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專訪?|亞洲藝術金融學院院長范勇:盤活藝術資產,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亞洲藝術金融學院院長范勇:盤活藝術資產,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本次交流,是基于范勇院長對藝術金融發展的深入研究,來探討“藝術金融”與大審美經濟之間的關系。

2020年界面藝術頻道策劃的“大審美經濟”欄目在年末最終和大家見面,并發表了《為何我們要重提審美經濟?》一文,闡釋了我們對中國當下社會文化發展的觀察和思考。作為國內首家關注審美經濟的藝術媒體頻道,希望將當下正在發生的生動的商業案例、未來行業發展態勢以及各方專業人士的深刻洞察觀點紀錄下來,與更多的人分享,為研究大審美經濟,提供最生動的中國故事。首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悅笛首提“生活美學產業”新觀點

本期接受專訪的嘉賓來自亞洲藝術金融學院院長范勇。他是國內首個開創了藝術金融教育平臺的學者專家型創業者。本次交流,是基于范勇院長對藝術金融發展的深入研究,來探討“藝術金融”與大審美經濟之間的關系。主要從精神消費時代下,民眾對審美需求的改變、百萬億表外藝術資產如何盤活、藝術資產如何確權、確真、確值、藝術金融為誰服務以及藝術金融如何能提升國家文化自信等幾個維度進行了深入溝通,并提出通過藝術金融的教育普及幫助民眾提升審美水平的觀點。

范勇擁有十數年投行經歷,曾為眾多國際金融機構工作。創辦AIAF之前,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宏觀經濟研究工作。是《德勤藝術金融報告》、《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18)》、《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19)》、《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9)》、《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20)》撰稿人。

界面藝術:作為國內首家以培養高端藝術金融專業人才的學院機構,在過去的幾年里,讓很多金融和藝術領域的高級管理者和愛好者坐在了同一個課堂,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現象,藝術金融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煞窈臀覀兎窒硪幌?,作為學院的創始人,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選擇了這個新興的教育方向呢?藝術金融之于大審美經濟,其主要價值增長點在哪里?

范勇:首先,我覺得審美經濟這個理念是非常好的,在這個概念的引導下,比較適合來看中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狀態。為什么我們可以從藝術金融的角度來詮釋這個問題呢?是因為中國的社會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一百年。從一個動蕩不安,積貧積弱的時代,到新中國的誕生,然后又有了一定的社會財富的積累。改革開放,讓大家實現了理念、思想、財富和生活各個方面的提升。在這種背景下,短時間內帶給中國不同的時代特征。這種特征在不同的時代、國家都出現過。比如百年前的歐美,工業革命帶來了經濟的富足,但也面臨發展上的困惑和創新。所以從魏瑪共和到包豪斯,就誕生了新的審美。早期的奢侈品理念,也是把藝術和工匠精神結合起來,適應工業化、商業化的限量生產模式,推動了西方文化藝術和審美經濟的融合發展。二戰以后,工業化社會快速發展,城市的財富得到巨大增長,物質消費開始飽和,在這種背景下,從工業文明跨入到后工業文明時代,開始了精神消費。

應該說中國在近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也形成了一種“雞尾酒會效應”。各種新舊事物都混合在一起,社會高速發展得沖擊和震蕩,帶來了一些讓我們看得眼花繚亂的社會發展景象,有最先進的也有最落后的,有最開放的也有最封閉的。因為這種多元文化的出現,快節奏、多元化帶來得不確定,讓人們感到迷茫,也才有了對傳統回歸的追求。所以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從對物質商品的實用性需求慢慢開始有了審美地需要了。這種審美需要出現在不同層面,各個領域里面。比如說我們研究文化產業的時候,這個體系很龐大,為什么我們要切入藝術呢?因為我們覺得審美在這里是最核心部分,又是基礎的線路,因為在研究東西方文化核心的時候,不管是宗教還是政治,對文化的集中表達都是通過藝術的方式來進行解讀和詮釋。在那個沒有電視和照相機的時代,怎么把深奧的文字變成普羅大眾都能接受的東西呢?往往就是借助藝術家的想象力。通過他們的妙筆生花,對人情冷暖的感受,以及人性光輝的追求,創作了偉大的藝術作品。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局部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長528.7厘米,寬25.2厘米,絹本設色。

現在的中國,不管是個人還是機構,都在轉向審美需求。比如以公司為例,十年前沒有人會考慮所謂的產品界面友好和標識美觀這些問題。以城市為例,變化最大,以前我們所居住的那個不叫城市,只能叫功能集合區,很多功能只是堆在一起,沒有協調性和生活性。后來城市開始變化地越來越美了,講究天際線,城市功能配套,再到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開始有了很多漂亮的建筑體和漂亮的建筑材質。在城市生活中的人群,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從農耕簡單供給不足的時代進入了工業飽和的時代,工廠一直在生產,但人的基本需求一日三餐就那么多,就會出現了很多物質過剩的經濟。在過剩經濟出現之后,人就會從繁重的勞動里面解放出來了,這個時候就會有多余的時間來解決內心提出的要求,去滿足文化啊,藝術啊,對美的需求,去欣賞去品味。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對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會有了設計要求,對體驗上有了更多美好追求,反過來讓經濟的供給側也發生了根本的調整和變化。

后工業時代越來越提倡人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的轉移,所以我們研究藝術金融就是從創意經濟入手去觀察它。在學院創建之初,藝術金融好像沒有一個獨立的定義和概念,也沒有一個產業經濟的概念。大家更多把它認為是一種奢侈的、高端的、有貴族和特權象征的東西,還帶有意識傳承性,和老百姓的關系離得比較遠。但我們從創意經濟的角度來觀察它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視角。我當時請了世界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在北京和他討論什么是創意經濟,創意經濟的核心是不是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他覺得這是一個沒有系統說過的問題。所以我的觀點是如果創意、想象力和創造力是藝術家最重要的能力的話,那么藝術品只是一個藝術家思想、情感、智慧具象化的一部分。如果要把一個人解讀為一個思想者,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方式,來為他的智力資本定價,如果有了這個答案,未來我們可以像科學家生產芯片一樣來體現他的智力價值。這個觀點讓約翰·霍金斯覺得很前沿。后來我又邀請中國的創意產業之父厲無畏先生。我們討論創意經濟和創意產業的區別在哪里,他的回答很有趣,覺得中國還在做一個很基礎的工作。創意經濟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但是產業是有門類之分。當創意發展為一種產業,就可以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創造力。實際上,這都取決于對創意的理解。

我后來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從工業文明向后工業文明的轉型過程中,人們站在物質經濟的角度來看文化,是一種仰望的姿態,會被過去所拖累。因為在展望未來的時候,是脫離不了這個基礎。但在低維的角度去看高維東西的時候,是看不到它的價值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想,在后工業時代,精神消費如果還是一個初級階段,需要依附于傳統產業做事情,它主要的功能是什么?舉個例子,創意經濟是把工業文明留下的工業遺產重新注入活力,比如工廠。過去這些工廠是在市郊,現在變成城市中心。這些遺產又不能拆,那我們怎么讓這些遺產活起來?由于建筑結構不能改變,所以硬的產業是裝不進去的,只能是軟的文化藝術,就像是水一樣,可以無形地灌注進去。于是出現了北京798,上海的M50, 這些創意產業都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國外的話,倫敦就更多,因為他們更早地進入到后工業時代,有很多工業區的改造。我們現在更多是借鑒和模仿了他們的經驗,但現在也在探索創意經濟是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唯一路徑。

范勇先生與一帶一路主題藝術作品“絲路金磚”簽字并合影

我們開始做了新的思考,從底層的產業慢慢走向了它的核心,而藝術就是它最核心的部分。因為藝術往往是一個國家文化靈魂,這些文物藝術品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它們既有文化屬性,又有資產屬性。第二呢,它有巨大的存量。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過去所擁有的文物,以及現當代所創作的藝術品,包括一些工藝大師所傳承的工藝品。比如玉器,這種物理載體,來源于自然界,本身沒有文化屬性,但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借助它注入了意義,形成了重要的文化載體。以此類推還有很多這種載體,數萬種之多。此外,還有一些文化知識產權,數量也是很龐大的。關于這部分,我們就會發現,如果要研究整個中國的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涉及的門類就非常廣泛,要抓到最核心的東西,那就是文物藝術品,它的總量預估是百萬億的規模。

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覺得怎么能有這么多的文化總量。后來我們就做了一個采樣,國家文物局在2018年就做了一個普查,中國有5535個博物館,有1.08億件套藝術品和可移動文物。我記得有一次論壇上的專家發言,提到文物在借展過程中,需要買保險,但因為沒有評估體系,無法定價,最后決議形成一個原則,按照一級文物為2千萬/件、二級文物250萬/件,三級文物50萬/件,這樣的保險定價標準。我們算一個平均值500萬/的話,那也是500萬億的體量。而且這還沒有談到二級市場,或者非遺這類。如果都算起來,百萬億都少說了。所以聽起來,這是一個文物藝術品,但卻是一個很龐大的表外資產。

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一個新的發展源頭,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存量是非常巨大,這些東西如果不盤活的話,就會成為一個累贅。因為一個國家文化要延續,是需要一個物質證據,國家為什么重視考古呢?因為西方提出來,所謂的文明需要有三個要素,第一是文字,第二是城市,第三是有實證,也就是有文物證明的歷史。中國當時提出來就是甲骨文,但有人認為甲骨文只能證明三千五百年,如果這樣的話,夏商周的歷史就沒有了。那為什么我們提出要文化自信呢?就是因為這個標準在。西方學者認為,文明史越長對世界貢獻越大。如果我們以文字出現的時間來定格的話,就無法證明我們的夏商周歷史,所以就需要加強考古,比如三星堆的火熱,就是一項很重要的發現。

回過來講我們對大審美經濟的價值增長點,為什么定位是在藝術品金融方面,核心就在于中國有大量能證明我們悠久文明的文物藝術品。但它們現在在博物館里面,無法盤活。從保護修復到學術研究出版再到展覽,最后和大量老百姓接觸,這個過程中的費用都是來自財政撥款。對國家來講,付出巨大。如果繼續要用傳統的方式去盤活它,是沒辦法做的?!段奈锓ā芬幎?,只要是超過100年的都是屬于文物,是國家所有。這和西方是不一樣,他們是沒有文物藝術品這個說法的,只有藝術商品,當年西方資產階級勝利了,割了王公貴族的命,資本買了那些特權階層的藝術品,西方可以把古董和藝術品放在一起拍賣,但在中國沒有這樣。

藝術金融研究的對象主要幾大類,第一是文博資產,包括民間的,第二是當代藝術,第三個是工藝美術,第四是文化載體,比如玉器,第五是非遺,包括鄉村和城市的,第六是由上面幾個組成的知識產權,這些領域會帶動下游的文創。我認為藝術金融研究的內容,第一是藝術新經濟的浪潮,和大審美經濟是一樣的,并不是研究具象的藝術品。第二是研究如何將存量盤活,制定標準。表外資產說是我們這個學院建立的核心原因。目前文物是無法進入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但如果一旦要進行市場化的運作,就一定要做估價。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文物借展的時候買保險,就需要估值。如果資產的流動性好的話,就可以用作投資,分得利潤。把資產變成資本,有了資本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情。我們要把商品變成資產,這就是藝術金融最核心的部分。

那么怎么樣讓商品變成資產,就像是企業進行改制一樣,就需要法律上的確權,藝術品本源上的確真、市場上的確價,以及來源的合法性都需要一種流程化的標準操作。我當初做這個學院的時候,就是看到了這種價格模糊的問題,需要提供供給側。如果沒有供給側,市場就會從全球去尋找供給側,所以歐美日韓的動漫、電影、以及體育俱樂部和拍賣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國家如果要振新文化發展,沒有市場的供給側,而是光靠行政命令的話,那很難滿足整個社會14億人群的各個方面訴求。我常常對別人講的就是藝術金融不是一個簡單的交易買賣,而是首要解決專業的人才和標準問題。學院是順應了這個時代的潮流,提前預測了這些發展,通過我們的教學研究對全球優秀的機構進行了調研,找到范本案例。如果單靠國家來解決這個問題,效率會比較慢,需要多方的力量。

所以總的來說,選擇藝術金融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是一個篩選產業的過程。從創意經濟到創意產業再到文化藝術品,再到如何將這種文物藝術品進行資產盤活以及為盤活前如何為市場開放做好人才儲備,這是我思考的一個邏輯線。

 

界面藝術:您談到隨著精神消費的崛起,藝術品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將成為歷史的必然,而伴隨著這個新領域的開發,藝術文化的金融服務業會成為創新增長的關鍵力量。但同時這個方向在我國是一個較新的復合領域,需要全新的思維模式和匹配的商業環境。在過去的幾年里,您觀察到金融市場和人才有一些什么新的變化嗎?這些人才在接受了學習培養之后,是奉獻在哪些領域,思維上有哪些改變?可否有一些案例分享?

范勇:我覺得新的人才要有新的思維邏輯,是人文經濟的領袖,藝術金融專家,這個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你一定要有基本的人文修養,也有領袖一樣的眼光和格局。在具備知識和眼光之后,再做經濟判斷,會更有創新的可能性。比如宋朝,把中國的陶瓷藝術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同時把藝術做成了商品,宋瓷出口貿易和北方游牧民族進行貿易,經濟收入一度超過當時國家GDP的60%。從藝術品到生活品,全民都可以參與,國家把社會上的熱錢也吸收到國庫了,然后有大量的資金去解決國防、民生、基礎建設啊,而民眾也得到了審美熏陶。

另外光懂得藝術和金融都不行,需要懂得兩者的融合,而不是簡單做知識加法?,F在學院覆蓋了來自銀行、家族辦公室、保險、美術館、畫廊、拍賣行等整個金融和藝術系統的人才,這個資源的聚集力量可以讓我們和任何區域的資源得到高效對接。另外學員學習了關于財富管理課程,接受了藝術金融的教育,有了完整的知識框架,再通過一些定向的學習走訪,進行高地的案例研究,這是為中國800萬金融從業人員,一次新知識的賦能機會。現在標準理財產品已經無法滿足很多高凈值人群的需求了,財富的多樣性要求服務的個性化,這樣也帶動了家族私人辦公室財富管理顧問的發展。對金融從業人員的要求從最早的賺錢、投資、理財再到財富管理,專業度會越來越高。

2020年參加今日財富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演講內容被多家主流媒體轉發

2018年我們成為第一個在中國擁有課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商學院,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所以也吸引了很多跨國銀行、私人銀行、以及一些收藏家和高級人才的加入。我們和蘇富比這類藝術機構所培養的人群最大的區別就是,數量上50%都是金融從業人員。我們要在精神消費時代,考慮金融服務業如何匹配新的創新服務。作為金融行業人士,無法改變藝術文化的生產端,但可以努力改變流通和消費端,研究如何市場化,金融化?,F在上海在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目前金融從業人員過去所面對的問題是一種可測量的資產,但現在精神消費時代,更多的是感受和體驗。早期諾貝爾獎頒發給做期權做定價模型的,但是近十年開始發生了變化,頒給的是研究體驗經濟的學者,去年獲獎學者研究的就是拍賣機制的專家,這就是對非標產品的價值認可方式,通過競拍機制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這就給藝術金融做了很好的引領。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員的事業方向重新錨定,比如一些私人銀行的專家,要為高凈值人群提供家族辦公室,除了解決家族榮耀、教育傳承、增值保值、和合理避稅四個問題,開始考慮到需要提供增值服務,這在西方呢,藝術品在資產配置中占的比重挺高的。但藝術品如何估值定價,就需要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理論和實踐經驗的。中國這塊是空白的,學習就成為必要了,結合中國的國情來制定一個服務系統和規范的標準。還有一位風險投資家學員,在做讀DBA學位課程的時候,需要找一個和自身行業不相關的領域做研究,就選了民營博物館的發展模式做課題,但又沒有合適的資訊,通過在學院系統全面學習獲得需要的內容和研究方法,她開始熱愛這個新領域。還有一位企業家,來學習本打算是為了增加自我文化修養,后來學習中對藝術IP感興趣,就結合自身的企業業務做了改變,用藝術IP賦能原有自己的傳統行業,增強了新的消費審美體驗。

 

界面藝術:雖然藝術作為金融產品在歐美國家已經有了很好的實踐案例,但在中國目前還屬于一個實驗和探索的階段,藝術資產化對于很多普通大眾來說還比較陌生。您認為在推進藝術資產化以及普及藝術資產在資產配置的過程中,金融行業還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范勇:對于金融機構來講,將來利率市場化了,想要通過牌照和特許權來獲得利差的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就需要靠人的差異化來提供差異化的服務,而人的差異化靠人的知識結構和素養的差異化。就好比一個懂藝術的為私人銀行家當顧問和一個不懂藝術的當顧問,差別很大。后者只會告訴你投什么,能賺多少錢,但不能把你的人生理想、情感和工作完美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高感性的財富人生。在西方,提供藝術品投資咨詢的顧問一小時的收費是3500歐,交易專家做藝術品的交易,中介費用可以是10-15%,拍賣行的雙向收費可以達到30%。另外,投資銀行的人才也是匱乏,在國外少數銀行能提供藝術品的抵押貸款服務,有這個鑒別和管理能力。但國內是幾乎做不了,只能是用個案性質去做。國內做藝術品基金做不好的原因是因為風險管控是很嚴格的,之前是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在國外的藝術品抵押貸款要比住房利率高出5到6倍,就是因為專業性要求高,一般人做不了。此外就是保險,現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基本就兩家了。因為他們有這樣的人才和系統機制,但我們國內是沒有的。就算是接了單,具體還是要轉給專業公司,大部分利潤給了外資。

在未來,中國的金融行業會發生質的變化,但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提供非標準化的財富管理服務。從抵押貸款到財務管理,再到保險等等。我希望在精神消費時代,金融服務業要進行創新。首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二,盤活表外資產,變成增量。第三,上海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的目標完成,必須要有復合型的高端人才儲備。我認為,中國未來精神消費領域涉及的范圍這么寬廣,專才是不夠用的。

過去大家從事的工作,都是一種陸軍思維,就是簡單擴大再生產,賣掉東西再獲得資本,很難確定自己的戰略規劃品牌等,滿足不了巨大的供需矛盾。那我們現在是需要把大家變成空軍,升空之后就是一覽眾山小,金融因為掌握的信息資源多,所以它配置的資源要素效率高。另外,我們把所有權和金融權進行分離,東西是你的,但是管理權是我的。我們還可以做杠桿,去做文化帶不來的價值。第三個,專業化分工,各自分工協作。我們的核心就是讓大家對行業生態有一個全景化地掃描,有一個底層邏輯。

 

界面藝術:好的藝術不僅能提供物質財富,也可以滋養精神世界。但不管在藝術消費還是藝術金融兩個板塊,都會涉及到審美教育問題。作為一家培養高端人群專業素養的教育機構,您是如何思考美育這個問題的呢?

范勇:藝術金融我們梳理了三個部分,高凈值人群是財富配置和傳承哲學,而中產階級是可以裝飾美化和審美教育,未來也可以參與藝術理財金融普惠中,普通老百姓就是消費升級,這會要求產業升級,而產業升級的核心是產業藝術化。因為我認為,把藝術變成產業化,是又貴又不好喝,但是把產業藝術化,就是在湯里面加點鹽,就好喝多了。這個過程就比如創意園打造、服裝國潮化、產品文創化,滿足人們的審美剛需。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現在的生活,更多是形而下的東西,但形而上的缺失就成為一種機會。因為滿足了不同的需求,所以審美變成了改變生產要素配置的核心標準。我們認為,只有產業藝術化,藝術就成為一種提高國民審美素質的方式。所以我們談藝術的時候,為什么一定要談金融,就是因為通過談財富,不斷開創藝術金融的很多可能性,引導不同層面的人們了解藝術走進文化,從而起到審美教育。

另外我們談審美經濟,藝術金融就起到一個內核的功能,通過創新,將這個300萬億的貨幣資產導入到文化藝術領域,通過對這個領域的生產、流通、消費形成一個有特色的體系建設,也體現大國的風范,讓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時候,不再是一個“錢多多”的形象,而是彬彬有禮的形象。中國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財富配置的問題,還是一個財富理念思想的轉變問題,隨著投資渠道的狹窄,CRS對財富傳承的影響,包括現在全球放水帶給各方面的挑戰,通過文化藝術這個行業的發展,金融的助力,科技的助力,讓我們找到一個新的趨勢,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理念,通過文化藝術的熏陶,審美的提升,來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亞洲藝術金融學院院長范勇:盤活藝術資產,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本次交流,是基于范勇院長對藝術金融發展的深入研究,來探討“藝術金融”與大審美經濟之間的關系。

2020年界面藝術頻道策劃的“大審美經濟”欄目在年末最終和大家見面,并發表了《為何我們要重提審美經濟?》一文,闡釋了我們對中國當下社會文化發展的觀察和思考。作為國內首家關注審美經濟的藝術媒體頻道,希望將當下正在發生的生動的商業案例、未來行業發展態勢以及各方專業人士的深刻洞察觀點紀錄下來,與更多的人分享,為研究大審美經濟,提供最生動的中國故事。首期嘉賓采訪文章:專訪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悅笛首提“生活美學產業”新觀點

本期接受專訪的嘉賓來自亞洲藝術金融學院院長范勇。他是國內首個開創了藝術金融教育平臺的學者專家型創業者。本次交流,是基于范勇院長對藝術金融發展的深入研究,來探討“藝術金融”與大審美經濟之間的關系。主要從精神消費時代下,民眾對審美需求的改變、百萬億表外藝術資產如何盤活、藝術資產如何確權、確真、確值、藝術金融為誰服務以及藝術金融如何能提升國家文化自信等幾個維度進行了深入溝通,并提出通過藝術金融的教育普及幫助民眾提升審美水平的觀點。

范勇擁有十數年投行經歷,曾為眾多國際金融機構工作。創辦AIAF之前,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宏觀經濟研究工作。是《德勤藝術金融報告》、《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18)》、《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19)》、《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9)》、《中國文化金融發展報告(2020)》撰稿人。

界面藝術:作為國內首家以培養高端藝術金融專業人才的學院機構,在過去的幾年里,讓很多金融和藝術領域的高級管理者和愛好者坐在了同一個課堂,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現象,藝術金融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煞窈臀覀兎窒硪幌?,作為學院的創始人,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選擇了這個新興的教育方向呢?藝術金融之于大審美經濟,其主要價值增長點在哪里?

范勇:首先,我覺得審美經濟這個理念是非常好的,在這個概念的引導下,比較適合來看中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狀態。為什么我們可以從藝術金融的角度來詮釋這個問題呢?是因為中國的社會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一百年。從一個動蕩不安,積貧積弱的時代,到新中國的誕生,然后又有了一定的社會財富的積累。改革開放,讓大家實現了理念、思想、財富和生活各個方面的提升。在這種背景下,短時間內帶給中國不同的時代特征。這種特征在不同的時代、國家都出現過。比如百年前的歐美,工業革命帶來了經濟的富足,但也面臨發展上的困惑和創新。所以從魏瑪共和到包豪斯,就誕生了新的審美。早期的奢侈品理念,也是把藝術和工匠精神結合起來,適應工業化、商業化的限量生產模式,推動了西方文化藝術和審美經濟的融合發展。二戰以后,工業化社會快速發展,城市的財富得到巨大增長,物質消費開始飽和,在這種背景下,從工業文明跨入到后工業文明時代,開始了精神消費。

應該說中國在近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也形成了一種“雞尾酒會效應”。各種新舊事物都混合在一起,社會高速發展得沖擊和震蕩,帶來了一些讓我們看得眼花繚亂的社會發展景象,有最先進的也有最落后的,有最開放的也有最封閉的。因為這種多元文化的出現,快節奏、多元化帶來得不確定,讓人們感到迷茫,也才有了對傳統回歸的追求。所以這個時候,中國社會從對物質商品的實用性需求慢慢開始有了審美地需要了。這種審美需要出現在不同層面,各個領域里面。比如說我們研究文化產業的時候,這個體系很龐大,為什么我們要切入藝術呢?因為我們覺得審美在這里是最核心部分,又是基礎的線路,因為在研究東西方文化核心的時候,不管是宗教還是政治,對文化的集中表達都是通過藝術的方式來進行解讀和詮釋。在那個沒有電視和照相機的時代,怎么把深奧的文字變成普羅大眾都能接受的東西呢?往往就是借助藝術家的想象力。通過他們的妙筆生花,對人情冷暖的感受,以及人性光輝的追求,創作了偉大的藝術作品。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局部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長528.7厘米,寬25.2厘米,絹本設色。

現在的中國,不管是個人還是機構,都在轉向審美需求。比如以公司為例,十年前沒有人會考慮所謂的產品界面友好和標識美觀這些問題。以城市為例,變化最大,以前我們所居住的那個不叫城市,只能叫功能集合區,很多功能只是堆在一起,沒有協調性和生活性。后來城市開始變化地越來越美了,講究天際線,城市功能配套,再到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開始有了很多漂亮的建筑體和漂亮的建筑材質。在城市生活中的人群,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從農耕簡單供給不足的時代進入了工業飽和的時代,工廠一直在生產,但人的基本需求一日三餐就那么多,就會出現了很多物質過剩的經濟。在過剩經濟出現之后,人就會從繁重的勞動里面解放出來了,這個時候就會有多余的時間來解決內心提出的要求,去滿足文化啊,藝術啊,對美的需求,去欣賞去品味。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對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會有了設計要求,對體驗上有了更多美好追求,反過來讓經濟的供給側也發生了根本的調整和變化。

后工業時代越來越提倡人從物質消費到精神消費的轉移,所以我們研究藝術金融就是從創意經濟入手去觀察它。在學院創建之初,藝術金融好像沒有一個獨立的定義和概念,也沒有一個產業經濟的概念。大家更多把它認為是一種奢侈的、高端的、有貴族和特權象征的東西,還帶有意識傳承性,和老百姓的關系離得比較遠。但我們從創意經濟的角度來觀察它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視角。我當時請了世界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在北京和他討論什么是創意經濟,創意經濟的核心是不是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他覺得這是一個沒有系統說過的問題。所以我的觀點是如果創意、想象力和創造力是藝術家最重要的能力的話,那么藝術品只是一個藝術家思想、情感、智慧具象化的一部分。如果要把一個人解讀為一個思想者,我們需要找到一個方式,來為他的智力資本定價,如果有了這個答案,未來我們可以像科學家生產芯片一樣來體現他的智力價值。這個觀點讓約翰·霍金斯覺得很前沿。后來我又邀請中國的創意產業之父厲無畏先生。我們討論創意經濟和創意產業的區別在哪里,他的回答很有趣,覺得中國還在做一個很基礎的工作。創意經濟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但是產業是有門類之分。當創意發展為一種產業,就可以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創造力。實際上,這都取決于對創意的理解。

我后來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從工業文明向后工業文明的轉型過程中,人們站在物質經濟的角度來看文化,是一種仰望的姿態,會被過去所拖累。因為在展望未來的時候,是脫離不了這個基礎。但在低維的角度去看高維東西的時候,是看不到它的價值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想,在后工業時代,精神消費如果還是一個初級階段,需要依附于傳統產業做事情,它主要的功能是什么?舉個例子,創意經濟是把工業文明留下的工業遺產重新注入活力,比如工廠。過去這些工廠是在市郊,現在變成城市中心。這些遺產又不能拆,那我們怎么讓這些遺產活起來?由于建筑結構不能改變,所以硬的產業是裝不進去的,只能是軟的文化藝術,就像是水一樣,可以無形地灌注進去。于是出現了北京798,上海的M50, 這些創意產業都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國外的話,倫敦就更多,因為他們更早地進入到后工業時代,有很多工業區的改造。我們現在更多是借鑒和模仿了他們的經驗,但現在也在探索創意經濟是不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唯一路徑。

范勇先生與一帶一路主題藝術作品“絲路金磚”簽字并合影

我們開始做了新的思考,從底層的產業慢慢走向了它的核心,而藝術就是它最核心的部分。因為藝術往往是一個國家文化靈魂,這些文物藝術品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它們既有文化屬性,又有資產屬性。第二呢,它有巨大的存量。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過去所擁有的文物,以及現當代所創作的藝術品,包括一些工藝大師所傳承的工藝品。比如玉器,這種物理載體,來源于自然界,本身沒有文化屬性,但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借助它注入了意義,形成了重要的文化載體。以此類推還有很多這種載體,數萬種之多。此外,還有一些文化知識產權,數量也是很龐大的。關于這部分,我們就會發現,如果要研究整個中國的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涉及的門類就非常廣泛,要抓到最核心的東西,那就是文物藝術品,它的總量預估是百萬億的規模。

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覺得怎么能有這么多的文化總量。后來我們就做了一個采樣,國家文物局在2018年就做了一個普查,中國有5535個博物館,有1.08億件套藝術品和可移動文物。我記得有一次論壇上的專家發言,提到文物在借展過程中,需要買保險,但因為沒有評估體系,無法定價,最后決議形成一個原則,按照一級文物為2千萬/件、二級文物250萬/件,三級文物50萬/件,這樣的保險定價標準。我們算一個平均值500萬/的話,那也是500萬億的體量。而且這還沒有談到二級市場,或者非遺這類。如果都算起來,百萬億都少說了。所以聽起來,這是一個文物藝術品,但卻是一個很龐大的表外資產。

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一個新的發展源頭,中國文物藝術品的存量是非常巨大,這些東西如果不盤活的話,就會成為一個累贅。因為一個國家文化要延續,是需要一個物質證據,國家為什么重視考古呢?因為西方提出來,所謂的文明需要有三個要素,第一是文字,第二是城市,第三是有實證,也就是有文物證明的歷史。中國當時提出來就是甲骨文,但有人認為甲骨文只能證明三千五百年,如果這樣的話,夏商周的歷史就沒有了。那為什么我們提出要文化自信呢?就是因為這個標準在。西方學者認為,文明史越長對世界貢獻越大。如果我們以文字出現的時間來定格的話,就無法證明我們的夏商周歷史,所以就需要加強考古,比如三星堆的火熱,就是一項很重要的發現。

回過來講我們對大審美經濟的價值增長點,為什么定位是在藝術品金融方面,核心就在于中國有大量能證明我們悠久文明的文物藝術品。但它們現在在博物館里面,無法盤活。從保護修復到學術研究出版再到展覽,最后和大量老百姓接觸,這個過程中的費用都是來自財政撥款。對國家來講,付出巨大。如果繼續要用傳統的方式去盤活它,是沒辦法做的。《文物法》規定,只要是超過100年的都是屬于文物,是國家所有。這和西方是不一樣,他們是沒有文物藝術品這個說法的,只有藝術商品,當年西方資產階級勝利了,割了王公貴族的命,資本買了那些特權階層的藝術品,西方可以把古董和藝術品放在一起拍賣,但在中國沒有這樣。

藝術金融研究的對象主要幾大類,第一是文博資產,包括民間的,第二是當代藝術,第三個是工藝美術,第四是文化載體,比如玉器,第五是非遺,包括鄉村和城市的,第六是由上面幾個組成的知識產權,這些領域會帶動下游的文創。我認為藝術金融研究的內容,第一是藝術新經濟的浪潮,和大審美經濟是一樣的,并不是研究具象的藝術品。第二是研究如何將存量盤活,制定標準。表外資產說是我們這個學院建立的核心原因。目前文物是無法進入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但如果一旦要進行市場化的運作,就一定要做估價。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文物借展的時候買保險,就需要估值。如果資產的流動性好的話,就可以用作投資,分得利潤。把資產變成資本,有了資本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情。我們要把商品變成資產,這就是藝術金融最核心的部分。

那么怎么樣讓商品變成資產,就像是企業進行改制一樣,就需要法律上的確權,藝術品本源上的確真、市場上的確價,以及來源的合法性都需要一種流程化的標準操作。我當初做這個學院的時候,就是看到了這種價格模糊的問題,需要提供供給側。如果沒有供給側,市場就會從全球去尋找供給側,所以歐美日韓的動漫、電影、以及體育俱樂部和拍賣會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國家如果要振新文化發展,沒有市場的供給側,而是光靠行政命令的話,那很難滿足整個社會14億人群的各個方面訴求。我常常對別人講的就是藝術金融不是一個簡單的交易買賣,而是首要解決專業的人才和標準問題。學院是順應了這個時代的潮流,提前預測了這些發展,通過我們的教學研究對全球優秀的機構進行了調研,找到范本案例。如果單靠國家來解決這個問題,效率會比較慢,需要多方的力量。

所以總的來說,選擇藝術金融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是一個篩選產業的過程。從創意經濟到創意產業再到文化藝術品,再到如何將這種文物藝術品進行資產盤活以及為盤活前如何為市場開放做好人才儲備,這是我思考的一個邏輯線。

 

界面藝術:您談到隨著精神消費的崛起,藝術品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將成為歷史的必然,而伴隨著這個新領域的開發,藝術文化的金融服務業會成為創新增長的關鍵力量。但同時這個方向在我國是一個較新的復合領域,需要全新的思維模式和匹配的商業環境。在過去的幾年里,您觀察到金融市場和人才有一些什么新的變化嗎?這些人才在接受了學習培養之后,是奉獻在哪些領域,思維上有哪些改變?可否有一些案例分享?

范勇:我覺得新的人才要有新的思維邏輯,是人文經濟的領袖,藝術金融專家,這個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你一定要有基本的人文修養,也有領袖一樣的眼光和格局。在具備知識和眼光之后,再做經濟判斷,會更有創新的可能性。比如宋朝,把中國的陶瓷藝術發展到了一個高峰,同時把藝術做成了商品,宋瓷出口貿易和北方游牧民族進行貿易,經濟收入一度超過當時國家GDP的60%。從藝術品到生活品,全民都可以參與,國家把社會上的熱錢也吸收到國庫了,然后有大量的資金去解決國防、民生、基礎建設啊,而民眾也得到了審美熏陶。

另外光懂得藝術和金融都不行,需要懂得兩者的融合,而不是簡單做知識加法?,F在學院覆蓋了來自銀行、家族辦公室、保險、美術館、畫廊、拍賣行等整個金融和藝術系統的人才,這個資源的聚集力量可以讓我們和任何區域的資源得到高效對接。另外學員學習了關于財富管理課程,接受了藝術金融的教育,有了完整的知識框架,再通過一些定向的學習走訪,進行高地的案例研究,這是為中國800萬金融從業人員,一次新知識的賦能機會。現在標準理財產品已經無法滿足很多高凈值人群的需求了,財富的多樣性要求服務的個性化,這樣也帶動了家族私人辦公室財富管理顧問的發展。對金融從業人員的要求從最早的賺錢、投資、理財再到財富管理,專業度會越來越高。

2020年參加今日財富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演講內容被多家主流媒體轉發

2018年我們成為第一個在中國擁有課程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商學院,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所以也吸引了很多跨國銀行、私人銀行、以及一些收藏家和高級人才的加入。我們和蘇富比這類藝術機構所培養的人群最大的區別就是,數量上50%都是金融從業人員。我們要在精神消費時代,考慮金融服務業如何匹配新的創新服務。作為金融行業人士,無法改變藝術文化的生產端,但可以努力改變流通和消費端,研究如何市場化,金融化?,F在上海在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目前金融從業人員過去所面對的問題是一種可測量的資產,但現在精神消費時代,更多的是感受和體驗。早期諾貝爾獎頒發給做期權做定價模型的,但是近十年開始發生了變化,頒給的是研究體驗經濟的學者,去年獲獎學者研究的就是拍賣機制的專家,這就是對非標產品的價值認可方式,通過競拍機制優化社會資源的配置,這就給藝術金融做了很好的引領。

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員的事業方向重新錨定,比如一些私人銀行的專家,要為高凈值人群提供家族辦公室,除了解決家族榮耀、教育傳承、增值保值、和合理避稅四個問題,開始考慮到需要提供增值服務,這在西方呢,藝術品在資產配置中占的比重挺高的。但藝術品如何估值定價,就需要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理論和實踐經驗的。中國這塊是空白的,學習就成為必要了,結合中國的國情來制定一個服務系統和規范的標準。還有一位風險投資家學員,在做讀DBA學位課程的時候,需要找一個和自身行業不相關的領域做研究,就選了民營博物館的發展模式做課題,但又沒有合適的資訊,通過在學院系統全面學習獲得需要的內容和研究方法,她開始熱愛這個新領域。還有一位企業家,來學習本打算是為了增加自我文化修養,后來學習中對藝術IP感興趣,就結合自身的企業業務做了改變,用藝術IP賦能原有自己的傳統行業,增強了新的消費審美體驗。

 

界面藝術:雖然藝術作為金融產品在歐美國家已經有了很好的實踐案例,但在中國目前還屬于一個實驗和探索的階段,藝術資產化對于很多普通大眾來說還比較陌生。您認為在推進藝術資產化以及普及藝術資產在資產配置的過程中,金融行業還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范勇:對于金融機構來講,將來利率市場化了,想要通過牌照和特許權來獲得利差的生意是越來越不好做了,就需要靠人的差異化來提供差異化的服務,而人的差異化靠人的知識結構和素養的差異化。就好比一個懂藝術的為私人銀行家當顧問和一個不懂藝術的當顧問,差別很大。后者只會告訴你投什么,能賺多少錢,但不能把你的人生理想、情感和工作完美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高感性的財富人生。在西方,提供藝術品投資咨詢的顧問一小時的收費是3500歐,交易專家做藝術品的交易,中介費用可以是10-15%,拍賣行的雙向收費可以達到30%。另外,投資銀行的人才也是匱乏,在國外少數銀行能提供藝術品的抵押貸款服務,有這個鑒別和管理能力。但國內是幾乎做不了,只能是用個案性質去做。國內做藝術品基金做不好的原因是因為風險管控是很嚴格的,之前是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在國外的藝術品抵押貸款要比住房利率高出5到6倍,就是因為專業性要求高,一般人做不了。此外就是保險,現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基本就兩家了。因為他們有這樣的人才和系統機制,但我們國內是沒有的。就算是接了單,具體還是要轉給專業公司,大部分利潤給了外資。

在未來,中國的金融行業會發生質的變化,但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提供非標準化的財富管理服務。從抵押貸款到財務管理,再到保險等等。我希望在精神消費時代,金融服務業要進行創新。首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二,盤活表外資產,變成增量。第三,上海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的目標完成,必須要有復合型的高端人才儲備。我認為,中國未來精神消費領域涉及的范圍這么寬廣,專才是不夠用的。

過去大家從事的工作,都是一種陸軍思維,就是簡單擴大再生產,賣掉東西再獲得資本,很難確定自己的戰略規劃品牌等,滿足不了巨大的供需矛盾。那我們現在是需要把大家變成空軍,升空之后就是一覽眾山小,金融因為掌握的信息資源多,所以它配置的資源要素效率高。另外,我們把所有權和金融權進行分離,東西是你的,但是管理權是我的。我們還可以做杠桿,去做文化帶不來的價值。第三個,專業化分工,各自分工協作。我們的核心就是讓大家對行業生態有一個全景化地掃描,有一個底層邏輯。

 

界面藝術:好的藝術不僅能提供物質財富,也可以滋養精神世界。但不管在藝術消費還是藝術金融兩個板塊,都會涉及到審美教育問題。作為一家培養高端人群專業素養的教育機構,您是如何思考美育這個問題的呢?

范勇:藝術金融我們梳理了三個部分,高凈值人群是財富配置和傳承哲學,而中產階級是可以裝飾美化和審美教育,未來也可以參與藝術理財金融普惠中,普通老百姓就是消費升級,這會要求產業升級,而產業升級的核心是產業藝術化。因為我認為,把藝術變成產業化,是又貴又不好喝,但是把產業藝術化,就是在湯里面加點鹽,就好喝多了。這個過程就比如創意園打造、服裝國潮化、產品文創化,滿足人們的審美剛需。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F在的生活,更多是形而下的東西,但形而上的缺失就成為一種機會。因為滿足了不同的需求,所以審美變成了改變生產要素配置的核心標準。我們認為,只有產業藝術化,藝術就成為一種提高國民審美素質的方式。所以我們談藝術的時候,為什么一定要談金融,就是因為通過談財富,不斷開創藝術金融的很多可能性,引導不同層面的人們了解藝術走進文化,從而起到審美教育。

另外我們談審美經濟,藝術金融就起到一個內核的功能,通過創新,將這個300萬億的貨幣資產導入到文化藝術領域,通過對這個領域的生產、流通、消費形成一個有特色的體系建設,也體現大國的風范,讓中國人走向世界的時候,不再是一個“錢多多”的形象,而是彬彬有禮的形象。中國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財富配置的問題,還是一個財富理念思想的轉變問題,隨著投資渠道的狹窄,CRS對財富傳承的影響,包括現在全球放水帶給各方面的挑戰,通過文化藝術這個行業的發展,金融的助力,科技的助力,讓我們找到一個新的趨勢,這也是我們的一個理念,通過文化藝術的熏陶,審美的提升,來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荆州市| 绥宁县| 改则县| 卢湾区| 新干县| 资兴市| 务川| 吉林省| 都匀市| 武安市| 资兴市| 西峡县| 北票市| 鲁山县| 台南市| 清水县| 皋兰县| 阳春市| 和顺县| 福海县| 嘉兴市| 吉林市| 曲阳县| 宝丰县| 饶平县| 桃园市| 闽侯县| 临夏市| 汤阴县| 应用必备| 城市| 博罗县| 玉门市| 崇仁县| 疏勒县| 建水县| 呈贡县| 临漳县| 满洲里市| 宁阳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