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墨把她的品牌Museum of Friendship (友誼博物館)2016春夏時裝秀做成了一場“舞臺劇”。
當全場燈光亮了,90年代偶像組合“青春美少女”的《快樂寶貝》響起,T臺上已經扎堆站好了等著出發的“少女”模特們。步出T臺,模特們不是嘴含棒棒糖,就是低頭打著游戲機;到了謝幕時,這群“少女”索性扎堆來了次瘋跑。
“這是我在圣馬丁畢業秀后做的第一次T臺秀,而且畢業秀那次,模特、舞臺都是現成的,而這次從設計衣服到確定妝發造型,從選模特到選音樂,從布置秀場到邀請來賓,再到秀后的宣傳和公關,都需要我和我的團隊自己來做,學到了太多了。”王天墨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說。
形式上的有趣很符合王天墨的設計風格,她擅長設計一些適合“成長中的少女”來穿的衣服。而這場秀的主題就是“放學后”,整個秀場營造了一種90年代初高中生放學時的場景。



但既然是第一次就難免在諸多細節中透露出青澀。比如王天墨這場春夏秀的走秀音樂,選曲和剪輯都略顯生硬,太過刻意地想要表現主題。
與我們此前報道過的設計師陳安琪和王逢陳一樣,王天墨也是英國海歸,畢業于倫敦中央圣馬丁設計學院。盡管畢業已有4年,但這才是王天墨自創品牌的第三季設計,也是她第一次主導T臺秀。
而除了這個第一次,她還需要去面對如何去尋求在高級 Showroom 展示的機會、如何去與買手建立聯系、如何去談下銷售渠道、如何運作一個商業品牌——事實上,大多數學成不久、急切想展露頭角的年輕設計師都需要應對這些學校從未教過的問題,他們需要從實戰中學起。
2011年從圣馬丁畢業后,王天墨并沒有和她的大多數同學們一樣繼續念研究生,或是進入已經頗具聲名的大牌設計師工作室工作。她選擇直接成為獨立設計師,但并不著急建立自己的品牌。她說,當時的她還沒準備好,既不了解商業運作,也沒有團隊,而更重要的是她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人愿意買她的設計。
王天墨用了兩年的時間去做了很多沒有量產目標的私人藝術設計,比如她在2012年完成了“The Third Hand(三手衣)”以及“MoMo’s Wardrobe(墨墨的衣櫥))”兩個舊物改造系列,并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以積累關注;她還到處旅行,也學習做家具、做標本,順道結交朋友,為成立團隊做了積累。

2013年6月,王天墨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成衣系列“wave hand(揮手)”,正式從藝術設計向可銷售的商業設計轉型。到了2014年2月,她成立了個人品牌Museum of Friendship,并在5月回到家鄉遼寧錦州,開始籌建工作室,并著手準備品牌成立后的第一個春夏設計系列。
同年9月的巴黎時裝周期間,王天墨帶著自己名為“Stars in Hand”的2015春夏設計去到了巴黎Showroom TOUBA。TOUBA是一家來自倫敦的多品牌Showroom品牌,在各大時裝周期間都會于當地開設Showroom,為設計師與買手提供溝通和交易的平臺。
“我當時就試著給他們發了郵件,沒想到他們當天就回了,約我第二天帶著設計去辦公室,然后第二天他們看了我全部的設計后,就直接定下來了。”王天墨回憶起當時找到TOUBA的經歷。

不少設計院校的畢業生會希望通過設計比賽而獲得持續發展的資金和機會。但很多時候,他們更需要“貴人”或者說“貴店”的幫助,才能真正以職業設計師的身份進入時裝市場,尤其是國際舞臺——對于王天墨而言,TOUBA這樣的國際Showroom就大大助力了她的事業發展。
王天墨至今已與TOUBA合作3季,并借著這個平臺得到了來自國際買手店10 Corso Como和Opening Ceremony的訂單。其中,10 Corso Como上海店從第一季就下了單,而Opening Ceremony則是從第二季起在紐約和巴黎店上架了Museum of Friendship的設計。值得一提的是,能把自己第一、二季的設計賣進這樣的國際多品牌集合店并不容易,因為按照行業慣例,一般情況下,買手店會觀察設計師連續三季的表現,再做出是否下單的決定。
“我們發現新牌子時會參考這些國際買手店的買貨紀錄,所以在上一季之后我們注意到了Momo(王天墨),但是當時并沒有下單,因為我們希望看到她有連續產出的好設計。而到了這一季了,我們希望能和她開展合作,”一位參加了上海時裝周MODE showroom的南京買手店買手對界面記者說,“她的設計有識別度,而且在做工上也很講究,質量和細節都把握得不錯,對我們而言是個性價比很高的選擇。”
除了國內買手店跟風國外買手店“追捧”王天墨,買手店棟梁的推廣也讓王天墨和其品牌被更多人關注。這次的“棟梁一日”、此前舉行的“棟梁×Airbnb的設計師之家”,王天墨都有參與。
截至目前,只做了3季的Museum of Friendship已經可以在全國十多家買手店買到。而且除了把店開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這樣的一二線城市,王天墨也正在和烏魯木齊、常州、南昌等時裝產業欠發達城市的買手店洽談。

不過,好設計加好質量,即使再遇上好機會,也還不足以讓一個年輕設計師“成功”——姑且以賣得好、有品牌知名度作為衡量成功的一個標準。
“做品牌真的不是把衣服做好這么簡單,”王天墨說,“和Opening Ceremony這樣的國際大團隊對接時,我就會覺得我們的團隊還不夠專業。”
這里說的不專業包括為了符合外貿出口標準要做的特別標簽說明、材料檢測、產品包裝等,也指與買手的交流、與店鋪在后續上架和宣傳的對接等。
更重要的還有定價部分。國際買手店H.Lorenzo創始人Lorenzo在接受界面記者采訪時曾提到,不少中國設計師在面對海外買手店的訂單時,往往不懂得提供離岸價格,也不懂得外貿規則。一部分設計師甚至因此曾推掉了進駐海外平臺的機會。
“對我來說挑戰真的很大,因為你不懂的時候應該要問,但有時候你問了以后別人更會覺得你不專業,是很矛盾的,好在有了經驗就好了,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的。”王天墨補充說。

現在,王天墨有了一個8人團隊,成員都是她的老鄉,不過其中大部分并不是設計科班出身。她主要負責設計、宣傳和發展戰略,而剩下的同事則把采購、做樣衣、跟單、排產、銷售、財務等大小工作包圓,每個人都是邊做邊學,在每個“第一次”中積攢經驗。而這個團隊會遇見的下一個“第一次”可能就是要開設獨立網店了。
“但是我還在猶豫,還在調查,”王天墨說,“因為開了獨立網店,開始自己售賣,那么就會有很多售前售后的問題,需要更大的團隊。另外,和現在合作的買手店也可能會因此發生矛盾。而更重要的是還會遇到庫存的問題。”一旦有了庫存積壓,那么資金流壓力就會驟增,這對于王天墨這樣剛起步的團隊而言顯然難以負擔。
王天墨目前沒有遇到庫存問題。她每一季的設計一般會排產買手店訂單量的200%,其中100%用于交付訂單,剩下的一半則用作補貨和私人渠道售賣。而這樣的策略似乎還有點保守,“現在還沒到秋冬,但是2015秋冬做的那200%早都已經賣完了,所以這一季我們還會再多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