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作者 | 錢伯彥發自柏林
正在為平安夜忙活的德國人收到了來自美國人的圣誕禮物:制裁大棒。
12月17日,美國參議員們趕在圣誕假期前通過了這項制裁案。美國媒體一致預計總統特朗普很快將在該文件上簽上大名,宣告正式生效。而此次制裁所涉及的依然是德美兩國爭論已久的德-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
這條縱貫歐洲西北部的能源大動脈,耗資近100億歐元,總長約2400公里,跨越波羅的海直接連接德國與俄羅斯兩國本土。北溪2號也是俄羅斯天然氣集團(下稱俄氣)近年來最重要的管道計劃之一。該管道由俄氣以及包括荷蘭皇家殼牌在內的五家歐盟能源巨頭共同投資,目前建設進度已經超過90%,預計在2020年年中將首次投產通氣。

此次制裁案矛頭所指的是所有參與北溪2號工程建設的承建商,列入制裁名單的公司的在美銀行賬戶與轉賬交易將被全面凍結,公司高管與主要股東也將被禁止入境并剝奪已頒發的美國簽證。美國財政部長與國務卿將在接下來的60天內與國會共同確定最終名單。
除了勢必將被列入制裁名單的俄氣子公司——北溪2號股份有限公司之外,作為主要承建商的瑞士海工公司Allseas Group預計也將受到波及,目前該公司旗下的Pioneering Spirit號管道鋪設船是北溪2號的建設主力船只。
其實,無論是此次的參議院投票還是特朗普的最終拍板,都只是走個形式而已。早在德國時間12月12日凌晨,在總統彈劾問題上黨爭不斷的美國眾議員們就意外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針對北溪2號的制裁案,而當時白宮就已經明確表態將會支持該制裁案。
“此舉是為了歐洲的能源安全”,面對美國人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包括《明鏡周刊》《商報》在內的多家德國媒體第一時間就譏諷道:“美國的議員們似乎是歐洲人民選出來的,需要對歐洲能源政策負責一樣”。
曾經在柏林墻倒塌三十周年紀念活動中因為不感激美國對兩德統一做出的貢獻、而飽受爭議的德國外長馬斯也批評道:“歐洲的能源政策只能在歐洲,而不是在美國被制定,我們拒絕一切外部干涉以及跨越主權的制裁。”
德國政府的強硬立場也得到了布魯塞爾的鼎力支持。新上任的歐盟委員會貿易專員霍根(Phil Hogan)同樣回應道:“歐盟反對一切針對在歐洲合法經營的歐洲企業的制裁。”
更強硬的批評聲則來自另一個利益直接相關方——莫斯科。“我們應該同樣以制裁手段給予回應,柏林和布魯塞爾是時候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了”,德俄商會主席謝普(Matthias Schepp)在莫斯科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就要求德國和歐盟出臺反制措施以保護企業界的利益。

事實上,美國人對北溪2號的反對由來已久。
剛進入2019年,美駐德大使格雷內爾就向多家相關德企發出信件,暗示要實施制裁。6月12日,特朗普向到訪的德國東部鄰國波蘭總統明確表明了這一意圖:“我們向德國提供保護,俄羅斯卻可以從德國那里獲得數以十億計的美元。”兩個月后,特朗普在接見羅馬尼亞總統約翰尼斯時再次明確了反對北溪2號的鮮明態度。
那么,北溪2號為何會成為美國人的眼中釘,為此大動干戈?
盡管德國政府一再強調,北溪2號只是私營企業的一個私營項目,一切僅僅是出于單純的經濟考量。但在美國人看來,北溪2號一旦開始投產輸氣,德國這個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能源將完全依賴俄羅斯,屆時俄羅斯天然氣將占到德國所有天然氣的40%以上。
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到時候將有能力完全繞過波蘭、烏克蘭等東歐國家直接向歐洲核心國家輸送天然氣。對于依賴天然氣過境費的烏克蘭政府而言,北溪2號的落成無疑意味著在與俄羅斯的烏東問題談判上將丟失一個重要籌碼。
目前俄羅斯每年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約為1100億立方米,與2014/2015年時的1600億立方米已經大幅縮水。不過即便是當下的過境量,也能保證烏克蘭每年至少3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但是隨著年輸送能力為550億立方米的北溪2號建成,這個數字極有可能將進一步縮水至600億立方米。
北溪2號原定于今年12月31日之前竣工,這個日期也恰好與俄羅斯、烏克蘭兩國天然氣過境協議到期的時間完美重合。如今距離兩國天然氣協議到期僅剩兩周不到的時間,但雙方至今仍無法就新協議達成一致。
相比于烏克蘭方面希望的十年期協議,俄氣方面只愿意開出一年期合同,這似乎更說明了俄氣僅僅是把兩國天然氣協議視為北溪2號通氣之前應對過渡期的備胎方案而已。
除了俄烏兩國的天然氣過境協議之外,有了北溪2號這張王牌的俄氣CEO阿列克謝·米勒更是強硬地要求烏克蘭國家天然氣公司(Naftogaz)必須放棄2018年斯德哥爾摩法院裁定俄氣賠償烏克蘭26億美元的權利。
北溪2號的意義還遠不止于烏克蘭問題。
它其實只是俄羅斯人手中一副同花順中的第一張明牌而已。一旦美國不對此做出明確回應,俄氣籌備多時的“南溪”“土耳其溪”“北溪3號”甚至是“北溪4號”等一系列組合拳都會陸續上馬。
在這些天然氣管道項目中,南溪和土耳其溪使得俄羅斯人可以直接從黑海沿岸途經地中海輸送天然氣至巴爾干半島、意大利以及中歐腹地奧地利;而北溪3號更是可以將途經波羅的海的天然氣輸送量翻三倍以上。這也是此次美國人在制裁案中特意將矛頭指向承建商的原因:負責北溪2號建設的Allseas Group公司同時也是土耳其溪項目的主承建商。
該制裁案的主要推動者民主黨議員夏欣(Jeanne Shaheen)就在參議院投票時表示:“這是美國國會向普京發出的信號,美國不會坐視克里姆林宮擴大其邪惡的影響力。”
美國人的擔憂確實不無道理。
包括法國、波蘭和丹麥在內的部分歐盟國家此前都對北溪2號表示過懷疑。除了天然反俄的波蘭之外,許多歐盟國家都認為,在歐盟已經確定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大目標下,再新鋪設一條設計壽命至少50年的天然氣管道會削弱德國能源轉型的動力。

不過,立志拆散德俄兩國能源聯姻的美國人,為了幫助德國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而給出的B計劃,卻似乎多少顯得有些司馬昭之心了。
作為俄羅斯“邪惡”天然氣的替代品,美國人近年以來一直向德國與歐盟大力推銷自家開采的液化天然氣。自從本土頁巖革命爆發以來,美國就迅速躍升為世界一流天然氣出口國。
在德國-東歐經濟協會(OAOEV)會長赫爾姆斯(Oliver Hermes)看來,美國人制裁的目的更多在于希望通過非市場手段將美國頁巖氣的最大對手——俄羅斯管道天然氣擠出歐洲市場。
對于正在能源轉型、且相繼宣布棄核棄煤的德國來說,號稱清潔能源的天然氣是補上能源缺口的唯一選擇。但是德國政府打著“讓消費者選擇”這一政治正確旗號卻意味著,價格比俄羅斯天然氣昂貴不少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很難立足歐洲市場。哥倫比亞能源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俄羅斯天然氣的長期邊際成本約為美國液化天然氣的70%。更何況從技術角度出發,德國本土目前并沒有液化天然氣的再氣化設施。
一直以來,激進的新能源政策導致德國企業的用電成本居高不下,并為他們視為影響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便德國政府愿意向美國妥協而使用價格更高的美國液化天然氣,包括大眾、西門子在內許多德企的反對也會動搖本已不穩固的默克爾第四任內閣。
德國聯邦議會經濟委員會主席拉莫爾(Andreas L?mmel)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進一步表示:“相比于穩定可靠的俄羅斯天然氣,美國人朝令夕改的貿易政策更不可靠。正因為美國是個不可靠的盟友,我們作為德國人、歐洲人才更需要擺脫能源依賴。”
回到現實,群情激憤的德國議員們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則是如何確保北溪2號的順利竣工。
一旦承建商瑞士公司Allseas Group承受不住壓力而宣布退出建設,工程進度勢必會滯后。該公司旗下的Pioneering Spirit號是世界最先進的海底管道鋪設作業船,具備每天鋪設三公里管道的能力。目前俄氣方面正考慮動用俄羅斯的老舊施工船只或說服Allseas Group將旗下船只臨時更改船旗國。
距離計劃的工程竣工不足兩周,沒人相信美國的制裁案能夠阻止北溪2號的建成。彭博新聞社也援引兩名美國官員的話稱,現在才落實制裁為時已晚,預期效果很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