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征收所謂的“對等關稅”后不足半個月,美國政府的貿易政策出現多次調整。
據央廣網消息,美國商務部在兩份公告通知中表示,已開始調查“半導體和半導體制造設備”以及“藥品和藥品成分,包括成品藥”進口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調查將涵蓋所有半導體的進口,以及用于制造這些半導體的設備,還包括含有這些部件的電子產品;而針對藥品的調查將涵蓋所有藥品進口,包括成品仿制藥和原研藥,以及用于生產這些藥品的成分。調查人員還將審查關鍵藥用成分的進口情況。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在美東時間4月11日發(fā)布新稅則,豁免了包含自動數據處理器、電腦、通信設備、顯示器與模組、半導體相關等類別商品的進口稅率,免受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的影響。
然而僅僅過了一天,特朗普和他的貿易團隊高級成員卻又對外發(fā)布了相反的消息,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其關稅高度不確定的困惑。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真相社交”上表示,上周五并沒有宣布關稅“例外”……上述新稅則所涉產品受現有20%芬太尼關稅的約束,只是轉移到不同的“類目”而已,在即將進行的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中,美國仍將關注半導體和整個電子產品供應鏈。
至于特朗普所說的“國家安全關稅調查”,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塞特和白宮副幕僚長米勒解釋,美國政府正在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第232條對半導體展開調查,該條款允許特朗普在經過調查后限制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產品的進口,并就哪些產品必須在國內生產作出決定。調查需要在宣布后270天內完成。公眾可在21天內就這一問題提交反饋意見。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此次對半導體征收“232條款國家安全關稅”是早就計劃好的,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受到的沖擊最大。據今年早些時候根據ShipHub、彼得森國際市場研究所、CNBC,以及制造商等得出的數據顯示,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美國、中國大陸、德國、新加坡、英國、馬來西亞、荷蘭依次位列全球芯片市場份額前十,其中中國臺灣地區(qū)生產了全球60%以上的芯片,超過90%是最先進的。
美國商務部還將調查藥品和藥品成分以及其他衍生產品。美國的制藥商們認為,關稅可能會增加短缺的可能性,并減少患者的可及性。行業(yè)組織正在游說特朗普逐步對進口藥品征收關稅,以降低陣痛,并留出時間轉移供應鏈。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同樣在4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到訪的薩爾瓦多總統(tǒng)布克爾時表示正在考慮為美國汽車制造商提供進口零部件關稅豁免,以幫助他們調整供應鏈。不過特朗普也承認,這些汽車公司要在美國生產確實需要一點時間。此前,特朗普已對所有運往美國的汽車征收25%的“永久關稅”,預計將使購車成本增加數千美元。
對于自己政策的“朝令夕改”,特朗普在最新采訪中表示:“我是一個非常靈活的人。面對一堵墻的時候,你必須繞過它,從它下面或上面走。”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政治學教授Julián Castro-Rea此前對界面新聞說,“特朗普的套路是這樣的:先發(fā)表極端言論、預設高標準、獲取最有利的談判空間,以脅迫貿易伙伴達成更可接受的解決方案。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他在第一個任期內終止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NAFTA),轉而達成了美-墨-加協(xié)定(US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