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法治周末記者 于偉力
近日,麥肯錫中國發布的《201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報告》顯示,去年,中國人在境內外的奢侈品消費額達到77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三分之一,其中“90后”占奢侈品買家總量的28%,貢獻總消費的23%。而在人均支出方面,“90后”每年花費2.5萬元購買奢侈品。
據另一組數據統計,2012年至2018年,全球奢侈品市場有超過一半的增幅來自中國,預計到2025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有望增至1.2萬億元人民幣,對全球奢侈品消費增幅貢獻占比將達到65%。
有專家對此表示擔憂,倘若未來發展如上述所“預言”,那么中國的年輕一代勢必會花更多的錢去購買奢侈品。而看似很有奢侈品購買力的“90后”,實際上并沒有掌握足夠多的財富。
2018年8月,螞蟻金服和富達國際聯合發布的《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我國35歲以下的年輕一代,有56%的人未開始儲蓄,而即便開始儲蓄的44%的人,每月平均儲蓄也僅1389元。另一則智聯招聘發布的《2018年白領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有21.89%的受訪白領處于負債狀態,存款余額僅為1萬元至3萬元;而近日香港匯豐銀行公布最新數據統計:中國內地“90后”人均負債比已高達1850%,也就是說每個“90后”平均負債12萬元。
月薪3500元買了1.8萬元的包
“消費借貸是一個讓我又愛又恨又欲罷不能的存在。”在四川省成都市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策劃的“95后”玫子(化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市中心太古里那些金碧輝煌的奢侈品店,總讓她望而卻步,在她心里總感覺店里擺放的那些可人物件,不屬于自己。好在天貓奢侈品官方直營店,能讓玫子夢想成真。在去年的一次店鋪促銷中,她幾乎沒猶豫就做了一筆12期的“花唄”分期。“每個月只需要還款1500多元,就可以擁有一個大牌包包,感覺還能承擔得起,無非就是每個月少吃一兩頓飯的事兒。”
而生活往往沒有如此簡單,尤其對玫子這樣剛大學畢業、一個月工資僅有3500元的年輕人而言。房租一個月1000元,日常三餐和交通費算下來一個月也近1000元,更別提換季買衣服、鞋子等這些必要的支出。“生活里很多消費都用‘花唄’,但它們也不是慈善機構,每筆消費下個月都要還。”她說,每個月的工資是定數,漲工資還要等年底,當下的生活難免會由于“一時爽”買個包包,而變得非常拮據。
玫子在成都市租了一個不到30平方米的房間,周末她一個人在家時,經常依靠泡面充饑。但只要出門,她就一定會背上昂貴的包,去咖啡廳點上一杯38元的熱美式,再逛逛各大商街,享受都市白領的“精致生活”。
某種意義上講,玫子是個“要強”的女人,不管生活過得再艱難,也從不向家里人要錢。在她看來,走出校園,就沒有理由再花家里人的錢。每次父母問她是否缺錢時,她都會故作輕松地說,錢足夠用,不必擔心。可手機里每月定期提醒的賬單,讓她十分頭疼。
信用卡的出現,“似乎”能暫時解決玫子的燃眉之急。在參加工作滿1年后,有社保和穩定工資的玫子,她順利地辦理了一張額度兩萬元的信用卡。每當工資不夠還貸,她便會做一筆現金分期,用“以卡養花唄”的方式,繼續過著“舒坦”的日子。“雖然信用卡現金分期利息高,但終歸可以分24個月慢慢還。”在她的計劃里,按照慣例到了年底公司就會漲工資,工資覆蓋分期還款完全沒問題。
有信用卡“撐腰”,暫時無后顧之憂的玫子,在去年天貓“雙11”期間,又分期買了一款價值上千元的大牌錢包,開心瀟灑了一回。但令她沒想到的是,到了年底,公司運營不景氣,老板對漲工資的事情只字不提,這讓她不得不到處借錢來還款。“這樣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想到這里,玫子顯得頗感焦慮。
過度的“超前消費”導致風險積累
像玫子這樣的年輕人,不乏其人。“花唄”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全國近1.7億“90后”中,有超過4500萬人開通“花唄”。同時在“花唄”賬單分期業務中,借款人年齡在35歲以內的貸款余額占比高達79.38%。
對此現狀,在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級研究員付一夫看來,這會引發一系列不良后果。他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過度的“超前消費”不利于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當大規模的“超前消費”行為發生時,一種經濟上的“虛假繁榮”也隨之而來,這就會進一步導致廠商、政府部門與研究機構等,對國民經濟的走勢與大眾的購買力有所誤讀,并在生產計劃、政策制定、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得到比實際情況更加樂觀的結論。如此一來,產品過剩、借貸杠桿率高企等問題就會逐漸暴露,在掣肘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同時,甚至還可能因風險的不斷積累,甚至最終誘發經濟危機。
但對目前暫時還缺乏足夠判斷力和自制力的“90后”,似乎難逃互聯網信用消費工具的“圍追堵截”。
這邊的廣告在高喊:“年輕就是花唄!”那邊的廣告在吆喝:“愿所有忍耐前行的年輕人,不再錯過生活!”如此讓年輕人熱血沸騰的廣告,鋪天蓋地的精準投放,讓他們感覺“擁有”了高消費的資本。
玫子對法治周末記者稱,這些打著“溫情”牌的廣告口號,不僅常出現在地鐵站、電影院等場所內,還在一些貼吧、論壇里,不間斷地投放,這讓越來越多像她一樣的年輕人,會產生“試一試”的心態,從此債臺高筑。
上海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昱昊對法治周末記者分析,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任何網絡借貸平臺應當在消費者選擇購買服務前充分告知消費者在此類平臺上的借款本金、借款期限、利率、逾期的違約責任以及貸后管理手段,催收方式;不得僅片面宣傳借貸消費的好處,而刻意淡化或者弱化違約后果;使得消費者真正做到“知悉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相關監管部門也應當一方面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年輕人理性消費。
京師律所互聯網金融法律事務部主任左勝高認為,電商平臺過度強調貸款的高額度、便捷和高效,卻忽略了對目標客戶還款能力的識別和分類管理,勢必會誘導尚未形成價值觀的年輕消費者誤入歧途,引誘高消費。對此他向電商平臺提出建議:一方面提高放款門檻,對屬于成長期的“90后”“95后”作分類管理,給與充分的關懷和培育期間;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規范信用消費廣告行為,引導年輕消費者理性購物。
不能過度鼓勵年輕人消費
相比由于購買奢侈品而捉襟見肘的玫子,在深圳打拼的“90后”汪奇(化名)背負的壓力則更大,他時??嘈ΨQ自己為“百萬負翁”。
2012年,剛畢業的他帶著女朋友南下深圳,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起初,倆人的工資僅有5000元,在深圳過著不寬裕的日子,可好在一切都很新奇,生活起來也很有動力。
幾年后,隨著工作經驗的不斷累積,汪奇的工資漲到了兩萬多元,但他的生活質量卻并沒有提高。這些年,他和女朋友結婚組建了新家庭,并在深圳貸款買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月供兩萬元。同時,他還一直堅持給父母買保險。所有的花銷加在一起,對他而言的確是個不小的數目。
在與法治周末記者溝通中,汪奇坦言,平時周轉不開時會用網絡借貸平臺和信用卡來應付日?;ㄤN。“我算比較理性的人,不會覺得網絡借貸平臺的額度就是自己手里的錢,所以平時也不會過度消費。”但理性的他,有時也會“栽”在“雙11”購物節中的狂歡中,無法自拔。
無論是起初簡單粗暴的“打折”“滿減”,還是考驗算術能力的“預售定金翻倍”“買二得三”,諸多玩法都讓汪奇頗為好奇。從小數學成績優秀的他,樂此不疲地算來算去,在“撿便宜”的同時,也走上被網絡借貸平臺分期賬單催款的路上。
“‘雙11’買的都是必需品,但買完后才發現更多的是計劃外的東西,有的只是純粹實惠就買了,沒想太多。”當他每次復盤時,總感覺自己被“套路”了,可到下一次活動時,又按捺不住沖動。他自嘲道:“或許是平時過得太簡單,購物欲望被壓抑太深,所以才會一次性爆發吧。”
事實上,汪奇這樣的年輕人,已成為各大電商購物節的消費主力軍。
商務部提供的數據表明:去年“雙11”全國網絡零售交易額超過3000億元,其中“80后”“90后”的年輕消費群體占比超過70%。京東曾公布的一組“618”銷售數據顯示:在參與“京東618大促”的消費者中,“80后”“90后”已成為絕對的消費主力,其中“95后”用戶占比已超過22%,消費5000元以上的消費者中,“95后”的比例僅次于“80后”用戶;阿里巴巴發布的《2019年春節經濟報告》顯示:在“淘寶年貨節”期間,“90后”的消費占比為27%,“80后”“90后”群體在整個春節年貨期間的消費占比近6成。
諸多受訪者表示,每次電商購物節后,商家賺得盆滿缽滿,但消費者在冷靜過后,發現自己買的東西有一部分不屬于必需品。“超前消費”帶來的痛苦具有滯后性,但也只能靠時間來慢慢消化。
針對這一情況,知名財經評論員譚浩俊認為,消費對經濟增長具有拉動作用,但一味地造節,不僅會讓年輕人過度超前消費,還會出現了大量浪費現象。互聯網電商平臺應當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不能再過度鼓勵年輕人消費。
李昱昊表示贊同上述觀點,并補充道,鑒于大型網絡消費平臺的規模和影響力,更應當呼吁消費者理性消費,切實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但也有專家向法治周末記者指出,超前消費、負債消費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很大,對年輕人的成長也不利,甚至衍生出各種悲劇事件。“90后”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觀念,學習一些經濟常識,不要被借貸騙局忽悠,遵守理性消費原則,盡量不要搞無謂的過度消費,更不可輕易借錢消費,以免被債務套牢,成為“債務奴隸”,失去未來自由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