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城市更新是擴大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抓手。
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周二發布通知稱,2025年中央財政繼續通過定額補助支持部分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去年相比,補貼的城市范圍和用途均有所擴大。
補助標準方面,通知提到,中央財政按區域對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給予定額補助。其中:東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8億元,中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0億元,西部地區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直轄市每個城市補助總額不超過12億元。
補貼范圍方面,通知提到,2025年,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工作的范圍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共評選不超過20個城市,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沿線大城市傾斜。
支持方向方面,通知提出,一是城市供排水、燃氣、供熱等城市地下管網更新改造和經濟集約型綜合管廊建設;二是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網一體”、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全覆蓋樣板區建設等;三是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建筑垃圾治理、綜合桿箱、危舊橋梁、機械停車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四是歷史文化街區、老舊小區、口袋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等既有片區更新改造,注重文化、旅游、餐飲、休閑娛樂等一體打造,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界面新聞記者查詢發現,和去年相比,2025年城市更新的補貼范圍和支持方向均有所擴大。
2024年5月發布的的“24號文”提出,城市更新補貼重點向超大特大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沿線大城市傾斜。
用途范圍方面,24年主要是統籌推進城市地下管網和綜合管廊建設、污水管網“廠網一體”建設改造、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老舊片區更新改造等4方面的重點工作,即城市更新重點樣板項目。2025年,除了樣板項目,通知明確了城市更新機制建設相關支出,包括項目儲備和生成機制、資金安排和籌措、用地保障和審批機制等。
根據通知部署,力爭通過3年探索,城市地下管網等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升,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效能進一步提高,老舊片區宜居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對界面新聞表示,這意味著,城市更新工作全面提速,重點是中央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將急難愁盼的公共設施短板補上。同時,在模式上、吸引社會資本共同投入上,探索出共同出資、誰出資誰受益的模式,資金平衡的模式。
“更重要的是,城市基礎設施全面補短板后,將帶動數萬億的市場投資和消費,比如老舊小區提升類、完善類的改造,舊城區復興帶來的消費和文旅等。”李宇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