015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伊核協議,協議于2016年1月16日生效。隨著伊核協議達成,2015年伊朗原油產量略有回升,至284萬桶/日,占歐佩克原油總產量的9%。原油和伴生氣凝析油出口超過150萬桶/日。

這段時期,國際油價坐上了過山車。

2012年3月,布倫特原油一度超過128美元/桶;同年6月跌至90美元,隨后繼續爬升,到8月超過110美元。從當年8月開始到2014年6月,布倫特原油一直在110美元的高位徘徊。

2012年上半年的油價攀升受到了一系列因素影響,包括歐美加強制裁后外界擔憂伊朗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敘利亞、蘇丹、也門原油減產;對主要國家經濟增長看好。但IMF預測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國原油產量達到1998年最高后,國際油價下跌。

隨后在歐洲推出經濟紓困方案、美國宣布改變敘利亞政權為美敘政策重點、美國經濟數據高于預期等因素影響下,國際油價回升到高位。2013年全球經濟整體好于2012年、外界擔憂美國將武力介入敘利亞內戰、埃及政變,國際油價保持在高位。

從2012年到2014年,歐佩克產量略有下降。2012年,歐佩克產量為3113萬桶/日,比上一年增加135萬桶/日;6月油價下跌后,歐佩克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產量有所下降,分別為3120萬桶/日和3060萬桶/日,低于第二季度的3150萬桶/日。

2013年,歐佩克產量為3021萬桶/日;2014年為3007萬桶/日。

而從2014年6月開始到2016年初,全球迎來油價雪崩,跌幅超過70%,為二戰后三次最大油價暴跌之一。

這輪暴跌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原油需求增速放緩、美國的頁巖油產量上漲、沙特開打價格戰、歐佩克拒絕減產。在油價雪崩之際,歐佩克的產量依然在增加。2015年,歐佩克產量上漲到3184萬桶/日。

2016-2018年:歐佩克減產伊朗增產,國際油價回升

伊核協議在2016年1月16日生效后,國際社會開始解除對伊朗制裁,伊朗原油增產。此時的布倫特原油已經在30美元/桶的低位徘徊。

1月16日,伊朗原油產量增至292萬桶/日。1月,伊朗出口原油上升到150萬桶/日,比2015年12月增加40萬桶/日。

而在伊朗增產同時,沙特、伊拉克、尼日利亞、科威特也在增產。1月16日,沙特原油產量為1009萬桶/日;同一天,歐佩克總產量為3233萬桶/日,環比增加13萬桶/日。

1月18日,布倫特原油跌至28.55美元。

面對油價暴跌,歐佩克終于開始調整策略。2016年2月17日,歐佩克和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達成臨時協議,將原油產量凍結在1月水平。9月29日,歐佩克成員國自2008年來首次達成協議,將產量限制在3250萬-3300萬桶/日,限產于11月執行。

同年11月30日,歐佩克再度達成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減產協議,從3380萬桶/日減少至3250萬桶/日。減產協議達成后,布倫特原油漲至50.12美元/桶。2017年12月1日,歐佩克與俄羅斯為代表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同意將減產協議延長到2018年12月底。

而無論是限產還是減產,作為歐佩克成員國的伊朗都享受了豁免,得以繼續增產。

雖然伊朗增產,但布倫特原油依然整體呈回升趨勢,從2016年1月低谷時的低于30美元漲至2017年12月底的65美元上下。漲勢一直持續到了2018年10月。

這期間,2016年歐佩克原油產量為3247萬桶/日;2017年為3238萬桶/日;2018年繼續降為3186萬桶/日。

除了歐佩克減產,美國需求上漲、石油庫存持續下降也成為油價回升的重要因素。

2018年至今:伊朗原油產量再次下降,歐佩克相機增減產

2018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市場對美國重啟制裁的預期、委內瑞拉原油減產、歐佩克上半年繼續保持減產、美國空襲敘利亞等因素聯合推高油價。布倫特原油5月一度達到近80美元/桶。

美國準備在11月重啟對伊朗能源、金融等領域的制裁更是讓布倫特原油在10月初站上了85美元的高位。

但在制定了11月的期限后,美國也宣布對八個國家和地區豁免180天,允許各國和地區繼續購買伊朗石油。歐佩克方面,為填補伊朗和委內瑞拉減產的空缺,歐佩克在6月22日的會議上決定從7月開始增產,增加原油日產量100萬桶。

與此同時,美國繼續提升原油產量、美聯儲先后四次加息,原油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加強,布倫特原油從10月中旬開始驟降。直到歐佩克+決定從2019年初起將原油產量在2018年10月基礎上減少120萬桶/日,布倫特原油才開始回升。

歐佩克估算,2018年伊朗原油產量355萬桶/日,出口超過200萬桶/日。2019年產量跌至235萬桶/日,2020年為198萬桶/日。

自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歐佩克+已經創紀錄減產970萬桶/日,這一額度隨后被削減至770萬桶/日,從今年1月起進一步降至720萬桶/日。今年2月和3月,沙特自愿額外減產100萬桶/日。目前歐佩克+的減產額度在820萬桶/日左右。2020年,歐佩克原油產量約為2564萬桶/日。

隨著對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增大,歐佩克+于4月宣布未來三個月增產,決定自5月起增產35萬桶/日,6月再增產35萬桶/日,7月將在此基礎上再增產45萬桶/日。沙特還表示,將在未來三個月內逐步取消100萬桶/日的額外減產。這意味著,未來三個月內,歐佩克+將累計增加超過200萬桶/日的石油供給,相當于目前減產規模的25%。

受歐佩克+增產以及美國將與伊朗舉行非直接會談的消息影響,油價4月5日下跌4%,隨后開始回升。

5. 全球石油需求復蘇情況如何?

國際能源署3月的報告預測,2021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增加550萬桶/日,至9640萬桶/日。歐佩克3月的月報也做出了類似預測,預計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將達到9630萬桶/日,大部分需求增長出現在下半年。

歐佩克預測,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需求將增長260萬桶/日,達到4460萬桶/日。該預測主要是基于判斷今年下半年,相關國家的新冠疫苗推廣有積極進展,經濟穩步復蘇,其中北美地區石油需求增長最大。

非經合組織地區的石油需求上漲330萬桶/日,達到5160萬桶/日。預計需求增長主要來自中國、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

國際能源署預測,2021年第一季度石油需求缺口為480萬桶/日,隨著下半年全球經濟復蘇,到第四季度,石油需求缺口將減少為140萬桶/日。

IMF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預計,全球經濟在2021年和2022年將分別增長6%和4.4%。與今年1月發布的預測相比,IMF將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上調了0.5和0.2個百分點。

然而,新冠疫情依然是經濟增長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歐洲大部分國家目前迎來第三波疫情,美國新增確診依然維持在高位;即便如此,各國的新增確診依然低于去年疫情高峰水平。而全球累計確診排名第二的巴西和第三的印度近期報告的新增確診卻高于去年疫情最高峰水平。

在遭遇確診新高峰之時,巴西和印度的疫苗推進依然緩慢。截至4月7日,巴西有8.87%人口接種至少一劑疫苗,印度僅為5.71%。

總體來看,今年美國和伊朗達成協議面臨重重阻礙,即便達成協議,從伊朗曾經歷的制裁和解除制裁能看到,解除制裁后,伊朗的原油增產短期將給市場造成壓力,但伊朗增減產并非油價長期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當伊朗增產與歐佩克增產同步時,對油價打擊持續時間相對較長(2015-2016年初);但當歐佩克對伊朗增產或減產做出反應、調整產量時則能限制伊朗增產或減產對油價的影響。

目前來看,歐佩克的增減產行動更加可預測,它在合理范圍內的“相機抉擇”并不會成為擾動國際油價的決定因素,關鍵還是要看全球石油需求能否持續恢復。而隨著疫苗接種逐漸普及,全球經濟復蘇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不斷擴散,將穩步推動今明兩年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這也成為國際油價最具決定性的支撐因素。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元市| 龙里县| 赫章县| 奉贤区| 蒙城县| 华蓥市| 沙雅县| 乐亭县| 达州市| 临潭县| 霞浦县| 池州市| 昭觉县| 贵定县| 平原县| 额尔古纳市| 榆树市| 新巴尔虎左旗| 竹北市| 阿瓦提县| 香港| 新干县| 芦溪县| 建瓯市| 会东县| 长丰县| 锡林浩特市| 营口市| 吉木萨尔县| 大竹县| 壶关县| 塔城市| 师宗县| 天门市| 桦南县| 桃园市| 宝应县| 偏关县| 含山县| 玛纳斯县|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