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趙曉娟
編輯 | 牙韓翔
5月25日,北京最大零售商物美集團考慮在香港IPO的消息被曝光。界面新聞求證物美公關部,其稱尚不清楚此事。
但一名擁有二十多年零售經驗的人士向界面分析,物美重啟IPO是遲早的事,目前物美幾經收購已經成為巨無霸零售企業,發展過程中必然有融資需求。而且從戰略上講,近期多家企業回歸港股,物美此舉響應中央舉措不難理解。
另一名物美已離職人士告訴界面新聞,物美去年曾在內部提及的規劃是,計劃3年之內上市,現在突然加速了,可能是頻繁收購導致資金需求變大。
物美于1994年由張文中創立,早期發展過程帶有激進而靈活的張氏風格。例如通過與國有商業企業簽訂租賃、合作、托管和合資等協議的方式進行擴張,讓物美在短時間內規模迅速擴大。
物美于2003年11月底在香港創業板掛牌上市。當年物美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其2001年和2002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9億元、10.9億元,增長了59.1%;凈利潤則由1560萬元增至2740萬元,增長了75.6%。
上市之后的物美速度比之前更“瘋狂”。物美收購了北京第五大超市北京超市發連鎖股份有限公司25.03%的股權,并托管其34.77%的股權。
2006年是張文中被調查之前物美發展的高峰。這一年,物美先后控股北京第四大零售商美廉美超市和上市公司銀川新華百貨,北京懷柔的京北大世界、日本大榮集團旗下的天津大榮均被物美收入囊中。
張文中還為物美制定了發展計劃,到2010年,物美的營業額將達到1000億元,擁有10000家便利店、1000家綜合超市和100家大賣場。
2006年12月,張文中因涉嫌行賄、挪用公款被河北省衡水市人民檢察院刑事拘留,并在2009年以詐騙罪等判處12年有期徒刑,減刑兩次后,2013年刑滿釋放。
至2013年張文中出獄,他在物美發展過程中有7年的缺失,這期間物美的擴張也按下了暫緩鍵。
2015年10月20日,物美商業宣布,董事會接獲公司控股股東物美控股發出的通知,物美商業將實現私有化,從香港正式退市。物美稱,公司主要業務為在中國經營大型超市和便利超市。近年來,集團的盈利狀況一直受到日益上漲的人工及租金成本,以及源自線上及線下運商競爭的不利影響。
界面新聞曾統計,物美2010年至2014年的營業額從125億元增長至189億元,但凈利潤增幅處于下跌狀態,2010年物美凈利潤5.3億元,2014年僅為3.95億元。
2014年之后,物美重新開啟并購計劃。
2014年,物美集團以14億元代價收購中國百安居70%股權,后者在中國擁有近40家家具連鎖門店。2018年,物美以15億元的價格接手了樂天集團位于華北的22家樂天瑪特門店。
2018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對張文中詐騙、單位行賄、挪用資金再審一案進行公開宣判,撤銷原審判決,改判張文中無罪。
而物美最大的一筆收購發生在去年。2019年10月,物美集團及其旗下科技公司多點Dmall聯合宣布,物美就收購麥德龍中國控股權已與麥德龍集團簽訂最終協議。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團將在雙方設立的合資公司中持有80%股份,交易完成后,物美將付出約119億元的代價得到麥德龍中國80%的股權。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連鎖百強”榜單,物美以483億元的銷售位列11名。在截至2018年9月的財年內,麥德龍在華銷售額約為209億元。照此估算,收購后物美集團的體量或在700億元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