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會議實錄根據現場速記稿整理。

吳飛:大家好,今天的討論話題非常有意思,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有。現在是我們的金融專場,這個話題設立的非常好,挑選了兩個市場上最熱的話題,一個是財富管理,一個是金融創新。今天我相信三位嘉賓可能有很多東西要和大家分享。
首先,財富管理對于需求方,很多老百姓需要做財富管理;在供給方金融機構,他們需要滿足這些老百姓的需求,不斷地進行金融創新。所以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很適合在座的嘉賓一同探討。
三位都是從事財富管理領域的嘉賓,從嘉賓個人角度,以及從公司的角度,你認為金融創新怎么幫助我們新時代的財富管理,滿足高凈值人群、中產人群在財富管理方面的需求?我們寫論文都喜歡“以某某某為例”,今天的討論就以你們公司為例。大標題已經給了,小標題以你們公司為例。從張總開始。
張越:這是個非常大的話題。宜信公司幾年前開始布局財富管理。作為一家12歲的公司,宜信公司從P2P領域、小額信貸領域慢慢發展到財富管理,進行全客群的布局,從大眾、中產到高凈值客戶的。現在談這個題目并不是跟風,據統計中國家庭到2020年金融可投資資產大概200萬億。但是看金融市場的供給側,其實是非常不足的。根據統計,所有商業銀行的私人銀行部門,管理資產規模大概8萬億,滲透率非常非常低。我們面對的是市場需求大、供給不足的現狀,所以創新是非常好的話題。
我知道創新在當前金融市場環境之下,有一點復雜味道的,但其實大可不必。創新不外乎是一個行業,為經濟、人民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或者需求,給出一個好的解決方式而已。對于財富管理,這個問題是什么?這么大的財富市場,怎么樣合理服務,一個非常好的關鍵詞就是資產配置。這個看似老掉牙的概念,在當今市場上,給客戶真正落地是非常困難的。傳統模式下,為什么只有私人銀行的高凈值人群可以享受這樣的服務?因為復雜,因為供給有限,因為這種服務所需的資產類別有門檻。所以過去幾年很難在這個領域實現普惠,把資產配置服務拓展到中產甚至大眾。現在創新和技術就可以幫上忙,創新將來在財富管理領域會出現幾個層面。
第一是產品的創新。很多金融產品在過去沒有,今后會引入到中國來。比如國外市場已經非常成熟的target date funds——根據不同目標定制的公募基金產品,他們將來會登陸中國,我們市場的金融產品、交易結構,都會慢慢成熟起來。
第二是渠道和觸達方式的創新。中國在移動互聯網發展之下,在很多領域解決了“觸達”這個問題,也就是需要的人可以非常便捷的得到服務。在金融行業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看到在財富管理領域,很多初創企業都非常深度的借助技術,在移動端布局,這個過程的背后是沉淀數據。當下喜歡說金融科技,都逃不開一個詞“大數據”。其實從技術層面,算法這些概念都不是新的,而數據很多也是我們慢慢積累來的,因為曾經沒有做這個業務,沒有進行這樣一個積累。
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下,我們對市場的預計:第一,會出現大量初創機構來滿足巨大的需求,第二在金融產品層面上極大豐富起來,第三個在服務模式上借助數據、借助技術,會出現與傳統資產配置不太一樣的,落實到技術平臺上的解決方案,服務中產與大眾。
但背后的金融邏輯從來都沒有變。第一產品要好,以專業的態度做好投資端。第二要有責任感,以具有責任感的態度做配置建議。第三,對科技與數據充分的掌握,使專業知識可以便捷、透明、易懂的觸達到廣大客戶。這是我看財富管理的布局,也是我們宜信公司做業務的思考邏輯。謝謝!
成少勇:謝謝主持人。我在匯豐銀行亞太區總部、交通銀行總行銀行體系做了20幾年,現在進入金融科技公司。我發現中國的消費和個人金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跟國際上有很大的距離。新技術的發展,確實可以解決這種相對發展滯后的局面。我們小贏科技旗下有一個小贏理財,是P2P平臺。我們開始就建立在互聯網科技上,非常想做一個有溫度和善意的金融。
看中國的資產配置,大家都明白以房產為主,這是普遍的現象。房產占比可能太高了一點,在其他方面其實可以配置一點。比如股票可以多配置一點,但是很多人在股市里面賺不到錢。另類投資在中國發展得很快,里面有各種信托計劃、資管計劃、銀行理財。這一塊是最近去杠桿重點監管的,我們看到很大一部分資金退出來。雖然客戶有需要,但是從整個中國宏觀的金融安全來講,確實有監管管理的需要。總的來說,配置很重要,但是配置在哪里?我們說房產為主,股票要配置,另類投資也是很好的方向。我們這個平臺為了使大家放心,開始就和眾安保險合作,所以平臺上的投資標的都是眾安保險提供保障的,如果逾期會賠償。
同時,我們產品的利息比銀行高,相對來說是一個風險和收益非常好的一個產品。為什么我們做這個產品呢?回過頭看金融創新,首先我們在資產端大量投入技術和數據的,獲得了很好的、完全合規的、小額分散的資產,完全符合監管的需要。資金端來說,由于建立在移動互聯網端,我們的管理成本比較低。我們不會蓋很多樓,雇傭很多人,我們會通過互聯網技術,控制人力和固定成本。最終價值會分配到兩端,理財端客戶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資產端客戶付出更低的利息。用科技把橋梁架起來,最終降低整個社會的融資成本,提高收益,為大家創造更好的生活。這是我們的初心,我們一直的努力。
因為市場上有太多的噪音、壞人,很多人就會有些看法。但是我們歡迎監管機構通過監管政策,把市場上的種種亂象都管一管,回歸本源。我們希望用技術、互聯網,創造更好的客戶體驗和價值。
我觀察到很重要的一點,美國的零售投資者做什么事情?他們喜歡把錢給專業人士管理。中國投資者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喜歡自己管,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他們分不清楚,哪些是好股票,哪些是好的另類投資。這一點上,一方面需要監管政策,一方面隨著時間的發展,優秀的服務會滿足大家的需求。
為什么以后理財會很重要呢?所有的信托、券商理財、銀行理財現在受到監管和資本金的要求,慢慢就回到銀行,變成活期或者很低的利息。幾十萬億的錢,要找一個地方去,這些錢到股市里去很正常,未來另類投資,包括P2P投資,也是很大的一個去處。
最后看金融體制的比較。當債券市場不發達,個人投資者沒有很好的投資方向。另一方面就是中國的金融體系,有很大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是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金融很不發達。最終可能依靠創新科技的力量,走出一條路。謝謝!
何貝娜:謝謝主持人,剛剛主持人問的兩個問題,我覺得分析下來,無非是中產階級崛起,以及高凈值客戶的變化,以及應對這些變化和市場需求下,金融機構的一些作為。
我簡單分析一下現在客戶的幾個特點。首先現在中產階級的增速和高凈值客戶增速已經遠超GDP的增速。目前全國300多萬的中產階級和100多萬的高凈值客戶。這些客戶數量的增長,以及年齡的變化,其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們通常以為有錢或者做理財的客戶,或者財富管理級的客戶,常態是40歲到60歲之間,但其實80后已經逐漸成為了中流砥柱。因為中產階級的爆發增長,理財和財富管理的客群交織是錯綜復雜的,可能有小白,也可能有精英,也可能是專業投資者。這對金融機構和第三方的專業度要求更高,以及我們應對客戶和市場的綜合性服務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第二個變化,體現在客戶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變化。經過金融趨勢和政策監管的變化,客戶已經被再教育了。他們的風險意識,對于產品的了解,以及對收益率的預測,對底層資產的認知都在發生變化。同時因為監管政策的重拳出擊,這些客戶也變得非常敏感。這些變化,對金融機構來說就要求更專業、更合規。
第三個變化主要針對成熟投資者。對于成熟的投資者而言,變化集中在幾個方面。一個是產品并不豐富,或者還未引入,對海外產品和資產配置的需求,越來越明顯。還有就是從以前單一追求收益,轉變為對于整個家庭資產風險隔離、傳承的需求。我們發現客戶對于風險隔離、傳承的需求,要大于對絕對收益需求的增速。
第三塊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產品服務能力的綜合化。我本人在銀行從事了18年,接觸了很多客戶會發現,他一旦成為我們財富級客戶,在做理財、私行以及家庭信托之外,在稅務、法律等方面,也會向銀行金融機構來征詢,這個服務能力的需求也是對我們的挑戰。
最后一個變化,是因為客戶年齡的變化,決定了他們對于互聯網金融以及線上理財產品和財富管理的需求。而不像以前中年以上的客戶,更愿意線下、面對面的形式,這些變化都是崛起的中產階級和高凈值客戶的特征。
因為這些特征,個人理解,金融行業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本質。創新的本質,應該是在目前的市場需求、監管政策以及客戶的變化下,去把自己能做的做的更好,不能做的換一種更好的方式去做,解決客戶的需求,服務于整個經濟的發展。基于這樣一個創新理念的認知,今后金融機構的趨勢,主要體現在一個專業化、合規化、智能化的趨勢變化上。
說到這三個趨勢變化,常規思維會把財富管理機構分為三類。一是大的傳統銀行、傳統金融,第二是崛起于互聯網的金融科技,第三個是財富管理的大三方。這三類機構各有優劣勢。銀行有資產優勢、網點優勢。互聯網的優勢,是大數據優勢和傳播優勢。大三方的優勢,是基于對客戶的黏合度和專業化服務能力。這三類機構都要向合規化、專業化、智能化轉變,都應該揚長避短。誰能夠盡快把自己的短板補足、彎道超車,才能夠更好的做好客戶服務,才能夠在市場上,建立比較穩定的地位。
對這三方而言,今后主要努力和變化的方向,第一個就是擁抱互聯網金融,不管區塊鏈、AI還是大數據,都為定價、風險管理、客戶畫像和銷售服務提供更好的支撐,做得更精準,更完善。
第二個是提高我們的主動配置能力。所謂的主動配置能力,因為基于監管的大環境,僅僅為了銷售而銷售產品的財富管理去而不復返了。主動配置的能力,更加強調機構背后資源渠道,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多主動化的管理和配置,才能得到客戶的信任和回頭率,以及穩定增長。
第三個是服務的專業化。客戶需求多樣,已經不再單純是財富增長,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專業化服務能力的提升,無疑將是金融機構或者大三方今后做好財富管理的發展趨勢。謝謝主持人!
吳飛:非常感謝三位嘉賓,說得非常詳。金融創新有產品服務創新、技術方面的創新。產品服務處于監管這一框架下,這一塊創新有限,但是技術是無限的。最后我想聊一下大家比較感興趣的AI。最近我們有一個報告,認為機器人理財要勝于人類理財。各位用一分鐘時間分享一下對AI的理解。
張越:財富管理里面,AI如果真的要發揮作用,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數據要具備,第二對客戶的認知和金融規則要有專業的理解。AI自己從來不能自己解決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的問題。現階段我更建議大家,既不必過于相信人,因為人有疲憊的時候、沒有紀律的時候、出現道德風險的時候,也不要過于相信機器。機器規則哪里來,數據哪里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機器犯錯是很可怕的。要相信機構、組織架構、專業梯隊,技術研發能很好的結合這兩點。未來也許可以交給機器人,但未來五到十年,財富管理不是機器人能完成的任務。面向中產客戶,我建議,請控制好自己操盤的沖動。在當下金融市場之下,滬深兩市4000多只股票,港股2000多只股票,踩準點的幾率有多大?股債交易所品種之外,很多另類投資對于普通投資者,專業性特別高。在這種情況下,請尊重專業,尊重自己的財富,尊重規律。
這是一個簡單的建議。謝謝!
吳飛:非常感謝,張總說得非常對。所有機器人在沒有真正自己學習之前,都是人類給它設立的一個role。另外,財富管理也分大眾理財和高凈值人群理財。對于高凈值人群,需要人與人的互動,這是機器人無法替代的。大眾理財更多的是通過大數據,找到一個規律,或者說把所有解決方案存在數據庫里面。有什么需求自動跳出來解決方案,這只是一個框架。
感謝我們的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