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從《德雷爾一家》到《萬物既偉大又渺小》,鄉村田園為何治愈我們?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從《德雷爾一家》到《萬物既偉大又渺小》,鄉村田園為何治愈我們?

德雷爾一家、獸醫哈利給我們營造的治愈系過去既不復存在,也無法再現,卻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對某些缺失的東西產生渴望。

《德雷爾一家》第一季 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黃月

2019年完結的劇集《德雷爾一家》改編自英國自然作家杰拉爾德·德雷爾的《希臘三部曲》,講的是喪偶的母親帶著四個孩子離開陰冷的英國伯恩茅斯,來到希臘小島科孚居住的經歷,這里“每天都有那種安詳靜謐、光陰止步的感覺”。今年開播的英劇《萬物既偉大又渺小》則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年輕獸醫吉米·哈利在鄉間行醫生活的經歷,觀眾在其中得見北英格蘭約克郡鄉間人與動物百態。

這兩部作品有一些共通之處,比如都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都發生在一戰結束后、二戰開始前的歐洲,并且主人公都在戰爭陰影之下和現實生活的痛苦之外,營造了一片世外桃源。在今天,觀眾即便沒有注意這些故事的時間和背景設定,也一樣能夠在當中得到治愈。

這種治愈來自于賞心悅目的自然環境——德雷爾一家俯瞰大海,周圍是樹林與果園,吉米·哈利目之所及都是無盡的碧綠草地。在這里,人與動物相處就像親人朋友,人對所處的自然保持尊重和克制,人與人之間則相互依存、彼此關照。這些要素讓現代都市的人們對某些缺失之物心生渴望,滋長出了某種濃烈的懷舊與思鄉之情。

人與動物

在《德雷爾一家》當中,一家人對待動物的方式是和它們生活在一起,人們給予動物食物和照顧,并允許它們在家里走來走去、飛來飛去,沒有過多收養,也沒有讓它們擠在籠子里。在真實生活當中,杰拉爾德一生與動物為伍,花了大半輩子時間經營動物園,不過他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地球不再有瀕臨絕種的動物,也不再有動物園存在的必要。杰拉爾德到20世紀50年代已經收養了相當數量的小動物,他并沒有賺取“展覽費”而捕獲表演物種。在當時的人們眼中,放棄這筆可觀的收入是愚蠢的,不過,他即使陷于窮困也未曾動搖。

《德雷爾一家》第四季 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在《萬物既偉大又渺小》里,從事獸醫工作的吉米·哈利主要與鄉村里的豬牛馬羊打交道,也會關照村民養的寵物貓狗。在第一集里,他被馬踢倒,弄得一身臟泥;被體形龐大的公牛嚇得站到了墻上;他給難產的母牛接生,把手伸進產道,費盡全身力氣把小牛拉出來……這些工作固然辛苦,但他所面對的鄉間動物是真正悠然生活在田野的。很多時候,動物們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大公牛“克萊夫”和母牛“冰糖”,它們需要勞作卻并非苦力,而更像農民的朋友、親人或兒女。

獸醫西格弗里德·法農和哈利在鄉間有過這樣的對話。法農給哈利介紹短角牛,他說,這種牛如今都要滅絕了,因為荷蘭牛的產奶量要大得多。哈利回答說:“如果一個農民花同樣的時間能夠得到更多的奶,那我覺得是好事。”法農反問道:“但代價是什么呢?這個地方有自己獨特的氣息,短角牛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們一旦消失,這個山谷就會又失去一點獨特性。”

如今還有多少山谷擁有自己的獨特性,鄉間的動物又有多少仍自在生活?有多少人會像杰拉爾德一樣,哪怕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也不讓動物處在擁擠的環境中,不讓它們去展覽、表演賺錢呢?現實生活中,很多動物已經不復自在自為,動物成為人牟利的工具,動物和人的關系變成了奴役和虐待的關系。

《萬物既偉大又渺小》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人和動物的關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飼養動物在戶外放養,吃的是蔬菜和種子,活蹦亂跳,如今工業化養殖之下,動物被集約化監禁飼養,飼養空間十分狹窄。倫理學家、《動物解放》一書作者彼得·辛格看到,動物的五項基本自由(轉身、梳毛、站立、臥倒、伸腿)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得到保障。雞吃的是高能量食物,在籠子里幾乎動彈不得;奶牛生活在不長草的牧場里;牛犢短暫的一生都在吃液體飼料,在75厘米寬的格欄里難以伸展四肢……這些動物不再擁有自己的名字,變成了養殖場的一個個數字。

人與自然

與《德雷爾一家》《萬物既偉大又渺小》所展示的田園牧歌不同,現實中的人們一直心存把動物、土地轉化為金錢的渴望。就在吉米·哈利開始在英格蘭鄉村當獸醫的30年代,也正是德雷爾一家在希臘科孚的30年代,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狂飆突進的美國西部大開發中,在利潤的刺激之下,人們不計后果地翻耕大平原,剝光了那里千百年來固定土壤、抵御風蝕的植被。《骯臟的三十年代:沙塵暴中的美國人》講述了大規模的土壤侵蝕和塵暴的到來,讓人們生活的世界如同漫漫長夜,人們因為塵肺疾病而死去。那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環境危機之一。

上個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反思征服自然的意識形態。美國歷史學家、環境史學的創始人之一唐納德·沃斯特在《塵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里看到,問題的根源而在于一種文化——這些環境問題是由資本主義的精神引發的,拜金主義取代了人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對無限財富的追求取代了自給自足的鄉村經濟。農業生態失敗和人們持有的價值觀、對成功的看法和獲得成功的方式密切相關。在廣告宣傳和物欲刺激之下,人的欲望被放大到遠遠超過自己的需求,鄉村的人們緊盯城市社會的生活標準,“人們沒有按照社區自身的節奏來生活,而是盯著遠方的陀螺,這樣的生活態度也成為了他們采取的高度商業化農業的重要部分。”

《塵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25周年紀念版)》
 [美]唐納德·沃斯特 著 侯文蕙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0-7-1

在城市里,欲望的放大讓人們變得越來越忙碌。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朱麗葉·斯格爾在《過度勞累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工作-消費循環”,日本經濟學家森岡孝二在《過勞時代》里也有過類似的論述。人們用物質消費的刺激取代空閑時間來消解自己的欲望,這樣無異于飲鴆止渴,不僅不能持久,還會推動欲望不斷升級,人們為此再增加勞動時間,進一步削減空閑。而沒有進入工作-消費陷阱的人,不是不會落入,而是無力落入。如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指出的,被排除在消費之外的“新窮人”由于沒有購買力,在物質與精神上都被拋棄。

在大城市,以消費為實現自我目的的浪費型生活方式成為大眾化現象,攀比消費成為了過度勞動的重要誘因,人們為了永不饜足的消費欲望拼命加班、超負荷兼職、頻繁跳槽……在農村,唯一的辦法就是向自然索取,利用土地既不取決于土地本身的要求,也不取決于當地人自身產生的需求,而取決于來自于商人的無情的壓力。沃斯特看到,一種對消費至上的無個性的認同樹立起來——“錢,更多的錢,是參與那個世界所必須的。”

為什么《德雷爾一家》《萬物既偉大又渺小》提供了治愈的效果?他們和我們所追求的“進步”、追求的拜金文化格格不入——德雷爾一家因為瀕臨破產才搬到了希臘科孚,住在破破爛爛的房子里,空無一物,油漆剝落,天花板隨時可能掉下來。與碧海藍天相對應的,是原始閉塞和物質匱乏。而《萬物既偉大又渺小》里,獸醫哈利早在上學的時候就被老教授警告過職業問題:如果決定將來做獸醫,生活中會有無窮的趣味和豐富的經驗,可是永遠不會成為大富翁。這里絕對沒有香奈兒不如愛馬仕的太太圈競賽,人們上街只是買點蘋果洋蔥,多煎一根香腸都算得上是美味餐點。

與現實中人們沉溺豐裕無法自拔的生活方式相比,劇集中的人物生活在上個世紀30年代,還沒有體會到人與物關系的徹底轉變,沒有極大的豐盛,也沒有戲劇性的浪費,普通的食品和物件都能夠成為維系人與人感情的牽絆。他們的生活也符合今天經歷過環境破壞之后人們的反思——那就是,不能漠視自然極限,保持尊重與克制。

人際關系

沃斯特指出,在種種抵抗消費文化的力量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個體對地方群體的認同。家庭也是一種對抗力量。德雷爾一家人密切關聯,相互關照,不僅以此應對惡劣的環境和貧困,也消除了彼此的孤獨感、不安全感和失落感。除了家庭,地方教會和一些團體也擁有這樣的力量,德雷爾一家努力參與地方教會、理解科孚島的風俗文化;對于獸醫哈利來說,賽馬場、舞會、酒吧也都是當地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沃斯特說,這種地方感,也可以讓人們在周圍的經濟文化轉向工廠、城市和過度消費時,思考當地社區的需要和生態和諧,從而“在隨風飄搖的文化里穩如泰山”。

《德雷爾一家》第一季 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今天,個體已經被釋放到了都市的馬路和人行道上,人人都成為了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個體將如何共同生活?《后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作者、社會學家基思·特斯特看到,懷舊/戀鄉提供了解決之道。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一種生命有機體,在規模較小、基本靜態的鄉村情境里,共同體是顯著的。因此,當我們為德雷爾一家的生活所著迷時,我們想念的不是田園牧歌時代受到界線限制的家園,而是其中所蘊含的確定性。在懷舊/戀鄉當中找到的解決之道,就是把個體維系在某些限定的特性、身份、認同之上,現代性經過懷舊/戀鄉而變得可以居住。

《后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
[英]基思·特斯特 著 李康 譯 
梯·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5

我們對田園生活的欣賞中蘊含著對現代性的批判。《森林紀》作者胡平看到,雖說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代名詞,但是英國人心里一直保持對鄉村的熱愛——哪怕他們一直居于城市,內心也始終向往著返歸鄉村。作者請求中國讀者自問:“如果說英國人的靈魂在鄉村,那么,我們的靈魂去哪里尋找呢?”

鄉村不是絕對的世外桃源之地,不然“打土豪,分田地”的階級斗爭從哪里來?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也在《鄉村與城市》一書中談到,對鄉村的田園牧歌般的想象遮蔽了問題,簡·奧斯汀筆下的村莊固然可愛,但主人公的鄰居們并不是住得最近的人,而只是社會地位上可以交往的人,在她的故事中,大量的農民是隱形的。舊日農村的“自然經濟”是一種剝削制度,人和土地一樣都是財產,多數人淪為勞作動物,雖然農民也受到“保護”,但那只是為了讓他們能夠付出更多勞動。即使是在“自然經濟”時期,鄉村也孕育著后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地主階級逐漸演變為資本家地主。隨后的圈地運動和農業資本主義使得鄉村和城市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

即便如此,人們也對鄉村依然懷抱一種美好的想象,正如在村居者的眼里城市充滿了誘惑。我們也必須生活在城市,才能夠想象鄉村的快樂。德雷爾一家、獸醫哈利給我們營造的治愈系的過去既不復存在,也無法再現,這其中的慰藉和失落卻讓人不由得意識到——我們正在對某些缺失的東西產生渴望。基思·特斯特說,或許,這種情結并不一定是拒斥當下,也可以是對于我們現在所處位置的一種積極的應對,讓我們針對物化的斗爭變得更加堅定,重新獲得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和確定性。

參考資料:

身陷過勞時代:為何生產力越發展,我們加的班反而越多? https://www.douban.com/note/701318716/

這部高分治愈劇,99%的人沒看過 https://www.sohu.com/a/209012724_99949422

《英國“農莊動物小說”芻議》 張國龍、畢坤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鄉村與城市》[英]雷蒙?威廉斯 著 韓子滿、劉戈、徐珊珊 譯 三輝圖書/商務印書館2013-6-6

《塵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25周年紀念版)》 [美]唐納德·沃斯特 江蘇人民出版社 侯文蕙 譯 2020-7-1

《后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英]基思·特斯特 著 李康 譯 梯|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5

《森林紀》胡平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6

《動物解放》[澳] 彼得·辛格著 祖述憲 譯 湖岸|中信出版集團2018

《希臘三部曲1:追逐陽光之島》[英] 杰拉爾德?達雷爾(Gerald Durrell)著 唐嘉慧 譯 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從《德雷爾一家》到《萬物既偉大又渺小》,鄉村田園為何治愈我們?

德雷爾一家、獸醫哈利給我們營造的治愈系過去既不復存在,也無法再現,卻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對某些缺失的東西產生渴望。

《德雷爾一家》第一季 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黃月

2019年完結的劇集《德雷爾一家》改編自英國自然作家杰拉爾德·德雷爾的《希臘三部曲》,講的是喪偶的母親帶著四個孩子離開陰冷的英國伯恩茅斯,來到希臘小島科孚居住的經歷,這里“每天都有那種安詳靜謐、光陰止步的感覺”。今年開播的英劇《萬物既偉大又渺小》則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年輕獸醫吉米·哈利在鄉間行醫生活的經歷,觀眾在其中得見北英格蘭約克郡鄉間人與動物百態。

這兩部作品有一些共通之處,比如都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故事都發生在一戰結束后、二戰開始前的歐洲,并且主人公都在戰爭陰影之下和現實生活的痛苦之外,營造了一片世外桃源。在今天,觀眾即便沒有注意這些故事的時間和背景設定,也一樣能夠在當中得到治愈。

這種治愈來自于賞心悅目的自然環境——德雷爾一家俯瞰大海,周圍是樹林與果園,吉米·哈利目之所及都是無盡的碧綠草地。在這里,人與動物相處就像親人朋友,人對所處的自然保持尊重和克制,人與人之間則相互依存、彼此關照。這些要素讓現代都市的人們對某些缺失之物心生渴望,滋長出了某種濃烈的懷舊與思鄉之情。

人與動物

在《德雷爾一家》當中,一家人對待動物的方式是和它們生活在一起,人們給予動物食物和照顧,并允許它們在家里走來走去、飛來飛去,沒有過多收養,也沒有讓它們擠在籠子里。在真實生活當中,杰拉爾德一生與動物為伍,花了大半輩子時間經營動物園,不過他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地球不再有瀕臨絕種的動物,也不再有動物園存在的必要。杰拉爾德到20世紀50年代已經收養了相當數量的小動物,他并沒有賺取“展覽費”而捕獲表演物種。在當時的人們眼中,放棄這筆可觀的收入是愚蠢的,不過,他即使陷于窮困也未曾動搖。

《德雷爾一家》第四季 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在《萬物既偉大又渺小》里,從事獸醫工作的吉米·哈利主要與鄉村里的豬牛馬羊打交道,也會關照村民養的寵物貓狗。在第一集里,他被馬踢倒,弄得一身臟泥;被體形龐大的公牛嚇得站到了墻上;他給難產的母牛接生,把手伸進產道,費盡全身力氣把小牛拉出來……這些工作固然辛苦,但他所面對的鄉間動物是真正悠然生活在田野的。很多時候,動物們有自己的名字,比如大公牛“克萊夫”和母牛“冰糖”,它們需要勞作卻并非苦力,而更像農民的朋友、親人或兒女。

獸醫西格弗里德·法農和哈利在鄉間有過這樣的對話。法農給哈利介紹短角牛,他說,這種牛如今都要滅絕了,因為荷蘭牛的產奶量要大得多。哈利回答說:“如果一個農民花同樣的時間能夠得到更多的奶,那我覺得是好事。”法農反問道:“但代價是什么呢?這個地方有自己獨特的氣息,短角牛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們一旦消失,這個山谷就會又失去一點獨特性。”

如今還有多少山谷擁有自己的獨特性,鄉間的動物又有多少仍自在生活?有多少人會像杰拉爾德一樣,哪怕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也不讓動物處在擁擠的環境中,不讓它們去展覽、表演賺錢呢?現實生活中,很多動物已經不復自在自為,動物成為人牟利的工具,動物和人的關系變成了奴役和虐待的關系。

《萬物既偉大又渺小》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人和動物的關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飼養動物在戶外放養,吃的是蔬菜和種子,活蹦亂跳,如今工業化養殖之下,動物被集約化監禁飼養,飼養空間十分狹窄。倫理學家、《動物解放》一書作者彼得·辛格看到,動物的五項基本自由(轉身、梳毛、站立、臥倒、伸腿)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得到保障。雞吃的是高能量食物,在籠子里幾乎動彈不得;奶牛生活在不長草的牧場里;牛犢短暫的一生都在吃液體飼料,在75厘米寬的格欄里難以伸展四肢……這些動物不再擁有自己的名字,變成了養殖場的一個個數字。

人與自然

與《德雷爾一家》《萬物既偉大又渺小》所展示的田園牧歌不同,現實中的人們一直心存把動物、土地轉化為金錢的渴望。就在吉米·哈利開始在英格蘭鄉村當獸醫的30年代,也正是德雷爾一家在希臘科孚的30年代,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狂飆突進的美國西部大開發中,在利潤的刺激之下,人們不計后果地翻耕大平原,剝光了那里千百年來固定土壤、抵御風蝕的植被。《骯臟的三十年代:沙塵暴中的美國人》講述了大規模的土壤侵蝕和塵暴的到來,讓人們生活的世界如同漫漫長夜,人們因為塵肺疾病而死去。那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環境危機之一。

上個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反思征服自然的意識形態。美國歷史學家、環境史學的創始人之一唐納德·沃斯特在《塵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里看到,問題的根源而在于一種文化——這些環境問題是由資本主義的精神引發的,拜金主義取代了人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對無限財富的追求取代了自給自足的鄉村經濟。農業生態失敗和人們持有的價值觀、對成功的看法和獲得成功的方式密切相關。在廣告宣傳和物欲刺激之下,人的欲望被放大到遠遠超過自己的需求,鄉村的人們緊盯城市社會的生活標準,“人們沒有按照社區自身的節奏來生活,而是盯著遠方的陀螺,這樣的生活態度也成為了他們采取的高度商業化農業的重要部分。”

《塵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25周年紀念版)》
 [美]唐納德·沃斯特 著 侯文蕙 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0-7-1

在城市里,欲望的放大讓人們變得越來越忙碌。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朱麗葉·斯格爾在《過度勞累的美國人》一書中提出了“工作-消費循環”,日本經濟學家森岡孝二在《過勞時代》里也有過類似的論述。人們用物質消費的刺激取代空閑時間來消解自己的欲望,這樣無異于飲鴆止渴,不僅不能持久,還會推動欲望不斷升級,人們為此再增加勞動時間,進一步削減空閑。而沒有進入工作-消費陷阱的人,不是不會落入,而是無力落入。如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指出的,被排除在消費之外的“新窮人”由于沒有購買力,在物質與精神上都被拋棄。

在大城市,以消費為實現自我目的的浪費型生活方式成為大眾化現象,攀比消費成為了過度勞動的重要誘因,人們為了永不饜足的消費欲望拼命加班、超負荷兼職、頻繁跳槽……在農村,唯一的辦法就是向自然索取,利用土地既不取決于土地本身的要求,也不取決于當地人自身產生的需求,而取決于來自于商人的無情的壓力。沃斯特看到,一種對消費至上的無個性的認同樹立起來——“錢,更多的錢,是參與那個世界所必須的。”

為什么《德雷爾一家》《萬物既偉大又渺小》提供了治愈的效果?他們和我們所追求的“進步”、追求的拜金文化格格不入——德雷爾一家因為瀕臨破產才搬到了希臘科孚,住在破破爛爛的房子里,空無一物,油漆剝落,天花板隨時可能掉下來。與碧海藍天相對應的,是原始閉塞和物質匱乏。而《萬物既偉大又渺小》里,獸醫哈利早在上學的時候就被老教授警告過職業問題:如果決定將來做獸醫,生活中會有無窮的趣味和豐富的經驗,可是永遠不會成為大富翁。這里絕對沒有香奈兒不如愛馬仕的太太圈競賽,人們上街只是買點蘋果洋蔥,多煎一根香腸都算得上是美味餐點。

與現實中人們沉溺豐裕無法自拔的生活方式相比,劇集中的人物生活在上個世紀30年代,還沒有體會到人與物關系的徹底轉變,沒有極大的豐盛,也沒有戲劇性的浪費,普通的食品和物件都能夠成為維系人與人感情的牽絆。他們的生活也符合今天經歷過環境破壞之后人們的反思——那就是,不能漠視自然極限,保持尊重與克制。

人際關系

沃斯特指出,在種種抵抗消費文化的力量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個體對地方群體的認同。家庭也是一種對抗力量。德雷爾一家人密切關聯,相互關照,不僅以此應對惡劣的環境和貧困,也消除了彼此的孤獨感、不安全感和失落感。除了家庭,地方教會和一些團體也擁有這樣的力量,德雷爾一家努力參與地方教會、理解科孚島的風俗文化;對于獸醫哈利來說,賽馬場、舞會、酒吧也都是當地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沃斯特說,這種地方感,也可以讓人們在周圍的經濟文化轉向工廠、城市和過度消費時,思考當地社區的需要和生態和諧,從而“在隨風飄搖的文化里穩如泰山”。

《德雷爾一家》第一季 劇照 圖片來源:豆瓣

今天,個體已經被釋放到了都市的馬路和人行道上,人人都成為了自己命運的主人。這些個體將如何共同生活?《后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作者、社會學家基思·特斯特看到,懷舊/戀鄉提供了解決之道。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一種生命有機體,在規模較小、基本靜態的鄉村情境里,共同體是顯著的。因此,當我們為德雷爾一家的生活所著迷時,我們想念的不是田園牧歌時代受到界線限制的家園,而是其中所蘊含的確定性。在懷舊/戀鄉當中找到的解決之道,就是把個體維系在某些限定的特性、身份、認同之上,現代性經過懷舊/戀鄉而變得可以居住。

《后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
[英]基思·特斯特 著 李康 譯 
梯·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5

我們對田園生活的欣賞中蘊含著對現代性的批判。《森林紀》作者胡平看到,雖說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代名詞,但是英國人心里一直保持對鄉村的熱愛——哪怕他們一直居于城市,內心也始終向往著返歸鄉村。作者請求中國讀者自問:“如果說英國人的靈魂在鄉村,那么,我們的靈魂去哪里尋找呢?”

鄉村不是絕對的世外桃源之地,不然“打土豪,分田地”的階級斗爭從哪里來?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也在《鄉村與城市》一書中談到,對鄉村的田園牧歌般的想象遮蔽了問題,簡·奧斯汀筆下的村莊固然可愛,但主人公的鄰居們并不是住得最近的人,而只是社會地位上可以交往的人,在她的故事中,大量的農民是隱形的。舊日農村的“自然經濟”是一種剝削制度,人和土地一樣都是財產,多數人淪為勞作動物,雖然農民也受到“保護”,但那只是為了讓他們能夠付出更多勞動。即使是在“自然經濟”時期,鄉村也孕育著后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地主階級逐漸演變為資本家地主。隨后的圈地運動和農業資本主義使得鄉村和城市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不同。

即便如此,人們也對鄉村依然懷抱一種美好的想象,正如在村居者的眼里城市充滿了誘惑。我們也必須生活在城市,才能夠想象鄉村的快樂。德雷爾一家、獸醫哈利給我們營造的治愈系的過去既不復存在,也無法再現,這其中的慰藉和失落卻讓人不由得意識到——我們正在對某些缺失的東西產生渴望。基思·特斯特說,或許,這種情結并不一定是拒斥當下,也可以是對于我們現在所處位置的一種積極的應對,讓我們針對物化的斗爭變得更加堅定,重新獲得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和確定性。

參考資料:

身陷過勞時代:為何生產力越發展,我們加的班反而越多? https://www.douban.com/note/701318716/

這部高分治愈劇,99%的人沒看過 https://www.sohu.com/a/209012724_99949422

《英國“農莊動物小說”芻議》 張國龍、畢坤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鄉村與城市》[英]雷蒙?威廉斯 著 韓子滿、劉戈、徐珊珊 譯 三輝圖書/商務印書館2013-6-6

《塵暴:20世紀30年代美國南部大平原(25周年紀念版)》 [美]唐納德·沃斯特 江蘇人民出版社 侯文蕙 譯 2020-7-1

《后現代性下的生命與多重時間》[英]基思·特斯特 著 李康 譯 梯|上海文藝出版社2020-5

《森林紀》胡平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0-6

《動物解放》[澳] 彼得·辛格著 祖述憲 譯 湖岸|中信出版集團2018

《希臘三部曲1:追逐陽光之島》[英] 杰拉爾德?達雷爾(Gerald Durrell)著 唐嘉慧 譯 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偏关县| 云霄县| 阿拉善左旗| 象山县| 顺义区| 静安区| 五河县| 堆龙德庆县| 海门市| 安泽县| 齐齐哈尔市| 白朗县| 清新县| 泾源县| 正宁县| 鲁甸县| 房产| 溧水县| 鄢陵县| 五大连池市| 柳河县| 长海县| 红原县| 天门市| 遂宁市| 辽宁省| 资兴市| 万安县| 兰西县| 泾源县| 五常市| 太保市| 胶州市| 卫辉市| 舞阳县| 澳门| 韶山市| 泸定县| 阳谷县| 昌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