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營主動脈、外周血管及腫瘤疾病治療方案的醫療器械公司心脈醫療(688016.SH),經歷了上市以來增長最緩的一年。
這家公司去年營業總收入12.06億元,同比微增1.61%;歸母凈利潤為5.02億元,同比微增1.96%。這與公司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Wind數據顯示,2020至2023年間,公司營收和凈利潤增長率多數時間超過30%,即使在2022年也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
轉折點出現在2024年第三、四季度,這兩季公司營收分別為1.82億元和2.37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50億元和-0.51億元,相較于2023年同期的2.67億元、2.99億元營收和1.09億元、1.04億元歸母凈利潤,出現了明顯下滑。同時,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也急劇惡化,從上半年的2.12億元和1.30億元,驟降至第三季度的0.33億元和第四季度的-184萬元,全年凈流入3.74億元,同比大幅減少33.08%。
心脈醫療的問題出在何處?
高定價爭議
心脈醫療的業績與核心產品Castor?分支型主動脈覆膜支架及輸送系統(簡稱Castor支架)的價格調整密切相關,該產品此前正經歷一場“降價”風波。
2024年8月19日,國家醫保局首次以公開問詢形式質疑心脈醫療Castor支架定價問題。這也成為國內醫療器械領域史無前例的監管事件。醫保局指出,Castor支架(200mm)出廠價約為5萬元,但醫院終端采購價高達12萬元以上,價格加成逾100%,顯著超過合理范圍。此前已有大量群眾投訴該產品價格虛高,醫保局對此表示“價格差距過大”“顯著超出必要范圍”。
8月26日,在輿論與監管雙重壓力下,心脈醫療宣布降價,將Castor支架的最高銷售價格調整為不超過7.15萬元,降幅達40.42%。公司解釋稱,此前價格差主要源自多級分銷體系中經銷商承擔的庫存管理、術中支持、市場推廣、培訓服務等成本。此次降價不僅彰顯國家對高值醫用耗材價格監管的決心,也標志著醫保局監管觸角從藥品延伸至高值醫療器械的轉折點。
根據心脈醫療此前數據,2023年Castor支架植入量約6500-7000個,銷售額約4.5億-4.9億元,占當年總營收(11.87億元)的比重高達38%-41%。盡管2024年年報未披露該產品具體銷售數據,但明確提及下半年市場環境變化及部分產品價格、推廣策略調整對全年銷售額增速及利潤造成了一定影響,證實了此次降價對公司業績的沖擊。
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對12家胸主動脈支架企業進行價格約談,最終全部企業調降價格,顯示出監管層推動價格透明化與壓縮流通成本的系統性舉措。此次事件明確釋放信號:監管部門未來將更頻繁地介入醫療器械流通環節,從源頭、流通到終端全鏈條進行定價監管。
當前國內主動脈支架市場正面臨增速放緩與競爭加劇的雙重挑戰。這一市場的國產化率已超60%,本土企業之間競爭愈發激烈。盡管心脈醫療在胸主動脈市場領先,但在腹主動脈領域仍落后于外資龍頭美敦力。隨著集采推進,外資品牌主動降價、市場格局持續重塑。公司雖布局多個創新產品(如Cratos支架、Aegis II等),但研發周期長、投入大、臨床與注冊復雜,加之醫保政策對價格日趨嚴控,若無法形成差異化技術壁壘,或陷入“高投入、慢回報”的困境。
隨著監管加速集采擴面,高值耗材價格體系全面重構。2024年12月,第五批國家高值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已在天津開標,將外周血管支架和人工耳蝸正式納入集采范疇,標志著高值耗材的“藥品式”降價模式成型。以往價格體系依賴多級代理和術中支持的模式面臨重塑,行業利潤結構將向“以價換量”傾斜。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未來一至兩年內,主動脈支架、外周支架等高值耗材品類或將持續面臨集采與監管“雙壓”,價格將進一步向成本線靠攏。
面對監管高壓與國內價格快速下調,心脈醫療正加快全球化布局作為業績突破口。2024年公司海外營收同比增長75%,收入占比首次突破10%,核心產品已進入歐洲、日本、哥倫比亞、韓國等多個國家市場。為強化國際渠道,公司斥資4.63億元收購歐洲醫療器械公司Optimum Medical(OMD)72.37%股權,推進產品在歐美市場的本地化注冊與銷售。
經營現弊端
“高新技術企業”并不只是名頭。2024年12月2日,心脈醫療布公告,稱公司收到國家稅務總局上海市浦東新區稅務局第二稅務所的《稅務事項通知書》。 通知書指出,由于心脈醫療被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稅務機關將追繳公司自2023年起已享受的稅收優惠,并要求繳納滯納金。經公司初步測算,需補繳的稅款及滯納金合計約為人民幣6000萬至7000萬元,對凈利潤的影響預計占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凈利潤的10%以上。
被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主要原因是心脈醫療在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未填報企業年度發展情況報表。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企業需每年提交年度發展情況報表,以維持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 心脈醫療的這一疏忽導致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被取消,進而引發了稅務補繳問題。年報披露,公司在2024年12月補繳了2023年度的企業所得稅6223萬元,并支付了滯納金690萬元,合計約6913萬元,進一步影響了當期利潤。
不過,心脈醫療已于2024年12月重新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有效期三年,可在2024年度繼續享受15%的優惠稅率。公司管理層表示,將加強內部管理,組織相關部門及人員的培訓,強化責任意識,以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事件暴露出公司內部在合規管理、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尤其在資本市場高度關注ESG與治理結構的當下,此類“低級錯誤”極易引發投資者對管理層執行力與風險控制能力的質疑。
另一方面,在面臨業績壓力同時,心脈醫療2024年顯著減少了研發投入。較上年同期的2.61億元大幅減少了9092萬元,同比下降34.91%。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從上一年的21.94%降至14.05%,減少了7.89個百分點。縮減研發投入可以直接增厚業績表現,但可能有損長遠利益,以及產品后續的市場競爭力。在幾項因素疊加下,2024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僅同比微增1.1%,扣非凈利潤則大幅下滑15.3%,盈利質量明顯下降。
此外,心脈醫療“厚此薄彼”的操作也打擊了市場的信心。12月4日,心脈醫療宣布推出2024年員工持股計劃,計劃授予約11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89%;該計劃股價定為58元/股,顯著低于市場價格。該計劃設有業績考核目標,股票解鎖期為三年,2025年至2027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需要達到6億元、7.2億元、8.64億元。如果能夠完成6億元凈利潤目標,公司2025年凈利潤增速將是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