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作者 | 錢伯彥 陳英
距離美國總統特朗普于8月1日表態將禁止TikTok(抖音海外版)不到一天時間,TikTok就與英國首都倫敦傳出了緋聞。
兩天后,英國國際貿易部的新聞發言人對界面新聞表示,字節跳動關于TikTok總部的決定是該公司自己的行為。同一天,字節跳動同樣發布公告稱,考慮在美國之外的重要市場重新設立TikTok總部,以更好地服務全球用戶。
無論TikTok總部最終是否能夠成功花落倫敦,TikTok與倫敦的密切合作其實由來已久。正如上述政府新聞發言人所說,對于那些支持英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投資,英國都將是一個公平且開放的市場。
而在梳理TikTok,以及星巴克、蘋果等跨國企業在歐洲選總部城市個案的過程中,也能得出一些普遍的規律。
長期“懸空”的海外總部
不同于總部位于北京的抖音,前身為musical.ly、專攻海外市場的TikTok雖長期霸榜各國應用市場,但一直以來都沒有設立過明確意義的總部。其主要管理機構皆常駐上海,另有洛杉磯、都柏林、倫敦、新加坡等四大主要辦公室負責當地市場。
2019年12月,《華爾街日報》就曾報道,TikTok正計劃尋找一座城市作為長期懸空的總部所在地。當時的選項包括新加坡、都柏林和倫敦,而洛杉磯則因為此前字節跳動收購musical.ly時遭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調查的不愉快經歷而第一時間出局。
雖然TikTok和字節跳動當時并未就設立總部一事予以明確表態,但是步入2020年以來,TikTok確實正在倫敦和都柏林兩大歐洲城市逐步擴大投資。
1月17日,TikTok宣布在都柏林建立負責歐洲、中東和非洲市場的信托和安全中心以管理該地區的用戶數據,并將為愛爾蘭創造百余個就業機會。
而位于倫敦霍爾本區的TikTok英國辦公室則在經歷了數輪擴招之后,一直保持著僅次于洛杉磯的第二大辦公室地位。尤其是與都柏林的200名員工相比,800人規模的倫敦辦公室在競爭公司總部中顯然更具有優勢。
《衛報》的報道稱,TikTok一度與英國政府就投資30億英鎊、創造3000個工作崗位的新總部協議談判進展順利。但是在7月19日,英國政府宣布全方面禁用華為五天后,TikTok突然宣布因“地理位置更加優越”而終止談判并選擇都柏林作為總部首選。
另據《太陽報》報道,TikTok與倫敦雙方在短短兩周之內互相再度釋放積極信號的根源在于唐寧街的“老爺們”認定TikTok的安全隱患與通訊設備商無法相提并論。
此前已有英國政府人士向CNBC表示,只要TikTok遵守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就不存在被禁用的風險。
倫敦:脫歐后仍是香餑餑
其實,在英國公投脫歐、大批銀行相繼離開倫敦金融城的大背景下,繼續選擇倫敦作為歐洲總部或地區總部的跨國公司并非只有TikTok一家。
早在2014年4月,星巴克就宣布將負責歐洲、中東與非洲業務的地區總部從荷蘭阿姆斯特丹遷往倫敦。2018年,這家咖啡連鎖巨頭的阿姆斯特丹辦公室正式關閉。更早之前的2012年,全球第二大保險經紀公司怡安更是將全球總部從芝加哥整體搬遷至倫敦。
除了星巴克和怡安這樣的行業巨頭之外,近十年內遷至倫敦的公司也包括了許多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2013年,瑞士知名石油天然氣服務商諾布爾公司同樣將全球總部從瑞士巴爾遷至倫敦;2011年通用電氣石油天然氣部門也選擇從意大利佛羅倫薩整體遷往倫敦;在此之前已經叛逃倫敦多年的有線電視運營商自由媒體集團也將全球總部從美國遷回了老家倫敦。
即便是英國2016年脫歐公投,也未能阻擋跨國企業持續青睞倫敦。
2017年1月,“閱后即焚”應用開發商Snapchat宣布在倫敦設立國際業務總部;而包括臉書、谷歌、亞馬遜在內的硅谷企業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擴建位于倫敦現有的地區總部。
而更大規模的搬遷則來自常年保持英國、荷蘭雙總部模式的聯合利華。2018年9月,聯合利華曾公開計劃從倫敦證交所退市并整體前往阿姆斯特丹,成為完全的荷蘭公司。但該計劃在今年6月11日徹底反轉,聯合利華以“增強靈活性、消除復雜性”為由最終決定將總部遷至倫敦,而放棄在阿姆斯特丹的管理機能。
倫敦能夠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其核心競爭優勢在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選址考慮因素中并未遭到脫歐的大幅度侵蝕。
一般而言,政治環境、基礎設施條件、區位條件、政策與制度環境、行業集聚水平,以及人力資源條件等因素都被視為地區總部選擇策略的關鍵。
倫敦作為老牌發達國家的首都,天生具有政治穩定、法制體系完善、人才儲備豐富、語言溝通無障礙等優勢。尤其是在行業集聚效應上,倫敦市政府自從2011年起便開始大力推進東倫敦科技城(Tech City)項目,目前該科技城已經吸引包括思科、英特爾、高通、推特在內的多家硅谷公司。
此外,距離牛津街一街之隔的臉書技術中心、位于國王十字的谷歌英國總部、南岸巴特西發電站舊址上的蘋果英國總部以及入住倫敦科技城的亞馬遜英國總部,四家巨頭相當于在倫敦復制了迷你版的硅谷。
事實上,倫敦IT產業的產值幾乎是巴黎和柏林IT產值的總和。相較于倫敦在英格蘭一城獨大的格局,德國的IT產業分散在柏林、慕尼黑和法蘭克福多地,難以達成集聚效應;至于同樣體量巨大的巴黎IT產業則被法國硅谷格勒諾布爾以及南方的索菲亞科技區嚴重分流。
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WBK研究所的蘭薩教授(Giesla Lanza)也表示,在歐洲各個城市政治、基礎建設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經濟成本則會成為決定地區總部選擇的關鍵因素。這其中就包括輻射地區或全球市場的物理距離成本、文化或心理距離產生的社會溝通成本、與其它樞紐城市的連接成本以及可能是最為重要的政府溝通成本,其典型便是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
此前將全球總部搬遷至倫敦的石油天然氣服務商諾布爾就提及希思羅機場繁忙的航線是決定性因素之一。至于更有競爭力稅收制度,更是出現在了星巴克、怡安、諾布爾等幾乎所有地區總部設在倫敦企業的搬遷新聞通稿中。
倫敦vs都柏林:稅政尤為關鍵
自從前首相卡梅倫在金融危機后力主降低企業基礎稅率之后,英國的企業基礎稅率已經從2010年的28%一路下降至2018年的19%。該稅率已經位列七國集團倒數第一,英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國和法國的企業基礎稅率分別為29.8%以及34.4%。卡梅倫的接任者特蕾莎·梅曾甚至計劃將企業稅率在2020年進一步下調至17%。
除了大幅度下調企業基礎稅率之外,英國政府還分別于2010年和2015年明確了免征海外利潤稅以及開征25%的海外利潤轉移稅兩大原則。這也是此前星巴克放棄位于荷蘭的歐洲總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稅收制度決定總部選址的典型案例便是英荷公司聯合利華。2018年荷蘭政府曾計劃取消高達15%的股息預扣稅,但該提案最終因反對黨的阻擋以及荷蘭公眾的反對態度而作罷。此后聯合利華的股東便開始將眼光投向了英吉利海峽對岸。
1個月前的7月6日,另一家知名的英荷公司、也是世界五大石油巨頭之首的皇家殼牌石油同樣暗示將效仿聯合利華離開荷蘭,投奔倫敦的懷抱。
不過,雖然倫敦人能夠憑借著較低的稅率從歐洲大陸、甚至是北美大陸虎口奪食,但是英國卻遠非是真正意義上的避稅天堂。
在過去的30年里,歐洲企業基礎稅率最低的頭銜始終由英國不起眼的小鄰居愛爾蘭把持。愛爾蘭目前12.5%的企業基礎稅率遠低于英國的19%。
得益于超低的稅率,以及政府牽頭的稅收優惠協議,愛爾蘭在上世紀便吸引了蘋果和谷歌的入駐。借助著兩大企業的領頭羊效應,臉書、高通、英特爾、雅虎、推特等幾乎所有科技公司都以都柏林和科克兩大城市為中心,將其歐洲總部定址于愛爾蘭。
同樣穩定的政治經貿環境、同樣豐富的英語語言人才、以及更勝于倫敦的集聚效應和背靠歐盟的橋頭堡作用,都使得愛爾蘭的IT產業在過去20年內得到了飛速發展。愛爾蘭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軟件出口國。
愛爾蘭依托稅收政策為核心的招商之路甚至一度引發了歐盟委員會的不滿。2016年8月,歐委會內負責反壟斷事務的委員瑪格麗特·維斯塔格就以蘋果和愛爾蘭的稅收優惠待遇涉嫌違反歐盟的國家補貼政策為由,要求蘋果向愛爾蘭政府補繳130億歐元的稅款。
7月15日,歐盟普通法院宣布歐委會敗訴,蘋果無需補繳任何款項。這似乎也預示著,愛爾蘭的軟件大國之路還能維持很久。
至少在TikTok選址海外總部問題上,與倫敦競爭至最后一刻的都柏林仍有機會。
8月3日,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道,英國保守黨議員、中國研究小組聯合發起人尼爾·奧布賴恩(Neil O'Brien)表示,情報部門應當就TikTok入駐倫敦一事發表報告。奧布賴恩領導的中國研究小組曾經在華為問題上向內閣施加壓力,并最終影響了約翰遜政府在華為問題上的態度。此外,該研究小組還對由中廣核和法國電力聯合建造的英國欣克力角C核電站持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