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彭強
4月20日,在國家發改委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衛星互聯網首次明確入圍“新基建”。
據國家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在會上介紹,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分別是: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
其中,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據伍浩介紹,國家發改委將和相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推動“新基建”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優化政策環境,抓好項目建設并做好統籌協調。
衛星互聯網確定入圍“新基建”范圍后,衛星互聯網概念股走強,多家相關公司股票股價上漲。
截至當天收盤,中國衛通(601698.SH)漲停,中國衛星(600118.SH)上漲7.83%,華力創通(300045.SZ)上漲5.25%,北斗星通(002151.SZ)上漲4.5%。
此外,航天信息(600271.SH)、四維圖新(002405.SZ)、航天電子(600879.SH)、航天發展(000547.SZ)均有小幅上漲。
衛星互聯網,指的是利用大量的衛星組成通訊網絡,利用衛星通信覆蓋面廣、容量大、不受地域影響等優勢,有效解決邊遠、分散地區以及空中、海上用戶的互聯網服務問題。
上世紀80年,美國摩托羅拉公司提出著名的“銥星計劃”,計劃用77顆近地衛星組成星群,讓用戶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打電話。此后,又有多家公司提出類似計劃,但最終都未能維持下去。
2015年,埃隆·馬斯克正式提出“星鏈計劃”,計劃在2019-2024年間發射約1.2萬顆衛星組成“星鏈”網絡,并在全球范圍內提供低成本的互聯網服務。
2019年5月,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公司用獵鷹九號火箭將“星鏈計劃”首批60顆衛星送入軌道。截至2020年3月,SpaceX已成功將第六批60顆“星鏈”衛星送入太空。
2015年,國內企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航天科技)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提出自己的低軌通信項目“鴻雁星座”和“虹云工程”。這兩項工程均在2018年底發射了自己的首顆驗證衛星。
鴻雁星座計劃由300顆低軌道小衛星及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可以為用戶提供全球實時數據通信和綜合信息服務。
虹云工程計劃發射156顆衛星,將組成一個星載寬帶全球移動互聯網絡。
中國航天科技的下屬上市公司包括中國衛通、中國衛星。
中國衛通專門從事衛星運營服務。官方資料顯示,該公司是國內唯一擁有通信衛星資源且自主可控的衛星通信運營企業。
中國衛星是中國航天科技第五研究院控股的上市公司。該公司主要專業從事小衛星及微小衛星研制、衛星地面應用系統集成、終端設備制造和衛星運營服務等。
除國家隊外,中國也有民營航天公司進入衛星通信領域。
2020年1月16日,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發射其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該衛星可通過衛星終端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服務。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則計劃用72顆衛星,構建低軌物聯網星座。按照計劃,九天微星的物聯網衛星星座,將在2022年前完成部署。
除上述公司以外,亞馬遜、維珍銀河、可口可樂、高通、波音、三星等巨頭也開始了該領域的布局,行業的競爭也將日趨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