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贛鋒鋰業官方宣布固態電解質關鍵原料硫化鋰已實現規模化量產,并通過構建起固態電池上下游一體化能力,成為行業內首個打通“礦產-電解質原材料-電解質-負極-電芯-系統”閉環的鋰生態企業。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在全球新能源產業從“政策驅動”轉向“技術競速”的今天,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高端制造實力的標尺。這項被學術界稱為“下一代能源存儲終極方案”的技術,不僅承載著突破電動車續航瓶頸的使命,更可能徹底改寫人類對能源利用的邊界——從萬米高空的電動飛行器到沙漠深處的儲能基站,一場由固態電池驅動的能源革命已悄然拉開帷幕。
能源革命的“技術十字路口”
固態電池的核心突破,源于其用固態電解質取代傳統鋰電池中易燃的液態電解液。這一變革看似簡單,實則涉及材料科學、電化學和精密制造的多重跨越。固態電解質的應用,不僅將電池熱失控風險降低90%以上,更通過兼容金屬鋰負極使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這相當于當前主流三元鋰電池的1.7倍。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固態電池可將電動汽車續航里程提升至1500公里,充電時間壓縮至10分鐘以內,同時將電池組壽命延長至2000次循環以上。
然而,這場技術革命的推進卻面臨“路線之爭”。目前全球各主流的技術路徑中,硫化物因具備室溫下3mS/cm的離子電導率(接近液態電解液水平)、優異的機械延展性,成為產業界攻堅的重點,諸多海外巨頭選擇押注該路線。
贛鋒鋰業研發部負責人指出:“固態電池中正負極和固態電解質相互接觸后,容易發生化學副反應,導致界面穩定性降低,進一步增大界面阻抗。此外還要應對高溫燒結、界面優化等難題,對工藝和設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硫化物路線的突破將直接決定誰能率先摘取全固態電池的“皇冠”,這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對供應鏈整合能力的終極考驗。
中國企業的“全鏈路破局”
在這場全球競逐中,贛鋒鋰業憑借獨特的“礦產-電解質原材料-電解質-負極-電芯-系統”全鏈路布局,正逐漸成為規則制定者與行業引領者。作為全球少數同時掌控鋰礦資源與固態電池核心技術的企業,贛鋒的每一步戰略都精準踩在產業痛點之上。
在決定硫化物路線成敗的關鍵材料——硫化鋰領域,贛鋒早在2022年便建成首條電池級硫化鋰產線,純度達99.9%的硫化鋰粉末可滿足高導電性固態電解質材料技術要求。2024年,其產能已提升至20噸/年,并計劃擴展至100噸,目前已為超過20家客戶供貨。值得一提的是,由贛鋒牽頭起草的《電池級硫化鋰》行業標準已進入預審階段,這意味著其在固態電池關鍵材料領域掌握整逐步標準話語權。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贛鋒對產業鏈的深度掌控。在鋰資源端,其通過澳大利亞Mt Marion鋰礦、馬里Goulamina鋰礦、阿根廷Mariana鹽湖等全球布局,逐步提高了鋰礦資源的自給率;在制造環節,自主研發的LPSC體系硫化物電解質電導率突破3mS/cm,并有望達到5mS/cm;而在最具挑戰的金屬鋰負極領域,贛鋒量產的3微米超薄鋰帶(寬度達300mm)成功解決負極膨脹難題,使搭載該技術的固態電池循環壽命提升300%。這種“從礦山到電池”的垂直整合能力,讓贛鋒成為全球少數能夠提供硫化物固態電池全鏈路解決方案的企業。
定義產業未來的“中國方案”
贛鋒的布局遠不止于技術突破。當多數企業還在實驗室調試樣品時,其已將目光投向更具想象力的應用場景。在低空經濟領域,贛鋒已與多家無人機、eVTOL等高端市場知名廠商達成合作,共同拓展低空市場。
市場數據印證了這種戰略的前瞻性。據GGII測算,僅eVTOL領域對超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需求,就將在2025年催生超200億元的市場空間。而贛鋒通過綁定低空經濟龍頭,已占據該賽道顯著的電池供應份額。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這種“技術-場景”的閉環創新,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邏輯——當傳統電池企業仍困守于同質化競爭時,贛鋒已通過固態電池的技術突破,引領行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壁壘的領域躍遷。其構建的“研發-應用-迭代”正向循環體系,不僅加速了低空經濟、智能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成熟,更在全球新能源產業的價值鏈上,刻下了“中國智造”的全新坐標。
一場由技術重構的產業變局
固態電池的產業化歷程,本質上是一場對傳統能源存儲體系的“降維打擊”。在這場變革中,贛鋒鋰業展示的不僅是技術攻堅的硬實力,更是一種“從資源端定義產業未來”的頂層思維。當全球同行還在為硫化鋰提純工藝內卷時,贛鋒已通過標準制定、場景卡位、生態共建構建起難以復制的競爭壁壘。正如某國際投行報告所言:“在固態電池的競賽中,中國企業第一次在技術、資源、市場三個維度同時占據高地,這或許意味著全球能源存儲產業話語權轉移的開始。”
可以預見,隨著贛鋒鋰業在固態電池領域的持續深耕,這場技術革命正從實驗室的微觀突破升維為產業生態的全局重構。從鋰礦資源的精研提純到萬米高空的應用探索,從材料標準的制定引領到全球價值鏈的深度嵌入,中國企業首次在能源存儲革命的浪潮中,實現了從“技術追趕者”到“范式定義者”的跨越。這不僅是單一產品的突破,更昭示著以系統化創新為驅動的中國智造,正以其獨特的戰略縱深與生態思維,為全球能源轉型書寫全新的底層邏輯。