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資委又“制造”了一個總資產超過6000億元的央企巨無霸。
國資委網站12月8日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冶集團)整體并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下稱五礦集團),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冶集團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這是繼南北車、中電投和國核技合并之后,又一起央企大合并。市場預期,央企兼并重組或將進一步提速。由國資委監管的112家央企可能會重組為30到50家左右。
合并之后,新的五礦集團總資產將超過6000億元。在經營層面,五礦集團的業績表現優于中冶集團,2014年,五礦集團的總營收和利潤總額分別為3437億和43億,而中冶集團分別為2158億和40億。但中冶集團的體量更為龐大,總資產3259.78億,略高于五礦集團的3104億。
2015年曾被市場稱為國企改革的“落地年”。如今,這一說法再次得到印證。
五礦集團成立于1950年,主要從事金屬礦產品的勘探、開采、冶煉、加工、貿易,以及金融、房地產、礦冶科技等業務,主要海外機構遍布全球34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7.7萬員工,控股7家境內外上市公司。今年中國五礦位列世界500強第198位。
中冶集團則是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設承包商和冶金企業運營服務商,是國內產能最大的鋼結構生產企業,在滬、港兩地上市,擁有5.3萬名工程技術人員。2015年中冶集團位列世界500強第326位,在ENR發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強”排名中位居第10位。
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支鋼鐵工業建設力量,中冶集團參與了鞍鋼、武鋼、包鋼、太鋼、攀鋼、寶鋼等國內幾乎所有大中型鋼鐵企業主要生產設施的規劃、勘察、設計和建設工程。
事實上,五礦集團與中冶集團“合體”的傳聞早已在坊間傳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二者強強聯合有望形成資源共享、優略勢互補。中金公司研究部副總經理廖明兵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中冶的資源業務或將切割給五礦集團相關板塊,而五礦集團的基建地產業務或可能劃撥給中冶集團。
國企改革已在中國開展得如火如荼,甚至有人認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新常態背景下,國企改革將成為中國經濟不致過于疲軟的最大驅動力。
哪些央企將會合并重組,成為眼下最吸人眼球的話題,因而各類傳聞不絕于耳。國金證券研究的一份報告稱,根據央企各集團的情況,以及改革動向和集團整合預期的強弱,首推關注航運系、汽車系、船舶系,其次推薦中鐵系、鋼鐵系。
具體的推薦標的則包括:中海集運和中國遠洋,一汽轎車、東風汽車和東風科技,中國重工、中國船舶和中船防務,中國中鐵和中國鐵建,寶鋼股份和武鋼股份。
安信證券研究報告則梳理出四種國企兼并重組類型。在外向型國企重組上,包括“一帶一路走出去”和“高端裝備走出去”兩項戰略下的央企兼并重組;國內方面,包括“淘汰過剩產能”和“提高行業集中度”兩類重組。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界面新聞記者說:“目前經濟形勢不如從前,制造業、大宗商品、航運、鋼鐵等諸多行業都面臨產能嚴重過剩、需求過于低迷的困境,行業整合將有望在較大程度上破解這些難題,對于股市也是一大拉升。”
但他并不認為巨無霸們的合并會對行業形成壟斷。“現在行業還是很分散的,談壟斷還為時尚早。”林伯強說,強調規模化效應、提升集團競爭力,是國際潮流做法,中國政府亦希望在國家戰略層面指引央企真正做大做強,從而能夠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因此他預測,不需要多久的時間,將會有更多央企重組成為現實。
不過,兩家央企合并在一起,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要想實現1+1>2的效應,還有更多功課要做,力爭從物理反應升級為化學反應,從而達到預期效果。”林伯強說,一方面,企業必須在內部經營管理體制上取得突破,使得二者原有的資產板塊能夠切實互補。
另一方面則是文化,參與合并的央企通常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內部已經形成諸多傳統做法和行為風格,如果不能較好地融合打通,那么各種人事決策和經營業務矛盾激化是可以預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