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胤烽 初彥墨
編輯 | 陳臣
臨近春節,老字號們集體發力,讓過年開始“有內味了”。全聚德、稻香村等老字號紛紛拿出特色家宴與特色產品供應春節市場;2019年的最后一天,淘寶主播薇婭在上海豫園玩起直播,為中華老字號直播帶貨。那些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老字號們,現在過得怎么樣?
萬余老字號僅剩1000余家,只有10%能盈利
部分老字號“倚老賣新”固然讓人欣喜,但中國老字號品牌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商務部數據顯示,中華老字號數量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萬多家減少至目前的1128家。雖然老字號們的平均壽命超過160歲,但其中只有10%蓬勃發展,大部分都出現了經營危機。
老字號的傳承離不開居民的基本生活,行業分布主要集中在吃的、喝的、用的和治病的四大塊。從地理分布看,上海、北京和江蘇的老字號最多,分別有180家、117家和96家。
83%的酒類老字號凈利潤增長,茅臺最“香”
據界面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華老字號”概念股至少有56家,其中最多的是酒類(18家)、醫藥類(17家)和食品餐飲類(11家)。根據各家第三季度的財報,83%的酒類老字號保持了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貴州茅臺前三季度凈利潤最高,為304.55億元;而超過半數的醫藥類、餐飲類老字號凈利潤都出現了同比下滑。
老字號跨界引爆流量,但也有玩砸的
為了迎合年輕人,一些老字號頻頻跨界,試圖引爆流量。上海老字號豫園玩起直播,四個小時吸引1230萬人觀看,共銷售產品20萬件;已經陪伴了幾代人成長的大白兔奶糖,雖然已經61歲,但玩起跨界來令年輕人跟不上節奏:大白兔潤唇膏、香氛、時裝秀、奶茶、冰淇淋……
大白兔、回力、六神、百雀羚等一波老字號玩跨界不亦樂乎,當然也有玩砸的,例如狗不理。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狗不理搭了一個叫“來‘GBI’訂制健康”的展區,擺出了營養補充劑、面膜、眼罩等一系列護膚品,試圖進軍美容行業。此外,狗不理還試圖進軍大健康、咖啡等行業,成績均不理想。
但回到狗不理的主業——包子,根據其2019半年報顯示,狗不理主營業務的前三位分別為速凍包子、醬鹵肉制品和速凍面點禮包,共占主營業務收入的80%以上。近幾年狗不理陸續在北京關閉了10余家門店,僅剩下王府井和前門兩家門店。
“業績撲街全聚德”、“造假違規同仁堂”、“驢皮吹破東阿阿膠”,近幾年跌下神壇的老字號不只有狗不理,誰能拯救這些老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