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周芳穎
編輯 | 樓婍沁
中國獨立設計師正成為國內外時尚商業品牌的熱門合作對象。
僅在上一季上海時裝周的秀場上,就能看到Canada Goose加拿大鵝 x Angel Chen,ASICS 亞瑟士 x 8ON8,以及balabala 巴拉巴拉 x CHENPENG等聯名系列推出。而這一季上海時裝周也有ICICLE之禾 × SAMUEL GUì YANG,以及Gentle Monster x SANKUANZ等合作。
這種熱鬧背后蘊藏著時尚商業品牌與設計師品牌均渴求的機會和利益。
“我們光靠賣自己產品獲得的利潤只能投入下個季度的開發,以及負擔公司內部的運營。如果要做額外的事情需要更多的收入。”獨立設計師品牌CHENPENG創始人陳鵬告訴界面時尚。
陳鵬說的“額外的事情”包括舉辦時裝發布會。
在距離這一季上海時裝周僅剩一周時,陳鵬突然決定舉辦大秀來發布新系列。相較于提前幾個月做準備的設計師們,陳鵬因為臨時加場需要在場地、燈光音響、模特等方面額外付出成倍的價錢。

但陳鵬的底氣來自于品牌較充足的資金儲備。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是他與包括男裝品牌GXG、運動品牌李寧等推出聯名合作系列所得的收益。
他向界面時尚透露,前述商業品牌聯名款可以賣到幾萬件的數量,其中一款產品在薇婭直播間露出的三分鐘內甚至一口氣賣出5000件。
在陳鵬看來,雖然商業品牌與中國獨立設計師合作已不是新鮮事。但疫情還是起到了推手作用。
他提到,一方面,由于疫情,很多設計師無法在海外市場做發布以提升品牌的影響力,這使得他們會將更多發展重心放在國內市場,因而會更看重及積極把握針對國內市場的商業品牌聯名合作機會。
另一面,商業品牌也因為疫情影響而在市場宣發上存有余量預算,因此更有意愿去開發一些創意內容,比如與設計師合作。
notSHOWROOM主理人張櫻也對界面時尚表示,疫情可能是有催化劑的因素,但整體設計師品牌逐漸獲得市場認可或是聯名興起背后的根本原因。
notSHOWROOM作為上海時裝周的官方Showroom之一,是幫助獨立設計師品牌與買手、媒體等線下渠道連接的重要平臺。
張櫻曾幫助不少設計師品牌和商業品牌“牽線搭橋”。她能明顯感受到,近年來設計師品牌的理念、工作方式、創意產出等方方面面正得到越來越多的理解和認同。同時,商業品牌也變得更加開放,提供更多資源來探索多樣化合作的可能性。
對于商業品牌而言,與中國設計師合作的聯名系列賣得好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能通過主系列之外的新產品來吸引新消費者。事實上,與中國設計師合作,是不少商業品牌近年來常用的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手段,有助于商業品牌進一步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
但按照張櫻的說法,現在商業品牌與設計師的合作已不只停留于創意營銷層面,聯名合作更多是實打實的產品研發合作。這意味著雙方在生產、銷售等更具體業務環節都需要有溝通、交流和協作。
notShowroom牽線的一次合作就是一個好例子。
notShowroom亦是此次促成高端女裝品牌ICICLE之禾和獨立設計師品牌SAMUEL GUì YANG合作的中間平臺。兩方聯名合作的2021秋冬系列將于10月中旬在之禾門店、精選買手店、天貓等全渠道上市。

之禾品牌總裁姚曼麗對界面時尚介紹,由于疫情,SAMUEL GUì YANG的設計師楊桂東從倫敦工作室飛來上海的時間有限,因而雙方除了努力對很多在版型理解不一致的地方進行深入反復的討論打磨,也對工作進行了細致分工:SAMUEL GUì YANG主要負責設計圖制作及上半年的媒體推廣和批發業務;之禾則負責下半年直接面對零售渠道的推廣。
陳鵬從設計師的角度闡釋了合作流程。作為已有豐富聯名合作經驗的設計師,他自己總結了一套經驗以確保合作的順利落地。
他說,他和團隊會根據合作品牌提出的訴求做好規劃,將工作節奏細化。比如,他會在前期產品開發階段定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做設計企劃,中間開發打樣時間預留兩個月,然后宣發階段會提前預留一個月給品牌做前期預熱。這樣能保證產品在上架前的一個月就完成宣傳物料的制作,而備貨最早能在半年前完成。
同時,他還設立了一個2至3人的小團隊專門負責和商業品牌的對接。在他完成設計企劃的方案后,團隊會進一步和商業品牌內部的設計團隊、供應商等部門對接來細化落實方案。
“設計師品牌的體系做到第三年已經很完整了,這時候也需要從商業品牌的體系中去學習新的東西。”陳鵬第一次與商業品牌合作是在2018年,正好是他品牌成立的第三年。
值得提到的是,雖然看起來設計師品牌在與商業品牌合作時會需要學習更多,但現實情況是,這種學習從不是單方面的。
2019年9月,鄂爾多斯集團旗下品牌ERDOS曾聯合《ELLE》與8位獨立設計師合作過一個聯名系列。設計師們以羊絨為材料,圍繞著可持續時尚的主題分別設計一件作品。該項目曾帶設計師們到ERDOS工廠深入了解品牌供應鏈端的運作方式。

鄂爾多斯集團品牌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戴塔娜回憶道,獨立設計師品牌M?RCHEN的一條裙子采用了很多羊絨手工花的設計細節。她從工廠的工藝師得到反饋說,這種設計難度不小而且比較耗時,但大家是興奮的。
“因為對于我們一些規模大且高自動化的工廠來說,這種類型的設計會是一個很好的刺激,對于工廠的工藝團隊來說也能提供很好的思考方向。”戴塔娜說。
當然,合作過程中不可能毫無摩擦和碰撞。商業品牌和設計師品牌需要在內核上匹配,且在具體業務執行遇到分歧時,保持相互溝通、理解和信任。
2020年秋冬系列發布時,獨立設計師品牌8ON8將與運動品牌Kappa合作的膠囊系列一同帶到了倫敦時裝周的秀場上。緊接著在2021春夏系列中,8ON8又將與ASICS合作的膠囊系列帶到了上海時裝周蕾虎LABELHOOD的秀場上。
8ON8創始人龔力對界面時尚表示:“我會選擇這樣方式的合作,肯定是因為雙方的品牌調性契合。這樣的大合作對品牌的整體形象和美學輸出都會有一個提升。”
但龔力也提到,在為這樣的大合作做設計時會有不小的限制,比如,有些歷史悠久的品牌對品牌商標的使用很嚴謹,顏色和字體都有規定,而設計師需要遵守一套完整的體系,包括所做設計的顏色和商標顏色不能太相近等等。
陳鵬則以自己與李寧的合作為例,講述了溝通與理解之于與商業品牌聯名合作的重要性。他與李寧已合作三年,但在每次合作的過程中仍需要經常協商。

陳鵬回憶道,在和李寧做敦煌系列的時候,也曾產生過摩擦和角力。李寧想要的是能夠直接帶動銷售的款式,但他認為部分產品可以更為大膽一些,用來慢慢培育市場。但出于商業考量,李寧還是刪除了這些款式。
“起初我一有些情緒,但后來經過市場驗證,發現其實他們有自己的邏輯,因為他們留下來的款是真的能夠產生效益的。”陳鵬說。
聯名合作始終繞不開的是對實際效益的計算。此時,聯名合作的雙方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是,創意的天花板在哪里?
在前述ERDOS與8位獨立設計師的合作后,參與該項目的獨立設計師鐘嘉琦(Tommy Zhong)和陳序之(XU ZHI)與ERDOS再度合作,于一年后分別推出了公開銷售的膠囊系列。
戴塔娜稱:“正是在之前的基礎之上,兩位設計師在后續的合作中知道我們工廠的底線在哪里,能配合創意的空間有多大,所以后續合作很順利。”
實穿性和價格定位也是商業品牌在聯名合作時需要把控的部分。
戴塔娜表示,設計師有些特別的工藝看上去很美,但容易忽略實穿性。此外,雖然成品價格取決于實際生產中的材質和工藝,但始終不能和品牌原本的定位偏離過多。畢竟,聯名系列還是要面向品牌的原有客群。
而陳鵬合作過的一些品牌會在企劃時就與設計師細化原料要求。例如,品牌會要求整個系列產品原料的70%需要使用日常備大貨的材料,而剩下30%可由設計師從市場上額外搜尋。
這保證了聯名系列在成本上的可控。而設計師的意義在于,即使和商業品牌用同一塊布料,他們也能通過剪裁、疊加刺繡等巧思將成品的設計感發揮到最大化。
然而,現在市面上不少設計師聯名系列都通過限量售賣,甚至只展示不售賣的形式來平衡商業可行性。
龔力表示,8ON8和ASICS的聯名系列就是以市場推廣的目的為主,因而品牌在成本上的限制不多,從而以限量售賣的形式來控制投入。此外,出于創意推廣的目的,該系列運用了比較復雜的工藝,只能由8ON8工作室來負責生產。

ERDOS在2019年發布的獨立設計師合作系列僅限展示,未做發售,而之后與Tommy Zhong和XU ZHI再次合作的膠囊系列也僅限微信小程序、天貓旗艦店,及線下精選店鋪進行發售。
戴塔娜稱:“我們需要探討這種獨立設計師合作系列跟渠道背后代表的特定客戶群體適配度有多大。每一個系列可能都不太一樣。”
數字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高效地解決設計師聯名款商業可行性低的問題。
定位自己為國際創新設計聚集平臺的買手店ITIB就期望以電商數據反哺設計師的產品開發過程,讓設計師在其店內銷售有針對性的聯名款。
ITIB創始人徐凱特對界面時尚表示,ITIB成立了一個設計轉化團隊,其中的工作人員都是來自商業品牌的資深設計師。該團隊直接與獨立設計師對接,意在以相似的經歷背景與獨立設計師達成平行溝通,與此同時,站在ITIB的角度以電商數據和市場分析為基準來提供產品商業化意見。
據徐凱特介紹,ITIB和設計師的聯名款在定價上更偏向商業品牌,但產品風格將保留設計師品牌的基因。

成立不足半年,ITIB正在接洽合作的獨立設計師品牌有近20個,其中包括ANGEL CHEN、HAIZHEN WANG等等。在ITIB天貓旗艦店可以看到,該店內銷售的設計師合作單品除了羽絨服、皮衣等成本較高的單品價格突破千元,其它產品均在百元左右的價格區間。
不過,從長遠看,商業可行性的問題并不算太難解決。商業品牌與獨立設計師的合作想要長久,還需要考慮更多。
一面是在“萬物皆可聯名”的泛IP時代下,大眾對聯名款為品牌增值的認同感變得越來越稀薄。
另一面,獨立設計師品牌如何在參與聯名合作項目,甚至于品牌形成更深入合作時——比如加入商業品牌擔任創意總監——維持自身品牌的成長性。
“任何設計師品牌的主要任務仍是把自己的品牌做好,因為我們都處于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的狀態。”龔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