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倩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作為醫生,一定是以臨床問題為導向,抓住臨床關鍵問題進行研究,才能使成果從實驗室再回到臨床,才能使患者獲益?!?025年4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江濤說。正是在這種理念下,他的團隊用中國方案解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腦膠質瘤是成人最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年發病率約5-8/10萬人?;颊哳A后不良,常于手術后早期復發,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心理負擔?!拔宜鶑氖碌念I域是我們神經外科最難治的疾病腦膠質瘤,腦膠質瘤主要發生于大腦,惡性腦膠質瘤平均存活期短。我帶領我們團隊,為了攻克這個疾病,奮斗了37年?!?江濤說。
據江濤回憶,“我記得有一個患者是美術學院畢業的,在大學三年級時感覺畫畫的時候右手有點不靈,磁共振檢查發現大腦長了個膠質瘤,是低級別的,這類患者經過手術治療,可以長期存活。但不幸的是,這個腫瘤長在大腦運動區上,導致他的手活動發生障礙,可能會影響他的專業和生活質量。我們在腦功能精細圖譜指導下對腫瘤進行了手術切除,獲得了完好功能保留。” 后來患者娶妻生子,但3年之后腫瘤復發又長大了,再次對腫瘤進行精準切除后,2024年10月再次復發。
“經過20年研究,我們研發了一種專門針對這種腦膠質瘤復發患者的藥物,這位患者口服我們的藥兩個月之后,癥狀明顯減輕。患者一家人來到我們診室,我們看到患者的狀態,感覺非常非常欣慰。作為醫生,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們也一定會進行100%的努力,患者的幸福就是我們醫生最大的快樂” 江濤說。
30多年來,江濤團隊主要建立了兩個圖譜,一個是大腦功能區精準圖譜,實現對腫瘤的精準切除,使患者術后功能得到了良好保護。另一個是腦膠質瘤的多組學數據圖譜,通過這個數據圖譜,首次發現病命名了促使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基因。針對這個基因,研發出一個小分子化合物,這個藥物在2024年4月23日正式上市,使這類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療,生存期明顯延長。
江濤團隊歷經十五年的腦膠質瘤臨床樣本積累、患者長期隨訪以及多維組學數據檢測,構建了首個中國人群的腦膠質瘤功能基因組學數據庫——中國腦膠質瘤基因圖譜計劃(CGGA)數據庫。CGGA數據庫向全世界研究者免費公開了約2000例中國腦膠質瘤樣本的功能基因組學數據,開發了多個腦膠質瘤的可視化在線分析工具,成為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規模的腦膠質瘤醫學信息工程。
該工作為腦膠質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分子機制的深入探究,為腦膠質瘤的分子分型和藥物靶點研發提供指導,并為腦膠質瘤精準醫學全鏈條的發展奠定基礎,推動中國腦膠質瘤臨床治療和科學研究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